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九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他死后,并没有根据原始社会传统的禅让制传位给伯益,而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

上述描述反映我国建立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王位世袭制
D. 礼乐制度
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此“制”是指( )
A. 嫡长子继承
B. 分封制
C. 三公九卿制
D. 宗法制
3.阅读下面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情况表,从中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
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姬姓诸侯大都分布在富庶地区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4.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

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 与商贵族共掌天下
B. 拉拢并控制商贵族
C. 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D. 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
5.学者金庸说:“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

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

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

一抢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内乱。

”金庸的观点是( )
A. 宗法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
B. 宗法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
C. 分封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
D. 分封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
6.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

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

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但考古人员在春秋时期的诸候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这说明当时()
A. 诸候争霸,胜者为王
B. 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C. 尊王攘夷,号令诸候
D. 大国诸候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7.《左传·桓公二年》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材料所体现的政治制度不包括(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礼乐制度
D. 郡县制
8.秦朝建立了一套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其中地位最高的三个官职是﹙)
A. 丞相、奉常、卫尉
B. 御史大夫、郎中令、太尉
C.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D. 卫尉、御史大夫、廷尉
9.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

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 “焚书”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
B. 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
C.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
D. 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
10.在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据考证这是墓主准备上报给秦始皇的有关当朝文武百官罪行的报告。

据此推断,该墓主人生前可能任职()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军机大臣
11.下面是某校高一(18)班历史课上,同学们正在积极评价秦始皇和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果以下是一些同学的回答,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小明)政治作为: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评价: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

②(小红)政治作为:建立皇帝制度;评价:使皇权至高无上,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但容易导致决策失误。

③(小亮)政治作为:建立三公九卿制度;评价:有利于辅佐皇帝处理中央事务,强化了皇权。

④(小军)政治作为:率先开创郡县制;评价: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使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2.《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A.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 实行三省六部
C. 推行三公九卿制
D. 推广行省制度
13.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选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 世代相袭
B. 考试选拔
C. 皇帝任命
D. 地方推荐
14. 汉武帝时期曾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 宗法精神的强调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分封制被取消
D. 郡县制重新恢复
15.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再也未发生藩镇割据,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 文官取代武将为地方长官
B. 中央对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 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16.某学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想了解江西省和浙江省的省份名称的来历。

研究发现,这两省在古代分别隶属于“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

“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这两个行政设置,最早应该出现在()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17.下列中国古代主要行政区划的示意图,按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 ①②④③
B. ②③①④
C. ③①②④
D. ③②①④
18.下图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
A. B. C. D.
19.在位时期注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用人,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形成“中朝”和“外朝”的皇帝是()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宋太祖
20.“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钱穆《国史新论》)文中“委员制”指当时的()
A. 三公九卿制
B. 郡县制
C. 三省六部制
D. 内阁制
21.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
A. 皇权独尊同时调动宰相积极性
B. 三省分工限制皇帝的专制独裁
C. 建立一个公开公平的选官体系
D. 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22.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A.秦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2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古代中国社会内部的一对主要矛盾。

为解决这一矛盾,历朝采取的措施有( )
①秦代设郡县②唐代“三省”的设置③元代推行行省制④明代设内阁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24.有个家境贫穷的读书人贾六,寒窗苦读十年,被当地郡的中正发现,但由于出身较低,被评为“中下品”,推荐到西北怀远县作县令。

该事件应该发生于( )
A. 汉朝
B. 魏晋南北朝
C. 唐朝
D. 宋朝
25.“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
据搭配正确的是( )
A. 孝、廉——考试成绩——门第声望
B. 考试成绩——孝、廉——门第声望
C. 门第声望——孝、廉——考试成绩
D. 孝、廉——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封召公奭于燕。

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1)据材料一,周武王分封的主要对象有哪些?(6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诸侯对周王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什么关系?(10分)
27.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是推动制度变革的重要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

