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成功》课文分析知识精讲 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成功》课文分析知识精讲苏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成功》课文分析
论述成功之道的文章很多,对这一问题,每个人的体会也不尽相同。
作为著名学者,作者对成功的理解其实很平常,这中间有许多体会是不用细说的。
本文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成功的各种因素,在充分的比较之下,突出了问题的关键,因此有关“勤奋”的论述就更显得有说服力。
全文共10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作者“大题小做”,谈他对成功的理解,并分析成功的三个条件。
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1段),借助词典,诠释“成功”,由此进入话题,这是论说文常用的手法。
第二层(第2—4段),提出“成功”的公式。
作者在这里就“成功”定义中的“预期”作了说明,人的预期不同,结果自然不同,因而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所以作者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去谈。
“预期”不能不说,但是也无法多说,因为“无法界定”,所以有理由不去谈它。
但是从下文对“天赋”的分析看,文章还是谈了“预期”的。
作者声明是“大题小做”,既是“小做”,就可以择其要点而做,不及其他。
然后以自己的治学经验,就这个论题,用一个公式提出自己的见解。
“七八十年之经验”不能不提,这是重要的依据。
第二部分(第5—10段),指出勤奋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勤奋是成功的关键。
这一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5——8段),具体地分析公式中的“天资”“勤奋”“机遇”三个条件。
先谈“天资”问题。
作者的态度是承认有天资,不惟天资。
特别提到“文革”中的“天才”闹剧,作者在“文革”中历经折磨,对当年思想界的混乱记忆犹新,对自我标榜唯物主义却大行封建迷信之实的丑陋行为深恶痛绝。
说“至今不解”是客气.并非是说自己孤陋,而是不屑于提那种荒谬,这也是一种讽刺手法。
接着评价当今一些“自我感觉过分良好”的人,说“我除了羡慕”“不敢赞一词”顺带讽刺,手法纯熟。
这里所说的“自己”,是指“每个人”,作者主X每个人都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不要脱离实际,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
这也就照应了“成功”内涵中“预期”的含义。
对自己的估价客观,“预期”才有可能客观,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接着肯定勤奋的作用。
在指出“一向为古人所赞扬”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赞同。
作者在分析勤奋的作用时,已经顺便提到天资与勤奋的关系,认为即使天资高,不勤奋也无用,说“事理至明,无待饶舌”,意思是,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公理,无须论证了。
然后说“机遇”。
作者针对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指出要正视它的存在,而且指出其重要性,并以实例为证,“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这个样子”是谦虚的说法,作者在说“成功”,但是不以成功者自居,这样来阐述一个公式,更能显示出是一种基本规律。
第二层(第9—10段),强调勤奋是最根本的条件,希望人们能以勤奋的精神治学、工作,走向成功。
这一层是全文的核心。
先对上一层的分析作了一个小结,指出在三个条件中,“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
在成功的三个条件中,哪一个是最关键的呢?作者认为人无力决定“天资”,而机遇也没有办法预期,人在这两个方面无能为力。
既然如此,那就剩下一条路——勤奋。
这是作者最想告诉读者的内容。
文
章在前面对“成功之道”作了许多分析,都是为了铺垫出这条“勤奋之路”。
然而作者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发现,引用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加以说明,“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同样说明这是公认的真理。
第10段引用并分析王国维的经典比喻,来说明勤奋是成功之道。
王国维是治学的成功者,他的“三种境界说”在学界已经是一种经典比喻,作者基本赞成“预期——勤奋——成功”的“成功之道”,但是对此也有保留,认为自己公式中的“天资”与“机遇”也是重要的,考虑到角度的不同,不再展开论述,而是抓住王国维“三种境界”中最重要的一条“衣带渐宽终不悔”,提醒人们,必须以勤奋的精神去做学问或是干事业,在收束全文的同时,再次强化文章的中心论点。
文章以个人经历说道理,分析成功的三个必要条件,指出无论是治学或是干事业,都不能依赖天资和机遇,只有通过勤奋,才能走向成功。
作者有独特的见解。
文章谈的是常见话题,作为一位过来人谈成功之道,本文贵在有独特见解。
人们对“成功”的认识,会有所不同,也会有独特的体会。
作者并不囿于前人的论述。
韩愈和王国维都是大学者,他们对成功之道,都强调了勤奋这一决定因素;本文作者积自己成功的经验,从个人角度,试图更全面地探索成功之道,在强调勤奋的前提下,也提请读者注意正确地评估个人天资,不作过高预期,注意不失机遇。
作者在文章中把自己的认识提供给读者参考,有助于读者全面地思考这一问题。
本文大题小做,要言不烦。
如果全面系统地论述成功之道,写成洋洋数卷也未必能说清,要想在一篇文章中说清这个问题是不大可能的,只能择其要点,写出最有价值的认识。
阐述观点。
分析问题,重要的是让别人了解并接受自己的观点,议论的风格可以不尽相同。
本文用的是“谈话式”。
作者写作本文时,已近九十高龄,本文是一个“过来人”写给比他年轻的人看的,是一位学养高的前辈对后学的谆谆教诲。
作者是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他一生的治学经历,对后人很有启发,然而他不会傲慢、教训人,不屑卖弄吹嘘,不肯说假话,在把自己的心得告诉读者时,语重心长,如春风沐人,夏雨润人,亲切自然。
论述问题用谈话的方式,却并不随便。
如关于文章的主旨,说“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在讽刺“文革”中“天才批天才”时,说“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我)至今不解”;谈到一些人自我感觉过好,则说“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在说到机遇的重要时,说“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认为“三种境界说”有不足,则说“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等等。
举重若轻,从容不迫,分寸感很强。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语言运用
1. 填入下面句子空格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6分)
陆游虽然逝世了,但是,直到今天还震撼我们的心灵,激发起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A. 广大人民却千古传诵着他这一首充满血泪的《示儿》诗以及其他许多爱国诗篇
B. 广大人民却永远铭记着他这一首充满血泪的《示儿》诗以及其他许多爱国诗篇
C. 他这一首充满血泪的《示儿》诗以及其他许多爱国诗篇,却为广大人民所千古传诵
D. 他这一首充满血泪的《示儿》诗却永远流传在人间,广大人民千古传诵着他的许多爱国诗篇
