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中委托人介入权制度和第三人选择权制度的不足及完善(20200125111859)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不足与完善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是指在行政诉讼中,除原告和被告外,其他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依法向法院申请参加诉讼,即成为第三人。
这一制度的出现,旨在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司法公正,但在实际运行中却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加以完善。
本文将从不足之处和如何完善两个方面来探讨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
关于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不足之处。
一方面,在具体操作中,第三人申请参加行政诉讼的条件过于严格,限制了第三人的申请权。
据相关规定,第三人在申请参加行政诉讼时,必须具备明确的利害关系,否则法院将不予受理。
这导致了很多真正受到行政行为损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因无法充分证明利害关系而无法申请参加诉讼,从而无法行使自己的诉讼权利,使得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实际效果受到了限制。
在行政诉讼中,第三人的地位和权利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无法有效维护其合法权益。
尽管第三人被允许申请参加诉讼,但在实际操作中,法院对于第三人的权利保护并不够充分,常常只是作为旁听者、辅助者存在,其权利往往受到忽视。
法院在判决中通常只注重原告和被告之间的权益,并未充分考虑第三人的利益,导致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的意义大打折扣。
由此可见,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需要进行相关的完善。
应该放宽第三人申请参加行政诉讼的条件,降低对利害关系的严格要求,给予更多受到行政行为损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第三人资格的机会。
法院应该更加关注和尊重第三人的权利,不仅需要公平对待第三人的诉讼权利,还应该在判决中充分考虑第三人的权益,作出对第三人有利的判决。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目的,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司法公正。
与此我们也可以从其他角度出发,对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可以在法律上进一步明确第三人的权利和地位,使得其在行政诉讼中的地位更加稳固和有力。
在司法实践中,需要加强对于第三人权利的实际保护,建立一套完善的第三人诉讼权保护机制,包括设立第三人的诉讼代理人,加强对第三人权益的监督和保护等措施。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不足与完善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行政行为或者确认其无效的诉讼行为。
在行政诉讼中,第三人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安排,其作用是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保障行政诉讼的公平、公正进行。
在实际应用中,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也存在不少的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一、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不足1. 第三人地位不清晰在实际行政诉讼中,第三人的地位常常不明确,缺乏具体的界定标准。
有些案件中,第三人只是提供了相关证据,但是并不是直接的利害关系人,但是被视作第三人而受到牵制。
与此有些与案件直接有利害关系的人却无法成为第三人参与诉讼,导致其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
2. 第三人权益受限虽然行政诉讼法对第三人的权益保护做了一定的规定,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第三人的参与权、申诉权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在一些行政诉讼案件中,第三人的利益往往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和排挤,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3. 第三人责任不清在实际行政诉讼中,第三人的责任往往是不明确的,尤其是对于第三人的证据提交、权益保护等方面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
这就导致了第三人在行政诉讼过程中的行为和责任不明确,容易出现不当行为或者不当申诉,影响了整个案件的公正和合理性。
二、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完善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对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和规范。
1. 明确第三人的地位和条件应当对第三人的地位和条件进行明确的规定,确保第三人的参与是基于合法、必要、有利益关系等具体条件,避免无关的人或者利益参杂造成行政诉讼的混乱和不公正。
