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谈联话】浅探对联平仄和音律12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谈联话】浅探对联平仄和音律125
古丈茶联赏析
黄公挥银毫题酒鬼湘泉增色,
宋妹亮金嗓唱茶歌毛尖生辉。

在老年节离退休干部茶话会上,有一位年过八旬的老者吟诵了这副楹联,引起全场雷鸣般的掌声。

多么隽永多么秀美的茶联呀!众所周知,凤凰籍著名美术大师黄永玉为酒鬼酒题字并合泥扭瓶,使湘泉酒厂一跃成为全国白酒行业中的姣姣者。

而古丈籍著名歌唱家宋祖英,一曲MTV《古丈茶歌》唱红全国,荣获全国电视“星光奖”,古大毛尖随着茶歌蜚名海内外,销量猛增。

后来,黄永玉又为古丈题写了“古丈毛尖”四个大字,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题写了“中国名茶,古丈毛尖”八个大字,无疑又给古丈茶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诚然,发挥名人效应,提高产品知名度,是振兴湘西经济的一条好路子。

比如凤凰古城的开发,就离不开沈从文、黄永玉、熊希龄等名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小小的古丈县出了宋祖英、何纪光两名歌唱家,以及龙玉玲、罗红卫、陈初富三名男女举重世界冠军。

将名人与名茶珠联璧合地书写茶联,可谓一件美事。

请欣赏下面两副茶联:高山险道造就一代举重健将,
碧水绿茶润育两位歌唱演员。

宋妹子几曲茶歌唱响大江南北,
何先生一担茶叶挑上古都京华。

生于斯养于斯的茶乡儿女,畅饮香茗琼汁,沐浴茶歌汪洋,不畏山高路险,以湘西人特有的倔犟,摘取了一顶又一顶桂冠,创造了一道又一道辉煌,令茶乡人民欢欣鼓舞,令茶乡人民骄傲。

古丈县各族人民,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有感而发,创作并流传大量的乡土茶联,宛如一朵朵绚丽的奇葩,经久不衰。

这些茶联,出现在门前的楹柱,茶馆、茶楼、茶店的门庭,以及茶道、茶艺表演厅堂的墙壁上,甚至在墓碑上亦可见到雕刻精细的茶联佳构,无不使人获得高雅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启迪。

请看下面几副茶联:
古丈毛尖清香扑鼻驰名中外,
狮口银芽白毫显露誉满天下。

登吊脚木楼揽山城满园春色,
品古丈毛尖话茶乡沧桑巨变。

昔日路旁闲草无人过问,
今天七叶参茶享誉中华。

山绿水绿茶绿愿生命之树常绿,
天新地新人新望古丈茶业更新。

楹联是诗词艺术的演变和升华,讲究工整、对仗、平仄协调,富有诗情画意。

以上茶联,虽不算完美无缺,但对古丈茶独特的滋味及优良的生态环境,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表达人们对茶业兴旺发达的良好祝愿。

《红楼梦》对联集赏
1.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撰太虚幻境联
【注释】①该联见《红楼梦》第一回。

②曹雪芹:(约1724或1715-约l764):名沾,字梦阮、芹圃,号雪芹、芹溪居士,清文学家,汉军正白旗人。

他能诗善画,有广泛的文学艺术知识和深厚的修养。

他创作的《红楼梦》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太虚幻境:太虚谓空幻虚无之意。

太虚幻境是曹雪芹所虚设的天国里的一个境界。

【鉴赏】这副对联在《红楼梦》中曾两度出现:第一回是甄士隐在梦幻中所见,第五回是贾宝玉在游太虚幻境中所见。

可见作者对这副对联的安排是自有深意的。

这副对联看似简略,然道理相当深刻。

从人物的遭际、命运来看:甄士隐一生曾享尽荣华,最后家道变故,遁入空门,这是甄士隐一生的最终归宿。

作者借贾宝玉见到这同一对联,在某种意义上说来,这是隐示着他一生道路的缩影。

从作品的创作手法上来看:所叙述的人事、情节,真假具兼,颇令读者品味、猜详。

王希廉《红楼梦总评》云:“读者须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
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

