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的地域性营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的地域特征如何营造
班级:建筑xxxx
姓名:xx
学号:xxxxxxx
指导老师:xx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6年6月
目录
一、兰州城市文化的特色与城市更新特征 (2)
1、兰州城市文化特色探析 (2)
2、城市更新特征 (3)
二、地域特色营造中面临的问题 (4)
1、采用“以新换旧”的保护方式 (4)
2、地区地域文化的相互模仿 (5)
三、地域特色营造的策率探讨 (5)
1、建设有区域特色的城市文化 (5)
2、地域特色营造中对地域建筑保护应避免的误区 (6)
三、结语 (6)
甘肃的地域特征如何营造
摘要:甘肃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巴蜀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中国其他地域文化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地域特征。
然而在高速发展的经济条件下,这种地域特征正在逐渐的退出我们的视野,本文主要阐述如何营造甘肃的地域特征以及存在的误区。
关键词:城市文化、存在误区、古建保护
地域性特征是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 它不仅反映了城市建设者和城市居民
所共同创造的物质成果, 更蕴藏着长期以来该城市精神文明的积累, 传统地区景观的地域性、历史延续性的形成将带动整个地区特色营造与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更进一步将其转化为当下地域建筑的发展方向。
这里以兰州市为例
一、兰州城市文化的特色与城市更新特征
1、兰州城市文化特色探析
城市文化在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的标志性功能"主要是通过城市文化的特色体现出来的"这种文化特色兼具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创造“既对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又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目标。
因此"科学地探析兰州城市文化的特色将为兰州城市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科学决策奠定良好的基础。
兰州地处中原农耕文化与中国西部游牧文化的结合部,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原联系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纽带,各民族的交流融合成为兰州城市历史的一大主题。
作为我国著名的西部重镇",兰州在2000余年的城市发展历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的地域文化。
从地域特色而言,兰州城市文化具有中原农耕文化与西部游牧文化交叉过渡和兼容的特性。
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通道—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就穿越兰州市盐场地区。
兰州是丝绸古道上中国与西方文化、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舞台之一,是丝绸之路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由于历史文化积淀和天然赋存的原因,盐场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这里历史文化资源稀缺度高、密度大、多样性强、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规
划区内不仅有白塔寺、白塔山公园古建筑群、中山铁桥、金城关、兰州碑林、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楼、皋兰文庙、夏禹岣嵝碑、王保保城遗址、中正侧柏林、耀帮纪念林及龙源等人文景观资源,还有徐家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五一山森林公园、南北两山绿化基地、自西向东静静流淌的黄河及其两岸的滩涂与雄奇的山峰等自然景观资源。
