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期末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期末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
班级: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增加 B.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减少
C.在化学反应后其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D.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欲配制10.0%的NaCI溶液50g,部分操作如下图所示,正确的是()A.取固体 B.称固体
C.量取水 D.写标签
3、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的氮气约占总体积的21% B.空气中的氧气能支持燃烧
C.空气中的稀有气体没有任何用途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造成酸雨
4、铜能被加工成厚度仅为7微米的超薄铜箔,说明铜具有良好的()A.导电性B.延展性C.导热性D.抗腐蚀性
5、被称之为“软电池”的纸质电池采用薄层纸片作为传导反应为:,避免了传统电池所带来的污染问题。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B.反应前后有三种氧化物,且常温下都为固体
C.其工作原理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反应中只有锌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6、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具有可燃性,可以支持燃烧
B.水生动物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氧气易溶于水
C.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
D.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常温下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7、下图表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依据图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由5个原子构成
B.化学变化的后硅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和生成的丁中氢元素的质量相等
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l:1
8、紫甘蓝是大众爱吃的蔬菜,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花青素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在凉拌紫甘蓝丝时,观察到菜丝变成红色,可能是加入了下列哪种调味品()
A.食盐B.味精C.食醋D.香油
9、能除去铁锈的试剂是()
A.氯化钠溶液B.稀盐酸 C.氢氧化钠溶液 D.水
10、化学小组为探究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方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实验甲可知金属活动性:Al>Cu
B.由实验乙可知金属活动性:Cu>Ag
C.由实验甲、乙、丙可知金属活动性:Al>Cu>Ag
D.实验甲中的CuSO
4改为CuCl
2
不能完成本实验探究
11、在20℃时,某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水溶液,经历如下变化
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
A.溶液甲是饱和溶液
B.20℃时,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40g
C.溶液丙若蒸发10g水,析出的晶体一定大于4g
D.溶液乙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溶液丙溶质的质量分数
12、市场上有些不法分子用外表酷似黄金的黄铜(铜锌合金)冒充黄金销售,以牟取暴利,下列做法不能鉴别其真伪的是()
A.测量密度 B.加入稀盐酸
C.在酒精灯上加热 D.观察颜色
13、张亮同学在实验室中测定某未知溶液的pH,他的实验操作如下: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然后用玻璃棒蘸取待测试液于pH试纸上进行测定,你认为张亮同学这样测得的结果与该溶液的实际pH比较()
A.不变B.偏低C.偏高D.无法判断
14、下列化学用语所表达的意义正确的是()
A.Al3+——铝离子B.2K——2个钾元素
C.F
2——2个氟原子D.2SO
3
——3个二氧化硫分子
15、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
1
℃时,甲、乙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t
1
℃时,100g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0g C.要将甲溶液的状态由a点转化为b点,可以加适量溶剂
D.分别将t
2℃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1
℃,均有晶体析出
16、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纯净物的是()
A.冰水混合物稀有气体B.清新的空气液态氧气
C.氮气二氧化碳D.澄清的石灰水清澈的泉水
17、科学家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的原子,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9,则该原子的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是()
A.114 B.61 C.175 D.289
18、“苛性钠、烧碱、纯碱、火碱”四种俗称中所代表的物质只有()A.1种B.2种C.3种D.4种
19、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两个氢分子: 2H B.三个氮原子: 3N
C.一个镁离子: Mg+2 D.氧化钠中氧元素的化合价: 2-
2
Na O
20、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存在关系:甲+乙→丙+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丙、丁为盐和水,则甲、乙一定为酸和碱
B.若甲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C.若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则生成物中一定有水
D.若甲为 10 g、乙为 20 g,则反应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总和一定不大于 30 g
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2分)
1、请根据如图提供的实验装置(部分铁架台、铁夹省略),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①、②的仪器名称:①_____;②_____。

(2)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时,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目的是_____。

(3)实验室如果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

(4)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有如下步骤:①点燃酒精灯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装药品④用排水集气法收集⑤把导气管撤离水面⑥熄灭酒精灯⑦连接仪器,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其中操作顺序正确的是_____
A.②③⑦①④⑤⑥B.⑦②③①④⑤⑥C.⑤⑦③②①④⑥D.⑦③①②④⑥⑤2、某化学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图中固定装置已略去)测定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

探究过程如下:
①连接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向装置Ⅰ中的锥形瓶加入2.0g的铜锌合金样品粉末,由注射器缓缓注入稀硫酸,待到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体时,准确读取注射器内读数,减少10.5mL稀硫酸,同时立即夹紧弹簧夹,移出装置Ⅲ中的导管,准确读取量筒内水的体积为214.0mL.(注:样品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
③装置Ⅰ中剩余固体物质经过适当处理后,准确称量其质量1.4g。

