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课程论文
题目中国石油工业
系别地球科学与资源系
专业地质学
学生姓名赵晗
学号 03209704
指导教师李庆
2012 年 6 月8 日
目录
工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
其中重工业在为国民经济的贡献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作为重工业中一种的石油工业在为国家创造财富更是尤为重要,人们称石油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血液“。
石油产品更是遍及工业、农业、国防以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下面我将简单地介绍一下我心中的中国石油工业。
其中包括发展,成就,与国外的差距,今后的开发重点。
一、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
尽管中国的石油工业的发展仅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使用石油、天然气的加载。
在中国的古代,中国人民开采利用石油、天然气的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也在石油的历史进程上书写过华丽的篇章。
但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致使我国的科技技术长期处于一个停滞不前的状况中,最终,导致了我国在石油工业上的发展时间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几十年。
幸运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石油工业得到了成长的动力。
终于,在经过几代勤劳的国民的努力下,我们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让中国的石油工业跻身世界的前列。
1·1 中国古代的石油、天然气利用
最早记录石油、天然气存在的典籍是《易经》(“泽中有火”,这是一种沼气或天然气在水中燃烧的现象)。
后来到秦昭襄王时期(公元前256~261),更是有了人们用天然气煮盐(今四川邛崃县)的记录。
随着钻井技术发展,石油逐步应用到生活和战争(诸葛亮就用原油,沥青来作为引火油,火饶藤甲兵)中,“石油”这一词也出现在了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
(这是第一次使用“石油”一词来称呼地下原油)
从13世纪开始,四川自贡富顺一代开始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浅层的天然气(这是世界上的最早开发投产的天然气田之一)。
随着是由天然气的利用,开始有了油气勘探,钻井,完井,开采,运输等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相当高的水平。
综上,我国古代在油气勘探,开发,运输,利用上有着相当高的水平,为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2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
从1840年到1949年,我国的石油工业一直停滞不前,我国一直依赖着“洋油”过日子。
在当时,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派出专家到中国的四川、陕北、台湾等地区进行了油气勘探,但最终却没有找到有开发价值的油气田。
于是就轻率的得出结论:中国没有含油的可能性。
一时间,各种针对“中国贫油论”的说法甚嚣尘上。
但从现在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状况来看那些专家所谓的中国贫油之说纯属无稽之谈。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许多的中国专家,不相信中国找不到油。
终于,在他们不断努力下发现一系列的可开发油田。
其中包括:延长油矿,老庙君油田,四川气田,新疆独山子油田,台湾苗粟油田等油田。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石油工业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发展石油工业,相继成立石油工业的领导机构,在人力、物力、财力、技术都比较困难和落后的情况下,积极恢复工作,大力开展对油田的勘探。
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下,我国的石油工业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各大新油田相继发现,勘探开采技术不断提高,各个油田大幅增产。
最终让中国石油工业跻身世界第五位,中国的石油工业屹立于世界石油工业只之林。
1·3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发的新油田
从新中国成立到二十一世纪,50年的时间里,中国不断勘探石油藏区。
从西部盆地地区相继发现了一系列的油田。
1955年,在准葛尔盆地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和奇古油田;1958年在塔里木盆地发现了依奇克里克油田;在柴达木盆地发现了冷湖油田,油砂山油田,马海油田等;在酒泉盆地发现了鸭儿峡油田,白杨河油田;在四川盆地发现了蓬莱镇等十几个大气田。
50年代后,中国的石油勘探逐步转向了东北,华北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任丘油田。
与此同时,也在其他地区发现了新的油气田:江汉、南阳、苏北、中原、白色等油田。
到了80年代中期,凭借这新的理论发现了吐哈、塔北、塔中等油气田。
以及90年代后期的中海油的成立,渤海,南海,东海海域的油气田相继开发,使中国在海上石油开采上也赢得话语权。