2、城市更新特征
兰州市建筑更新的主要特点是以拆毁重建为绝对主导方式, 几乎所有地域、所有用途的建筑都同步进行更新, 建筑更新速度空间分布波动较大,整体上从中心到外围大致减慢。
基于建筑特点的兰州市更新有下列特点:一是采用了突变式建筑群体整体快速更新为核心方式;二是因为建筑类型更新速度的差异, 以住宅、商务为核心的区域(如老城区)更新最快, 以老厂区厂房为核心的区域更新最慢;三是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新开发地区更新快;四是新改拓建道路和黄河风情线(1980年以来开始建设)两侧地区更新较快;五是商品房集中区更新快;六是拥有权力、垄断行业以及效益好企业的家属区更新相对较快, 而部分老工业企业住宅区更新最慢(尤其是那些濒临破产的企业);七是这种突变式的建筑群体整体性快速更新为主导,且主要以拆旧建新为核心方式的建筑更新模式, 迅速形成了新的建筑景观格局和建筑文化, 但也冲击了原有文化体系, 导致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网络几乎荡然无存。
而且, 以旧城改造、大面积商品房开发和各类开发区为标志推动了兰州城市更新和建筑更新水平。
住宅、工业建筑分别是更新最快、最慢的建筑类型, 其余类型居于其间, 这也直接导致石化工业基地的西固区的建筑更新和城市更新水平最低。
拆毁重建为绝对主导方式的城市更新使得兰州许多珍贵的地域建筑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有些已经难以补全。
同时,随着绝对地域文化的重视,地域特色的营造已经越来越被大众关注,而建筑又是一个城市无声的史书,因而保留的古建筑以及古村落更应该受到政府的重视。
二、地域特色营造中面临的问题
1、采用“以新换旧”的保护方式
人们急于向地域文化回归, 却缺乏信心与耐心进行需要长期付出精雕细凿
之功的保护与更新。
急进的拆真造假之中, 各地的“假古董”应运而生, 小至单体建筑, 大至街道景园。
后现代主义提倡运用历史的建筑元素, 修正现代主义流于僵硬的机器美学,得到了众多建筑师的认同。
于是, 传统的建筑语汇被刻意地放人建筑之中, 屋顶、山墙圆门抑或花窗可惜, 失传的传统技艺恰被简便易行的现代工艺所取代。
于是, 混凝土浇铸成斗拱, 钢筋打造出挑檐, 仿佛古诗译成了白话, 神韵顿失更有甚者, 凭着技术的支持, 将传统元素放大数倍、加以变形, 成为强加在建筑之上的鹰品。
生硬剪贴与拼凑使建筑失去了在原来环境中造型与构造的逻辑性。
这种没有存在背景的具体形式的复辟, 绝非一个真实的传统的延续。
在建筑个在建筑个体形式急躁的复古运动中, 城市整体的格局、环境却被建筑者漠视。
古城被新区包围、穿越, 产生急剧而混杂的突变, 如同脑震荡般, 造成城市发展中记忆的“断层”。
城市更新中产生的异质因素往往阻隔了历史因素的联系, 使得城市局部间的有机秩序无法整合, 原有的道路休系、视觉走廊、街道对景在这样的更新中被破坏。
兰州的青城古镇就有这样的败笔,原本自然的、原汁原味的古街道被重新改建,道路尺寸被扩大,重新铺了地砖,道路两侧建成了商铺,这样就失去了原本
街道的尺度感和古村落的意
蕴。
并且, 城市更新中许多
新建筑只注重个体的表现,
排挤历史遗迹的景观地位,
超越四周环境而独立。
这样
的建筑即使头挺着古典屋顶,
却并不是作为古迹的映衬。
它们以其庞大的体量从背景中跳出来鹤立鸡群, 而不顾及周围环境或老建筑形成的空间比例。
在成片的“假古董”中, 真正的古迹却被湮灭, 城市的自然环境也在夹缝中沦落为盆景。
短暂的浮华带来的是虚假的回忆。
人们要找回一个地域真实的传统, 恢复记忆, 而简单地复制与粘贴,分割完整的建筑内涵, 都难以形成让人认同的场所。
2、地区地域文化的相互模仿
不同地域之间地域文化在保护时总是惊人的相似。
就像初期我们花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买来的美丽盒子却装着丑陋且高度一致的垃圾。
所有的旅游景点里都有那些所谓文艺,所谓小资的文化垃圾。
刻着格瓦拉的瓶瓶罐罐,绣着“为人民服务”的帆布包,还有摇头晃脑的卡通人物……在青城古城能买到,在金崖镇能买到,在永登县连城镇能买到,在中国所有的被开发的旅游景点都能发现,这壶里装的不仅是新酒,而且还是批量生产的劣质酒。
这种开发模式完全毁掉了丽江,美丽的丽江现在变成群魔乱舞鬼哭狼嚎的杂乱集市,简单真诚的小镇成了龌龊生活的代名词。
这样恐怖的开发模式正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的开展。
兰州也收到了很大的影响,金城关,黄庙,等都在这种模式下运行。
澈如水的小镇变成城市的附庸,被迫容纳城市阶级的放纵和欲望,是为了保护建筑而毁掉一个个纯洁美丽的地方。
