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中学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像经典练习题(培优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范围:xxx;满分:***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C.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发生声音的响度
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能量
2.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掀起了“停课不停学”的网络在线课堂热潮。

下列有关网课的说法,错误的是()
A.老师对着麦克风讲课时发出的声音不是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
B.学生将手机的音量调大,是改变了手机声音的响度
C.老师随机提问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利用了声能传递信息
D.学生在听课时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一个锣鼓队正在表演。

观众们发现,每当队员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原本听到的鼓声就“消失”了。

你认为主要原因是()
A.手不能传播声音B.手吸收了声波
C.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D.手把声音反射回去
4.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关于叩诊说法正确的是()
A.积水越多,音调越高B.积水越少,音调越高
C.积水越多,响度越大D.积水越少,响度越大
5.如图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B.响度是否与声源振幅有关
C.音色是否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D.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
6.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同学们在家进行“线上学习”时,以下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关上窗户可以防止外界噪声的产生
B.不同老师教学时说话声音的音色不同
C.调小电脑音量可以降低声音的音调
D.带上耳罩可以减小声音分散而提高听课声音的音调
7.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真空也能传声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
D.在城区禁止汽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8.下列实例,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A.利用超声给金属工件探伤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C.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D.超声导盲仪帮助盲人出行
9.学校积极响应各级教育部门的号召,从2月10日起利用网络开展“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活动,各科老师轮番上阵网络直播,下列物理现象中描述正确的是()
A.同学们听出熟悉的老师声音时异常兴奋,同学能区分出老师的声音是因为老师们声音音调不同
B.老师在讲到关键点时,通过提高声音频率的方式来达到增大音量,强调重点知识的目的C.同学们听课时会要求正在用手机看视频的爸爸戴上耳机,这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D.同学们通过听网课获取知识,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0.如图所示为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两个振动的物体发声时的波形图,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判断()
A.甲的响度大,乙的响度小
B.甲的音调高,乙的音调低
C.甲的音调低,乙的音调高
D.甲的响度小,乙的响度大
11.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传遍大江南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歌声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B.歌声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C.歌声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D.歌声总是以340m/s的速度向外传播12.如图是小丁同学用小提琴在为大家演奏“高山流水”的曲目,她在演奏中不断地按压琴弦的不同位置,其主要是为了()
A.改变琴声的响度B.改变琴声的音色
C.改变琴声的音调D.改变琴声传播的速度
13.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北京隆重举行了“新时代军乐之声音乐会”,首次采用百名高音礼号和百名军鼓共同演奏号角音乐,乐音回荡夜空,宏伟庄重。

下列关于礼号和军鼓产生的乐音说法正确的是()
A.礼号发音不需要振动B.军鼓的声音属于超声波
C.两者音色相同D.两者传播速度相同
14.第九交响曲被公认为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是其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

这是他耳聋以后创作的,你认为合理的是()
A.他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演奏的声音
B.他是把所作的曲子演奏给朋友们听,朋友们把感受通过文字告诉他,指导他创作C.自从他耳聋后,就随随便便作曲了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二、填空题
15.小强家的冰箱在忘记关门时,会发出“滴滴”的报警声,报警声是由报警器里的发声装置______产生的,通过______传到人耳,提醒小强关上冰箱门,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______(填“信息”或“能量”)。

16.如图所示,小明分别用甲、乙两个不同的音叉来研究音叉发声特点,发现第一次甲音叉旁的乒乓球弹得远,第二次乙音叉旁的乒乓球弹得快,这说明第____次的音调低,第___次敲得重;如果音叉的振动小于______ Hz,人耳将听不到这个声音。

17.中考期间的考场周围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从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小轿车倒车雷达的探头是利用_________传感器工作的(选填“电磁波”或“超声波”)。

18.生活中,有人用眼睛看,更有人用耳朵“看”。

因为声音向我们传递着很多信息。

一位有经验的锅炉工发现,向瓶里灌开水。

开始时,水的落差大、撞击力大、瓶里空气多,发出大声的并且低沉的“咚、咚”……声,这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___判断灌水多少。

水将满时情况相反,发出小声的并且尖细的“吱、吱”声,这又是根据声音的
____________判断灌水多少。

有经验的人能够判断出远处的是爆炸声和鞭炮声而不是枪声,他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____进行辨别的。

19.以下是同学们学习物理以来,研究声现象时的部分场景,请你根据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动手实践的经验以及在物理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将如图中的三个有关声现象实例的描述补充完整。

(1)如图甲:物理课上,老师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铃声的响度变小;再次放入空气后,铃声的响度__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如图乙:国庆假期,晓雯同学来到天坛游玩,她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自己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使_____________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的音响效果。

