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黄红艳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县第三小学
广东清远511800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但在实际学习中,很多学生不会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一直困扰着广大数学教师,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成为了广大数学
教师探讨研究的课题。

几年来,本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一直致力
于“如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研究,不断的进行探究与尝试,总结与反思。

通过实践研究,本人以为,在课堂教学中,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创设一些适宜
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生疑和解疑;
指导学生自编自解数学问题;巧妙进行一题多解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最优化等都是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下面具体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小学生处于从具体形象———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教师应巧妙利用这一特点,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大胆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马上被激活,积极主动投身其中,很容易从身边的这些生活现象中受到启发,发现原来生活当中有那么多数学问题,表现出对提数学问题跃跃欲试的情形。

这时老师要
把握时机,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数学问题,
对于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的质量如何,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多一些赏识,以激发学生的
兴趣,培养学生的勇气。

作为教师,应该微笑着肯定他们的胆色和想法,再给他们多一次机会,慢慢表达出想提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增强提问的欲望。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教学“乘车”(“用
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时,上课伊始,进行了必要的加减法口
算复习后,我用课件出示“清新301路公共汽车从沙田站出发,车上有乘客24人,到达笔架路站时,有5人从后门下车,同时又有7人从前门上车”的画面,学生们很快提出“现在公共汽车上有多少人?”并马上列出算式“24+5-7”解决问题,有部分学生还马上想到还可以用“24-7+5”解决问题。

接着我根据本班实际,出示“我们班上学期一共有43人,这学期xx 、xx 两位同学转学了,但有转来了三位新同学”的画面,
学生们纷纷举手,抢着提出“我们班现在一共有多少人?
”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学习内容,既呈现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又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现象,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学习材料、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有意识设疑问、立障碍、布迷局、揭矛盾,使学生对数学的知识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达到激发思维的目的。

适宜的问题情境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不断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一直处于
“生疑—探究—解疑—反思—总结”的状态。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
质”时,教科书上的例题是通过“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性质,如果只按书上的例题呈现,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但整节课会比
较平淡,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考虑到这一点,在教学时,
我没有直接出示例题,而是一上课便在黑板上写了“1=1=1”、“1=10=100”两个等式
并问“同学们,你认为黑板上的两个等式成立吗?老师为什么会这样
呢?你有什么疑问?”这一简单的探究性情境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有学生说1、10、100是不会相等的,老师肯定搞错了,也有学生说老师
可能漏写了什么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这时有学生举手提问:“老师,你是不是漏写了单位?好像如果添上单位,1、10、100就有可能相等了。

”我向这位学生投向了赞许的目光,并说:“你们猜猜老师是漏了写什么单位呢?分别在1、10、100后面添上什么单位就会相等
呢?”有了更明确的思维方向,学生的思维更加活了,很快就有学生
问:“老师,你是在1、10、100后面分别漏写了米、分米、厘米、
毫米这些单位吗?”还没等老师回答,又有学生说:“老师可能是漏写了元、角、
分这三个单位”。

我把学生的猜想再次板书成:1分米=10厘米=100毫米、1元=10角=100分。

表扬刚才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几位学生。

并要求学生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成以“米”为单位的数,把“1元、10角、100分”改写成用“元”作单位的数,分别得到0.1米、0.10米、0.100米,1元、1.0元、1.00元,通过比
较,发现改写单位后,
实际数量没有改变。

得出0.1米=0.10米=0.100米,1元=1.0元=1.00元,
通过以上实例,学生初步领悟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这样,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编制数学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会利用教材中的一些主题图或情境图,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但在平时的交谈中,经常听到老师们在埋怨学生,要不不会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要不提出问题后又不能正确解决,特别遇到数学信息比
较多时,就会乱,张冠李戴。

造成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很多时候,学生观
察情境图说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并试提出数学问题时,经常是你一言,我一语,比较零散,甚至有部分学生还没弄明白问题与信息的关系,解决问题的效果当然不够理想。

其实,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强编题训练,就是每次解决一个问题前,要求学生把与该问题相关的信息与问题完整描述一次,加深对问题与信息之间关系的理解,正确选取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再进行解决问题,学生逐渐养成善于分析和选择信息进行解决问题的习惯,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如县一小李红路老师在县教研活动中执教二年级下册“买电器”(口算加减整百整十数)时,就非常注重进行编题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度和速度。

当时她是这样做
的:创设情境用图片出示洗衣机500元、电冰箱800元、电脑960元、
电风扇200元后,要求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学生们非常积极,纷纷举手提出问题,老师在一一倾听和肯定后,选取了其中一个问题板书到黑板。

这时,老师没有马上要求学生进行解决,而是要求学生再次把与此问题相关的信息找出来,并把条件与问题完整的再说一遍,既避免了学生错把洗衣机的价钱当作了电冰箱的价钱计算等事情的发生,又使学生养成看问题先找准相关条件再解题的好习惯。

如果从低年
级的数学教学开始,我们就坚持这样的编题训练,到高年级再逐步提
高编题的要求,如可以老师提供信息让学生补充填写问题,
也可以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补充相应的条件,还可以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后,要求先说出相应的条件和问题,再把它完整写在练习本再列式解答。


常进行这样的训练,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定会不断提高。

■摘要: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和
提出数学问题,创设一些适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生疑和解疑,指导学生自编自解数学问题,巧妙利用一些习题进行一题多解,让学生体会解
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最优化,都是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联系生活问题情境数学问题解题策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9--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