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数学面试真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数学面试真题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数学面试真题及答案
5月19日下午,河南省鹤壁市举行了一场面试考试,以
下是考题及答案。
1.题目:分与合
2.内容:
基本要求:
1) 适当的板书;
2) 学生动手操作;
3) 理解分与合的过程;
4) 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答辩题目:
1.采用情景导入法讲一下数的分化与组合。
2.你认为你讲的内容,为学生以后的研究打下怎样的基础?
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介绍1~5这5个数字朋友,引入新的游戏。
1) 黑板上你能看到哪个数字朋友?(2个筐和4朵花)
2) 要把这4朵花放到2个筐里,有几种方法呢?(3种)
二) 探究新知
1.动手实践
学生可以用手中的花朵卡片摆一摆,也可以画一画、写一写,把想法记录下来。
2.从形象到抽象,分享研究成果,掌握4的组成。
1) 课件配合演示,展示学生摆一摆的结果。
2) 展示画一画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从画花朵到画圆的抽象过程,感受替代的简洁。
3) 展示写一写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从画到写,从图到数,感受数学的简洁。
4) 展示用符号表示数的分与合。
学生理解符号表达的意思。
从上往下看,表示把4分成两部分,1是一部分,3是另一部分。
如图所示:
5) 基于实践,总结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教师带着学生边拍手边说,变成顺口溜。
分:4可以分成1和3,4可以分成2和2,4可以分成3和1.
合:1和3组成4,2和2组成4,3和1组成4.
分与合: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4可以分成2和2,2和2组成4.
4.梳理不同方法,找联系找规律。
1) 观察4的组成与分解,说说你的发现。
①有1和3,就有3和1,就相当于交换了筐的顺序。
2) 演示2和2交换位置后还是2和2.
总结:可以按顺序写,从1开始写,不易遗漏,也不易出错。
三) 巩固练
1.猜一猜。
边玩边让学生写出3的组成和分解,然后拍手说一说。
2.对口令。
四) 小结作业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数的分与合,还研究用符号表示数的分与合,你觉得在哪方面有收获?回家与父母分享一下收获。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采用情景导入法讲一下数的分化与组合。
参考答案】
出示课件,复旧知。
老师:大家复得真好,大家掌声鼓励鼓励自己。
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一个学生主动示范)
师:请大家跟我一起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师:现在请你们告诉我我们鼓掌时应该如何拍手?(两只手先分开,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
师:看来两只手需要分开和合起来才能发出拍手声。
在数学领域,我们也经常使用分和合的概念。
今天我们来研究数字的组成。
(板书课题: 分与合)
参考答案】
在学生掌握1~5的数字基础上,本节课程为学生研究5以内的加减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在整个第三单元的研究中,本部分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和体验研究的乐趣。
1.题目:上、下、前、后
2.内容: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认识上下前后,试讲十分钟,要求写板书。
3.基本要求:
1)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
2)认识上下前后;
3)试讲十分钟;
4)要求写板书。
答辩题目:
1.相对性是什么?如何让学生理解?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通过活动初步感受上下。
在桌子上放置一本数学书和一个铅笔盒。
问:桌子上有什么?数学书上面有什么?铅笔盒下面有什么?
2.通过活动初步感受前后。
问:自己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认识“上、下”。
展示江上大桥图,让学生观察并讨论。
1)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上、下”这些词来描述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吗?
3)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说火车在上面,有时候又说火车在下面?它到底在哪里?
4)怎样才能清楚地描述位置?
2.认识“前、后”。
展示汽车动画,让学生观察并讨论。
1)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前、后”这些词来描述这些车辆的位置吗?车头
朝向的方向是“前”。
3)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说卡车在后面,有时候又说卡车在
前面?它到底在哪里?
4)怎样才能清楚地描述位置?
