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第2课时氨与铵态氮肥课件鲁科必修1.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H3↑+H2O。
(2)向固体生石灰(或氢氧化钠)中滴加浓氨水,原理是:氧化钙或氢氧化钠溶
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氨水温度升高,且氧化钙与水反应能使水的量减少,氨
水浓度进一步增大,促进一水合氨的分解,也能降低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有
利于氨气的逸出。
的是( )
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错误
【名师解析】 CO2与NaHCO3溶液不反应,且CO2在NaHCO3溶液中 的溶解度很小,因此CO2与NaHCO3溶液不会产生喷泉,故A项符合题意 ;NH3极易溶于水且氨水呈碱性,因此NH3与含酚酞的H2O会产生红色 喷泉,故B项不符合题意;H2S+CuSO4===CuS↓+H2SO4,由于CuS为黑 色沉淀,因此H2S与CuSO4溶液会产生黑色喷泉,故C项不符合题意; HCl+AgNO3===AgCl↓+HNO3,由于AgCl为白色沉淀,因此HCl与AgNO3 溶液会产生白色喷泉,故D项不符合题意。
。
【答案】 C
4.150 ℃碳酸铵完全分解生成的气态混合物,其密度为相同条件下氢气密
度的倍数是( )
A.12
B.9.75
C.1 【解析】 因(NH4)2CO3 12。
D.4
2NH3↑+CO2↑+H2O↑,M=
96 4
=24,所以=
【答案】 A
5.物质A是一种白色晶体,它与浓NaOH溶液共 热,放出无色气体B,用圆底烧瓶收集干燥的B。 按右图所示装置仪器,挤压滴管的胶头时,可以得 到蓝色喷泉;A与浓硫酸反应,放出无色气体C, 用圆底烧瓶收集干燥的C,仍按右图所示装置仪器, 挤压滴管的胶头时,可以得到红色喷泉。
B.加入AgNO3溶液 D.加入水
【解析】 NaCl和NH4Cl只能用化学方法分离,因为两种物质中都含Cl -,所以加AgNO3或加酸都起不到分离的作用,加入NaOH只能鉴别NaCl和 NH4Cl,而达不到分离的目的。两种物质又均易溶于水,因此加入水也无 法分离。那么方法只有一种,利用铵盐的不稳定性,选用加热法。故选C
只要气体易溶于吸收剂,均可做喷泉实验,吸收剂可 以是水,也可以是酸液或碱液等。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气体
氯化氢
水、氢氧化钠 吸收剂
溶液
氨气
水、盐 酸
CO2、H2S、 SO2
NO2与O2
NaOH溶液
水
如右图所示的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
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
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 A.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 B.NH3(H2O含酚酞)/红色喷泉 C.H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 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
气已集满)
6.试管口处棉花团的作用:防止氨气与空气发生对流,使收集到的氨气
更加纯净。若将用稀硫酸浸湿的棉花团放到试管口,还可以吸收多余的氨
气,防止其污染空气。
7.干燥:用碱石灰(或生石灰)等碱性干燥剂干燥。不能用浓硫酸干燥,因 为硫酸能与氨气反应。
实验室快速制取氨气的方法
(1)加热浓氨水,原理:NH3·H2O(浓)
(1)A的化学式是________。 (2)可用于除去B中水分的干燥剂是______。收集 气体B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3)收集气体C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题给条件可知,B为NH3,C为HCl气体,所以A为NH4Cl。 NH3为碱性气体,只能用碱石灰或生石灰、KOH固体等不与氨反应的干燥 剂干燥。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氯化氢气体的密 度比空气的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答案】 (1)NH4Cl (2)碱石灰(或答生石灰、KOH固体等任一种不与氨反应的干燥剂) 向下 排空气法
(3)向上排空气法
【答案】 A
1、 在如右图所 示的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 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中,轻轻振荡烧瓶, 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d呈喷泉状 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a和b分别是表 中的(多选)( )
a(气体)
A
NO2
B
CO2
C
Cl2
D
NH3
b(液体) 水
4 mol/L NaOH溶液 饱和NaCl溶液 1 mol/L盐酸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四看: (1)一看化学反应原理是否合理。 (2)二看气体发生装置是否合理。 (3)三看除杂方法是否科学。 (4)四看收集方法、尾气处理方法是否适宜。
【随堂笔记】 A.加热固体物质制取气体,用这样的仪器装置是正 确的,但是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遇冷后又重新化合 为氯化铵固体,不能得到氨气,故此项是错的。C.在试管内加热氯化铵 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这样的仪器装置和化学反应原理都 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反应中有水生成,试管又以口高底低式倾斜,凝结 水倒流会导致试管炸裂,故此项是错的。D.加热浓氨水制取氨气的化学 反应原理是正确的,加热液体制取气体用这样的仪器装置也没有问题, 故该项正确。B.氧化钙与水反应增大氨水浓度,放出大量热,可迅速制 得氨气,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取气体用这样的仪器装置也没有问 题,故该项正确。
【解析】 喷泉的成因是:烧瓶内的气体迅速、大量地溶于挤入的 液体,使烧瓶内气压骤减,在大气压作用下,将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 形成喷泉。形成喷泉的根本原因是形成压强差。NO2溶于水后发生反应: 3NO2+H2O===2HNO3+NO,NO极难溶于水,不可能使水几乎充满烧瓶。 而Cl2难溶于饱和NaCl溶液中。CO2是酸性氧化物,易溶于NaOH溶液中。 NH3易溶于盐酸中。故正确答案为BD。
一、氨
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 喷泉实验可以证明
与H2O反应:NH3+H2O
NH3 ·H2O
NH4++OH-(显碱性)
氨
化 学
与酸 与HCl: NH3+HCl===NH4Cl
产生
性 反应 与HNO3反应: NH3+HNO3====NH4NO3
白烟
质
催化氧化:4NH3+5O2===P=t4NO+6H2O
(还原型)
1.氨溶解于水仅仅是简单的溶解吗?喷泉呈现红色说明 了什么?
