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师教课用书教课建议
一、丈量
(一)教课目的1.使学生经历实质丈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成立 1 毫米、 1 分米和 1 千米的
长度观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成立 1 吨的质量观点。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
单位换算,会适合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预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一样的方式进行丈量。
4.在实质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沟通的意识,提升操作技术,发展实践能力。
毫米、分米的认识(第2~6页)1.例1。
教课时,应注意下边几点:(1)出示例 1 情境图后,教师能够发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加
他们的谈论吗?”(2)采纳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让学生疏别预计一下课本的长、宽、厚,为了保证人人参加,每小组可
选专人将预计的结果记录下来。
(3)要知道预计的结果能否正确,需要进行考证,指引学生疏别丈量课本的长、宽和厚,
学生丈量时,教师能够问:“碰到什么问题了吗?相互沟通一下”,从而引出毫米以及毫米与厘米的进率。
(4)学生掌握了毫米及毫米与厘米的进率后,要让学生要点掌握 1 毫米的长度观点,能够给学生介绍 1 分硬币的厚度约是 1 毫米,但考虑到 1 分硬币在市场上的流通日易减少,能够多举一些其余例子,如,电话卡、积蓄卡、医疗保险卡等,也能够让学生从一沓纸
(或作业本上的纸)中量出 1 毫米,数一数有几张。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顶用毫米作单位的事物,如,自动铅笔的笔芯、
降雨量等等。
( 5)“做一做”中的题,能够让学生先独立达成,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并沟通一下想法。
2.例 2(见下页图)。
教课时,应注意下边几点:(1)用学生尺丈量课桌的长,有很多的方法,能够用尺子的最大刻度(比
如, 15 厘米、 18 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也能够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多,计算比较简单;自然还有其余方法。
这些方法各有千秋,教师都应当赐予必定,不要限制此中一种。
因为显现、沟通学生各
种不一样的丈量方法是教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2)针对学生中的10 厘米为一段连续丈量的方法,教师能够提出:“10 厘米的这一段,能够用一个比厘米较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由此引入分米。
(3)经过丈量、沟通及指引,
学生找出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应当不可问题,应当把时机留给学生,教师能够提出:“你们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
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 4)帮助学生成立 1 分米的长度观点。
学生在学习了厘米以后,对10 厘米的长度有必定的印象,这样成立 1 分米的长度观点有了必定的基础,所以教课中,能够松手让学生比划 1 分米的长度,相互之间进行考证,并举出生活中长(宽、厚)是 1 分米的物件,以此增强学生对 1 分米的长度的认识。
( 5)“做一做”中安排了量课桌的宽,是对学生选择用分米作单位丈量成效的查验,学生能够用长尺(如米尺),也能够用学生尺 1 分米、 1 分米的丈量,不够 1 分米,再量出有多少厘米,还可以够以厘米为单位进行丈量,结果用几分米几厘米的形式来表
示。
1.例 3(见下页图)。
教课时,应注意下边几点:(1)出示例 3 的情境。
教师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近似图中的
情境你见过吗?说一说图中主要说了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出:“到叶镇还有21 千米”、“到灵山还有 23 千米”,也有的学生会说出:“小汽车 1 小时能够行 80 千米”等等,教师都应当赐予必定,并由此引出千米。
(2)引出千米后,还要让学生说一说对千米的感觉,如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3)出示体育场跑道上学生的活动情境,将 1 千米与学生的经验成立起联系,增强学生对 1 千米的感觉。
假如学生没有接触过400 米 1 圈的标准跑道,也能够联合本校操场的跑道,如 200 米 1 圈的跑道, 5 圈就是 1 千米。
2 .例 4 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课这部分内容,应注意下边几点:(1)能够在操场的跑道上,或在学校的其余地方
量出 100 米的直线距离。
丈量时,应当先确立起点并选定一条直线,而后用卷尺(或其余丈量工具)量出100 米,在 50 米及终点处各建立一个显然标记。
(2)让学生先看一看 50 米的直线距离,再看一看100 米的直线距离,而后想像一下 2 个100 米有多远, 3 个 100 米有多远, 10 个 100 米有多远。
(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走100 米的活动。
要求小组长具
体负责,每组要有指定的记录员。
活动内容是:①用平常的步幅,走完100 米,确立走的步数。
用平常的速度,确立走100 米需要的时间。
学生能够以平常的速度走到100 米处,边走边数出自己走的步数。
②提示学生这不是竞赛,假如比平常走得快(或慢),走的步幅比平常大(或小)都会影响对 1 千米有多远的推想。
