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作文的“淡化文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考作文的“淡化文体”
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和课改工作的进行,近年来高考作文的文体淡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淡化文体”的呼声也是愈喊愈烈,并有盲目地发展为狂潮之势,“淡化文体”成为人们议论高考作文命题标准的热门话题。
以2006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标准为例,除天津卷和湖南卷要求写成议论文之外,其他各地命题要求都是“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和以往规定一种特定文体标准相比,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把教师和学生从“文体中心”论中解放出来,打破了作文教学中出现的以应试为最终目的的模式化倾向,教师不再把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以固定的模式和框架“一刀切”地教授给学生,而是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训练,训练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引导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有利视角来写作,使他们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体,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发挥其最好的写作水平。同样,学生在不限文体的情况下则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写作专长,表达真情实感,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真正做到“我手
写我心”,也可以更加公平地竞争高考。
然而,在认识到这一进步并加以实践的同时,“前进路上”的反对呼声也相伴而生,不少人对“淡化文体”提出质疑,主张“淡化文体”可以休矣,显然,这样的想法未免太极端了。于是,如何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淡化文体”就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任何作品都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文体作为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语言组织和表现形式,是适应不同的表现内容而存在的。如记叙文主要用来写人物、记叙故事;议论文注重理论的阐发、思想的评议;而诗歌和散文则重视情感的抒发……但是写作者就一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正如叶圣陶先生在《文体》一文中指出的:“写作文字,因所写的材料与要写作的目标的不同,就有体制的问题。”①“要指定某文属某类,须从它的总旨看。”②“一篇纯粹是叙述、议论或抒情的却很少,但只要看全篇的总旨,它的属类立刻可以确定。”③所以说,“淡化文体”并不是完全抛开文体规范,不要文体,随个人意愿和喜好将文章写成任意模样,甚至有的学生会写成“杂体文”、“四不像”;恰恰相反,“淡化文体”仅仅不是再对文体作出苛求和限制而已,并不是抛弃,在一定程度上,它甚至对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写作者在遵守文体写作规范的前提下,任意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文体,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个性,写出生动活泼、真情实感的文章,而不是模式化的陈词滥调,不是嚼而无味的八股文章。
因而,教师和学生都要对“淡化文体”这一趋势和热潮作出冷静、客观的认识和评介,不要被其错误地引导,要以积极的姿态应对新的挑战。
首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充分发挥”指导人”的角色。教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教授学生把握不同文体特点,训练、提高学生写好各种文体的能力,并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兴趣,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专长,积极地加以强化和训练。例如,教师在写作实践中可以分析学生作文的思
维习惯,扬长避短,切实帮助学生摆脱不良写作思维的束缚,如定势性思维、单向性思维、保守性思维、僵化性思维等;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思维习惯,如逆向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新奇性思维、原创性思维等,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针对同一份材料或同一个写作对象,开掘出多种见解或题材。通过强化思维训练,可以让学生作文题材丰富多彩,扩大写作视角,克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陋习,使学生懂得如何观察、认识、研究未来社会和自然现象,提高分析能力。
其次,作为写作的主体,学生除了掌握各种文体特点等基本知识之外,还要扩大阅读的范围和视野,学会灵活运用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为某种选定的文体服务。比如2006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目:创新思维课堂上,同学们各抒己见,先挑出三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一、诸葛亮借箭不满10万支;二、戈多来了;三、留下一点空白。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一个话题,题目自拟,体裁不限,不少于800字。如果学生不了解《等待戈多》这部作品,不知道“戈多”的角色定位,就很难下手去写。在短时间内要求考生把智慧和才华通过作文集中表现出来,对所有的考生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要注重积累阅读经验和感受,丰富思想内涵,以便在考场上可以尽情抒写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面对考题,脑中一片空白,无从下手,乱了阵脚。
尽管近来年随着“淡化文体”思潮的愈演愈烈,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出来,有的人有了“自由”就忘了“规范”,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就文不对题,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淡化文体”给当前的作文教学带来的激情和活力:高考作文不再像以往那样限制一种文体写作,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限制学生的写作自由;同时,它也把作文教学从程式化、教条化和模式化的歧路上解救出来,真正做到了对学生的写作尊重,对学生的一种生命化的教育和关怀。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唯有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才能最好地发挥其效用,“淡化文体”也不例外,唯有正确理解并加以实施,才可以更好地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①②③:转引曹阳.《“淡化文体要求”与“淡化文体意识”》[Z]./Edu/Composition/GetInfo.asp?ID=19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