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四重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错误》的四重解读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代表作《错误》先后选入新旧高中课本,有些老师反映这样的新诗不好教,尽管没有生僻难懂的字词句,可就是不知道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错误》一诗真的这么难懂吗?我想主要是因为有些老师对诗本身钻研得不够,如果读得多了,悟得透了,怎么会读不懂诗作呢?《错误》一诗可以浅读,可以深读,可以从各个不同侧面发现诗作的不同意蕴。
本文尝试告别过去的单一角度、单一层次的赏析,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开拓《错误》的意义空间,给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语言解读
《错误》语言朴素而华美,匀齐而有变,字里行间流动着一种忧伤、惋惜的情调,具有古诗传统和新诗传统的遗韵。
第一节,首句短促,次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悠长缓慢,忧伤情调主要落在次句上;第二节,述说美人坚守自闭,杜绝红尘,语调低压,充满叹惋、怜惜之情;第三节,诗人自述“错误”的感受,用“美丽”装点“错误”,表失落、忧伤之情。
全诗基本上是长短句错落,第一二句一长一短,错落明显;第三句拆成两短句,与第四五句的整句形成反差;第六七句也是长短错落,而且与三四句字数相同,句式相似;最后八九句又是长短句,不过较前例置换了一下,长句在前,短句在后。
本来第二节是两个对称句,中间的“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一句楔入,改变了对称句的顺畅节奏,使得对称性减弱,变化性增多,这种变化在短诗中非常必要,如果顺畅地读下来,匆匆而过,就会句不留意,语不留味。
句式有长有短,错落有致,仿佛音乐节奏快慢互见,声调高低相成,造成一种优美的旋律。
声调之美还表现在抑扬和回环上。
所谓抑扬,古已有之,亦即平仄。
试读“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开头数字仄声,中间“容颜如莲花”平声,最后“开落”归落于仄声,如此仄—平—仄,是不是有抑扬之美?再读第二节,第三四句以平声作结,第五六七句以仄声作结,仄声短促、压抑,用于表达低沉、忧郁的情调;诗的最后以“过客”结尾,效果也是这样的,而且“过客”与“归人”又形成平仄交错;倒数第二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中间“马蹄”平声扬起,此前此后是仄声或短促的入声,也显出抑扬之调。
所谓回环,就是叶韵,从叶韵中传达不同意味、不同情调。
本诗第一节“过”与“落”一韵,第二节“晚”与“掩”一韵,第三节“客”与第一节“过”与“落”一韵。
叶韵本来就有回环之美,首尾一韵,是为回环;中间换韵,复又回应前韵,韵脚是A—B—A式的,也显出声韵和情调的回环。
好像是忧伤、惋惜的情感以不同的声调唱出。
另外,诗中四个“不”(“不来”“不飞”“不响”“不揭”)字所表达的否定语气,也给全诗带来压抑、滞闷的氛围。
这或许是第二节诗情调更显低沉的原因之一。
这首诗的用语基本上是以平易为主,变异为次,而变异时又抹去生硬的斧凿痕迹。
诗歌变异乃诗性本质,诗学人士或谓语言暴力,即诗人粗暴地扭曲、篡改语言规则和语言材料,使诗语严重地变异、陌生化,这在诗的王国里是允许并得到鼓励的,但依诗人个性不同各显创新面目。
本诗的变异偶或有之,明显者如“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按日常用语规则是“向晚的街道”,说“街道向晚”,一则押韵,二则语言求变;不明显者如“莲花的开落”,按句内语序应是“开落的莲花”,改而换之,体现郑氏作诗的次轻量级的“语言暴力”。
也许诗人写作时不是刻意追求这些意味、妙趣,他只是借助情感潜流的推动一路捡拾词句,而功夫之妙正在无意而工,天然浑成。
意象解读
这首诗中有几个核心意象。
“你的心”是核心意象之一。
心者,虚无难状,深不可测,但诗人能状其形、写其神、美其名。
你看,“你的心”神异化了,化为寂寞的城、向晚的青
石街道和紧掩的小窗,心的寂寞、心的孤独、心的封闭仿佛是有形的、立体的,看得见了,触得着了。
诗人用具象描写抽象,审美感觉沛然而生。
“容颜”又是一个核心意象,与前一个意象不同,这一意象借“莲花”以为形容和映衬,是以具象写具象。
人们常以花状写容颜之青春美丽,在本诗中容颜之美却显得特别,它如深锁庭院的花儿无人呵护,自由开落,如果发挥合理想像,似可见到一幅美人图,图卷的背景是烟雨江南,莲花开落,岁月如水流逝……图卷的中心应是“容颜”。
“达达的马蹄”也是一个核心意象,用来表示“我”到来、“我”的叩问,这是借代修辞方法的妙用。
这里的“马蹄”可能是实指,也可能是虚指,“我”是骑马而来,或是乘马车而来?还是诗人把橐橐脚步比作达达马蹄?随读者想吧。
“达达”是拟声,响亮而迅疾,突如其来,惊碎了小城街道的沉寂,也隐隐透露来访者的急切心情。
但是“美丽的错误”又消磨了达达马蹄声的尖锐度,宣告马蹄之来的卤莽,以及“我”的失落和荒诞的感受。
“马蹄”是“错误”?犯有逻辑错误,语法学家会嗤之以鼻,但在诗歌创作中是奇思妙想。
用“美丽”来装点“错误”,内中富有丰厚的意蕴,好像“错误”也快成为一个意象了,这不是奇思妙想吗?