明此数意,则甄宝玉贾宝玉是一是二,便心目了然。

”这副对联可谓是总括了《红楼梦》创作手法上的某些规律。

对联所言,把假当真,则真的便成了假的了;把没有的视为有的,有的也就成了没有的了。

正如鲁迅在《集外集拾遣·〈绛洞花主〉小引》中所言:“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副对联阐释了“假”“真”“有”“无”的哲理,似是对读者在读《红楼梦》时的一种提醒,切忌穿凿;同时,给人们认识和思考复杂的人生以深刻的启迪。

2. 玉在匵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

——曹雪芹撰拟贾雨村吟联
【注释】①玉在匵中求善价:句出《论语·子罕》:“于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诸?求善(价)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匵”即“椟”,一种术匣。

②钗于奁内待时飞:句子源于一个神话故事。

据《太平御览》引《洞冥记》所载,言汉武帝“元鼎元年起招灵阁,有神女留玉钗与帝,帝以赐赵婕妤。

至昭帝元凤中,宫人犹见此钗,共谋欲碎之,明旦视之,匣唯见白燕直升天去。

故宫人作玉钗因改名玉燕钗,言其吉祥。

”“奁”是妇女盛饰用具的匣子。

【鉴赏】这副对联选自《红楼梦》第一回,书中写道:“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玉在匵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恰值士隐走来听见,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诗可以言志,联亦可言志。

从贾雨村所思,甄士隐所道破,以及对联的实际内容来看,都是一副生动形象的言志联。

对联的内容,实际上是后文中贾雨村思想发展变化及其所作所为的一大伏笔。

上联以玉在匵中自比,下联以钗在盒中自喻。

以玉钗期待时机到
来待价而贾,道出了贾雨村求飞黄腾达之心切,可谓淋漓尽致。

在写作手法上,该联比喻和典故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逼真传神的地步,把贾雨村急待上爬的内心世界一览无遗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给人们以形象深刻的难忘印象。

细读其联,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这又何尝不是对那些求功名心切,待价而贾的人的灵魂的生动写照呢!
联语还自有其深层隐意。

脂砚斋窥到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在联下批云:“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

”所谓“二玉合传”,系指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的故事;所谓“二宝合传”,则云宝玉、宝钗命运的结局。

到底是如何一个结局呢?致使研究者们众说纷纭,或谓“玉在匵中”隐指宝玉被囚于狱神庙,“钗在奁内”则臆猜宝钗等待时机而飞。

又因贾雨村字时飞,竟有人推断乃宝钗最后嫁给了贾雨村。

对于这一联的隐含意义的分析,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 身后有余忘缩手;
眼前无路想回头。

——曹雪芹撰“智通寺”门联
【注释】①身后有余:身后喻死后。

身后有余是指所聚集的财物待死后还有剩余。

②忘缩手:对贪得无厌者的形象描绘。

③眼前无路想回头:回头喻指改悔以前所作所为,改过自新。

佛教谓彻悟。

佛经中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话。

无名氏《来生债》第一折:“兀那世间的人,那贪好贿,苫海无边,回头是岸,何不早结善缘也。

”眼前无路想回头即是指那些利欲熏心的人,碰壁后走投无路时才想到回头。

【鉴赏】这副对联的特点是语浅而意深。

所谓语浅,是指联中的两句话通俗易懂,明白如画。

写的是因身后已有余财仍不罢休,直到碰得头破血流时才想到要回头,语意谁都可以理解。

所谓意深,联中所指并不仅说说道理而已,它的深层意思在于:一是联中的“忘缩手”“想回头”,词意深远,耐人寻味。

它是深于阅历、深谙世道者
毕生惨痛教训的经验总结。

作者在《红楼梦》第二回中,借对智通寺的环境描写和贾雨村所想,将这个深意表达出来,说:“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

