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控制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控制措施
发布时间:2021-05-03T05:57:56.213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4期作者:曾龙文
[导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列车行车速度逐渐加快,传统的有砟轨道已经不能满足当下铁路发展需求。
在高行车速度下,容易引起有砟轨道的不均匀沉降,导致道砟粉化。
叙镇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铁路的运行速度逐渐提升,为了保障行车安全,要进一步提升无砟轨道线路的平顺性和可靠性,并进行科学的轨道检测试验获得更加精准的几何参数数据,对其超限范围实施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优化,保障无砟轨道运行稳定性。
本文主要对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控制措施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提升测量技术水平,为铁路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关键词: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控制措施
传统的有砟轨道运行安全性较低,容易引起安全事故,因此依托于现代化科学技术,无砟轨道结构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广,提升了轨道运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延长其寿命,保障车辆运行的平顺性。
但是无砟轨道施工测量工艺较为复杂,对测量误差要求较为严格。
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对无砟轨道施工测量的控制措施研究,促进测量精确性,从而全面保障无砟轨道施工的高效性,为我国铁路事业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一、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列车行车速度逐渐加快,传统的有砟轨道已经不能满足当下铁路发展需求。
在高行车速度下,容易引起有砟轨道的不均匀沉降,导致道砟粉化。
而且在高速列车荷载下,有砟轨道出现严重的变形现象,导致轨道不平顺问题日益严重,严重降低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引起行车颠簸,降低舒适性。
而且在新时期,有砟轨道故障率增加,加重了养护维修压力和成本,也严重限制了列车的行驶速度。
基于此,大力发展无砟轨道势在必行。
无砟轨道主要是在坚实基底上浇筑混凝土的施工方式,利用混凝土和沥青代替了传统的道砟层和枕木、碎石,提升了轨道稳定性和安全性,减少轨道几何变形的几率,并降低了轨道维修费用,保障行车安全。
但是也必须同时看到,无砟轨道病害维修难度较大,且车辆运行时产生很多的震动噪音。
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无砟轨道的适应性、设计施工技术等进行综合性分析,保障无砟轨道施工的可靠性。
由此可见,为了保障无砟轨道施工的安全性和平顺性,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无砟轨道施工测量进行合理的控制,采取合理的施工测量技术,强化控制水平,从而提升施工测量的精准度,保障无砟轨道施工的平顺性和安全性,为我国铁路轨道施工技术的提升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
【1】
二、控制技术应用
(一)轨道测量控制网
铁路工程控制网主要包括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两种。
结合施工测量的不同阶段,又可以分为勘测、施工、运营维护控制网,并将其统称为"三网"。
为了进一步提升控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要保障"三网"在平面、高程控制测量中使用一致性的基准,就是三网平面控制要统一使用CPI作为测量基准,而高程控制使用线路水准基点作为基准。
【2】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三网合一。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施工测量控制的精准度,保障控制网坐标的统一性,提升施工测量效率和进度,保障线下施工和高层控制网精度的一致性,保障施工进度有效推进,避免对工程施工造成经济损失。
其中平面控制网主要包括CPI网,CPII网、CPIII网。
高程控制网主要包含线路水准基点控制网和轨道控制网,前者主要包含二等水准基点,是实施勘测和施工作业时进行应用;后者主要是应用在轨道铺设、精调和运营维护方面。
(二)无砟轨道精调技术
轨道精调是无砟轨道施工测量中的关键环节,能够保障轨道几何参数达到验收标准。
在具体应用中,要综合考虑施工影响和环境影响,最大程度上控制操作误差和精度误差。
当前我国主要投入应用的无砟轨道有: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CRTSⅡ型板式和双块式无砟轨道、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
【3】第一种无砟轨道模式主要是在钢筋混凝土底座上,浇筑水泥青砂浆的方式,形成整体性的无砟轨道,并利用凸形挡台起到良好的限位作用。
在进行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提升轨道铺设的精度,并在合适的条件下,利用扣件对钢轨的几何状态进行调整和优化,直到达到标准要求,并提升其适应性。
其中,整体的无砟轨道设计系统包含钢轨、扣件、轨道板、砂浆层、混凝土底座、凸形挡台等环节。
在具体施工中,不同的线下施工基础对无砟轨道系统的组成要求保持一致性。
(三)全站仪自由设站程序设计
在对轨道的几何状态实施测量时,要利用全站仪对需要检测钢轨的所有控制点进行自由设站,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使用边角后方交会的形式开展。
要利用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对全站仪实施全面控制,保障观测全程的自动化。
实施全站仪换站操作时,要把距离比较近的四个控制点进行连接,从而促进测量数据之前的相关性。
其中主要的设计步骤为:利用全站仪对其中的两个控制点实施手动瞄准,从而明确全站
仪近似定位;利用待测点坐标和近似坐标,对其棱镜方向值实施计算,并对全站仪进行指令控制,从而对其他控制点进行全自动观测;对观测数据的稳定性实施检测,对超限的数据实时剔除。
【4】
三、控制策略分析
(一)关键点控制
为了进一步提升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控制水平,要对最新的测量理念进行分析和掌握,并拓展测量控制途径,强化对测量数据的处理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完善的测量表格,对测量结果进行优化,通过这一系列的方法措施,才能对测量理念的可行性进行综合性评价;构建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并保障该体系的有效执行,提升技术水平,完善组织管理,对施工测量管理人员提高工作要求和标准,保障施工测量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应用,在完成施工测量之后,要有序开展自检和互检,强化质量检验的程序化,全面提升施工测量工程的高效开展,此外还要注重对特殊施工状态的科学处理。
【5】要对施工过程中的隐蔽工程施工进行合理控制。
此外,还要注重对轨排组装质量、轨排调节器拆卸时机和顺序等关键点进行严格控制。
(二)测量精度技术优化
为了保障测量精度的标准性,在全站仪自由设站过程中,要尽量多的对交叉观测后方控制点实施精调和复测,其数量保持在六个以上。
在测量过程中,要对全站仪设站坐标进行全面详细的记录,从而为开展真实全面的综合评判提供依据,也能够进一步提升测量精度,还可以保障全站仪设站坐标和测量区域的一致性。
(三)强化数据处理效果
在利用轨道小车实施精调测量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以下操作规范开展具体作业:定点定位、两点一线等模式进行,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循序渐进的推进,保障精调测量作业的有序开展。
此外要对测点距离、平差精度等多种数据对测量数据的精度进行综合评判。
【6】在对隧道进行测量时,要对测站长度范围进行精准把握,从而提升测量数据准确度。
工作人员要对测站位置、数据记录、数据分析等进行全面整理,从而对测量数据的精准度进行综合性检测。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无砟轨道施工逐渐成为铁路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
为了保障施工质量,要对无砟轨道施工测量进行合理的控制,强化控制措施应用,提升无砟轨道施工测量的精准度,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雪东.无砟轨道轨排法施工测量轨道精调施工控制[J].城市建筑,2020,17(14):160-162.
[2]李石磊.高铁无砟轨道施工要点及质量控制分析[J].居舍,2019(12):56.
[3]陈龙.高铁项目施工测量技术及管理要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7):201-203.
[4]王暖堂.无砟轨道精密测量控制系统研究与应用[J].测绘通报,2015(S1):223-227.
[5]邢湘利. 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控制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0.
[6]宫海鹏. 无砟轨道施工精测技术及其运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