【提示】 氨溶解于水时生成了一水合氨,发生了化学变化。喷泉呈现红 色说明了生成物呈碱性。
二、化学氮肥
铵盐 NO3
CO(NH2)2
三、铵盐
1.概念:由 铵根离子 和 酸根离子 组成的盐。
2.铵盐的溶解性:均 易 溶于水。
3.铵盐的化学性质
【答案】 AB
2.只能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有( )
A.NO C.H2 【解析】
B.NH3 D.CH4 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氨气只能用排空气法收集;NO只
能用排水法收集;H2和CH4既可用排水法又可用排空气法收集。 【答案】 B
3.氯化铵和氯化钠可用下列哪一种方法分离( )
A.加入氢氧化钠 C.加热法
【答案】 AC
2.(2010年厦门高一检测)已知NH3极易溶于水,而难溶 于有机溶剂CCl4。下列装置中不适宜做NH3气体尾气吸收装置的是( )
【解析】 NH3溶于水时要防止倒吸现象的发生。A、B、D三装置均 能有效预防倒吸现象的产生。
【答案】 C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多选)( )
A.NH3溶于水后,水溶液中存在大量的NH4+ B.NH3在催化剂铂存在下与O2反应生成NO2 C.凡是铵盐都能与苛性钠共热产生NH3 D.碳酸铵受热分解产生气体经碱石灰干燥后可得纯净的NH3 【解析】 A项中NH3溶于水后,水溶液中存在大量的NH3·H2O,NH3·H2O 部分电离生成NH4+,因此NH4+是少量的;B项中NH3在催化剂铂存在下与O2 反应生成的是NO和水。
(1)受热分解
①NH4Cl受热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NH4Cl NH3↑+HCl↑
与HCl遇冷又会结合成NH4Cl:
NH3+HCl===NH4Cl。
,分解的NH3
2.NH4Cl受热分解与碘的升华本质一样吗? 【提示】 不一样。NH4Cl由固→气→固,实际经历了两次化学变化,而I2的 升华和凝华只是物质状态变化,是物理变化。 ②NH4HCO3受热分解,化学方程式为NH4HCO3 ==△==N=H3↑+CO2↑+H2O。 (2)与碱的反应
铵盐溶液与强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①不加热时:NH4++OH-===NH3·H2O。 ②加热时:NH4++OH- ==△===NH3↑+H2O。
3.如何检验 NH4+的存在? 【提示】 试液浓NaOH溶液无色刺激性气体,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 检验气体,试纸变为蓝色证明试液中含NH4+。
一、氨气的喷泉实验探究
【答案】 BD
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1.常用药品:氯化铵和消石灰。
2.反应原理:2NH4Cl(固)+Ca(OH)2(固)
3.装置:固+固
气。
CaCl2+2H2O+2NH3↑。
4.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
5.验满: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到试管口,若试纸变蓝,说明氨气已
集满。(或者用一根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若有白烟生成,说明氨
1.实验原理 氨气极易溶于水。当向烧瓶内挤入少量水时,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 使烧瓶内的压强减小,小于大气压,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形 成美丽的喷泉。形成喷泉的原因是烧瓶内外有压强差(外部压强大于内部 压强)。
2.实验操作 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 (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立即倒置烧瓶, 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里(水里事先加入少量酚酞 溶液)。按如右图所示安装好装置,打开止水夹,挤压 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观察现象。 3.实验现象 烧杯内的溶液沿着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美丽的“红 色喷泉”。 4.实验结论 氨气易溶于水,氨气与水反应生成显碱性的物质—— NH3·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