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这是对贪婪无厌者们多么刻骨铭心的描绘呀!二是该联为贾雨村所见所思,联系一下贾雨村在宦海中的沉浮,又何尝不是对他本人在日后仕途上事先给予的一个严重警告!三是对联对破寺老僧所处的荒凉之景的装点,实际上是对宁荣二府未来衰败之景的暗示,是《红楼梦》中主要人物贾宝玉暮年图景的预兆。

从这一点上来看,这副对联在作品中既切合作品内容,又具有不同于作品的普遍意义。

四是对联写得辞浅而意深,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刻了解和对现实生活的熟悉,没有作者的生活阅历和对世道的深谙,此情此景和切合此情景的对联是写不出来的,它包容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深沉的思考。

当看到荣宁二府由盛极一时到最后衰败之势不可挽回之时,当耳闻目睹现实生活中和历史上那些身后有余不缩手、眼前无路始回头的贪婪者的可悲下场之时,谁又不会为这副对联所深含的哲理所震撼所叹服呢?
4.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撰宁府上房联
【注释】①洞明:了解透彻。

②皆:全,都。

③学问:本谓学习,问难,后指通称各种知识。

④人情:人心,世情,人情世故。

⑤练达:熟练通达。

【鉴赏】这副对联映衬着这样一个环境,描绘了贾宝玉当时是这样一个心理状态——《红楼梦》第5回这样写道:“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

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

又有一副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
这里一画一联,画的内容取材于六朝无名氏《三辅黄图·阁部》所载故事:“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

夜有老人著黄衣,拄藜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人乃吹杖端烟然(燃),因以见面。

授‘五行洪范’之文……至曙而去。

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

”过《燃藜图》乃是神仙劝人勤学苦读的画面。

而这副对联说,懂得人情世故就是学问,有一套应付人情世故的本领也就是文章。

画与对联相辅相成,实为劝学“仕途经济”的楷模和格言,个中哲理,颇令人读后玩味不已。

贾府是寄希望于贾宝玉荣宗耀祖的,他们采取种种手段强迫他读书,盼望他在仕途上能飞黄腾达,而他却偏偏“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所以贾宝玉对于劝人勤学的《燃藜图》和劝人学“仕途经济”的格言对联不屑一顾,连叫“快出去!快出去!”这就十分突出地勾勒了贾宝玉所处环境的特点,以及贾宝玉对所处的典型的环境的态度,从而更为形象地凸现了贾宝玉的思想情操,充分显示了这个封建叛逆者的性格特点。

5. 嫩寒锁梦因春冷;
芳气笼人是酒香。

——曹雪芹撰秦氏卧房宋学士秦太虚书联
【注释】①嫩寒:寒气轻微。

②锁梦:春睡沉沉,锁于梦乡之意。

③春冷:意指青春孤单寂寞冷清。

④笼人:将人笼罩住。

⑤秦氏卧房宋学士秦太虚所书联:秦太虚即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人。

元丰进士,调定海主簿、蔡州教授。

元佑初,由苏轼荐为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

经圣初,因倾向旧党而贬削其职。

徽宗立,放还,死于途。

其词华弱婉丽,为婉约词派正宗。

与黄庭坚、晁无咎、张耒同为“苏门四学士”。

有《淮海集》。

其《淮海集》中无此联。

该联是否曾为秦观所作,难考,姑且定为曹雪芹拟作。

【鉴赏】这是一副题画联,画称为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

海棠春睡:喻杨贵妃醉态。

《明皇杂录》云:“上尝登沉香亭,召妃子。

妃子时卯酒未醒,高力士从侍几扶掖而至。

上皇笑曰:‘岂是妃子醉耶?海棠睡未足耳。

’”此阁是否确有,难考。

画上题联,联须紧扣画意。

上联意为春寒轻微,春睡沉沉,锁于梦乡;下联道是人被酒的香气所吸引。

这里将画与对联艺术的有机结合,正是我国对联艺术与绘画艺术的优良传统。

对联与画结合常有烘云托月、画龙点睛之妙。

且着这副题画联与画和室内的陈设是何等的相辅相成。

《红楼梦》第5回这样写道:“说着大家来至秦氏房中。

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

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下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