……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物。

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摘编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制的特点及影响。

(7分)
(3)材料三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5分)
28.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才被废除。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改,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甚密,取人之道愈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而优则仕之举。

今美、法、英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略考》
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下……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8分)
(2)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10分)
2021届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命题人:潘娟娟审题人:王灵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他死后,并没有根据原始社会传统的禅让制传位给伯益,而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上述描述反映我国建立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王位世袭制
D. 礼乐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王位世袭制,旨在考查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材料反映禹死后,王位没有传给伯益而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这说明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C项符合题意。

ABD三种制度在西周出现,时间不符合,故排除。

故选C。

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此“制”是指( )
A. 嫡长子继承
B. 分封制
C. 三公九卿制
D. 宗法制
【答案】B
【解析】略
3.阅读下面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情况表,从中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姬姓诸侯大都分布在富庶地区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
统治疆域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图表的理解和史实的掌握能力。

①的表述错误,分封制的主体是同姓亲族,宗法制的核心才是嫡长子继承制。

从表格姬姓贵族分封的地理位置看,②正确。

③反映的是分封制的作用,从地理位置来看正确。

西周初年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故④说法错误。

综上,②③正确,即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

故选B。

4.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

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 与商贵族共掌天下
B. 拉拢并控制商贵族
C. 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D. 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通过材料分析理解分封制的目的。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同姓子弟,他们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分析材料,西周分封商代奴隶主贵族主要是他们的权势及其后裔仍有较大影响力,在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则是为了加强防范,B符合题意;ACD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B。

5.学者金庸说:“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

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

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罗马也有这种情况。

一抢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内乱。

”金庸的观点是()
A. 宗法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
B. 宗法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
C. 分封制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
D. 分封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积极作用,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知识运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继
承制度”是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CD两项错误;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起到了稳定统治集团内部统治秩序的作用,B项符合题意,故选B。

A项是对材料的误解;故排除。

故选B。

6.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

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

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但考古人员在春秋时期的诸候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这说明当时()
A. 诸候争霸,胜者为王
B. 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C. 尊王攘夷,号令诸候
D. 大国诸候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分封制,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题目中的“诸侯”并不一定是在争霸中获胜的诸侯或大国诸侯,故排除A、D两项;依据周朝分封制的特点:等级森严,层层分封,由材料可知“天子用九鼎”,但考古发现“诸侯用九鼎”,破坏了维护分封制的礼乐制度的规定,表明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被破坏,B项符合题意;由题目中的信息“天子用九鼎”、“春秋时期的诸候墓中发现也有九鼎”可知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故C项中“尊王”的表述错误。

据以上分析,故选B。

7.《左传·桓公二年》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材料所体现的政治制度不包括()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礼乐制度
D. 郡县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给予历史事物准确判断的能力。

本题具体考查古代中国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信息“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即能够体现A。

由“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即能够体现BC。

而材料内容无从涉及郡县制,D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D。

8.秦朝建立了一套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其中地位最高的三个官职是()
A. 丞相、奉常、卫尉
B. 御史大夫、郎中令、太尉
C.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D. 卫尉、御史大夫、廷尉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从秦朝秦始皇开始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个制度下,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其中三公是地位最高的三个官职,三公分别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故C 正确;
9.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

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 “焚书”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
B. 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
C.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
D. 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
【答案】B
【解析】秦朝“焚书”烧毁的是《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私藏的《诗经》《尚书》,记录秦的历史的史书不在焚毁之中,故A错误;
太尉掌管军事,秦始皇为了让自己掌握军事权,这一职位并未实授,故B正确;
根据史书记载,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这并非后世的猜测,故C错误;
秦始皇没有任命太尉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秦朝统治时间短,而是为了让自己掌握军事权,故D 错误.故选B.
10.在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据考证这是墓主准备上报给秦始皇的有关当朝文武百官罪行的报告。

