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村落 体验民俗风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寻古村落体验民俗风情
作者:暂无
来源:《新经济》 2015年第13期
揭开历史帷幕尽显岭南风情
东莞南社清明古村落位于东莞市茶山镇东面,与美丽的生态园唇齿相依,与97.64 万平方
米的原生态湿地公园为邻,25.3 公里的生态绿道围绕着古村,环境十分优美。

古村落西门连接茶南路和振南路,是南社村连接茶山镇的主要道路,而且茶山镇建有东莞火车站,于2015 年
正式开通地铁R2 线,并且旅游区东部正在规划通往石排的快速路,交通非常方便,是人们度
假旅游、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南社古村是一个历史文化浓厚、地方风格典型的岭南古村。

谢姓始祖谢尚仁自1275 年从
南雄迁至南社村,距今750 年历史。

南社古村落辖区面积11 万平方米,下辖7 个村民小组,
户籍人口约3680 多人,现存祠堂32 间,明清风格古民居250 多间,古街巷80 多条,门楼4 座。

南社古建筑和传统风俗文化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南社古村落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
村落”、“中国民族优秀建筑—魅力名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广东最美丽乡村”、“广东省旅游特色村”等荣誉称号。

穿越历史苍茫承载传统文化
南社明清古建筑群是南社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社村明清时期的历史见证。

南社村四周
绿树成荫、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明清时期初显繁荣,人才辈出,先后出现了11 位进士、举人,42 位秀才,是茶山一带乃至东莞的一大村庄。

据《南社谢氏族谱》记载,南宋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谢希良之子谢尚仁因战乱南迁,
几经周折于宋恭帝德祐乙亥元年(1275)定居南社,历元、明、清近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11 万平方米的古村落。

南社明清古村落以村墙为界。

村内以中间长形水塘为中心,两边利用自然
山势错落布列,巷道布局合理,安全防御设施齐全。

由民居、祠堂、书院、店铺、家庙、古榕、楼阁、村墙、古井、巷道、牌楼等构成具有浓郁珠江三角洲特色的农业聚落文化景观,难能可
贵的是未破坏的明末清初的建筑比较多,保留大量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及陶塑建筑构件,
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谢氏大宗祠、百岁翁祠、百岁坊、谢遇奇家庙、资政第等都是南社古建筑
群中的精品。

领略民俗风采感受古村魅力
古村落的古民居布局大都以金字间和明字间为主,祠堂除谢氏大宗祠以三进布局外,各家祠、家庙则是以二进四合院落形式,广府建筑风格为主,同时也受潮汕、吴越及西方建筑文化
的影响,是十分难得的珠江三角洲明清古村落的典型实例。

(1)古围墙:始建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十月,围墙以夯土及红石做墙基,青砖砌筑樵楼,全长302.5丈,共有樵楼21 座,各有名目,各有楹联。

围墙建成后,先后抵御了顺治五
年(1648)李万荣等率众七日的围攻和康熙十年(1671)刘进的围攻。

现围墙残留数段,樵楼
尚存一二。

(2)谢氏大宗祠:三开间三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二进檩条之间用卷草花纹雕刻的叉手与托脚连结,首进屋脊陶塑和二、三进屋脊灰塑及封檐板木板木雕工艺精美。

采用歇山屋顶,为东莞地区祠堂少见。

现存始建时用的香炉和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肇建碑刻。

(3)百岁翁祠:三开间三进院落布局,硬山屋顶,始建于明朝,现存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百岁翁祠记》碑刻,记载为纪念百岁老人谢彦庆而将其居所改为祠。

现存神台基座及碑座红石雕刻具有明代风格。

(4)百岁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1592 - 1598)。

当时南社村的谢彦眷之妻超过一百岁,东莞县令李文奎上报朝庭,朝庭准于建祠,公祠命名为“百岁坊”,所以百岁
坊的正面像牌坊一样建筑。

现存建筑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首进为三间三楼牌坊,歇山屋顶,
檐下施如意斗拱,影壁须弥座红石雕及二进梁架木雕工艺精巧。

百岁坊坊祠结合,布局奇巧,1993 年被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5)谢遇奇家庙:清同治四年乙丑科中式第四十二名进士,后随左中棠到新疆平乱,立下战功后任职总兵,回广东后又任两广提督。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为纪念武进士、官至总兵
的谢遇奇而建家庙,该建筑为两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硬山屋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

梁架金木雕、石雕、正脊的陶塑工艺精美,首进垂脊人物和动物灰塑形象栩栩如生,门前家庙
二字是请当时全国有名的书法家陶渲先生所写的,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1993 年被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6)资政第:为清光绪二年(1876)丙子恩科会试中式第九十九名进士、礼部主事谢元俊书院,青砖麻石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走廊从天井中间通过,二进明间天弯罩木雕工艺精湛,
木雕上的动物栩栩如生,是难得的艺术品,门窗装饰具有西洋风格。

(7)关帝庙: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距今305 年)次年开东门,正式升座。


十三年(1704 年)加建头门,三进式建筑,宅柱上的石雕和四周的灰雕,可称建筑艺术的精品,至今保存基本完好。

(8)典型民居:南社民居大都为明字间和金字间布局,以光绪六年(1880)武进士谢汝镠家宅为典型代表。

建筑为三间两进院落布局,与祠堂相比,显得朴素实用,但仍有灰塑、木雕、石雕等艺术构件装饰。

如今,古建筑群仍有祭祖、点灯、求神、喊惊、送丧、迎送新娘、春节期间有舞狮、打麒麟、清明扫墓、中秋打竹篙、游会等习俗。

村中青年结婚,同房叔伯、兄弟姐妹以及亲朋好友
喜气洋洋、十分热闹,是明清以来宗法制度婚俗遗风的佐证,平时村民空闲,三五知己欢聚一
堂演绎民间传统粤曲。

参观完古建筑群的历史文化传承、岭南农耕社会的生活场景,可骑自行
车畅游4.5 公里的环村生态绿道,沿途体验古代历史文化与现代人文自然合一的古村风情,感
受古村无穷的魅力。