二、中国石油工业取得的成就
几十年的努力终于换来了中国石油工业的一派蓬勃之气。
2·1 大庆油田的建立
1960年,大庆开始了石油大会战,在“铁人”王进喜的领导下,我们拿下了大庆油田,并在今后的几十年创造稳产5000万/年的纪录,为我国的石油工业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同时大庆油田也是一直稳坐中国油田第一的宝座至今。
现在中国多了两个“大庆油田”,一个是长庆油田,一个是中国海油的海外市场。
这三个大庆表现了中国石油工业在产量上的成就。
2·2 油气勘探的几次飞跃
中国之所以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的时间里,石油工业得到了质的飞跃,除了国家的重视和人民不懈努力外,更多得利于三大油气理论的成功实践。
2·2·1 陆相生油理论
20世纪20代时,由于国外专家认为贫油,从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中国人探索中国土地上的石油的思想。
但到了40年代末时,中国的地质学家以扎实的地质理论基础和多年的勘探的经验指出当时美国的美孚公司的失败,并不一定能证明中国没有石油(“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油可办”——李四光)。
从20—30年代,以谢家荣、潘钟祥、黄汲清、孙健初等为代表的地质学家先后到陕北高原、河西走廊、四川盆地及天山南北进行油气地质调查,分别于1937年和1939年在陆相盆地中找到了新疆独山子油田和甘肃玉门老君庙油田。
1936年,孙健初三出嘉峪关,对玉门老君庙和石油沟进行了地质和石油资源的详细勘察。
1938年冬,他与严爽、靳锡庚等一行9人骑着骆驼,顶沙冒雪到达玉门老君庙,次年陆续钻浅井6口,发现了老君庙油田。
老一辈石油地质学家正是以坚持实践第一的工作作风,以及对大自然奥秘不断求索的精神,拉开了中国陆相生油理论诞生的序幕。
“陆相生油”理论的提出,为在中国陆相盆地中找到大量石油提供了依据。
40年代中期,中国地质工作者在玉门油田所开展的古生物研究工作,又为证实“陆相地层”生油提供了新的佐证。
从1955年开始,人们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找到了克拉玛依油田,并陆续在酒泉、柴达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盆地找到了油气田,这一切充分展示了陆相地层的含油气远景。
50年代中期,我国石油勘探根据陆相生油理论,进行了找油重点战略东移。
至50年代末,松辽盆地发现了特大型油田——大庆油田,这一重大突破不仅是勘探实践上的重大进展,更重要的是对石油地质学的极大丰富和完善。
大
庆油田的发现雄辩地证明了陆相油气藏的形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可以存在很大规模的油气聚集,形成大中型乃至特大型油田。
这不仅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而且表明了依靠对陆相地层的研究可以发展中国的石油工业。
从60年代以后,中国根据陆相生油理论找到了渤海、胜利、中原、江汉、南襄、苏北、北部湾、二连等油气田。
尽管中国的陆相生油理论取得了如此成就,但直到1966年仍有外国的著名地质学家发表文章说“陆相生油论”和渤海湾取得成就只是巧合,毫无依据证明。
2·2·2 煤系地层生烃理论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的地质学家又研究出了新的油气理论,让中国发现了一系列的大型油气田。
为我国“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大战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的西部具有相当大的储煤量,早期,主要做为采煤的主要基地。
直到20世纪80~90年代,油气生成理论有了极大的丰富,为煤层中存在石油、天然气层做出了理论的基础。
经过一系列的开发实践,煤系地层生烃理论得到论证,并逐步将此理论应用于勘探新的油气田。
最终发现了包括塔里木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新的油气田在内的几个西部的大型油气田。
正是因为西部的油气田的相继发现开发,为我国的西气东输,保障东部能源供应做出突出的贡献。
至今煤系地层生烃理论的应用,正继续不断为祖国的的石油工业添砖加瓦
2·2·3 海相油气理论
在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油气理论除了煤系地层生烃理论外,还出现了海相油气理论。
从20世纪90年代的开始,中国开始成为净进口国,这样的情况严重制约这中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一时间中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严重的瓶颈现象。
为此找到新的油气田,加大国内的油气开发量成为国内石油工业的主要任务。
当时的地质专家们同时意识到除陆相油气勘探领域外,还存在这海相油气勘探领域可以突破。
但勘探实践证明,我国的海相油气资源有着很强的潜力,由于中国海相地质情况相当的复杂,理论技术还有若干的重大问题没有解决。
就这在这时,中国石化临危受命,于1999年成立南方海相油气勘探项目部,全面开展南方海相油气分布区的油气勘探。
在专家们几年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2003年发现了迄今为止四川盆地海相最大的气田——普光1井。
中国的海相油气理论,从此进入了勘探新阶段。
尽管海相油气理论现阶段不像陆相生油论那么纯熟,但我相信它的应用前景是相当广阔的,必将在我国专家的努力下发展的更好。
2·3 现阶段情况
中国的石油工业从最早的几口小油井发展至今,可谓是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现阶段我国的石油工业究竟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呢?