据此推断,该墓主人生前可能任职()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军机大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知识,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御史大夫责任之一是监察百官,据此依据材料“据考证这是墓主准备上报给秦始皇的有关当朝文武百官罪行的报告”可知B正确。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故排除A。

太尉负责军事,故排除C。

军机处在清朝出现,故排除D。

故选B。

11.下面是某校高一(18)班历史课上,同学们正在积极评价秦始皇及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果以下是一些同学的回答,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小明)政治作为: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评价: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
族融合。

②(小红)政治作为:建立皇帝制度;评价:使皇权至高无上,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但容易导致决策失误。

③(小亮)政治作为:建立三公九卿制度;评价:有利于辅佐皇帝处理中央事务,强化
了皇权。

④(小军)政治作为:率先开创郡县制;评价: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使官僚政治逐渐
取代贵族政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属于秦始皇的功绩和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正确评价;郡县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排除含④的BCD。

故选A。

12.《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A.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 实行三省六部
C. 推行三公九卿制
D. 推广行省制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郡县制,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以为周制微弱”、“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分天下为郡县”即体现秦朝实行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故A正确;BCD三项均不正确,故排除。

故选A。

13.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选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 世代相袭
B. 考试选拔
C. 皇帝任命
D. 地方推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已学史实可知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定期要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因此C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选C。

14.汉武帝时期曾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 宗法精神的强调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分封制被取消
D. 郡县制重新恢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现能力。

从法令的内容“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可知,这是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其结果导致王国越分越小,实力削弱,无力与中央相抗衡,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故选B。

15.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再也未发生藩镇割据,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 文官取代武将为地方长官
B. 中央对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 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答案】B
【解析】略
16.某学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想了解江西省和浙江省的省份名称的来历。

研究发现,这两省在古代分别隶属于“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

“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这两个行政设置,最早应该出现在()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元代确立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其中就有“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故C正确;ABD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C。

17.下列中国古代主要行政区划的示意图,按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A. ①②④③
B. ②③①④
C. ③①②④
D. ③②①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读图识图、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图①“中央—郡—县”的行政区划,体现了通过郡县二级制,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这种行政区划与郡县制度有关,它正式形成于秦朝,故①属于秦朝时期;图②“中央”以下分别形成“郡—县”、“王国—郡—县”两种行政区划,体现以郡国并行的方式,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这种管理形式出现于西汉初年,故②属于西汉时期;图③“诸侯国”内分别出现“郡”、“县”等地方行政区划,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故可知这种管理形式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③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图④以“行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受到中央政府节制,它出现于元朝时期,故④属于元朝时期,选择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18.下图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政治的认识和理解,旨在考查读图分析理解能力。

A项(地方权力渐强)和B项(地方权力无变化)较易排除;D项地方权力有强弱变化但最终渐强,不符合中央集权日益强化的规律,排除D项;C项地方权力有强弱变化但最终趋弱,符合历史史实。

故选C。

19.在位时期注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用人,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形成“中朝”和“外朝”的皇帝是()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宋太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汉“中外朝”制度知识点,旨在考查回忆、再现所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

外朝也
称外廷,指公卿大夫。

中外朝之分出现于汉武帝时。

西汉早期,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丞相也
参与谋议。

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而削弱丞相的权势,对于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
内作出决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

有了中朝,自然会有和它相区别的外朝。

外朝是指属于
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

综上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20.“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钱穆《国史新论》)文中“委员制”指当时的()
A. 三公九卿制
B. 郡县制
C. 三省六部制
D. 内阁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简单的知识迁移能力。

据题干:“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和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丞相权利较大,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权利被分散,较为汉代小。

AB主要是秦朝;D项是明朝。

故选C。

21.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A. 皇权独尊同时调动宰相积极性
B. 三省分工限制皇帝的专制独裁
C. 建立一个公开公平的选官体系
D. 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略
22.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A. 秦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