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传说故事及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节传说故事及习俗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
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
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妻子名叫嫦娥。
后
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
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
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
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
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
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
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
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
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
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
酷似嫦娥。
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
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
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
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
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
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
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
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
不死之树--月桂。
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
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
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
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
”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
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
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
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广寒宫中最早的玩伴吧。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
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
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
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
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
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
传说
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
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
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
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
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
“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
《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
自乐也。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
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
于是诗
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
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庭官
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
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
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
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
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
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
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习俗
赏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
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
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
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
形食品。
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
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
做法。
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
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
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
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
中看。
”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
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
条记载。
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
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
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
燃灯的节俗。
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
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
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
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
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
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
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
世界。
”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玩兔儿爷
近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
女讲述的故事。
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
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
故事说,“晚饭后按着宫里的习惯,要由皇
后去祭祀‘太阴君’。
这大概是沿着东北的习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罢,‘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
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
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
香坛
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
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
‘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尕妹妹的温柔。
’可见,晋北的斗全是方
的了。
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
饼叠起来有半尺高。
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给祭兔时做的。
还有两枝新毛豆角。
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
用凉水冲一下。
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
礼成。
我们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点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给自己降下灾难。
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都是争着参加,没有
一个人敢拉后的!我和娟子是替换着来磕的头。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宫
廷中祭拜月兔的规矩,虽说是在逃难之中,香坛只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但从心理角度说,因为在难中,所以对神则更为敬畏而虔诚。
从这个故事看,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
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
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
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
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
中秋自从由祭月
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
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