石油表观消费量4.93亿吨,同比增长5%,但增速低于近十年的平均值7.1%;石油进口量大幅增长,对外依存度超过55%,原油净进口量首次突破2亿吨,将达到2.66亿吨;国内原油产量首次突破2亿吨,同比增长超过5%,是过去18年中增长最快的年份;大庆油田继续稳产4000万吨,长庆油田石油产量突破4000万吨,海上油气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油当量,西部接替东部、海上补充陆上的石油生产大格局基本形成。
基本实现中国“三个大庆”的目标,并逐步迈进第4个大庆——海外油田。
三、 中国石油工业与国外石油工业的差距及解决办法 3·1 在资源上的差距
众所周知,对于世界油气资源的分布是极不均匀,他并不由国土面积的决定。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所拥有的油气资源,和其他的一些石油工业发达的国家相比,其数量差距甚大。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对于中国的石油工业来说,即使自己技术在强,在没有石油资源可利用的情况下,要想把石油工业发展好,实属不易。
因此,中国要想缩小与外国石地区/国家 石油资源总数(bbl) 原油(亿t) 天然气资源总数(tcf) 天然气(万亿m 3) 北美 401.4 549.9 2151.9 60.9
加拿大 49.3 67.5 485.2 13.7
墨西哥 93.4 127.9 208.9 5.9
美国 255.2 349.6 1427.1 40.4
南美 185.5 254.1 485.3 13.7
阿根廷 12.0 16.4 59.7 1.7
巴西 26.4 36.2 50.4 1.4
委内瑞拉 110.1 150.8 252 7.1
欧洲 89.5 122.6 756.9 21.4
非洲 170.7 233.8 746.6 21.1
阿尔及利亚
20.3 27.8 214.1 6.1 尼日利亚 40.2 55.1 254.1 7.2
中东 899.2 1231.8 2585.7 73.2
伊朗 128.9 176.6 1284.6 35.3
伊拉克 147.8 202.5 178.4 5.0
科威特 112.3 153.8 66.1 1.9
卡塔尔 8.7 11.9 253.4 7.2
沙特阿拉伯
374.2 512.6 484.6 13.7 阿联酋 79.7 109.2 257.3 7.3
亚太 170.6 233.7 936.1 26.5
澳大利亚 8.9 12.2 104.8 3.0
中国 83.7 114.7 227 6.4
印度 11.5 15.8 42.1 1.2
印度尼西亚
34.8 47.7 188.9 5.3 巴基斯坦 0.9 1.2 59.8 1.7
全世界 2272.5 3113.0 11567.6 327.4
油工业的差距,就必须先学会怎样更好、更多的从国外获得油气资源,以更好的发展我石油工业,缩小与国外的差距。
3·2 技术上
中国的现代石油工业发展于20世纪中叶,而国外的石油工业却发展于19世纪中后期。
在时间上我国就于发达国家相差近百年,尽管中国在这几十年间发展迅猛,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石油地质学,创立了并证实了一系列的重要理论,但是在很多重要部分的发展确实如此的不尽如人意。
比如:
3·2·1 在油气井工程方面
中国的钻井技术,仅能钻到6000M(陆地)、3000M(海洋);而国外的先进技术能够完成6000M以上的超深井而且能够在深海钻油。
国外的许多公司已经掌握了许多中国在现阶段还无法达到的钻井技术。
例如:连续管术技术,导向钻井等最先进的技术。
3·2·2 油气分离及轻质油的生产
现阶段,中国许多的老油田和才发现的一些西部油田,开采出的基本为重质油,而我们生活中需要的却是轻质油。
于是,将重质油转化为轻质油就自然而然的成为炼油产业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并且这一环节的效益高低将直接决定整个炼油产业效益的高低。
众所周知,我国的在这一环节的技术是相当落后的,这也就决定了国家在炼油中出现严重亏损的必然性。
在我看来,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放弃原来的发展方针——“一味地靠引进来提高自己的技术含量,不能引进时再自己发展”,走“自创为主,引进为辅”的战略。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实力,才能真正解决我们在技术上的困难局面。
其次,国家应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加强对人才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同时也要提高人才待遇。
