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断句(教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秋期九年级语文文言断句专题
命题人:陈红班级姓名等级
1.读文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2.找虚词:
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
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
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
例: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翻译: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
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3.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的双方,可以此来断句。
例: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4.依总分:
例: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篇》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友,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5.据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针、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例〔1〕顶针: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例〔2〕顶针: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针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6.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例〔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这个句子中“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检测练习] 阅读语段,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1.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韩非子》)
译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
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
”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准备杀了它。
他
“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
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
”曾子说:
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2.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
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
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是以鲜有败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
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译文:冯简子能够决断大事。
子太叔秀美文雅。
公孙挥能及时掌握四围邻国的动态,并且熟悉各国大夫的出身、职务、贵贱、能力和弱点,还擅长外交辞令。
裨谌善于谋划,当他在清静的郊外思考时,所提出的方案就往往成功;当他在喧闹的都市中思考时,所提出的计谋就往往失败。
于是每当郑国和诸侯之间有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首先向子羽(公孙挥)询问四围邻国的动态,并且派他多参加谈判交涉活动。
然后和裨谌乘车去郊外,让他安静地思考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
而后再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最后的决断。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才派子太叔出去执行,让他去接待各国宾客。
4.二十六年,楚侵郑。
五月,至于城麇。
郑皇颉戍之。
出与楚师战败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
正于伯州犁。
伯州犁曰:“请问于囚。
”乃立囚。
伯州犁曰:“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
”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
谁获子?”囚曰:“颉遇王子弱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译文: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入侵郑国。
五月,到了城麇。
郑国的皇颉驻守在城麇,出城与楚军交战,吃了败仗。
穿封戌俘虏了皇颉,公子围同穿封戌争夺起来,于是请伯州犁评判是非。
伯州犁说:“让我问问这个俘虏吧。
”于是就叫俘虏站著。
伯州犁问道:‘我们争夺的,是您这位君子,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伯州犁高举著手说“这一位是王子围,是我们国君尊贵的弟弟、”伯州犁又下垂著手说:“这个是穿封戌,是方城外的县官。
是谁俘虏了您?”皇颉说:“我是碰上王子才打了败仗的。
”
5.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
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
”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
”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而进曰:“海大鱼。
”因反走。
君曰:“客有于此。
”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君曰:“亡,更言之。
”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无益也。
”君曰:“善。
”乃辍城薛。
(《战国策?齐策一》)
译文:靖郭君田婴准备在封地薛邑筑城墙,门客多来劝阻。
靖郭君叫通报的官员不要给谏阻的门客通报。
有一个齐国门客要求接见,说:我只要说三个字就行了,多说一个字就请把我烹死。
靖郭君就召见了他。
门客急步前来禀告说:海大鱼。
说完转身就走。
靖郭君说:你不要走,留下把话说完吧。
门客说:我不敢拿死来开玩笑。
靖郭君说:别这么说,您继续说下去。
门客说:您没听说过海大鱼吗?用鱼网捕不到它,用鱼钩牵不上它;可是,当干得连一滴水都没有时,小小的蚂蚁、蝼蛄也能制服它。
如今齐国也是您的水呀。
如果您永远有齐国庇护,要薛邑又有什么用呢?如失掉了齐国,即使把薛邑的城墙筑得天一样高,又有什么用呢?靖郭君说:好。
于是放弃了修筑薛邑城墙的打算。
6.伐虢之役,师出于虞。
宫之奇谏而不听,出,谓其子曰:“虞将亡矣!唯忠信者能留外寇而不害。
除暗①以应外谓之忠,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今君施其所恶于人暗不除矣以贿灭亲身不定矣夫国非忠不立非信不固。
既不忠信,而留外寇,寇知其衅②而归图焉。
已自拔其本矣,何以能久?吾不去,惧及焉。
”以其孥③适西山。
三月,虞乃亡。
(《国语?晋语二》
译文:晋国讨伐虢国,向虞国借道出兵。
宫之奇劝谏虞公不要答应,虞公不听从。
宫之奇出来后对他的儿子说:“虞国快要灭亡了!只有以忠信立国的人,才能让外国军队留住在自己的国土上而不受其害。
除去自身的愚昧以应付外界的压力叫做忠,坚持正确的立身之道以待人处事叫做信。
现在国君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祸害加给虢国,就是没有除去自身的愚昧;为了晋国的财礼而让自己的兄弟之帮灭亡,就是没有坚持正确的立身之道。
一个国家没有忠就不能自立,没有信就不能稳固。
既不讲忠信,又让外寇借道,晋国了解了我们的弱点在回师途中将会算计我国的。
自己已经拔掉了立国的根本,怎么能长久存在下去呢?我若不离开虞国,恐怕灾难就要临头了。
”于是带着妻子儿女逃避到西山,过了三个月,虞国就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