三、地域特色营造的策率探讨
1、建设有区域特色的城市文化
将历史地段的自然环境、传统空间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保护, 而其中适合当代环境的真实生活形态得以延续。
它既要保护历史遗传, 又要使人们在其中继续生活与居住, 保持活力
兰州是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关于兰州的人文环境及其本体特性和在它背后起作用的人文精神,却是一个难以梳理清晰的大话题。
兰州除了具有中国西部城市的诸多特性之外,多元、兼容、开放的丝路文化和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是兰州城市文化最主要的特征。
我们以保护和孕育兰州城市文化特征为切入点,坚持保护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风貌,继承和发扬城市特定的地域文化,自然景观的保护培育与城市景观特色创造相结合的原则,突出滨水城市的特色,充分发挥该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资源优势,以形成鲜明的城市个性,创造高品位的城市生活的原则,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
在规划区南部,规划了一条人文景观轴,这是沿黄河贯穿整个城市的景观轴线%——兰州的城市发展、历史演进与人文景观创造都是沿黄河线性展开的,通过这条轴线,人们可以看到城市悠久的历史,想像出它更加美好的未来,它贯通规划区域内的各种人
文景观及功能核心,是城市的精华所在。
在这条轴线上,沿北滨河路布置组群建筑,构成收放有序的空间序列,建筑布局强调开放性,强调与山体背景及水面的协调性,保持视线的通透性。
历史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对其进行维护和再现具有深远意义。
通过历史轴点的塑造能展现城市空间的历史轨迹! 在规划区的西部规划一条历史文化景观轴,白塔山古建筑群中轴线——中山桥——中山路。
该轴线串联了大量的人文景点和自然景观,人们可以在此充分认识到兰州地域文化“多元、兼容、开放的特色及襟怀宽广、兼收、并蓄”的厚重底蕴。
在这两条轴线两侧的建筑,按照城市整体特色要求,规定了详细的规划设计控制准则,以保持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强调城市形态与地方特色文脉的结合。
规划中注重城市景观轴线及重要景观节点的营造,尽可能地展示本地区的历史、民族、传统文化等内容&塑造富于个性的城市风貌。
2、地域特色营造中对地域建筑保护应避免的误区
当下我们为了保护地域文化,保护地域建筑却缺少对地域文化本身的尊重。
我想这样做十分不合理,保护地域建筑长期停留在狭义的保护建筑形式这总归是一种误区。
作为建筑师或许很难左右文化或者历史,用中国传统的思维来思考,作为个体不能“平天下”总能“修身”。
不损坏本地文化是对地域建筑最起码的尊重,也应该是建筑师最起码的操守。
至此,可以看出当下我们对地域建筑的保护有两个误区:
1) 单纯关注地域建筑,而漠视了地域建筑所处的地域文化。
在建筑师眼里,将建筑放在文化之首。
保护地域建筑只关注形式而忽略建筑的技艺和材料。
2) 现有大量开发和成功保护的地域建筑大多集中在城市,而我们深处乡间却弥足珍贵的建筑得不到保护甚至得不到关注。
最能代表中国地域文化的建筑在乡间而不在城市。
必定有很多建筑师已经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只是鱼与熊掌很难兼得,买椟还珠也只是权宜之策。
但还是希望我们的建筑师能报一颗谦卑的心对待我们的文化。
就像王澍说的,先是一个文人,然后才是建筑师。
三、结语
一直以来我也困惑我们的传统文化消亡,那些传统的一切似乎都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
不仅我们的生活方式被西化,我们的审美价值观也被西化。
被“西化”的人以西方的思考方式评判我们的传统,那当然牛头不对马嘴,什么事都不顺眼。
于是我们把传统的请出去,把西方的引进来,凡事都要问西方人。
我们把歌剧舞剧引进来,戏曲不去管; 我们把油画素描引进来,书法山水画不去管; 我们把西方的生活打包过来,传统的都不去管。
无法想象我们在建设中丢掉了多少传统文化精髓。
地域文化的回忆是当地人们集体的心理体验, 因而留住回忆不仅是建筑从业人员的责任, 也应是大众的需求。
所以,营造地域特色显得迫在眉睫。
当然,这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逐步保护与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