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垦区粮食加工销售的现状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
农场经济管理 (2019/8)
Farm Economic Management
黑龙江垦区粮食加工销售的现状及对策
曹东生1 魏一博2(1.黑龙江省二道河农场 2.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摘要】黑龙江垦区的粮食加工存在加工企业成本高、规模小、产品单一、设备落后等问题,粮食销售仍以原粮为主,产业链条较短,附加值不高。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开展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加大与科研院校的联系、整合资源打造产业集群以及加大物流园区和营销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精深加工;产业链条
【作者简介】曹东生(1970—),男,中级教师,本科,黑龙江省二道河农场学校。
近些年,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能力逐年提升,目前年生产能力已经超过400亿斤。
由于没有统一的品牌和较好的经营模式,销售方式主要是以国家收储和销售原粮为主。
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职工的种植风险性随之加大。
因此,加强粮食的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实现“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是帮助职工增收,企业增效的有效方式。
一、黑龙江垦区粮食加工销售现状
黑龙江垦区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发病率较低,辖区内有无污染的丰富水资源以及世界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先进的机械力量,生产出来的粮食安全、无污染。
特别是近几年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实施鳅稻、蟹稻等绿色生产模式,提高了粮食的安全性。
虽然垦区在“粮头食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建立了一些加工企业和收储企业,但是产业链条相对较短,附加值较低,导致效益并没有突显出来。
(一)粮食销售以原粮为主
由于受到国家收储政策的影响,出现“稻高米低”的倒挂现象,很多加工企业倒卖原粮,导致垦区生产的粮食主要是以原粮销售,生产出来的优质稻谷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另外,虽然很多农场都有自己的品牌,垦区也建立了“北大荒”品牌,但是目前没有形成整体的合力,各个生产单位的销售主要以个体性的销售为主,单兵作战的现象还很突出。
由
于没有形成规模,市场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较低,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存在较高风险。
(二)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不高
目前,垦区的大多数加工企业以初加工为主,以销售加工的米面油等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并不
高。
加工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品牌多而杂、低水平竞
争效益差,还停留在“稻谷打成米、小麦磨成面”的初级阶段,仅靠卖初级加工产品很难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更不用说带动职工增收。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研发能力不强,一些企业满足初级产品产生的效益,不愿意加大科研投入,对于粮食的精细深加工投入不够。
以水稻为例,很多加工企业更倾向于加工大米,对于稻米油以及其他食品加工涉足较少,更不要说把稻谷研发成饮品、保健品等。
另一方面是科研人员不足,对于研发新产品的认识不够,很多企业没有研发队伍,根本就没有打算进行产业链条的延长。
除此之外,政府对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不够,也是造成一些企业不愿意延长产业链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物流设施滞后,限制了粮食产品的销售
粮食的销售具有周期性,阶段性需求较大。
黑龙江垦区各个生产单位遍布黑龙江省,虽然黑龙江垦区建立了自己的物流,但很多生产单位并没有物流园,物流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大大影响了产品的销售进度。
经济研究
(四)营销力度不够,营销队伍能力有待提高
生产出来的粮食和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需要营销人员和营销策略。
目前,很多加工企业往往只注重加工能力而忽视营销队伍建设,对于研发和营销队伍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营销渠道和营销手段单一,其营销手段主要是参展或者是电子商务,营销效果并不明显。
二、黑龙江垦区粮食加工存在的问题
(一)粮食加工企业成本高,附加值低
一方面,当前加工企业由于受到市场的影响,生产出来的初级产品附加值较低;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用工人员费用的不断提高,企业生产成本也随之升高。
(二)企业规模较小,抵御市场的能力不足
目前的粮食加工企业规模较小,由于受到融资等因素影响,出现融资成本高,流动资金缺乏,研发投入不足,很难延长产业链条。
(三)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
目前大多数的加工企业以原粮加工为主,对于高附加值的产品研发和投入不够,结果是同质竞争激烈,收益偏低。
(四)设施落后,科研投入不足
由于受到资金的影响,企业对于加工设施更新投入不够,导致设施落后,工艺自然落后,在市场中形成劣势。
同时,科研投入不够直接导致研发新产品的能力低,产业链条无法延长。
三、加强粮食加工的对策建议
粮食加工注重质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同时还要注重品牌的创建以及营销和研发队伍的建设。
因此,笔者认为注重生产能力的提高,更应该注重粮食加工产品的研发及营销。
(一)开展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加强研发能力,走精深加工之路,在加工原粮初级产品的基础上,向综合加工迈进。
如水稻可以向酿酒、饮品、保健食品、稻糠油等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双赢局面。
(二)加大与科研院校的联系
充分利用科研院校的技术支持,实现技术入股
的方式加大科研能力。
科研院校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加工企业有资金和设备,实现联合继而实现双赢。
一
方面可以解决科研研发资金和技术力量问题,另一
方面也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大大缩短研发的时间,节省资金。
目前,垦区内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以及职业学院等多所院校,省内有东北农业大学等
食品研究的院校和科研机构,可以开展校企共建,加
强攻关。
加强前沿性质的研究,加大“粮头食尾”的研发,实现向高端食品迈进,提高市场的占有率。
要改
变目前农产品“原字号”和初加工占比大的现状,提
高原粮就地转化率。
要开展以“根”招商,引导粮食加
工企业就地转化向精深加工发力,向饲料、化工、医
药等产业链下游发力,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
产业链
越长,招来的企业就会越多,要开展“产业链”招商,
把前端产品作为下游企业原料,以更多的终端产品
进入市场,提高省内粮食转化率。
(三)整合资源,打造产业集群
目前加工企业的现状是多而小,竞争力较弱。
大多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战,面临的困难重重。
要想
做到精深加工,就要走集群化的道路。
首先,对加工
企业进行整合,对外统一包装,打造统一的品牌,形
成统一的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
形成龙头带基地的利益共同体。
其次,依托高等院
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优势,培育科技领先、品牌知名、前景看好的粮食加工重点企业,更好地发挥龙
头的带动作用。
(四)加大物流园区和营销队伍建设
采取联合和引资等方式建立自己的物流企业,
使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迅速快捷到达流通环节。
同
时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丰富
营销手段,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
(责任编辑:曾祥亮)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