(3)如图丙:小涵同学将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每次拨开相同的幅度,能够听出声音的______________发生了变化(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20.同学们,我们能听见雨水落到水中的声音,你们知道雪花落水有声音吗?科学家发现雪花落水其实是有声波的,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频率在50000Hz到2×105Hz之间,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属于__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科学家们还发现,这些声音不是雨滴或雪撞击水面发出,而是在雨滴中的气泡或雪花落水时产生的气泡________发出的,这个声音能被鲸鱼听到,说明________能传播声音.
三、解答题
21.一辆汽车以15m/s的速度正对山崖行驶,鸣笛后2s听到回声,求:
(1)鸣笛处距山崖多远?
(2)听到回声时,距山崖多远?
22.一辆客车在某公路直线路段上匀速行驶,需通过其正前方的高山悬崖下的隧道,距山涯s1时进行鸣笛测试,经4s后听到回声,且此时距山崖s2 = 660 m,已知声速为340 m/s,请根据以上数据计算:
(1)从鸣笛到司机听到回声时,声音通过的路程;
(2)客车鸣笛时到悬崖的距离s1;
(3)客车匀速行驶的速度。

23.一辆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00米处鸣笛,汽车沿直线向前行驶40米后,司机刚好听到刚才鸣笛的回声.已知气温是15℃,求汽车的行驶速度?
24.百米赛跑中,在终点的计时员,假如听到起跑枪声才开始计时,他记录下来的某运动员的成绩是10s,实际成绩是多少?(设气温为15℃)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C
4.B
5.D
6.B
7.C
8.C
9.D
10.A
11.D
12.C
13.D
14.A
二、填空题
15.振动空气信息
16.一一20
17.声源超声波
18.响度;音调;音色
19.变大回声音调
20.超声波振动海水
三、解答题
21.
22.
23.
24.
【参考解析】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A.每个人说话的音色都不一样,“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A 正确,不合题意;
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振动的空气柱的长度,即改变空气柱振动的快慢,故是为了改变音调,B正确,不合题意;
C.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发生声音的响度,C正确,不合题意;
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得知病情信息,这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A
解析:A
A.老师对着麦克风讲课时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选项错误,A选项符合题意;
B.学生将手机的音量调大,是改变了手机声音的响度,故B选项正确,B选项不符合题意;
C.老师随机提问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及时反馈上课知识点掌握情况,故是声音传递信息,故C选项正确,C选项不符合题意;
D.学生在听课时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选项正确,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C
解析:C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当敲击鼓时,鼓面会振动发出声音,
当用手按住鼓面时,手使鼓面振动停止,所以声音就消失了。

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4.B
解析:B
当病人腹部有积水时,敲击患者腹部,则不易振动,振动频率会变低,音调较低;相反,如果没有积水或积水很少,就容易振动,振动频率会变高,音调较高。

据此可可以根据音调判断患者腹部是否有积水。

故选B。

5.D
解析:D
A.卡片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这个实验不是用来探究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故A 不合题意;
B.要想探究响度是否与声源振幅有关,那么要轻拨和重拨木梳的齿,改变木梳齿的振幅,不是快拨和慢拨,故B不合题意;
C.探究音色是否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那么要改变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故C不合题意;
D.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声音发生变化,快拨时木梳齿振动快,频率大,音调高,慢拨时木梳齿振动慢,频率小,音调低,所以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这是探究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B
解析:B
A.关上窗户可以减弱噪声,但不能防止外界噪声的产生,故A错误;
B.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不同老师教学时说话声音的音色不同,故B正确;
C.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调小电脑音量可以降低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带上耳罩可以减小声音分散而提高听课声音的响度,故D错误。

故选B。

7.C
解析:C
A.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超声和次声,人耳听不见,故B错误;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故C正确;
D.在城区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8.C
解析:C
A.用超声波探伤仪检测工件是否完好,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的,故A不符合题意;B.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疾病,是利用了声波传递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
C.医生用“超声”排石,是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特点。

故C符合题意;
D.超声导盲仪帮助盲人出行,利用了声波能传递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D
解析:D
A.每个发声体的音色都不同,同学能区分出老师的声音是因为老师们声音音色不同,故A错误;
B.老师在讲到关键点时,通过增大声带振动幅度,从而提高声音响度来达到增大音量的目的,故B错误;
C.要求正在用手机看视频的爸爸戴上耳机,这是在声源处阻值噪声的产生,故C错误;D.同学们通过听网课获取知识,是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特点,故D正确。

故选D。

10.A
解析:A
从甲乙两图可以看到,甲的振幅较大,那么甲的响度大;还可知道它们的振动频率相同,那么音调相同。

故选A。

11.D
解析:D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最慢的是在气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 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2.C
解析:C
响度由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决定;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或结构决定;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种类、环境温度有关。

而按压琴弦的不同位置,是为了通过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使小提琴发出不同的音调。

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3.D
解析:D
A.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人耳能够听到军鼓的声音,而超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所以军鼓的声音不属于超声波,故B错误;
C.礼号和军鼓是不同的物体,不同的物体材料不同,音色不同。