除了核心意象外,诗中还有许多辅助意象,不详述了。
把所有的意象总归起来,可以分出几个类型,有现实意象和虚拟意象,有本体意象和喻体意象。
容颜、你的心、寂寞的城、街道、窗扉、马蹄、过客等是现实意象,它们都是真实的存在;东风、柳絮、跫音、春帷、归人等是虚拟意象,它们没有在现实场景中出现,但在诗篇中以虚拟意象出现,装饰着诗画镜框;容颜、心、马蹄等是本体意象,等待诗人幻化成其他意象;莲花、寂寞的城、街道、窗扉等是喻体意象,它们是诗人依托于现实意象、本体意象而存在,并由诗人的联想或想像而产生的。
总之,这些意象或显忧伤之美,或显安谧之状,或传突兀之声,这些特点合到一起就构成这首诗由静趋动又由动趋静的诗化境界。
意蕴解读
诗中的“你”是谁?“我”是谁?“你”“我”之间是什么关系?其中有许多谜团,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有许多未定点和空白点,给一些鉴赏力低下的师生造成阅读的困难。
本来诗遗空白、诗意未定不是坏事,如此才有吟味的余地,引发读者根据各人的联想和想像、感受和领悟来猜读各种不同的意蕴。
这首诗恰好可以从不同方面猜读。
首先我们猜读诗中确定性的意义:“我”是小城过客,“你”是小城居住者;“我”对你充满怜惜之情,“你”则自愿封闭,心如古井。
人物迥然有别,他们的存在造成了两个互不相通的世界,一个是“我”的世界,是动的、鲜活的;一个是“你”的,是静的、寂寞封闭的;再有,“你”生活的世界又可一分为二,一个是外部沉寂而偶有异动的世界,一个是内在如同死水的心的世界。
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
那不确定意义呢?其一,诗作描写一个怨妇。
她表面沉静,心里却盼望夫君归来。
她以为夫君归来,启窗排闼,却非我良人,旋即闭户,枉起一阵“美丽的错误”的心潮。
其二,诗作描写一个痴情的男子,造访他心仪的良家女子,可她拒一场不会有结果的爱情于门外,心海安澜,不起一丝涟漪,男子感叹遇到了一场“美丽的错误”。
其三,诗作描写一对特别的恋人,女子为情守身,坚壁紧户,不惹门外微尘;男子来了,方才驻足,又将启程,只是过客,不是归人,所谓的爱情只是短暂的美丽,错误却是长久的,这同样是“美丽的错误”。
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就像一道条件未给充分的数学题,存有多解的答案。
为什么这首诗会变得多解而难解呢?前面说了,是未定点、空白点所致,具体说来,是对诗中怨妇或好女描写不充分所致。
此女年几何?妍否媸否?经历如何?家世如何?一概不知,因此无从对其人内心作准确的推断,也无从对诗意作出趋同的评议。
假设有人问,诗人将女子的身份写得清楚一些,不是更好吗?这么一来,所有的猜测、悬想都没有了,这首诗
也就淡乎寡味了,品格应在三流以下。
文化解读
一首诗除了有审美意味外,还有文化意蕴,那就颇有深度和厚度了。
郑愁予是浸润中国文化传统、中国文学传统和诗歌传统的诗人,纵观郑愁予的诗歌创作,都具有古雅风流气质,当然这不是郑愁予一人独具的优点,也是其他离别大陆羁旅台湾的诗人的共同优点。
《错误》这首诗传统的气息很浓厚。
就道德意义来说,它描写了位很传统、守妇道的贞静女性,写出了传统道德与人的本性之间的不相协调,最后人性、人的本性退位而传统道德依然强势;就题材来说,它写闺怨,是自古以来离愁别恨诗歌在新的创作环境和语言环境下的翻版;就诗歌情调气韵来说,含蓄蕴藉,温文尔雅,尽显中和之美,让情感变为既深且远的潜流;还有,就遣词造句来说,没有怪异的用语和句式,而有诸多很传统的词语,如“江南”“莲花”“东风”“三月”“柳絮”“青石”“向晚”“跫音”“春帷”“窗扉”“归人”“过客”等,似曾相识,在古典诗词中常常读到,它们都是“言苗”,长自深厚的传统文学的土壤。
不过这首诗毕竟是描写现代人、现代生活的。
传统可以在心中神往,而历史故事不能真实地重演。
古之宫怨诗、闺怨诗,产生于农耕时代,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到了今天,宫怨、闺怨的生活景象早已不再鲜活,只成为书本里发黄的东西或文字记录的远古记忆了。
古人的怨诗多么有活力,宫中、闺中之人个个都是活着的人,“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卫风?伯兮》)“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曹丕《燕歌行》)“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
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欧阳修《诉衷情》)俱往矣,时间流逝,风光不再。
对比之下,古代的思妇怨妇都有悲哀,今人可观其流泪,闻其叹息,那是活人的悲哀;而《错误》中的女子呢?形影、声息、器物、足迹、心迹全无,虽说活着却像死人一样的岑寂,在岑寂中渐渐枯萎凋零。
她的故事、她的内心令诗人令读者揣测,却难于勾起情感的共鸣。
这也许是《错误》一诗未臻完美之处吧。
以上列述了《错误》一诗的四重解读,角度不同,方法各异,或许可视为四篇析短文的集成。
其实本文所取角度、方法大体上分别开来,其间仍有许多相通之处,从任何一点切入都可以展开延伸到整体和全面,关键是熟悉文本,要读得深透才看得清楚,才有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