三)巩固练
1.描述教室中的人或物品的位置,使用“上、下、前、后”。
说清楚______在______的上面,______在______的下面;______在______的前面;______在______的后面。
四)小结作业
分享这节课的收获。
今天我们研究了关于位置的词语“上、下、前、后”。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完成活动,比如让学生说出他们前面和后面的人是谁,来帮助他们理解这些词语的相对性。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这些词语的基本含义,并能用它们来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在导入新知的部分,我们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动物的体重单位来引出了新的质量单位——吨。
我们通过展示图片和共同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初步认识了1吨有多重,并进行了活动体验来感受1吨的重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抽象出位置词语,让他们能够用这些词语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这样可以将生活中的位置认识提升到数学化的认识,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需要注意的是,文章中存在一些格式错误,需要进行修改。
同时,文章中还有一些明显有问题的段落,需要删除。
每小组准备不同的物品,如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的体重等。
每位同学亲自抱、抬、背这些物品,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个相同物品的质量是1吨,最后分组汇报结果。
巩固提高的内容包括把动物和合适的体重连起来,以及吨和千克的换算。
作业要求了解家庭每月用水量,思考如何节约用水。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通过分月饼的例子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导入分数的含义。
探索新知中,教师通过情境图和实物让学生认识1/2和几分之一的概念,引导学生读、写分数。
练环
节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答辩题目中,第一题要求解释分数的含义并举例,第二题要求说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教材中采用方格图是为了方便学生进行图形的平移操作和计算平移的距离。
方格图可以将平移的距离转化为方格数,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平移的概念和方法。
同时,方格图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提高学生的几何图形绘制能力。
方格图是学生研究轴对称、平移两种图形变换的重要工具。
它通过水平和竖直的线条来建立方位感和感受距离,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
方格图不仅可以提供简单的数据提示,帮助学生发现规律,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此外,方格图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总结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
通过方格图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积累了测量的意识和方法,发展了空间观念。
扇形统计图》是一种统计图形。
它用圆表示总数量,用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个部分的数量。
扇形统计图的数据表示的是每个部分占整体的百分之几,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量。
因此,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研究扇形统计图时,教师可以通过出示实际的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学生可以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掌握计算扇形面积的方法。
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比的概念,以及两个数的比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引导学生思考分数的性质,比是否也具有同样的性质。
引出新课。
二)探索新知
1.比的基本性质。
提问:分数的约分、通分运用了什么性质?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预设:除法有商不变的性质,推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追问1:联系比和除法的关系,猜想是否存在类似商不变的规律。
学生小组讨论:比的前项和后项及比值的规律。
预设: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2.化简比的方法。
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求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
提问:如何化为最简整数比?根据的是什么?
预设:将分数化成整数,然后进行化简。
追问:如果前项、后项出现了小数怎么办?当化简的比不是整数比时,应该怎么办?
预设:将小数化成整数,再进行化简。
三)课堂练
问题:XXX身高155cm,小红身高1m,两个人的身高比是多少?
提问:若前后项带有不同单位的比,应该怎样化简?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相应练题。
板书设计】:无明确说明,不做要求。
今天我们研究了长方体的认识。
我们知道,长方体有顶点、面和棱。
为了更好地理解长方体,我们可以回家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找一找它们的顶点、面和棱。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特征,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是认识长方体棱的特征以及其和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立体的空间观念。
我们采用了多媒体导入的方式,出示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事物的课件,如床垫、魔方、铅笔盒等。
提问学生它们都是什么图形。
通过这一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快进入课堂。
然后顺势引入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在课堂上,我们先回顾了上一次课的内容,即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和定义。
接着,我们讲解了长方体的顶点、面和棱,并进行了练。
最后,我们要求学生回家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找一找它们的顶点、面和棱,以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生成原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尝试用字母来表示数,并讨论了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以及用字母表示数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便捷性,并在生活中应用这一知识。
总之,本节课的收获是学生们更深入地认识了长方体,掌握了长方体的顶点、面和棱等特征,同时也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简单准确的方法表示同学的位置,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位置》。
二)生成新知
1)教师让学生描述同学的具体位置,学生用前后左右或第
几行第几列的方法来表述。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示位置。
2)学生练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示位置,可以采用不
同的问法来练,同学互相评价。
3)教师教学写法:位置用两个数据表示,第一个表示列,
第二个表示行。
教师让学生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并互相评价。
三)应用新知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指名说出同学的名字,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写出准确位置并集体订正。
3)同座位互相说某同学名字,对方写出位置;或说出某一位置,让同学说出是哪位同学。
4)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时候需要确定位置,以及确定位置的方法。
四)小结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东西可以平均分,以及如何平均分。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们研究了如何计算圆的面积。
在实验操作中,我们将圆转化为长方形,通过拼图的方式,得出圆的面积公式为S=πr²。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求小狗活动苑围的最大面积或者计算圆形
草皮的铺设费用。
在小结中,我们总结了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公式和必须知道的量,并布置了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用千克表示的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