2. 加强对第三人权益的保护应当加强对第三人权益的保护,包括第三人证据提交、陈述申辩、申诉救济等方面的权利,确保在行政诉讼中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和维护,使其能够在案件中充分行使其权利和义务。
4. 加强对第三人的管理和监督应当建立健全的第三人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强对第三人的政策法规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其参与行政诉讼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加强对第三人的监督,及时制止滥用和不当利益参与等不良行为,维护行政诉讼的公平和公正。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不足与完善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是指在行政诉讼程序中,除了原告和被告外,还允许其他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作为第三人参与诉讼,主张自己的权益和利益。
第三人制度的引入,有利于完善行政诉讼程序,促进司法公正,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亟待完善。
本文将就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不足与完善进行探讨。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不足之处在于其范围不够明确。
目前,我国关于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范围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导致一些争议案件中,司法实践中对第三人的范围并没有明确的标准。
这就给了一些不法分子以钻空子的机会,往往以各种名义来进行非法干预,扰乱司法秩序,甚至干扰司法活动。
亟待完善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范围,明确其参与的条件和程序,避免滥用第三人制度。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程序不够完善的问题。
在一些案件中,第三人的参与往往会对案件的审理和判决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可能会导致案件的延误或者错判。
目前,对第三人参与行政诉讼的程序并没有明确规定,导致一些第三人的出现并没有受到审理的限制,甚至可以不顾法院的受理条件直接插手诉讼。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行政诉讼的正常进行,因此需要在实践中建立完善的第三人参与程序,确保第三人参与行政诉讼的合法性和适当性。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在法律效力和责任问题上也存在不足之处。
在一些案件中,第三人的参与往往会导致法律责任不清晰,特别是在第三人与原告或者被告之间的利益纠纷较为复杂时,容易出现法律责任混乱的情况。
目前,对于第三人在行政诉讼中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导致一些问题在实践中无法妥善解决。
亟待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明确第三人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责任,避免产生法律漏洞和责任不清晰的情况。
为了完善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应当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行政诉讼第三人的范围和条件。
对于涉及行政诉讼的案件,应当规定第三人参与的条件和程序,避免滥用第三人制度,确保其合法和适当。
应当建立完善的第三人参与程序,加强司法审查和监管。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不足与完善随着行政管理的不断推进和社会需求的提高,行政诉讼的案件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而在行政诉讼中涉及到的第三人制度,也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将对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双重角色及其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措施以进一步完善该制度。
第三人制度是指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在行政诉讼中提出诉讼主张,或者当事人在进行诉讼过程中涉及到第三人的利益时,第三人可以申请介入诉讼的一种设定。
在行政诉讼中,如果案件涉及到第三人的利益,法院可以将其列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这个过程对当事人来说是一种正面的作用,可以有效的保护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利益。
但是,由于第三人在诉讼中既是第三方,又具有某种利益关系,因此第三人在实践中往往扮演着双重角色。
1、辩护人角色为了对当事人的权益进行辩护,第三人可以形成对行政法庭的辩护。
法院会按照法律的程序处理诉讼,使所有利益相关方都得到公正的对待。
在行政法庭中,第三人可以代表当事人进行诉讼,参与诉讼的复杂环节,对当事人进行辩护。
在此角色下,第三人就像一个充满爱心的辩护律师,可以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2、法官辅助人员角色第三人还可以作为法官辅助人员,在诉讼中为法官提供帮助,整理诉讼材料,协助法院掌握诉讼的情况,以便法院能够更准确地进行判断。