2.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6分)
A.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某某演出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B. 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C. 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D. 为了防止非典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X措施。
3. 下面一个长单句不便于广播,请将它改成适合广播的一段话。
要求:
①分成4个短句;②每句包含一个要点;③句与句之间要连贯。
一座缩短了从某某市到某某市几百公里路程的淮河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今天在省委领导
同志参加下举行了通车典礼。
①
②
③
④
课内阅读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
机遇是
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
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
上狠下功夫。
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
还是先举韩文公。
他说:“业精于勤,荒于
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
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
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
境也。
”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
第二境写的是勤奋。
第三境写的是成功。
其中没有
写天资和机遇。
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
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
机遇,似更为全面。
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
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1. “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
”中的“狠”
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8分)
2. 王国维认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是成功之道的第二境,如何理解?(8分)
3. “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
”中“不敢”一词体现了作者的什么
特点?(8分)
4. 就“成功之道”你如何看待,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0分)
课外阅读
善待挫折
漫漫岁月,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坎坷坷。
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转干
不成,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借贷无门,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天灾人祸。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翩翩而来。
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自古英雄多磨难”。
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
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
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
”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为,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
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
”因此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怯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炼,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1. 第1段所列举的事例,证明了什么? (8分)
答:
2. 第2段是一个设问句,它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8分)
答:
3. 第3段的两个事例直接证明了什么观点?取消一个事例可以吗?为什么? (14分)
答:
4. 第4段中,科学家贝佛里奇的话直接证明了什么观点? (8分)
答:
5. 第5段中,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所说的“绊脚石”、“垫脚石”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8分)
答:
6.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8分):
【试题答案】
语言运用
1. C
2. A
课内阅读
1. 不能去掉,因为“狠”是拼命,用尽力气,突出强调了勤奋,即一个人的主观努力对于成功的重大影响。
去掉后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2. 鲜明勾画出一个痴情人想念意中人的执着之情。
说明要成就大学问,应向着远大目标勤奋进取,不懈努力、执着追求
3. “不敢”是没有足够的根据指出是王国维的疏漏,表明其治学很严谨,用词准确。
4.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源于勤奋,源于执着追求。
积极进取,勤奋拼搏才能获取成功,才会体现出真正的人生价值。
中考便是我们人生的一大机遇,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奋力拼搏,我们便能成功走过中考,成就我们人生的辉煌。
课外阅读
1. 生活道路上充满坎坷。
2. 引出下文,提醒读者注意。
3. 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取消一个不可以。
因为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写《史记》的事例,是从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角度来证明的;贝多芬遭受挫折成为世界音乐大师的事例,是从外国近代仁人志士的角度来证明的,如果去掉一个,证明角度少了,就不全面了。
4. 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5. 前进路上的障碍;前进的基础。
6. 要自觉的在挫折中磨炼,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做生活的强者。
【励志故事】
乘静而入
菲律宾有家餐馆生意一直很清淡,这家餐馆老板特意到周围的餐馆光顾一番后发现:这些餐馆清一色的现代装饰,使气氛格外火爆,食客不少。
于是这位老板就反其道而行之,决定突出本餐馆与众不同的古朴、幽静的独家特色:
室内是白色房柱,座席被绿色植物簇拥,用印度的古战车送菜,莎士比亚时代的酒桶盛酒……此举一出,餐馆生意立马击败所有对手,迅速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