③让学生依据走100 米的感觉(用的时间和对距离的直接经验)推想出 1 千米大概有多远。
( 4)组织学生达成做一做。
到校门口,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说一说(估)
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概是 1 千米?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能够组织学生到校外走 1 千米的活动,感觉 1 千米的距离。
3.例 5 及“做一做”。
学生在详细的情境中接触了千米,并明确了千米与米的进率,初步成立了 1 千米的长度观点,这里学习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教课时,应注意下边几点:(1)出示例 5 后,能够松手让学生先独立填写,而后让学生在组内相互谈谈是如何想的。
(2)组织反应,并在全班沟通填写的思路,学生的思路可能有多种,只需合理,教师都要赐予必定,自然,应当鼓舞学
生参加到谈论中间。
( 3)做一做中安排的内容是在数轴上填写适合的数,波及到千米和米的换算。
1.例 6(见下页图)。
教课时,应注意下边几点:( 1)以故事引入,出示情境图:“熊老弟、牛大哥等一起到达了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师教课用书教课建议
一座小桥边”,要修业生看着情境图,教师说:“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图中描绘的。
”让学生看图说故事。
(2)在
学生说故事的时候,注意从“限重 1 吨”“ 1 吨有多重?”的谈论中,引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1 吨= 1000 千克”,教课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环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的问题,指引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 1 吨作比较。
400+300+ 500+100=1300(千克) 1300 千克比 1000 千克重,也就是比 1 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 4)接着建议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它们能够如何过桥?”能够一个过去后,另一个再过,也能够一次过两个,还可以够经过学
生相互间的沟通、增补,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表现用不一样的方法解决问题。
(5)教师或师生一起将故事扫尾。
( 6)帮助学生成立 1 吨的质量观点。
共同谈谈生活中 1 吨重的物件,书中供给了几例,能够说“假如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 千克,40 个同学的体重就是 1 吨。
”也能够说“两端牛大概重 1 吨。
”还可以够说“两匹马与 1 只熊合起来大概重 1 吨。
”
更应当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实例。
2.例 7。
教课质量单位吨和千克间的换算,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不难,能够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沟通,
班内集体说理、说方法。
3.第 12 页“做一做”。
是配合例 6 和例 7 的两道习题,一题是学了质量单位“吨”此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顶用吨作
单位的物件有哪些,另一题是在解决问题中,运用吨与千克的换算知识。
课题:毫米的认识教课内容:教科书第 2~3 页的例 1 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 2、 3 题。
教课目的: 1.使学生经历丈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质意义。
2.使学生经过察看,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
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丈量。
4.使学生成立 1 毫米的长度观点。
教课准备: 1 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 1 的情形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能够
用图或直接演示代替)。
教课过程: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预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 1 情境图,要修业生认真察看。
学生察看后,教师提出“图
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加他们的谈论吗?”
(2)采纳小组(建议 4 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预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为了保证人人参加,可选专人将
预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预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预计”一栏中(见下表)。
长宽厚
姓名
预计丈量预计丈量预计丈量
( 3)对预计的结果进行反应。
反应时,学生选择性的预计课本长、宽、厚,其余同学能够提出不一样的建议进行增补。
将
学生预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预计的结果比较正确呢?如何来考证?”