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

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

’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

”这里描绘秦可卿卧室的陈列:有皇帝、太后、贵妃、公主等等人物用的摆设器物,有著名画家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器物所涉及的又多为“香艳故事”,再配上这一对联,更显秦氏卧房的奢华和香艳无比。

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平仄合辙,更为重要的是:用在秦氏卧房,起着点明卧室情景的作用,创造了一种不可或缺的艺术情思和氛围,突出和渲染了所描写的特定人物和环境。

芙蓉影破归兰桨宝鼎茶闲烟尚绿绕堤柳借三篙翠座上珠玑昭日月烟霞闲骨骼
6. 芙蓉影破归兰桨;
菱藕香深写竹桥。

——曹雪芹撰大观园藕香榭联
【注释】①芙蓉:指水芙蓉,即荷花。

②兰桨:木兰制的桨,这里用来代指小船。

③榭:设在高台上的木构建筑物,有顶盖、楹柱,
无墙壁,供游观望远,宴饮游息或歌舞娱乐之用。

【鉴赏】藕香榭这副楹联也是大观园中比较精采的风景佳制。

让我们先看风景描写,再来品析联意。

《红楼梦》第38回写道:“原来这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有窗,左右有曲廊可通,亦是跨水接岸,后面又有曲折竹桥暗接。

”藕香榭的柱上挂的是黑漆嵌蚌的对子,云:“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


上联遣词造句妙绝。

一个“破”字尤其传神,把水中倒映的荷花影破,方知小船归来这一景致极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颇具神韵。

如按常规去描写,则是“兰桨归时遂影破”,则句显平淡无奇。

由影动再写到行船,较之由行船再写到影动,其意境、情趣实有高下。

下联在炼字上别具匠心,尤以“香”“深”“写”三字独见工夫,一般人都只是说荷花香,这里言“菱藕生香”,思绪更见开阔;“深”示景致独幽,有深度,有距离之感;“写”即“画”之意,说的是此处架着一竹桥,语句风趣括泼,富于诗情画意。

全句的意思是说,竹桥架于幽深而散发着香味的菱藕的水面上,恰如写画而出。

全联动景静景,如画如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各具其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无限美好的情趣,读罢令人怡然。

7. 宝鼎茶闲烟尚绿;
幽窗棋罢指犹凉。

——曹雪芹撰拟贾宝玉题潇湘馆联
【注释】①宝鼎:这里指煮茶用的炊具。

②荼闲:茶罢。

③烟:指煮茶时所冒出水的水汽。

④棋罢:棋局结束。

【鉴赏】这副题联是描绘潇湘馆的。

此处较“沁芳亭”又别有洞天。

《红楼梦》17回中写道:“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对于这样一个“好个所在”,作者紧扣了翠竹的特点,不着一“竹”字而把竹写得神态毕现。

上联言宝鼎不煮茶了,屋里还飘散着绿色的蒸汽;下联称幽静的窗下棋已停下了,手指还觉得有凉意。

这绿色的蒸汽,显然是翠竹的遮映所致;这凉意,也是因浓荫生凉之故。

可谓视角形象与触觉感知二者俱兼。

联中的
“茶闲”“棋罢”用得绝妙,吟诵此联,由景及情,由物及人,在贵族家庭中生活的公子哥儿和小姐们那种闲情逸致之情态,似映入眼帘。

8.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曹雪芹撰拟贾宝玉题沁芳亭联
【注释】①三篙:指水的深度。