④该小组的三位同学利用实验过程测得不同数据,计算铜锌合金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甲同学利用装置Ⅰ中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进行计算;
乙同学利用装置Ⅰ中加入稀硫酸的量进行计算;
丙同学利用装置Ⅲ中量取水的体积进行计算,并查得: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09g/L。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Ⅰ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实验过程中须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体,目的是_____。

(2)步骤③中称量剩余固体之前的正确操作是_____、洗涤、干燥。

(3)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上述三位同学中_____(填“甲”、“乙”或“丙”)同学无法进行计算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4)化学小组同学发现:按照丙同学的方案进行计算,致使实验结果出现较大偏差。

以下因素可能造成偏差的有_____(填标号)。

A 移出装置Ⅲ时,导管内留存了一部分水
B 实验测量前,没有排除装置Ⅰ中的空气
C 数据处理时,未排除加入稀硫酸所占的体积。

3、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点燃燃烧匙中的红磷,观察到红磷燃烧,放热,并产生大量的
________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出现
___________的现象。

(2)乙同学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正常值有较明显的偏小,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答出一种)
(3)实验结束后,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且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再上升了,由此分析说明,氮气具有的一条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丙同学探究能否用镁条代替红磷,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盛有氮气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叫氮化镁的粉末。

请写出镁在氮气中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分析后认为________(填“能”或“不能”)代替红磷,原因是_____________。

若用镁代替红磷实验,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会________(填 > 或< 或 =)瓶内空气体积的1/5.
(5)下列有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B.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N
2、O
2
、CO
2
和稀有气体.
C.选用红磷是因为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且生成物为固体
D.集气瓶中先装入少量水是为了吸收生成物,防止污染空气
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选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用E装置收集氧气完毕后,应先_______(选填“从水中取出导气管”或“熄灭酒精灯”)。

(3)实验室制取CO
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为方便控制反应的发生
和停止,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选填序号),可用D装置收集CO
2
的理由是_____。

(4)NH
4Cl溶液与NaNO
2
溶液混合共热可制取氮气,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
可生成氨气。

如图是实验室制氮气并模拟合成氨的装置。

①合成氨时参加反应的氮气和氢气的质量比为________。

②实验中烧杯内导管口有气泡,还可观察到________现象。

2、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完成了如下左图所示的两个实验。

实验后,小明同学将废液倒入同一废液缸中,发现混合废液浑浊并显红色。

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A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提出问题)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可能是那些呢?
(作出猜想)猜想一: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可能是氢氧化钠;
猜想二: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还可能是_______;
猜想三: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还可能是氢氧化钙;
(实验验证)同学们对可能含有的碱性物质进行确定,取一定量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根据反应现象得到了如上右图所示的图像。

(结论)分析图像数据得出,废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一定是
_______________,一定不是_________。

(拓展提高)为了使以上废液实现安全排放,你的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
1、2011年12月,网上报道某公司非法使用草甘膦转基因大豆。

草甘膦(化学式为C3H8NO5P)是一种有机磷除草剂,白色结晶,易溶于水、乙醇等,不可燃,常温下稳定。

计算:
(1)草甘膦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

(2)草甘膦中磷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

(精确到0.1%)(3)33.8克草甘膦中含有多少克磷元素?(写出计算步骤,精确到小数点后
一位)____
2、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曾使用了一种含碳酸钙的“石头纸”:为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称取50 g碎纸样品。

分别在5只烧杯中进行了实验,实验数据见下表(假设纸张其他成分既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1)表中x的值为________;
(2)求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_____。

(3)第四次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D
2、D
3、B
4、B
5、C
6、C
7、C
8、C
9、B
10、D
11、B
12、D
13、D
14、A
15、C
16、B
17、B
18、B
19、B
20、D
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2分)
1、试管; 集气瓶; A ;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C ; 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在瓶口能复燃,则证明该瓶氧气已经收集满了; B ;
2、2442=Z Zn+H SO SO +H n 使样品中的锌完全反应 过滤 乙 AC
3、白烟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占瓶内空气体积的1/5。

红磷的量不足氮气难溶于水镁+氮气氮化镁不能镁能与空气中的氮气反
应。

〉CD
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铁架台分液漏斗(或滴液漏斗) A 2KMnO
4K
2
MnO
4
+ MnO
2
+O
2
↑从水中取出导气管 CaCO
3+2HCl = CaCl
2
+H
2
O+CO
2
↑ C CO
2
密度
比空气大 14:3 溶液变蓝
2、溶液由红变为无色 Ca(OH)
2+Na
2
CO
3
=CaCO
3
↓+2NaOH 碳酸钠、氢氧化钠
或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加入适量稀盐酸,使溶液恰好变为无色时再排放
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
1、9:20 18.3% 6.2g
2、2.64 80% 19.96%
11 /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