2.用丈量的方法考证预计的结果。
(1)分组丈量课本的长、宽和厚。
丈量时,将碰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相互谈论如
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表示丈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沟通丈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各
小组分别报告本小组丈量的结果,在报告时,让学生用不一样的方法表达丈量的结果,因为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
表述时,会波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方,“我量出的宽不到15 厘米,还差两
小格。
”“数学书的厚不到 1 厘米,只有 6 小格。
” 教师用课件(能够用图或直接演示代替)边演示丈量课本长、宽和
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论,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丈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能够用毫米表示”。
并板书课
题“毫米的认识”。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余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
在学
生认真察看学生尺并独立思虑后,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从而引出 1 厘米= 10 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谈谈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如能够从尺子上的刻度0 到刻度 1 说明,也能够从尺子上的刻度 2 到刻度 3 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
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三、帮助学生成立 1 毫米的长度观点1.让学生在尺子上察看 1 毫米的长度,在组内相互比划一下 1 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概是 1 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沟通。
教师分别
出示 1 分硬币、电话卡、积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大概都是 1 毫米。
”
3.要修业生合作达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概是 1 毫米),再用尺子考证一下能否是 1 毫米,然
后调整到厚度是 1 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4.让学生先独立达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丈量哪些物件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
四、师生共同小结当丈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能够用毫米来表示; 1 厘米= 10 毫米; 1 分硬币、电话卡、积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概都是 1 毫米。
五、讲堂练习
1 .练习一第 1 题。
安排学生在书上达成,练习时要修业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丈量考证。
2 .练习一第 2 题。
要修业生达成在作业本上。
3 .练习一第 3 题。
先让学生预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丈量。
达成后,让学生对预计和丈量的结果进行
对照。
(一)教课目的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联合详细情境进行估量,进一步领悟加、减法估量的基本方法,
增强估量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查验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别人
沟通各自算法的过程。
1.加法(第 15~21 页)
1.主题图。
教课这部分内容(1)教师可预先部署学生采集相关保护野生动物的资料,在上课时进行报告沟通,进行
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2)在报告沟通的基础上,出示教材上的动物图片,简单说明它们属于什么动物种类。
(3)出示“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简单说明已知种数即中国已经发现的动物种数;中国特有种数即只在中国才有的动物种数;濒危
和受威迫种数指立刻灭绝和数目正不停减少的种数。
(4)指引学生看统计表提出数学识题。
2.例 1。
经过提出“中国独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引出例1:98+ 25,这是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
进位加法题。
“做一做”安排了与例 1 形式相同的10 道题,以竖式和横式的形式出现。
例 1 基本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不一样的是过去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和限于100 之内,所以只存在一次进位的状况。
而
例 1 有两次进位和超出100。
教课中,教师能够让学生先独立试试进行计算,而后要点就“十位满十,怎么办?”睁开谈论。
基于本例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增强练习,减少错误率,同时为例 2 的教课做好铺垫。
除用竖式计算外,一些好的学生也可
试试用口算。