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真心实意的留在中国,发展中国的石油工业;才能让他们全心全意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
四、新形势下中国石油工业的机遇和与挑战
4·1 国内形势对石油工业的影响
随着国家的经济战略的不断发展和调整,中国的石油工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不断提升,逐渐变得明显起来。
这必将为中国的石油工业的发展和做大做强,提供具大的发展机遇。
但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中国对于石油的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中国地底油气资源的不断减少,加上海底油气开采难度大,从而也让中国石油工业的良性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承受巨大的压力。
4·2 国外形式对石油工业的影响
2011年以来,一直以石油工业维持国家国民经济的中东、北非21国,在国内的政治上发生巨大的震荡,让美国一时间失去绝对的盟友(代言人)——本阿里政府和穆巴拉克政府。
同时这次大震荡,让美国失去了绝对的话语权,也就意味美国政府对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的支配权必将有所下降。
这说明在今后中地区的石油工业建设时,中国也必将分到一杯羹。
而这些即将落到中国头上的权益,必定能为中国石油工业在中东、北非地区的发展创造不可想象的利益空间。
尽管,中国石油工业有机会进军中东,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世界的反华势力一直都在虎视眈眈盯着中国,盼望能够发现中国在发展中出现一些致命的缺陷,然后给中国依致命的一击。
所以,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的石油工业,在强调发展海外市场的同时更应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坚持“石油=政治”的思想不动摇,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方向
中国充满爆发力的石油需求一直被视为近两年来国际油价大涨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耗国(仅次于美国),预估10年内中国的石油需求将从目前的每日600万桶膨胀近一倍达到1150万桶。
到2020年,预计对外需求量至少达到60%。
如此巨大需求,必将导致油价的大幅上涨,而油价的大幅上涨,必将带动一系列的价格增长,以至于严重影响国民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社会的动荡。
在这样复杂的情况面前,中国的石油工业究竟会面向怎样的发展呢?根据现在的状况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可以看出,中国的石油工业必将更加坚定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改革体质、提高技术的发展之路。
最终,由传统的石油石化工业转到发展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道路上来。
并不断的探索处各种各样的取代石油的新型燃料以及化工产品,逐渐抛掉人们对对石油、天然气的依赖,直至最终彻底告别石化燃料。
参考文献
[1]李茂林等.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1
[2]华东石油学院岩矿教研室.沉积岩石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
[3]陈立官.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
[4]夏邦栋.普通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5]张家诚,李文范.地球基本数据手册.海洋出版社,1986
[6]叶俊林.地质学基础.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7]李书达,胡承祖.动力地质学原理(第二版).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8]翟光明.我国油气资源和油气发展前景[J].勘探家杂志第1卷第2册,1996
[9]吴元燕,陈碧钰.油矿地质学.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