古老的村落神秘的习俗
南社村是一处以血缘为纽带,以渔樵耕读为聚落,以道教“天人合一”为场所的古老村落。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已在村民心中产生了极具深刻的影响力。

道教植根于中国社会,活动于民间。

所以,南社每隔二或三年,在农业二十四节气,冬至临近时都要举行一次
“打斋”活动。

道教所建祈禳法事的道场,皆称为建醮,又统称为“斋醮”。

大型的斋醮活动,它包括了
道教的仪式群和民间的各种娱神活动,已经成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斋醮俗称“做斋”,南社做斋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据南社族谱记载:“是年三
月尾旬,瘟疫大起,到六月底计死去人数一百有多,耕牛二百多头,整个村庄人心惶惶。

”古
时缺乏科学知识,认为瘟疫的肆虐,是凡人对天神和先祖的不敬不孝所至,才会造成人畜死亡
的发生,为今之计只能用“做斋”来祈祷上苍的庇佑,故南社做斋由此而来,一直到1949 年
才停止下来。

南社村下辖有七个坊,南社在明崇祯16 年(1643)开始已建有村围墙,村围墙设有东、西、南、北四个门楼,每坊均有自己守护神及庙。

做斋的第一天,人们抬着神像(菩萨)进行巡游。

各个坊都有自己抬的菩萨,具体的分工为:东坊抬吕祖、康王、华光三位菩萨,西方抬关帝菩萨,南坊抬雷帅、文昌二位菩萨,北坊
抬康帅、关帝、北帝三位菩萨,上巷抬父老、北帝二位菩萨,上边抬土地菩萨。

他们以大王庙为起点,由身穿蓝布长衫的执事带领,沿着上巷、西坊、南坊、东坊、北坊
的路线进行,待接到北帝后巡游正式开始。

第一天在村内游,沿着上述路线,东门出北门入,
游到横塘壆(即现在百岁坊)处,第二天不进行巡游,第三天游出村外,一直游到大圳圩(现
韩边村前,大圳圩是一个集市,三日一圩,圩期为农历二、五、八)才返位。

晚上,把菩萨停放在大宗祠,让诸神赏戏。

巡游时,7-8 岁的孩童装扮成各种历史人物或民间传奇人物,坐在平台上让大人抬着称为“故事”实为飘色;13-14 岁的少年男子,身穿长衫马褂,手中摇着纸扇,打扮成公子哥儿模样,称作“文巡”(相当于现在的模特);12-13 岁的少女们打扮的花枝招展,肩挑花篮,向
游人展示那体态轻盈、婀娜的身段;男人们舞狮、舞龙,显示着威武、雄壮,阳刚气十足的身躯;八音锣鼓奏着各种悠扬的乐曲,激荡着游人的心扉;妇女们穿金戴银,用胭脂水粉把自己
打扮得端庄淑丽,大方得体,靓丽异常。

游人们手提礼盒,盒中装满鞭炮,边走边燃放。

巡游时,锣鼓声、音乐声、鞭炮声震耳欲聋。

由于做斋是娱神活动,少不了要演戏(俗称“做大戏”)。

戏班往往会在省城或到邻县请
回乡中,唱上三日四晚的大戏,戏棚搭在大宗祠前面的水塘上。

届时村中会大肆邀请亲朋戚友、各村的乡绅望族到村中做客,村中喜气洋洋,人来人往,劏鸡杀鸭,好不热闹。

弘扬传统文化发展旅游观光事业
南社清明古村落不仅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而且具有丰富的旅游开发资源。

在改革开放、自主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南社旅游发展文化创意公司计划以岭南传统乡村古建筑和传统
农耕文化为核心,在此核心的前提下,划分出四大保护圈——南社古村落文化历史核心区、南
社古村历史建筑文化保护利用区、岭南古村文化休闲体验区、外来人员游客商业配套休闲区。

其一,南社古村落文化历史核心区:以自西门至北门四口水塘一带的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为
核心,专供游客欣赏和观光。

其二,南社古村落的历史建筑文化保护利用区:其古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

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重点表现农耕文化和农耕精神。

为表现南社古村落的传统风俗文化和风俗
习惯、时代传承提供载体。

其三,岭南文化休闲体验区:位于核心国保建筑和传统历史价值建筑外围的村落普通建筑
作为餐饮及民宿为游客提供配套设施,并且结合传统的手工美食和手工礼品加以投放。

其四,外来人员游客商业配套休闲区:位于城墙向外延伸直到茶山镇区以外区域的主要分布有客栈、度假村、餐馆等等,未来将会选址一个1 千亩到2 千亩的农地作为一个农耕展示基地,用于宣扬南社古村落的农耕文化和农耕精神。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我们坚信,推土机推不出和谐社会,大拆大建筑不起中国梦。

当地政府和村民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发现、挖掘、保护南社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打造文化南社、绿色南社、富庶南社,让我们的后辈传承本土传统文化,记住乡愁,振兴中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