第三人在这种角色下通过协助法官对诉讼的情况进行了解,可以对法官进行重要的支持和辅助。
1、地位不明确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在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中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缺乏全面的司法制度安排和具体的法律规定。
因此,第三人在行政诉讼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明确。
在实践中,第三人的法律地位是随着具体诉讼案件的性质而变化的。
第三人的地位不明确不仅增加了第三人的不确定性和不利影响,也给行政诉讼的审理和裁判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合法性难以界定在实践中,很多第三人的申请并不具备合格的合法性,很难判断其合法性。
因为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很多人通过行政诉讼来获取他人的利益,从而满足了自己和他人的利益。
有关合同法的成功与不足3篇

有关合同法的成功与不足3篇篇1甲方:[甲方名称]乙方:[乙方名称]鉴于甲乙双方对合同法相关议题具有共同关注,为深入探讨合同法的成功与不足,共同提升合同法理论与实践水平,特签订本协议,以兹共同遵守。
一、背景分析合同法作为规范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法律工具,在我国的法治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合同法在保障交易安全、维护合同自由、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变化,现行合同法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行完善与调整。
二、合同法的成功之处1. 保障交易安全:合同法通过明确合同的成立、履行、变更和终止等环节,为市场交易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框架,有效保障了交易安全。
2. 维护合同自由:合同法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合同自由,允许当事人在法律框架内自主协商合同条款,有效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3. 促进经济发展:合同法为市场经济提供了法律保障,促进了各类经济合同的履行,推动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合同法的不足之处1. 违约成本较低:现行合同法对违约行为的制裁力度相对较轻,导致违约成本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同履行的诚信度。
2. 合同解释权不明确: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对于合同条款的解释权缺乏明确的规定,可能导致双方在争议解决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纷争。
3. 争议解决机制不够完善:现行合同法中的争议解决机制尚不够完善,对于一些复杂合同纠纷的解决效率有待提高。
四、改进措施与建议1. 提高违约成本:建议加大对违约行为的制裁力度,提高违约成本,增强合同履行的诚信度。
2. 明确合同解释权:建议在立法中明确合同条款解释权的归属,避免双方在争议解决过程中的纷争。
3. 完善争议解决机制:建议完善合同纠纷的解决机制,提高解决效率,降低解决成本。
五、双方共同责任与义务1. 甲乙双方应共同遵守本协议内容,积极参与合同法的完善工作。
2. 双方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合同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3. 双方应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提高合同法方面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不足与完善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是指在行政诉讼中,由于某些理由不可抗拒,或对诉讼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其他人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诉讼。
该制度可以增加诉讼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但是,该制度也存在着不足之处,需要进行完善。
第一,法定第三人名额过度限制。
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了只有“行政机关以外的利害关系人、有法定代表权的群众组织”才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诉讼,而非常规的民事诉讼中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参与诉讼。
这一限制过于严格,不利于解决一些实际的行政纠纷。
比如,一些私人企业在行政执法行为中受到了损失,但由于其不属于现行法定第三人的范围内,无法参与行政诉讼,导致其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应当放宽法定第三人的限制,允许更多的人参加行政诉讼,以提高诉讼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第二,第三人诉讼地位不明确。
现有的行政诉讼法规定了第三人的参与程序,但未明确定义第三人参与诉讼的地位。
第三人是否可以主张自己的诉求、是否可以直接参与判决、是否可以对判决提出上诉等问题,都未得到明确的规定。
