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分析
1.知道明朝的建立,能够通过解读地图获取明朝疆域的四至点、都城等重要历史地理信息。
(时空观念)
2.通过解读图片、史料,了解明初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等,从而能够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运用史料、图片,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角度概述明朝经济发展。
(史料实证)
4.尝试辩证地全面地评价明朝皇权的强化、八股取士、经济发展等,学会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从而培育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结构】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且农业、手工业高度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
明太祖通过一系列措施强化皇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
这些措施教材交代得很详细,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对比前代措施,提炼出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
明朝强化皇权的作用,七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明确其利弊。
【本课重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新课导入】
多媒体出示图片:朱元璋(右图)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
朱元璋出身贫苦,17岁时父母双亡,被迫到寺院里当了
和尚,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
后来他参加了义军,从此南征北战,一步步走
上了政治舞台。
朱元璋心思缜密,把徐达、汤和等一批将才笼络在自己身边,对李善长、刘伯温等文人礼遇有加。
在鄱阳湖大水战中,他以少胜多,一举消灭了劲敌陈友谅。
明朝建立后,他厉行改制,严惩贪官污吏,创造了诸多治国新法,使国家迅速恢复生机。
但同时,为了朱家江山永固,他大开杀戒。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朱元璋和他建立的大明王朝。
【新课讲授】
一、明朝的建立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6“明朝的建立”,找出明朝建立的三个要素。
学生回答:①时间:1368年。
②都城:应天府。
③开国皇帝:朱元璋(明太祖)。
教师: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教师讲述:历代统治者建立新朝后都会加强自己的权力,巩固对全国的统治,朱元璋也不例外。
朱元璋即位后,首先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强化皇权呢?
学生回答:改革行政机构。
教师出示幻灯片:
教师设问:明朝的政权机构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相比,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明朝少了三省这一环节,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教师设问: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从中央到地方政权组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谁的权力增强了?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原来行省只有一个最高官员,一人掌权,如果此人对皇帝不忠,随时可能发动叛乱。
设三司之后,财政、刑法、军事“三权分立”,三个官员地位平等,各司其职,互相牵制,互不干涉,直接对皇帝负责。
就这样,朱元璋把权力从地方收归到中央,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教师设问:为分散兵权,明太祖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学生回答: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教师:明朝时期,皇帝的权力空前加强。
丞相制度被废除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
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200多份奏章,处理400多件国事,忙得不可开交,即使日理万机也难以应付。
这一问题明成祖是怎样解决的?
学生回答: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
教师:皇帝对官员和百姓不信任,设立了锦衣卫和东厂进行监视。
出示幻灯片:《锦衣卫》电影海报
教师:电影中的情节有夸张的成分,但展示了锦衣卫个个武艺高强,唯皇命是从的特点。
大家知道关于锦衣卫的历史故事吗?谁能为大家讲一讲?
展示课本剧,由学生表演。
锦衣卫:陛下,这是昨天晚上宋学士宴请宾客的情况。
(把图交给宦官,由宦官递给皇帝) (锦衣卫退下,宋濂上台)
朱元璋:宋爱卿,听说你昨天晚上宴请宾客,都请了哪些人呀?
宋濂(惊讶的表情):(轻声道)皇上是不是知道了。
(大声回答)谢皇上关心,臣昨天和几个朋友聚了聚,有王学士、李尚书,还有张侍郎。
朱元璋:都吃了哪些好菜啊?
宋濂:禀皇上,有糖醋鲤鱼、宫保鸡丁、四喜丸子、京酱肉丝,还有红烧茄子和拔丝地瓜。
朱元璋:很好,你没有欺骗朕,是朕的忠臣,有你们辅佐,朕很放心。
(面露笑容)来人,把这张图给宋大人看看。
宦官:是。
(将图拿给宋濂)
宋濂:(接过图,伸手抹了把汗,轻声道)好险,锦衣卫真是无孔不入啊!