注意增强应用问题的训练,如联合练习中的内容,进行发问题的训练。
3.例 2。
仍旧由“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出发,提出“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引出例2: 376+ 284,即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教材先出现估量,以师生对话的方式提示了估量的要乞降方法。
随后用竖式计算,这是本节的要点。
与例1教课相同,仍旧是解决十位满十要向百位进 1 的问题,不过例 2 要先加百位上的数,再加上十位进上的1。
教材以小精灵的话提示了教
学的要点,即“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
学习例 2,因为“学生在万之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中已经学过估量,教课时能够先组织小组谈论“如何进行预计”,再看教材中是如何进行估量的,使学生进一步领悟估量的方法。
可简单归纳一下估量的方法: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量一般是
把加数看作与它们比较靠近的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再用口算确立它们和的范围。
教师也能够进一步说明估量的作用,在不需要精准计算结果的时候,能够使用估量确立结果的范围;也能够经过估量查验计算的结果能否合理。
笔算教课仍可采纳先
试试再沟通谈论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做一做”安排了四道连续进位的竖式计算加法题,包含百位相加满十,要向千位进1。
经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
固不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 1 的认识。
同时要注意纠正在连续进位过程中,学生简单忘掉加长进位 1 的错误。
(第 22 ~26 页) 1.例 1(见下页图)。
假如学生解答有困难,能够用线段图帮助剖析。
(2)估量。
教材仍以对话的形式提出了估量的问题,提示了估量的方法。
教课这部分内容能够让学生回想加法估量的方法,针对517- 348,谈论分别应当把 517 和 348 看做多少来进行估量。
因为在加法规 1 的估量中,都是把加数看做最靠近的整百数进行估量的,对348 ,可能有学生提出看做300,也可能会提出
看做 350,能够联合估量的结果进一步谈论看作哪个数估量的结果与计算结果更靠近?经过这样的谈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
和掌握估量的基本方法。
在练习中,教师也应注意提出估量的要求,使学生逐渐能够灵巧地运用这些方法。
( 3)笔算。
因为学生已经学习过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所以教材在竖式计算的办理上,给出了个位的结果,提出“接
下来该怎么做?”提示了教课的要点,即十位仍旧不够减,要向百位借1。
教材要求用小组谈论的形式进行,以表现合作学
习的要求。
教课这部分内容,可采纳先试试再谈论的形式,也能够环绕教材提出的“接下来该怎么做?”进行谈论。
要注意在学
生独立思虑和独立解答的基础上,经过小组沟通,得出结论,理解“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都要向前一位进 1”的计算法例,教师不要承办取代。
“做一做”安排的是一个果园果树数目的统计图,要求看图发问题并计算。
这里包含了看统计图、提数学识题和计算
的综合性训练。
教课中能够让学生先集中提出问题,教师用板书或多媒体将问题表现出来,而后要求先解答用减法计算的问题,以稳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注意纠正计算中的错误。
计算较快的学生,能够持续达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2.例 2。
例2的教课内容是被减数中间有0 的连续退位减法,这是连续退位减法中的难点。
教材是在例 1 的基础上,把被减数517 改为 507,提出思虑的问题:计算上有什么不一样?引出本例需要研究的问题“要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怎么办?”教课时,教师可抓住这个要点问题组织学生谈论,经过谈论明确要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
1 作 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 中退 1 到个位作 10,这时十位上是9。
假如学生的理解仍有困难,能够借助计数器或多媒体演
示作必需的解说和归纳。
对于这一计算原理,一般只需学生理解即可。
竖式计算时仍旧是应用“哪一位不够减,就以前一位退1”的计算法例。
3.例 3。
教课本例可采纳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先提出自己的算法,再组织报告沟通。
学生提出用竖式计算,
由教师板书,学生口述解题过程,进一步稳固笔算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提出不一样于教材的方法,教师应赐予必定和鼓舞。
(第 27 ~31 页) 1.主题图。
教课时先让学生看图1(假若有条件可用多媒体做成动向画面以显现事情的发展情节)。
谈谈图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这件事中包含了哪些数学识题?让学生提出,并进行计算。
而后出现孩子的问题(使用多媒体可联合画面出现孩子的画外音),组织学生谈论,如何解决孩子提出的这个问题?使学生明确需要对计算结果进行查验,引出课题。
2.例 1。
教课时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虑,你想用什么方法查验加法的计算结果?再组织小组谈论和报告。
因为学生首次
接触验算,可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虑和谈论,教师作适合的指引和提示。
最后就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做一做”能够让学生先独立达成,再沟通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验算的?验算的结果怎么样?