这样,造成了第三人在实际行政诉讼中的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应该进一步明确第三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使得第三人参与行政诉讼的地位更加清晰明确。
第三,现行法律规定下,第三人参与行政诉讼面临相对较高的门槛。
在实践中,第三人参与行政诉讼是需要一定的法律基础和精神准备的。
而这样的要求在现实中限制了许多基层群众、普通公民和中小企业的参与。
此外,即使是符合条件的第三人,参与行政诉讼也需要一个繁琐、时间长、费用高的参与程序。
这样对诉讼的公正性和效率都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应该建立相应的机制,提高参与门槛的灵活性,尽可能为更多的人提供便捷的诉讼权利。
综上所述,尽管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为行政程序提供了更加广泛、公正、权威的参与,然而目前的法律规定下存在很多问题,如限制过度、地位不明确,门槛过高等。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还需在法律层面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实现。
浅析合同法的不足及其完善

法制沙龙zhigong falv tiandi-143-职工法律天地 2017 年第 11 期摘 要:《合同法》实施近九年来,其在维护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切身利益、完善市场交易规则、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合同法》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关键词:合同法;不足;完善1《合同法》总则的不足分析及其完善对策1.1《合同法》基本原则不足与完善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和执行合同法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合同法的灵魂。
基本原则是合同法的纲领。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区别其他法律的标志,集中体现合同法的基本特征。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有两大作用,其一是指导作用。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指导立法工作者如何制订各项规定,对审判人员如何适用合同法也起着指导作用。
基本原则是正确理解具体条文的关键。
基本原则的第二个作用是补充作用。
对合同法的某个问题,法律缺乏具体规定时,当事人可以根据基本原则来确定,审判机关可以根据基本原则解决纠纷。
《合同法》第3至第7条分别规定了本法的基本原则,即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对整个《合同法》起着统筹指导作用。
笔者认为,《合同法》规定的四项基本原则中自愿原则对整个《合同法》而言不周全。
合同法第四条规定:“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自愿原则体现了民事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民事法律关系区别于行政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的特有原则。
自愿原则意味着合同当事人即市场主体自主自愿地进行交易活动,当事人根据自己的知识、认识和判断,以及相关的环境去自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合同,追求自己最大的利益。
仔细研读《合同法》总则中的自愿原则,笔者发现自愿原则仅仅是规定在合同订立过程中的自愿,而忽视了合同履行、变更、消灭的自愿。
往往合同的变更、履行才是合同当事人最最关心的事项,如果《合同法》不明文规定在合同变更、履行过程中的自愿原则,将是《合同法》的一大缺陷,也现实阻碍着合同当事人对合同履行的全面理解。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不足与完善1. 引言1.1 背景介绍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是指在行政诉讼中,除了当事人和行政机关之外,还有第三人参与诉讼的一种制度。
这一制度在我国行政诉讼法中有所规定,旨在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案件的公正、公平进行。
实际运行过程中,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对当事人权利的限制是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一个显著问题。
在部分案件中,第三人的参与可能会对当事人的权利造成损害,甚至导致案件的胜败。
这种情况下,如何平衡第三人的参与和当事人的权益,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认定程序不清晰也是困扰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难题之一。
在实际操作中,对第三人的身份和关系的认定常常缺乏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容易导致争议和混淆。
证据保障不足也是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不完善的一个方面。
在诉讼过程中,第三人可能难以获取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这会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和结果。
