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12周本练习 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轧东卡州北占业市传业学校第12周
记叙文阅读
〔一〕盲道上的爱
①上班的时候,看见同事夏老师正搬走门口一辆辆停放在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走过去,和她一道搬.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确实有碍观瞻."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侵占了盲道."我不好意思地
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
②夏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一检查,医生说视网膜出了问题,告诉我要充足的心理准备.我不明白,问医生要有什么心理准备.医生说,当然是失明了.我听了差点死过去.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几岁呀,没了眼睛怎么行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抠出来给我女儿吧!'那一段时间,我真的是做好了把双眼捐给女儿的充足心理准备.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我开始闭着眼睛拖地抹桌,洗衣做饭.每当辅导完了晚自习,我就闭上眼睛沿着自道往家走.那盲道,也就两砖宽,砖上有八道杠.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的,脚|兑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倒过我,车子碰破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睦我将生活在彻底的黑暗里,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竟认得了那八道杠!我真快乐,自己终于可以做个百分之百的盲人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的好了!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住我的眼睛,我要给她和她爸表演一回走盲道.结果,我一直顺利地走到丁家门前.解开围巾,看见走在后面的女儿和她爸都哭成了泪人……你说,在这一条条盲道上,该发生过多少叫人流泪动心的故事啊.要是这条人间最苦的道连最起码的畅通都不能保证,那不是咱明眼人的耻辱吗!"
③带着夏老师讲述的故事,我开始深情地关注那条"人间最苦的道",国内的,国外的,江南的,塞北的……
④我向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问好,我弯腰捡起盲道上碍脚的石子.有时候,我一个人走路我就跟自己说;喂,闭上眼睛,你也试着走一回盲道吧.尽管我的脚不认得那八道杠,但是那碍脚的感觉那样真切地瞬间从足底传到了心间.我明白,有一种挂念深深嵌了我的生命.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

⑤让那条窄路宽心地延伸,我替他们谢谢你.
1.写出第①段中加点词“无知〞在文中的意义?
2.医生为什么要让夏老师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夏老师自己做的“决定〞和“准备〞又是什么?
3.夏老师表演完走盲道后,她的丈夫和女儿为什么都哭成了泪人儿?
4.文章第⑤段划线句“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应该如何理解?
5.本文的标题是“盲道上的爱〞,读完全文后,请你说说标题中“爱〞主要指哪两种爱?
〔二〕母亲
莫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

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

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

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

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

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

我总是担忧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

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答复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黄昏,母亲没有答复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

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

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

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

她追问我为什么哭。

我模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

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

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鼓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

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

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

大家都学得很像。

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

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

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

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

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

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HY,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的典范。

这些普通人身上的珍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3分〕
2、理解文中两处划横线句子的含义。

〔4分〕
〔1〕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2〕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3、第③段中,画曲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

"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4分〕
4、根据文意,请补写出第④段中父亲严厉批评我的话。

〔不超过40字〕〔3分〕
5、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4分〕
〔三〕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顾晓蕊
①故土的家是一个四合小院,院里有棵粗壮挺拔的洋槐树。

四月,巨大的树冠华荫如盖,素淡的花苞次第开放
②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

最开心的,要数采摘槐花。

弟弟爬上高高的树杈,用带钩的竹竿把槐枝扭断,我拾起落到地上的枝条,沿着细茎轻轻一捋,一嘟噜花朵落进筐里。

③在那贫寒的年代,槐花无疑是一道美食。

或蒸或炒,皆唇齿留香。

然而,苍翠遒劲的老槐树,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如巨人般轰然倒下。

翌日清晨,发现槐树被拦腰截断,细碎的花瓣飘落一地,生命的华美与脆弱瞬间交替,让人久久地怅然无语。

④此后不久,我们便搬家了。

十余年时光缓缓淌过,日子过得平淡而适意。

三年前的一天,宁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打破。

妈妈放下,脸色煞白,双手颤抖,对爸爸说:“儿子在工地上出事了!〞
⑤那是怎样惊心的一幕,现场发生爆管事故,弟弟身上多处烫伤,从八米平台跌落下来。

他在重症病房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难捱的两个月。

出院后,他不愿照镜子,也不愿出门见人,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单独舔舐着心底的伤痛。