对学生的表演进行鼓励。
教师设问:通过观看幻灯片和短剧,说说锦衣卫的职能。
学生回答: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锦衣卫凌驾于法律之上,直接受皇帝指挥,皇权高于法律,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明成祖时又成立了东厂,与锦衣卫合称“厂卫”。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教师补充:为了使官员对皇帝绝对忠诚,使他们走上官场前就在思想上完全奴化,明朝还实行了八股取士。
出示幻灯片:见右图
教师设问:明朝的科举考试都考什么?怎么考?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
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要求答卷由八个部
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称为“八股文”。
教师讲述:读书人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文,不讲求实际学问。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
出示幻灯片:《举子看榜图》
教师:可以想象这些人考中做官后会是什么样子。
所以,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才会说(出示幻灯片):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教师设问:你们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同意。
因为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应试者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教师设问:明太祖为什么要采取这样死板的考试方式?难道八股取士就一无是处吗?我们应如何正确评价八股取士?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明太祖采取这样的考试方式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八股取士有积极的一面,比如说规定了考试范围、文体,使考试更加标准化、规范化。
但它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许多读书人只知道死读书,不讲求实际学问。
教师总结: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
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
明朝科举考试制度对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同时又推动考试向标准化发展。
教师过渡:明朝的统治者采取了很多措施,皇权在一步步强化。
那它的社会经济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
四、经济的发展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早在半坡和河姆渡时期,我们的先民就已经培育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水稻,商周时有了五谷(稻、黍、粟、麦、豆),汉朝时中原和西域互通有无,传入了葡萄、石榴、核桃、苜蓿、胡萝卜等,北宋时我们又从国外引进了高产的水稻占城稻。
明朝大量引种了哪些外来高产农作物呢?
学生回答: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们介绍这些外来农作物。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玉米:明朝文献中又称“御麦”“玉麦”“西番麦”等,原产于美洲,从美国南部经墨西哥直到秘鲁和智利的狭长地带。
1494年哥伦布从美洲归来时把玉米果穗作为珍品献给西班牙国王,玉米开始传入欧洲,而后向世界各地传播。
16世纪时引入我国,开始时在山区种植,到明末,福建、浙江、云南、贵州、广西、河南、河北、山东、甘肃、陕西等地都有种植。
甘薯:又名“番薯”“地瓜”“金薯”等,分红、白、黄等多种。
甘薯的引进,改善了我国农作物的结构和人民的食谱,成为我国度荒解饥的重要食物之一。
据古籍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
清道光年间,福州人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纪念这一作物的引进。
为了纪念引甘薯入中国的陈振龙,人们将他誉为我国的“甘薯之父”,国际上也将他带苗回乡的时间定为甘薯传入我国的时间。
马铃薯:1573—1620年传入我国。
它高产,成熟条件要求低,因此成为世界上种植范围最广的作物之一,解决了全世界三分之二人口的粮食问题。
花生:又称“落花生”“地豆”“番豆”“长生果”“万寿果”等,原产于美洲。
我国也是花生的原产地之一,不过一直没有把它当作重要的油料作物,直到美洲的新品种传入以后,花生才成为我国许多地区的主要油料作物。
向日葵:又称朝阳花,原产于美洲,17世纪从东南亚传入我国,时称“西番葵”“丈菊”等。
我国在先秦时代已经知道这种植物,古人也已经食用葵子,但它成为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明代引进美洲新品种以后的事了。
教师设问:这些农作物的引进,大大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的品种。
想一想,明朝为什么要大量引进高产的农作物?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一是郑和下西洋后明朝的对外交往日趋频繁,大量农作物的引进是中外经济交流的重要表现;二是明朝时粮食短缺,政府需要高产农作物解决粮食问题。
教师设问:为什么它们的种植能解决粮食紧张问题?
学生回答: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
教师总结:对,正如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所说“甘薯所在,居人便有半年之粮”。
所以不仅明朝,清朝也大力推广种植这些高产农作物,以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
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呢?
出示幻灯片:
教师设问:这是明朝松江出产的棉布。
明朝时棉纺织业有何发展?丝织业的中心又是哪里?
学生回答: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出示幻灯片:见右图
教师讲解:始于宋、成熟于元的青花瓷,鼎盛于明代。
景德镇是全国的
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这件
明代青花扁壶便出自景德镇。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概括出明清商业发展的特征。
学生归纳:商品经济相当活跃。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
教师:请同学们列表归纳明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
表现
农业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手工业
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商品经济相当活跃。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业
商帮——晋商、徽商
【板书设计】
教材活动答案
【问题思考】
想一想: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教材P67)
[答案] 最突出的特点是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皇权高度集中。
【材料研读】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教材P68)
[答案] 废除丞相制度,强化皇权,维护封建统治。
【课后活动】
1.想一想: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教材P69)
[答案] 利:君主专制大为加强,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朝统治。
弊: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即使日理万机也难以应付。
2.议一议: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教材P69)
[答案] 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了创新能力,使读书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