为了进一步完善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需要制定更加清晰明确的规定和程序,确保当事人和第三人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应该加强对证据的收集和保护,确保案件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为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第三人制度的不足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三人制度的设立增加了诉讼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在行政诉讼中,当第三人介入案件后,往往会给案件的审理和解决带来新的难题。
第三人可能会提出新的事实、证据或主张,导致案件的审理时间延长,诉讼成本增加,对当事人的利益造成损害。
第三人制度的设立应该谨慎考虑,避免给行政诉讼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第三人制度在实践中容易被滥用。
有些第三人可能是受到他人操纵或利用,以达到某种目的,给案件的审理和解决带来不正当的影响。
有些第三人可能是行政机关或其他利益相关方,利用第三人制度干扰司法正义,延缓或阻碍案件的解决。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增加了诉讼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容易被滥用,影响司法公正。
试论委托人的介入权与第三人的选择权

中 圈 分 类 号 : 2 . D9 3 6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 6 2 (0 6 0 一 o 6 一 o 10 - 9 1 2 0 ) 9 09 3
<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合 同 法 ) 专 章 规 定 了 委 托 合 中 设
同 及 其 相 关 当 事 人 的 权 利 和 义 务 。 其 中 。 于 委 托 关 人 的 介 入 权 与 第 三 人 的 选 择 权 是 法 律 为 当 事 人 设 定 的 利 益 保 障 权 。 何 在 司 法 实 践 中 正 确 地 理 解 和 实 如 施, 接 影 响到 当事 人权 益 的实现 。但 是 。 直 由于 这 一
维普资讯
塾照皇经渣 生 墓嬲
衄 羽叼 皤刁 口
试 论 委 托 人 的介 入 权 与 第三人 的 选 择 权
解 海 兰
( 山东省烟 台开发 区工委党 校, 山东 烟 台 240 ) 6 0 0
摘
要 : 同 法 规 定 。 托 人 接 受 委 托 人 的 委 托 为 委 托 人 办 理 事 务 。 以 委 托 人 的 名 义 进 行 , 可 以 合 受 可 也
自 己的 名 义 进 行 。 受托 人 以 自 己 的 名 义 与 第 三 人 订 立 的 合 同 。 束 着 委 托 人 、 托 人 、第 三 人 的 权 利 享 关 受 有 和 义 务 承 担 自 题 。 其 中委 托 人 的 介 入 权 与 第 三 人 的 选 择 权 。 是 新 的 法 律 原 则 。 涉 及 到 司 法 实 践 々问 既 也
中 的 理 解 和 实 施 。 因 而 , 文 重 点 论 述 了委 托 人 的 介 入 权 与 第 三 人 的 选 择 权 等 基 本 理 论 。 时 联 系 司 法 本 同 实 践 作 了深 入 探 讨 。
浅析委托人介入权制度和第三人选择权制度

浅析委托人介入权制度和第三人选择权制度摘要: 本文以运用法律经济学方法, 指出委托人介入权制度和第三人选择权制度的理论依据。
就《合同法》中委托人介入权制度和第三人选择权制度的不足之处, 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 隐名代理委托人的介入权第三人的选择权一、委托人介入权和第三人选择权的制度构造我国《合同法》把委托人的介入权和第三人的选择权分别主要的规定在了, 第403条第1款和第2款。
委托人介入权制度和第三人选择权制度的法理依据首先源于经济学的理论: 人们维护某种利益的主动程度是和自己与该利益的关联程度成正比的。
因此, 最积极的利益捍卫者就是利益享有者自身。
相反, 受托人在处理与自己的利益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事务时, 有可能产生懈怠, 甚至会为一己私利而侵犯委托人的利益。
同时, 由于受托人直接从事交易, 其掌握的信息明显比不直接介入交易的委托人为多, 由此产生相当程度的信息不对称,这就使得委托人难以有效地监督受托人, 从而为受托人的懈怠提供了客观上的可能性。
在隐名代理的关系中, 存在着三方当事人, 即被代理人、代理人、第三人。
委托人人与受托人是委托合同的双方当事人, 受托人与第三人为另外一个合同中的双方当事人, 而委托人与第三人并没有直接的出现在一个合同关系中。
委托人介入权和第三人选择权的制度设计便打破了合同相对性原则, 把被代理人、代理人、第三人都集合在了隐名代理关系中。
《合同法》第402条最为直接的体现了这种对合同相对性的突破: 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 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 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 该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 但有确切证据证明该合同只约束受托人和第三人的除外。
那么402.403条中委托人介入到合同中是委托人直接代替受托人进入到原本受托人与第三人的合同关系中成为合同的当事人吗?我们认为当委托人行使介入权或者出现第402条情况被动的介入到合同关系中, 并非顶替受托人的当事人地位出现在合同中, 而应当是受托人对委托人或第三人所享有的债权债务关系, 基于委托合同或者受托人与第三人签订的合同的存在, 部分的转移到委托人或第三人身上。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不足与完善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是指在行政诉讼中,除原告和被告外,允许第三人以自己的利益为由参与诉讼,并由法院判决确定其在诉讼中的地位和权益。