⑥妈妈说:“这样会闷出病来,出去走一走吧。

〞我想了又想,决定陪弟弟回故土。

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忐忑,不知这一趟旧地重游,将给弟弟带来怎样的影响。

⑦走进童年的小院,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浓烈而又执着。

抬头望去,记忆里被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出现在眼前,变得更加枝繁叶茂。

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⑧那一刻,安静极了。

忽一阵清风拂过,雪白柔软的槐花,落在他的衣襟上。

他捏起几朵放进嘴里,细细地嚼,两行清泪落了下来。

自从弟弟受伤以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我唯一的一次,看到他流泪。

⑨泪痕很快被风吻干。

他侧过身来,说:“姐姐,给我照张相吧。

〞我掏出数码相机,紧张得按了三次快门,才拍下这美好的瞬间。

弟弟倚着老槐树,感慨地说:“槐花虽小,却有阳光的味道。

〞他笑了,目光变得坚强,从灵魂深处射出来。

⑩半个月后,我们回到家。

照片洗了出来,弟弟把它摆在床头,反面写着一行蓝色小楷: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

至此,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很快,弟弟又回到工作岗位,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⑾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

人这一生,有这么一棵树,不管经历多少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沉着抵达幸福的此岸。

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以“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为题有什么妙处?〔2分〕
2.根据提示,将方框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3分〕线索一:挺拔的槐树花香醉人→→重生的槐树更加繁茂
线索二:少时的弟弟快乐健康→→ .
3.联系语境,品析以下句子和加点的词语。

〔4分〕
①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

②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忐忑。

4.第⑧段“两行清泪落了下来〞一句中加点字“泪〞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既有之情,又有之情。

〔2分〕
5.根据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⑩段中“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一句的理解。

〔3分〕
6.本文与<紫藤萝瀑布>在主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的感悟。

〔3分〕
〔四〕一朵一朵的阳光
周海亮
七月的阳光直直地烘烤着男人的头颅,男人如同穿在铁扦子上的垂死的蚂蚱。

他穿过一条狭窄的土路,土路的尽头,趴着一座石头和茅草垒成的小屋。

男人在小屋前站定,擦一把汗,喘一口气,轻轻叩响铁锈斑斑的门环。

少顷,伴随着沉重的“嘎吱〞声,一个光光的暗青色脑壳出现在他的面前。

“你找谁?〞男孩扶着斑驳的木门,打量着他。

“我经过这里,迷路了。

〞男人专注地看着男孩,“能不能给我一碗水?〞他目送着男孩进屋。

然后在门前的树墩坐下。

男孩端来了水。

男人把一碗水一饮而尽。

那是井水,清冽,甘甜,喝下去,酷热顿消。

男人满足地抹抹嘴,问男孩:“只有你一个人吗?你娘呢?〞
“她下地了。

〞男孩说,“她天黑才能回来,回来的路上她会打满一筐猪草;回来后还得做饭,吃完饭她还得喂猪,或者去园子里浇菜……除了睡觉,她一点儿空闲都没有。

今天我生病了,我没陪她下地。


“你生病了吗?〞男人关切地问他。

“早晨拉肚子。

不过现在好了。

〞男孩眨眨眼睛说。

“你今年多大?〞男人问他,“七岁?〞
“你怎么知道我七岁了?〞男孩盯着男人。

男人探了探身子,他想摸摸男孩青色的脑壳。

男孩机敏地跳开,说:“我不认识你。


“你们怎么不住在村子里了?〞男人笑笑,手僵在空中。

“本来是住在村子里的,我爹和别人打架,把人打残,跑了,娘说她在村子里抬不起头,就搬到山上来。

娘说他的罪,顶多够判三年,如果他敢承担,现在早就出来了……可是他跑了。


男孩又给男人一碗水,男人再次喝得精光。

燥热顿消,久违的舒适从牙齿直贯脚底。

男人将空碗放在树墩上,问男孩:“你和你娘,打算就这样过下去吗?〞
男孩仰起头:“娘说,在这里等爹。


“可是他逃走了。

他怕坐牢,逃走了……你们还能等到他吗?〞
“不知道。

〞男孩说,“我和我娘都不知道。

可是娘说我们在这里等着,就有希望。

如果他真的回来,如果他回来以后连家都没有了,他肯定会继续逃亡。

那么,这一辈子,每一天,他都会提心吊胆……〞“就是说你和你娘仍然在乎他?〞
“是的。

他现在不是我爹,不是娘的男人。

〞男孩认真地说,“可是如果他回来,我想我和我娘,都会原谅他的。


男人叹一口气,站起来,似乎要继续赶路。

突然他顿住脚步,问男孩:“你们为什么要砍掉门前这些树?〞
“因为树挡住了房子。

〞男孩说,“娘说万一哪一天,你爹知道我们住在这里,突然找回来,站在山腰,却看不到房子,那他心里,会有多失望呐!他会转身就走,再也不会回来吧?娘砍掉这些树,用了整整一个春天……〞
男人沉默良久。