②一脉:指溪流之形状。

【鉴赏】我国的园林建筑,素来讲究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在园林内那些亭台楼阁题额题联,还有着点景怡情之妙。

故《红楼梦》写到大观园竣工后,特别强调指出:“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红楼梦》中的风景联,大都集中在第17-18回之内。

在拟制这副对联之前,《红楼梦》第17-18回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从曲径通幽入石洞,“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地沿,石桥三港,兽而衔吐。

桥上有亭。

”沁芳亭对联就概括了这一奇景的主要部分。

上联写的是波光澄碧,似是借来了岸柳的翠绿;下联道的是水质芬芳,好象这一脉之水,分得了隔岸的花儿香气。

这副对联是写“水”的,但妙在不着一个“水”字,全是借“绕堤”“隔岸”去反衬出溪水;借“三篙”“一脉”反衬出“水深”“溪形”,把水色、水质、四周环境氛围糅合在一起来写,构成一幅柳映溪成碧、花落水流红的极富诗意的画面,怪不得赏景的众文人称赞不已。

读者读到此处,亦可领略“沁芳亭”上的诗情画意。

9. 座上珠玑昭日月;
堂前黼黻焕烟霞。

——曹雪芹撰荣禧堂联
【注释】④珠玑:珍珠。

古代贵族妇女衣服常用珍珠作花纹。


处借喻诗文精采。

唐杜牧《新转南曹出守吴兴》:“一杯宽幕席,五字弄珠玑。

”②昭日月:昭,显著。

昭日月即与日月齐辉。

③黼黻:黼,黑白相次,作斧形,刃白身黑;黻,黑青相次,作亚形。

黼黻为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花纹,亦喻文采。

④荣禧堂:康熙富于文采,亦爱舞文弄墨,近臣宿儒多蒙“宸赐”御书匾额楹联,据有关史料记载,曹家曾得康熙手书堂额有二,一曰敬慎,二曰萱瑞。

《红楼梦》第三回中写成“荣禧堂”,即以此事实为背景。

且看黛玉所见“荣禧堂”三字时的前前后后记叙,就道出了这种背景:“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

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盒。

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

”曹雪芹对“荣禧堂”及其联的介绍,就再现了曹家当时的历史背景。

10. 烟霞闲骨格;
泉石野生涯。

——曹雪芹撰探春房内联
【注释】(1)烟霞:代指山水、山林。

(2)骨格:这里解作性情、志趣、格调。

(3)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意为天性风流闲散似烟霞一样,山野人的生活常以泉石为伴。

该语出有所本。

据《新唐书·田游岩传》云:田游岩“入箕山居许由洞旁,自号‘由东邻’,频召不出”。

高宗亲至其门,“谓曰:‘先生比佳否?’答曰:‘臣所谓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者。

’”联语是对古代隐士浪迹山林悠闲情趣的写照,有可能本于田游岩事。

(4)探春房内对联:书中称颜鲁公墨迹,颜鲁公即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该联目前未见于颜氏墨迹,故姑且为曹雪芹拟作。

但是,对于唐代有没有对联一事,许多红学专家持否定
的态度。

有的专家认为:“《红楼梦》里提到探春屋里挂着颜真卿所书‘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一联,于是红学家就来考证,说颜的时代(709-789)还没有悬挂对联这种风习,可见颜书‘真迹’之实为赝鼎等等。

”红学家们所考证用以否定唐代无对联的主要证据是什么呢?他们的主要根据是:“据宋·张唐英撰《蜀梼杌》所载,五代后蜀主孟昶于归宋前之岁余日,题桃符版于寝门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为后世楹联之始。