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行完善。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不足在于申请难度较大。
目前,第三人要参与行政诉讼,必须通过向法院提出申请来获得被允许的权利。
很多第三人由于不了解相关法律程序,或者由于成本和时间的限制,往往无法顺利获得参与诉讼的权利。
这对于那些需要维护自己权益的第三人来说是不公平的,需要在制度上作出相应的改进。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不足还在于对第三人的权益保护不足。
尽管第三人被允许参与诉讼,但是其权益的保护不够充分。
一方面,法院对第三人的参与意见并不一定会采纳,特别是在涉及行政机关利益的案件中,法院往往更倾向于支持行政机关的意见。
即使法院采纳了第三人的意见,给予其合法权益的保护,也很难追究行政机关的过错,往往只能通过民事诉讼来维权。
需要完善第三人诉讼权益的保护机制,加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不足还在于司法资源的浪费。
由于第三人的参与,行政诉讼的时间和成本往往会增加。
特别是在较为复杂的案件中,可能需要对多个第三人的申请进行审理,导致法院的工作量增加,司法资源的浪费。
有必要限制第三人的参与范围,避免滥用诉讼权,减少司法资源的浪费。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完善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应当简化第三人参与行政诉讼的程序,降低申请的门槛,鼓励更多有合法权益需要维护的第三人参与诉讼。
法院应加强对第三人意见的重视,切实保护其权益。
尤其是在涉及行政机关利益的案件中,应更加客观中立地对待第三人的参与。
对于第三人的权益保护不足问题,应加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确保其行政执法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应对第三人的参与范围进行适度限制,避免滥用诉讼权,减少司法资源的浪费。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在维护司法公正、保护第三人权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不足与完善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是指在行政诉讼中,除原告、被告之外,对于与诉讼案件具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可以参与诉讼并享有民事诉讼中的权利和义务。
这一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参与条件过于宽松。
当前法律规定,只要第三人与案件具有利害关系,即可申请成为第三人参与诉讼。
这种宽松的条件使得一些与案件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也可以插手诉讼,增加了诉讼参与人的数量,使得案件变得复杂,增加了诉讼的费用和时间成本。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存在对被诉行政机关的不公。
在行政诉讼中,原告和被告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正常现象,被告是行政机关,而原告则是受到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害的一方。
如果第三人成为参与诉讼的一方,很可能这个第三人与行政机关之间有利益关系,而这些利益关系往往不利于被诉行政机关。
这就会导致被诉行政机关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难以保护自己的权益。
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执行效果不佳。
由于该制度的缺陷,第三人的参与往往会延长诉讼的时间和加重诉讼的成本,给整个行政诉讼制度带来不利影响。
由于第三人与案件的直接关系较弱,其参与诉讼的意义和效果也不容易确保,有时候可能造成滥用诉讼权力的现象。
要完善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第三人的参与条件加以限制。
可以参考民事诉讼中的相关规定,要求第三人在申请参与诉讼时必须证明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利害关系。
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与案件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第三人插手诉讼。
要加强对第三人与行政机关之间利益关系的审查。
通过加强对第三人的审查,查明其与行政机关之间的利益关系,可以防止一些与行政机关有不当关系的第三人插手诉讼,保障被诉行政机关的权益。
要加强对行政诉讼第三人参与的控制和管理。
可以在司法机关设立专门的部门或者专门的法官来负责审核第三人的参与申请,并且对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防止滥用诉讼权益的行为发生。
虽然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第三人的权益,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合同法》中委托人介入权制度和第三人选择权制度的不足及完善

《合同法》中委托人介入权制度和第三人选择权制度的不足及完善摘要:文章以完善我国未披露第三人代理中的委托人介入权制度和第三人选择权制度为写作目的,运用法律经济学方法,指出委托人介入权制度和第三人选择权制度的理论依据。
据此分析了《合同法》中委托人介入权制度和第三人选择权制度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
关键词:委托合同;委托人的介入权;第三人的选择权一、委托人介入权制度和第三人选择权制度的法理根据未披露第三人代理中委托人介入权制度和第三人选择权制度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条加以确定。
