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点滴思考_学生实习有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学刊2010.11
○赵彩娟
(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作者简介]赵彩娟,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诗词史。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点滴思考
【摘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所占比重较大,只有准确地理解古文字词的含义,逼真地展示作品的原貌,才能使学生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从而汲取古文精髓,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文言文;教学;思考
——
—学生实习有感
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入较多的文言文。

课本如此编排,是为
汲取古文精华,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但是,要取其优长,必须
精确透解其字词的含义。

戴震在《与是仲明论学书》中强调:“经
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

”由字以
通其词,由词以明其道,字若不知,词便不可解,词不可解,何以
明道,道若不明,那么我们为何而学?唐·韩愈亦云:“文以载
道”,要想理解主旨,必须透解字词,可见对字词的确解是学习
古文的关键。

因此,对语文教学来说,正确把握古文的每一字每
一词,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下面就学生实习中所遇的疑惑,择其一二加以分析。

初中语文第一册《论语》“有朋自远方来”句中的“朋”,在课
本上释为“朋友”,《新华字典》中也释为“朋友”。

“朋”确实有“朋
友”之意,但此义的出现不在《论语》成书的上古时代,是后起之
义,在《论语》中的“朋”,不能作朋友解。

《辞源》对“朋”的注释是
“同门曰朋”,这是“朋”在上古时期的用义。

在古代“朋”和“友”
并非同义:“同门曰朋,同志为友”,即出自同一师门或者在一起
学习的学友曰“朋”,志向和思想一致并能互相帮助之人为
“友”,因此,“友”比“朋”更亲密一些。

当然,“朋”释为朋友不会有大的出入,也不会明显的影响
教学,但在初中语文第二册中的《桃花源记》中,如不训诂字词,
则会产生歧义。

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句在《教师教学用书》中,释为“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
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之外的世人”,“如”字,释为“像”。

试想,人们
的衣着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

桃花源从秦到东晋500多年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与世隔绝,这
漫长的5个世纪可谓沧海桑田,变化非凡,而桃花源内的社会发
展节奏,与世外绝非同步。

所以,此处“如”解释为“像”是错误的。

用训诂知识的“反训法”应这样理解,“如”实为“不如”才符合客
观事实。

《辞源》中对“如”有十种解释,其中第五种即释为“不
如”。

“《公羊传》中‘因欲立之,已杀之,如勿与而矣’。

”注:“如即
不如,齐人语也。

”由此可知,《桃花源记》中的“如”若释为“不
如”更合文意。

况且,我们学习《桃花源记》,不能不去了解《桃花
源诗》,《桃花源诗》中云“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言桃花源
中之人,祭祀祖先、鬼神时仍然是古代的样子,人们所穿衣服没
有新的款式。

这就说明桃花源中人们的穿着还是“避秦时乱”时
所穿的样式,且五六百年一直延续下来,而并非像桃花源外之
人的穿着。

把“如”释成“不如”,能更好地解释“见渔人,乃大惊”
的理由。

而若把“如”解释为“像”那么全句就有两种可能:一是
桃花源中的人与外界有接触,即他们自己出去了解了时装,这样
又与“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不复出焉”相矛盾;二是有外人在“渔
人”之前就已经进入桃花源了,而如果是这样,那么这里的人也
就不会“大惊”了。

所以,这里的“如”确切的解释应为“不如”。

又如,此文中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人民教育出版
社的语文课本对“落英缤纷”释为:“落英:坠落的花瓣;缤纷:繁
多交杂的样子”。

从课文的前后文义来解释,有不妥之处,作者
写此文的目的,意在把桃花源写得优美如画,令人神往,是士大
夫精神的避难所,而如果桃花纷坠,未免给人一种凄伤之情,也
不符合作者写作意图。

何况上句的“芳草鲜美”中,“鲜美”即“柔
嫩”之义,草嫩说明刚出地不久,而此时正值春暖开花之际,不
应是桃花纷乱坠落之时。

《辞源》对“落”字的第八种解释为:“开
始。

”《辞源》对“缤纷”有三种解释,其一为:缤纷,繁盛貌。

屈原
《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其弥章”,班彪《西都赋》:“绮组
缤纷。

”这些地方“缤纷”都释为“繁盛”。

那么从文意来看,此处
的“落英缤纷”,课文中的注释就不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所以
文中“落英缤纷”应释为“刚开的桃花繁盛鲜艳”。

此外,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北师大版)第二十四
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句中的“不得”,教学参考书的解释为不理睬,教参对全句的解
释是“我口干舌燥地呼喊,他们也全不理睬,只得回来倚靠着手
杖独自叹息”。

这是不妥当的,因为据诗文内容来看,文中的
“我”已是年迈力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如果一个老迈的
人喊得唇焦口燥,那么他的力气也就用得差不多了,应该是喊
不起来的样子。

而按“不理睬”去解释,则还有可能性是“我”仍
在呼喊,说明“我”还有力气,这显然与情节不大相符。

所以这个
“呼不得”不是针对顽童,而是指自己。

实际意思应是“喊得唇焦
口燥,再也不能喊了”,所以这个“不得”应为“不能”。

这个解释
我们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可觅到踪迹。

这首诗中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得”就是“不能”,
白居易的《卖炭翁》中也有“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这里的“不得”也是“不能”。

而且以上作者所处同一时代,所以
这个“不得”确应为“不能”之意。

以上是中学语文中文言文教学的点滴思考,也是师院学生
实习中常遇到的问题,在教学中只有敢于打破前人旧说,求得
接近作者创作意图的解释,才能深入文本透解古文。

教材教法
1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