直至明代后期,文人士大夫书写对联之风始盛,而尤以清代为最。

”“楹联盛于明清,北宋时极罕见。

”但宋人的考证早已过时,因而不足为据。

许多楹联家在对楹联的起源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证后认为:对联句式、句法的存在决非始于殷周;首联的出现决非始于后蜀;对联之兴起和运用决非始于宋元。

现略选几条唐代对联为证:如唐太宗题书藏晋祠联语是:“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又如:福建《福宁府志》(乾隆版)载,唐朝进士林嵩,曾在福鼎的滨海渔村——礼岙结草堂苦读经书。

《福鼎县志》(嘉庆版)载:林嵩未第时,在草堂悬联抒志咏怀,联曰:“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颠。

”福建《霞浦县志》载云,唐·陈蓬,号白水仙,家于后崎,曾题所居两联,云:“‘竹篱疏见浦;茅屋漏通屋。

’‘石头磊落高低结;竹户玲珑左右开。

’”联语表达了一介寒儒的清苦自甘之意。

福鼎、霞浦,僻处海隅,文化比较落后,乃有悬联于堂的风习,足见唐时对联运用之广。

石中才、石中元在《日本友人与中国楹联》一文中也说,中国楹联于唐代就传入了日本,“随着鉴真高僧的东渡,以后日本的不少寺庙贴有楹联。

”可见否定唐时有悬联风习是不对的。

【鉴赏】这副对联挂在贾探春闺房之中,且悬于米襄阳《烟雨图》的左右,也可算作装饰性的题画联,它起着点缀探春的闺阁生活和反映探春自命高雅、阔朗的思想志趣的作用,不愧为上乘佳作。

上下联的意思是:闲静自得的风骨格调,好似烟云舒卷自如;生活在山水之间,有田野之趣。

探春,好一派士大夫的清高之态。

这副对联不仅适应探春闺阁环境的需要,反映着探春所具有士大夫的所谓“风雅清高”,还起着照应前文的作用。

《红楼梦》第37回有探春言及宝玉曾
以“真卿墨迹见赐”,并有“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枝”之语。

宝玉亦称其“高雅”,探春则自称“蕉下客”……这副对联的旨趣和联意乃至文字,都与前文紧密相切。

这就彻底摆脱了应景联作的平庸乏味之弊,给人们以联想的回味,颇能耐人咀嚼,可见作者文心之细密,匠心之独具。

《红楼梦》对联集赏(二)
芙蓉影破归兰桨;
菱藕香深写竹桥。

——曹雪芹撰大观园藕香榭联
【注释】①芙蓉:指水芙蓉,即荷花。

②兰桨:木兰制的桨,这里用来代指小船。

③榭:设在高台上的木构建筑物,有顶盖、楹柱,无墙壁,供游观望远,宴饮游息或歌舞娱乐之用。

【鉴赏】藕香榭这副楹联也是大观园中比较精采的风景佳制。

让我们先看风景描写,再来品析联意。

《红楼梦》第38回写道:“原来这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有窗,左右有曲廊可通,亦是跨水接岸,后面又有曲折竹桥暗接。

”藕香榭的柱上挂的是黑漆嵌蚌的对子,云:“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


上联遣词造句妙绝。

一个“破”字尤其传神,把水中倒映的荷花影破,方知小船归来这一景致极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颇具神韵。

如按常规去描写,则是“兰桨归时遂影破”,则句显平淡无奇。

由影动再写到行船,较之由行船再写到影动,其意境、情趣实有高下。

下联在炼字上别具匠心,尤以“香”“深”“写”三字独见工夫,一般人都只是说荷花香,这里言“菱藕生香”,思绪更见开阔;“深”示景致独幽,有深度,有距离之感;“写”即“画”之意,说的是此处架着一竹桥,语句风趣括泼,富于诗情画意。

全句的意思是说,竹桥架于幽深而散发着香味的菱藕的水面上,恰如写画而出。

全联动景静景,如画如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各具其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无限美好的情趣,读罢令人怡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