规定委托人的介入权和第三人的选择权的法理依据何在?首先,根据经济学的理论,人们维护某种利益的主动程度是和自己与该利益的关联程度成正比的。
因此,最积极的利益捍卫者就是利益享有者自身。
相反,受托人在处理与自己的利益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事务时,有可能产生懈怠,甚至会为一己私利而侵犯委托人的利益。
同时,由于受托人直接从事交易,其掌握的信息明显比不直接介入交易的委托人为多,由此产生相当程度的信息不对称。
这就使得委托人难以有效地监督受托人,从而为受托人的懈怠提供了客观上的可能性。
委托人因此所增加的无谓成本就是所谓的“代理成本”。
其次,应当分析一下,谁是通过委托代理关系获得的利益的真正享有者?委托代理关系牵涉到三方当事人:委托人、受托人和第三人。
从《合同法》“委托合同”一章的相关规定来看,受托人处于相对超脱的地位。
法律只要求受托人忠诚、审慎地办理委托人事务。
除此之外,受托人没有其他的责任。
因此,如果委托合同或受托人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非因受托人原因不能正常履行的,受托人不会受到损失,受损的只能是委托人和1或第三人。
委托人和第三人才是通过代理关系所得利益的真正享有者,委托代理事务的真正利害关系人。
正是基于此,《合同法》第403条才规定了委托人的介入权和第三人的选择权,以便于真正的利益关系人能直接维护自己的利益。
论《合同法》中委托人介入权制度和第三人选择权制度的不足及完善——兼论对《合同法》第403条的修改建议

论《合同法》中委托人介入权制度和第三人选择权制度的不足及完善——兼论对《合同法》第403条的修改建议
彭菲;郭彦雄
【期刊名称】《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S1
【摘要】文章首先指出《合同法》第 40 3条规定委托人的介入权、第三人的选择权的理论根据 ,其次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该条规定的不足之处 ,进而提出了相应的修改意见。
【总页数】3页(P69-71)
【关键词】合法法;委托合同;委托人的介入权;第三人的选择权
【作者】彭菲;郭彦雄
【作者单位】东莞市人民律师事务所;广州中山大学法律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3.6
【相关文献】
1.《合同法》中委托人介入权制度和第三人选择权制度的不足及完善--兼论对《合同法》第403条的修改 [J], 程信和;郭彦雄
2.建设工程优先受偿权登记制度思考——兼论《合同法》第286条之立法不足与
完善 [J], 张启祥
3.论间接代理委托人介入权的行使——兼谈《合同法》第403条第1款的完善 [J],
刘芳
4.预期违约制度与履行抗辩权制度适应性探讨——兼议我国《合同法》相关制度设计与完善 [J], 徐亚龙
5.试论《合同法》对不安抗辩权制度与预期违约制度的取舍——兼评《合同法》第68、69、94和108条 [J], 武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委托人的介入权与第三人的选择权

试论委托人的介入权与第三人的选择权内容提要:合同法规定,受托人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为委托人办理事务,可以委托人的名义进行,也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
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关系着委托人、受托人、第三人的权利享有和义务承担的问题。
其中委托人的介入权与第三人的选择权,既是新的法律原则,也涉及到司法实践中的理解和实施。
因而,本文重点论述了委托人的介入权与第三人的选择权的概念、本质、条件、相对人的抗辩权等基本理论,同时联系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某些现象及由此产生的权益分配原则作了深入探讨,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观点。
关键词:委托人的介入权第三人的选择权相对人的抗辩权当事人权益分配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设专章规定了委托合同及其相关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其中,关于委托人的介入权与第三人的选择权是法律为当事人设定的利益保障权,如何在司法实践中正确地理解和实施,直接影响到当事人权益的实现。
但是,由于这一法律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尚未形成完整的概念和适用原则,因而对此的理论研究和探讨略显滞后。
本文试图通过对委托人的介入权与第三人的选择权的理论研讨阐明司法实践中对这一利益保障权公平实施的重要意义。
一、委托人的介入权及第三人的抗辩权委托人的介入权,是指委托人依法可以介入受托人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直接对第三人享有合同权利和承担合同义务的权利。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受托人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为委托人办理事务,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受托人既可以以委托人的名义办理,也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办理。
这就使受托人在办理事务过程中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时,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进行,由此产生的权利义务并不必然由委托人享有和承担。
在此情况下,为了保障委托人的合法权益,解决受托人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的权利和义务的享有和承担问题,合同法确立了委托人的介入权及享有介入权的条件。