太阳静静地喷射着火焰,世间的一切仿佛被烤成了灰烬。

似乎,有生以来,男人还是头一次如此畅快地接受这样炙热的阳光。

他低下头,问男孩:“我能再喝一碗水吗?〞
这一次,他随男孩进到屋里。

他站在角落里,看阳光透过窗棂爬上灶台。

“看到了吗?〞男孩说,“灶台上,有一朵阳光。


“一朵?〞
“是的,娘这么说的。

娘说阳光都是一朵一朵的,聚到一起,抱成团,就连成了片,就有了春天。

分开,又变成一朵一朵,就有了冬天。

一朵一朵的阳光聚聚合合,就像世上的人们,就像家。

〞男孩把盛满水的碗递给男人,“娘还说,爬上灶台的这朵阳光,某一天,也会照着爹的脸呢。


男人喝光第三碗水。

他蹲下来,细细打量男孩的脸。

男人终于流下一滴泪,为男孩,为男孩的母亲,也为自己。

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照片,哽咽着,塞给男孩。

他说:“从此以后,你和你娘,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可是你们,至少,还得等我三年。


照片上,有年轻的男人、年轻的女人,以及年幼的男孩。

男人走出屋子,走进阳光之中。

一朵一朵的阳光,抱成了团,连成了片,让男人不想再逃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分〕
2.结合语境,赏析下面划线句和加点词。

〔6分〕
①下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七月的阳光直直地烘烤着男人的头颅,男人如同穿在铁扦子上的垂死的蚂蚱。

②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表现了男人怎样的心理?〔3分〕
男人探了探
...身子,他想摸摸
..男孩青色的脑壳。

男孩机敏地跳开,说:“我不认识你。


“你们怎么不住在村子里了?〞男人笑笑
..,手僵.在空中。

3. “娘〞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两点即可〕〔6分〕
4. 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4分〕
〔五〕忘
季羡林
①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②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

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

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

从眼镜后面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

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是大学的。

〞他点头称是。

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又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答复如上。

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为难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

我心里想:老友确是老了!
③前几年,中国学会在华美堂皇的图书馆的大报告厅里举行年会。

我这位画家老友是学界的元老之一,获得了普遍的尊敬。

按照中国现行的礼节,必须请他上主席台并且讲话。

但是,这却带来了困难。

像许多老年人一样,他脑袋里煞车的部件似乎老化失灵。

一说话,往往像开汽车一样,煞不住车,说个不停,没完没了。

会议是有时间限制的,听众的忍耐也绝非无限。

在这危难之际,我同他的夫人商议,由她写一个简短的发言稿,往他口袋里一塞,叮嘱他念完就算完事,不悖礼仪常规。

然而他一开口讲话,稿子之事早已忘入九霄云外。

看样子是打算从盘古开天辟地讲。

照这样下去,讲上几千年,也讲不到今天的会。

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我心里如热锅上的蚂蚁,突然想到:按既定方针办。

我请他的夫人上台,从他的口袋掏出了讲稿,耳语了几句。

他恍然大悟,点头称是,把讲稿念完,回到了原来的座位。

于是一场惊险才化险为夷,皆大欢喜。

④我比这位老友小六七岁。

有人赞我耳聪目明,实际上是耳欠聪,目欠明。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缺乏为外人道也。

但是,我脑袋里的煞车部件,虽然老化,尚可使用。

再加上我有点自知之明,我的新座右铭是:老年之人,煞车失灵,戒之在说。

一向奉行不违,还没有碰到下不了台的窘境。

在潜意识中颇有点沾沾自喜了。

⑤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⑥我认为,有的,而且很大。

自己年纪越来越老,对于“忘〞的评价却越来越高,高到了HY和哲学思辨的水平。

苏东坡的词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他是把悲和欢,离和合并提。

然而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

这是深有体会之言。

悲总是多于欢,离总是多于合,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

如果造物主不赋予人类以“忘〞的本领,那么,我们人类在这么多的悲和离的重压下,能够活下去吗?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

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

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

而且,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冷淡,再冷淡,再冷淡,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还少吗?
⑦因此,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

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圣人,贤人、哲人、诗人、阔人、猛人,这人,那人,能有这样的本领呢?
⑧我还必须给“忘〞大唱赞歌。

试问:如果人人一点都不忘,我们的世界会成什么样子呢?〔选自<怀旧集> 有删改〕
1.概括表达“老友确是老了〞的两件事。

〔4分〕
2.找出说明文章写作思路发生明显变化的句子,并抄写在横线上。

〔2分〕
3.品析语言。

〔5分〕
〔1〕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从修辞角度〕〔3分〕
〔2〕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
...大唱赞歌。

〔从加点词角度〕〔2分〕
4.简要概括第④段的内容,并说说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6分〕
5.作者为什么要给“忘〞大唱赞歌?〔4分〕
6.请结合全文探究“忘〞的两层含义。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