3 .例 2。
教课减法的验算。
教材的办理与加法验算相同,先提出问题,再运用小组谈论的方式进行。
学生提出了两
种详细的验算方法,归纳是:(1)用被减数减去差,看能否是等于减数。
(2)用差加减数看能否是等于被减数。
教课这部分内容依旧可采纳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
因为学生在学习加法验算时已经认识了如何进行验算,这里应当充分表现
学生自主研究,让学生察看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关系,提出验算的方法。
“做一做”的办理方法与例 1 相同。
也能够要求
两道题用不一样的方法进行验算。
课题一:加法教课内容:教科书第 18 页例 2。
教课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例,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学会联合详细情境进行估量。
教课过程:一、检查复习(全班做,请学生板演)
364287
+72+88+49
联合板演状况进行评论。
二、新课 1 .讲话: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连续进位的加法,今日我们持续学习这部分内容。
我们再来看“中国部
分动物种数统计表”。
用图表或屏幕出示该表,接着框出或用颜色显示下边的部分。
爬行类376
两栖类284
发问:谁能就这两个数据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爬行类和两栖类的已知种数一共有多少种?列出算式:376 +284
2.教师: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估量,此刻请同学们先预计一下376+284 的和大概是多少。
分小组谈论并在全班报告。
教师:让我们看看这个同学是如何想的?和我们的想法相同吗?
让学生看教材或在屏幕上出现教材第18 页的男孩子和他的估量方法。
(估量方法可使用画外音)
归纳:在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量时,一般能够把加数看作与它靠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再用口算的方法预计出和的
范围。
这种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是特别宽泛的。
3.教师:下边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一下。
学生独立计算。
请学生报告计算结果,并谈谈计算的过程。
同时教师板书或用屏幕显示。
归纳:从方才的计算中我们看到,个位上6+ 4=10,写 0 向十位进 1,十位上 7+8+ 1= 16,写 6 向百位进 1。
所以,
在加法计算中,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4.反应练习。
第18 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达成,教师巡视。
沟通计算结果,教师就巡视中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谈论。
三、稳固练习练习五第 1、2 题。
教课内容:教科书第27 页。
教课目的:理解验算的意义,经历研究方法的过程,学会对加法进行验算,培育查验的意识和习惯。
教课过程:一、准备铺垫
看第一个算式填出下边三个算式的得数。
45+ 56= 101 56+45=101-56=101-45=
谈论:你是如何填的?如何想的?
二、新课 1 .教师:小明要参加学校运动会,妈妈带他去商铺买运动服和运动鞋。
用屏幕显示教材第27 页第一幅图画。
请学生说一说这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发问:这个买东西的过程中包含有什么数学识题?小组谈论并报告,教师板书或用屏幕显示。
( 1)妈妈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付多少钱?(2)妈妈付了200 元,售货员应当找给妈妈多少钱?请同学们独立列式并计算。
出现第二幅图画,并出现画外音:找的钱对不对呢?教师:谁能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发布见解。
教师:售货员找的钱对不对,也就是要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不正确。
这就是今日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出示课题:加、减法的验算。
2.用屏幕显示例1: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
135+48=183(元) 1 3 5
+418
1 8 3
教师:我们先谈论如何查验加法计算的结果?小组谈论并在班上沟通。
教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 27 页,这些小朋友想出了哪些验算的方法?哪些是我们想到的?哪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教师: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加法验算的方法。
学生讲话教师板书或用屏幕显示。
(1)用 48+135,看得数能否是183 。
( 2)用 183- 135,看得数能否是48。
( 3)用 183-48,看得数能否是135。
(假如学生提出从头加一遍也应当必定。
)
归纳:我们看到,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一般用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把加数的地点互换后再加一遍,看结果能否是相同。
依据这个方法,我们也能够利用本来的竖式从下向上再加一遍。
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都是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得数能否是
等于另一个加数。
要做到计算的正确,我们要掌握验算的方法,并自觉地在计算中运用这些方法。
3.反应练习:第 27 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达成。
组织沟通:你是用什么方法验算的?经过验算看出你的计算结果
正确吗?
三、稳固练习练习七第 1 题中的四道加法题。
要修业生独立计算,用不一样的方法验算。
U3(一)教课目的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色,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色,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
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研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
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预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丈量。
4.经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渐形成空间观点和估量意识,感
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 34 ~48 页) 1.主题图(见下页图)。
教课时,显现整个画面。
环绕“你发现了哪些图形?”先让学生认真察看,
并与同桌或小组同学沟通自己发现的各样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
以此导入
相关四边形的教课。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只管菱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在教材还没有正式出现,但对于这些图形的名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