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给学生的今后发展留下了一片广阔的空间。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教会学生学会阅读概括与写作的方法,最大限度的
放飞学生,让学生在各种语文实践中能有所体验,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性、策略探究
一、语文教学有效性探究的必要性
1“有效教学”概念的提出其实由来已久,由美国的加涅提出。
它主要注重教学
结果,所以强调教学的指导、管理的科学合理策略实施。
尽管理论界对有效教学
说法各异,就教学的实质来说,凡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
教学活动就是有效教学。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是有效学习。
评
价学习是不是有效,主要看学习精神状态和学习效果怎么样。
面对相同的内容,
尽可能的少用时间,也就是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提高。
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效
的学习。
2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现状给我们提出探究的课题。
作文与阅读教学一直以
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时间花费多与长,可写作与理解概括的收效不大,教学任务却显得十分艰巨。
所以,对初中作文与阅读教学指导的有序性、有效性
的研究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3新课标描述的内容比较模糊,在教学实践中操作性不强。
具体表现在设置
的阅读、写作目标较模糊抽象,有的只是建设性和探究性意见。
比如阅读中的“个性化阅读”,“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体体验,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
地位。
”可具体怎样指导与具体操作却没有给予阐述,不失为遗憾。
同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专家的高屋建瓴理论并没有在实践中深入运用与探索。
尽
管新课程语文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的教育改革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但
是真正具有推广和应用的教学策略却不多。
同时对语文教学评价方式相对单一和
滞后,显得不能与新课标理念对应。
二、理论依据
1、符合新时代《语文新课标》的理念与精神。
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语文在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要求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育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训练,不
要只顾语言文字方面,忽略了思维的训练”,要“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起训练,使之相辅相成”,将“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和“开发创造潜能”两方面统
一渗透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2、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思维的过程就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贮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和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操作过程。
分析是指头脑中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各方面或各特征。
人们对事物的了解往往是从分析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开始的。
综
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属性综合起来,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
和关系,形成一个整体。
如对一篇文章整体文意和思想主题的理解把握就属于综合。
综合是思维的重要特征,只有综合事物的部分、特征与属性,才能把握事物
的联系,抓住事物的本质。
分析与综合思维的方向相反而又紧密联系,它们是同
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任何一种思维活动都需要两种思维方式的参与。
在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中这两种思维方式必不可少。
3、初中生思维发展特征以及训练遵循的基本原则。
初中生属于少年期,年龄
一般居于12、13——15、16 岁期间。
他们思维由形象思维逐渐发展到抽象思维,记忆也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
这一时期学生思维特点初期(12、13岁)具有较
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到15、16 岁时,抽象的思维已有很大发展但经常需要具
体的感性经验直接作支持。
“同时该阶段形象思维也迅速逐步向高级发展,逐步萌生了理念形象,并且伴随着情感审美的发展而发展。
”
为此对初中生进行作文思维训练时就要遵循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逐步到抽象,从易到难,从部分到整体的基本原则。
阅读概括训练时以“提示连接”为突破口逐渐训练对文本的理解与概括;写作指导选择“仿写—精练”为训
练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有效学习的策略探究
1、初中生阅读现状描述。
初中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七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
特征和知识水平的制约,概括意思往往呈现内容繁杂、过多描述、长篇累赘的毛病。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连词搭桥”的方式为突破口,结合课文教学训练
学生语言表达力,成为提高语言概括表达力的有效捷径。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
对语文知识进行感知、理解、应用和巩固的心理过程。
在组词的基础上,学生对“概括” 有了初步的认识。
因为思维最显著的特性是
概括性。
没有概括,就没有灵活的迁移,就谈不上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一个
人概括性越高,那么思维和智能就越发展。
造句练习,同样帮助学生学会“概括”。
而组词与造句
则是小学阶段训练学生理解概括和语言表达最常见的方式。
组词、造句,拓
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理解和运用有机结合起来。
而运用“提示连接“方式,搭建思维理解表达的美妙桥梁。
在具体的课文情景
引导下,连词提示不仅给予了表达的方向,也拓宽思路,激发思维火化的爆发点。
2、“提示连接”练概括的基本内容。
“连词提示”练概括主要是指在课文的阅读
理解中,设置一些常用的连词提示,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整合相关词语表达,
补充完整句子的表达。
一般训练内容通常可以从概括情节(内容)、评价人物、
品味语言三方面入手。
通过“提示连接”来整合概括课文内容尤其对于小说和记叙故事性强的文体比
较适用,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而且也可以突破学生阅读概括“表达障碍“,化整为零,变难为易,有条理清晰表达,句式规范,有章可循。
当然对语文有效阅读与写作指导的训练指导只是作为一种探究与尝试,在理
论依据与实践运用中都还存在不足之处。
但我们对有效教学探索的步伐依然不止。
让我们在这语文教学这一片浩瀚大海世界里航行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