首先,关于委托人自动介入的介入权。
所谓自动介入的介入权,是指委托人对于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在第三人订立合同时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存在着代理关系的情况下,介入该合同直接对第三人享有合同权利和承担合同义务的权利。
委托合同纠纷案件的若干法律适用问题

委托合同纠纷案件的若干法律适用问题《合同法》颁布实施之前,我国立法上没有专门的委托合同制度。
《合同法》在总结立法和司法实践经验、借鉴外国先进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对委托合同作了比较详尽的规定,从而为委托合同纠纷案件的审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但随着委托合同纠纷案件的大量涌现,审判实践中出现的就该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不当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现就委托纠纷案件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容易滋生歧义的几个问题作一简要辨析。
一、第三人仅知道受托人的代理人身份,而不知道委托人具体是谁的情况下,能否产生委托人的自动介入。
我国《合同法》第402条规定,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在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签订的合同,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该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学理上又称委托人的自动介入),但有确切证据证明该合同之约束受托人和第三人的除外。
审判实务中就该法条中规定的“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在理解上有时产生错误地认识。
虽然《合同法》第402条在立法时借鉴了美法中的隐名代理制度,但在具体的适用条件上又有所不同。
主要表现在:1、英美法上的隐名代理制度,必须是代理人明确告知第三人代理关系存在时,才发生委托人的自动介入,第三人经由其它途径知道代理关系存在时,不发生委托人的自动介入。
《合同法》402条对此则无限制,只要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委托人与受托人的代理关系即可。
2、在英美法上的代理制度中,代理人无须指明委托人具体是谁,只要告知第三人代理关系存在,即可发生委托人的自动介入。
而《合同法》402条对此规定的不是非常明确,解释上应以指明委托人具体是谁为前提条件。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在第三人与受托人签订合同时仅知道受托人的代理人身份,而不知道委托人具体是谁的情况下,不能产生委托人的自动介入,即该合同不能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
二、委托人行使介入权之阻却事由的判断《合用法》第403条第一款规定: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时,第三人不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受托人因第三人的原因不履行合同义务时,受托人应当向委托人披露第三人,委托人因此可以主动介入受托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合同关系,直接向第三人主张合同权利,但第三人与受托人在订立合同时如果知道该委托人就不会订立合同的除外。
合同法的成功与不足下

三、合同法的不足1986年我们颁布的民法通则,当时曾被外国的学者、专家认为是中国的人权宣言、权利宣言,评价非常高。
现在等着看评价合同法。
曾经在若干年前,日本一个有名的教授在中国社科院作讲座的时候,他看到了合同法的第一个草案(专家起草的草案),他说,19世纪最优秀的法典是法国民法典,20世纪最优秀的法典是德国民法典,按照他的预见21世纪最优秀的法典是应该中国的合同法。
当然,这是法律起草人、立法机关、参加讨论的法官、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但至今还毕竟只是纸面上的操作,这种纸面上的东西需要靠法官去实施它。
能否产生当初设计时预期的效果,恐怕要十年甚至二十年,才能客观评价。
法律在这个时候制定有它有利的条件,最有利的条件是市场经济的确立,市场经济体制被我们国家和党确立为我们改革开放的目标之前,谈不到合同法的制定。
1987年就开始修改经济合同法,一直到93年经济合同法修改公布,很长时间的修改讨论过程中,要改掉一点有关计划经济和行政干预的规定都非常困难。
困难来自于多方面:(1)首先来自于强烈的反对,一方面是经济法学教授们的反对,第二方面是经济部门的同志的反对,第三方面是法院经济庭法官们的反对。
(2)法律的目的是明确的,不敢修改法律目的。
经济合同法第1条规定,法律的目的之一是“保障国家计划的执行”,谁敢提修改法律的目的,好多修改稿当中都不敢说“把这拿掉”这几个字。
(3)还有合同管理机关的权力强大,不敢触动。
一直从1987年开始,经过87、88、89、90、91、92六年的时间,对于计划性的、行政干预的条文,没有人敢明确提出异议。
1992年下半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传达以后,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在党的文件、国家文件中确定了下来,恰好《经济合同法》修改到最后一个草案,在国务院法制局主持下召开了最后一次讨论会。
我们分别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提出应删掉合同计划性、删掉行政部门主动确认无效的制度。
这两个根本性的东西删掉之后,其他具体的制度就根据此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