故C错误;
D.礼号和军鼓产生的乐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入人的耳朵的,两者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故D 正确。

故选D。

14.A
解析:A
【分析】
本题考查骨传声。

A.大音乐家贝多芬耳聋以后创作作品主要是利用颌骨传导声音.且骨传导的效果优于空气。

该方法比较合理,故A符合题意;
B.贝多芬通过骨传导即可获取准确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
C.自从他耳聋后,就随随便便作曲了显然是不可取的,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填空题
15.振动空气信息
解析:振动空气信息
[1][2]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么报警声是由报警器里的发声装置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个报警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3]这声音传到人耳,小强意识到要关上冰箱门,小强收到这个信息,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6.一一20
解析:一一 20
[1] [2]音叉振动的快慢和振动幅度的大小是用转换法,通过乒乓球来体现的,乒乓球弹得远说明振幅大,响度大,乒乓球弹得快说明频率高,音调高。

第一次乒乓球弹得慢,说明音调低;第一次乒乓球弹得远,说明响度大,敲得重。

[3]低于20Hz声音是次声波,人耳听不到,所以如果音叉的振动小于20Hz,人耳将听不到这个声音。

17.声源超声波
解析:声源超声波
[1]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在声源处、在传播中、在人耳处。

中考期间考场周围常常设有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2]现代汽车广泛应用了倒车雷达,它在工作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可以确定障碍物的位置。

18.响度;音调;音色
解析:响度;音调;音色。

[1] 开始时,水的落差大,撞击力大,瓶里空气振动幅度大,振幅大,响度大,发出大声。

瓶内的空气柱质量大,体积大,难振动,频率低,音调低,听到低沉的“咚、咚”声,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判断灌水多少;
[2] 水将满时,水的落差小,撞击力小,瓶里空气振动幅度小,振幅小,响度小,发出小声。

瓶内的空气柱质量小,体积小,易振动,频率高,音调高,听到尖细的“吱、吱”声,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调判断灌水多少;
[3] 不同发声体结构、材料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根据音色可以判断爆炸声、鞭炮声和枪声的不同。

19.变大回声音调
解析:变大 回声 音调
(1)[1]由于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介质减少,传声能力变弱,铃声的响度变小,再次放入空气后,介质增加,传声能力变强,铃声的响度变大;
(2)[2]晓雯同学在说话的过程中会产生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又传入人耳的声音,晓雯听到自己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因为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造成的音响效果;
(3)[3]同一把钢尺,音色一样,每次拨开相同的幅度,那么振幅一样,响度一样,而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发生变化,振动部位的长度发生变化,那么声音的频率会发生变化,音调会发生变化。

20.超声波振动海水
解析:超声波 振动 海水
[1]由于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频率在50000Hz 到2×105Hz 之间,高于人们能听见的声波频率,故其所发出的声波是超声波.
[2]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不论是雪花落水,还是雨滴落水,都会引起气泡的振动而产生声音;
[3]这个声音能被鲸鱼听到,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
三、解答题
21.
(1)355m ;(2)325m
(1)在t =2s 的时间内,车行驶的距离:
s 1=v 1t =15m/s×2s=30m ,
声音传播的距离:
s 2=v 2t =340m/s×2s=680m ,
设司机鸣笛时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 ,则:
2s =s 1+s 2,
所以
s =
122s s =30m+680m 2
=355m . (2)司机听到回声车距山崖的距离:
s ′=s -s 1=355m-30m=325m . 22.
(1) 1360m ;(2) 700m ;(3) 10m/s
(1)由v =s t
可得,声音在4s 内传播的路程 s 声=v 声t =340m/s ×4s=1360m
(2)由题意知, s 声= s 1+ s 2,则
s 1= s 声- s 2=1360m -660 m =700m
即客车鸣笛时到悬崖的距离为700m 。

(3)由题意知,客车在4s 内通过的路程
s 车= s 1- s 2=700m -660 m =40m
客车的速度
v 车=
s t
车=40m 4s =10m/s 客车的速度为10m/s 。

答:(1)从鸣笛到司机听到回声时,声音通过的路程是1360m ;
(2)客车鸣笛时到悬崖的距离是700m ;
(3)客车匀速行驶的速度是10m/s 。

23.
10m/s
声音传播时间
1360m =
==4s 340m /s
S t v 声声空气 汽车的行驶速度 40m =
=
=10m /s 4s S v t 汽车
汽车汽车 答:汽车的行驶速度为10m/s 24.
294s
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说明枪声已经传播100米到达终点时才开始计时,由v=s/t 知道,声音传播100m 所需时间是:t 声 =s/v 声=100m/340m/s≈0.294s ,
运动员的实际运动时间是:t 运动员 =t +t 声 =10s+0.294s=10.294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