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2 丁香结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2 丁香结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雨之歌
纪伯伦
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
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的皇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我是他们之间传情的信使: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
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
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
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得草木更加清润迷人。
在寂静中,我用纤细的手指轻轻地敲击着窗户上的玻璃,于是那敲击声构成一种乐曲,启迪那些敏感的心扉。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装点——________ 解除——________ 清润——________
(2)“我哭,山河却在欢乐。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诗人笔下的雨有什么特点?诗人借雨歌颂了什么?
(4)这首诗诗人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雨,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1)装饰;消除;温润
(2)下雨了,雨水滋润了山河大地。
(3)雨是奉献者。
歌颂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4)拟人的修辞手法。
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3)“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雨的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的心态,展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思考的一种表现手法,这类文章写景状物不是目的,它是为抒情言志做铺垫的。
(4)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装饰、消除、温润
(2)下雨了,雨水滋润了山河大地。
(3)雨是奉献者。
歌颂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4)拟人的修辞手法。
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3)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4)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歪头崮八十五勇士
1943年,日军集结重兵在山东沂蒙山区加紧推行“蚕食”计划,实行罪恶的“三光”政策。
八路军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坚持进行敌后抗战。
2月25日夜10时许,八路军鲁中军区二团一营二连指战员在副营长徐福的带领下,悄悄在沂水县北部的桃树万村扎营休整。
该营营长王子固则带领三连在另外一个地方活动。
“徐营长,有情况……”侦查员突然跑过来向徐福报告,“东……东面,发现了很多日军……”原来,日军白天侦察到有八路军小股部队在沂水北活动,就连夜调集了3000人马,兵分数路包抄过来。
徐福命令部队马上向沂水河方向转移,于半夜时分到达沂水河畔。
徐福同二连连长齐之顺碰头后,决定马上上山。
他们刚爬到半山腰一个叫桃花坪的小山村时,就发现日军的马队已经到了山下。
不一会儿,山下升起了几发信号弹。
忽然,左侧的山沟中冒出来黑压压的一大群人,二连刚要准备战斗,发现是营长王子固带领的三连和附近的几百名老百姓。
这时,日军的大炮和机枪开火了,大批日伪军在火力掩护下冲了上来。
“两个连不能一块往外冲,这样两个连和几百名群众都会有危险,必须留下一个连断后,掩护另一个连带领群众转移!”营长王子固说道。
他和副营长徐福短暂商议了一下,迅速作出决定:两名营领导带领战斗力较强的二连 83 名指战员“断后”,掩护三连和老百姓向南突围转移。
王子固见三连和老百姓走远了,立刻命令二连朝敌军开火,把敌人牢牢地吸引在周边。
天亮时,他们同敌人几经周旋,沿张耿村的西山撤到了歪头崮。
此时,三连和百姓已安全脱险。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嚣张——________ 商议——________ 带领——________
(2)文中第二个省略号的作用是()
A. 表示重复词语
B. 表示语意难尽
C. 表示意在言外
D.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3)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
(4)营长王子固在危急关头做了什么决定?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答案】(1)跋扈;商讨;率领
(2)D
(3)1943年2月25日;山东沂蒙山区沂水县北部的桃树万村
(4)两名营领导带领战斗力较强的二连83名指战员“断后”,掩护三连和老百姓向南突围转移。
果断勇敢,身先士卒。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嚣张:邪恶的势力、不良的风气增长;放肆。
商议:指为了对取得一致意见而进行讨论、建议。
带领:引导;领导;指挥。
(2)考查省略号的作用,做题细读句子,掌握句子意思,进一步去分析句子中省略号的作用。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第一问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第二问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跋扈、商讨、率领
(2)D
(3)1943年2月25日;山东沂蒙山区沂水县北部的桃树万村。
(4)两名营领导带领战斗力较强的二连83名指战员“断后”,掩护三连和老百姓向南突围转移。
果断勇敢,身先士卒。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此题主要考查对省略号的作用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第一问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第二问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3.课内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清鲜),天空是那么(晴朗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柔软),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________使人惊叹,________叫人舒服,________愿久立四望,________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作者是按从________到________顺序写的。
(2)在文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
(3)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哪些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
(4)画线的句子中“无边的绿毯”指________,“白色的大花”指________,中国画是指________。
(5)写出文中联想的句子,并写出它是由什么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
(6)在文中的横线上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并用所填词语写话。
【答案】(1)上;下
(2)清鲜;明朗;柔美
(3)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4)一碧千里的草原;羊群;小丘
(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是由清鲜的空气、明朗的天空、一碧千里的草原、柔美的小丘、羊群引起的。
(6)既|又|既|又;在这种境界里,既让人陶醉,又使人惊叹,既想躺下来打几个滚,又想在软软的草甸上欢呼跳跃。
【解析】【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主关键词语来判断。
(2)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
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3)、(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5)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在原有知识、信息的基础上重新创造出一个新形象。
(6)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此题分句前后是并列关系。
故选“既……又……”;
故答案为:(1)上、下
(2)清鲜;明朗;柔美
(3)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4)一碧千里的草原;羊群;小丘
(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是由清鲜的空气、明朗的天空、一碧千里的草原、柔美的小丘、羊群引起的。
(6)既、又;既、又;在这种境界里,既让人陶醉,又使人惊叹,既想躺下来打几个滚,又想在软软的草甸上欢呼跳跃。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2)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3)、(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对联想的把握能力。
(6)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来
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4.阅读课文片段一,回答问题。
片段一:
①会场在天安门广场。
广场成丁字形。
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5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立起天安门的城楼。
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坚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②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城楼(檐瞻)下,8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
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8面红旗迎风招展。
③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6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qínqíng)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bēn bèn)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选择正确的字或注音。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3)细读第②自然段,并作如下标注________。
(4)写出第③自然段的中心句________。
这段文字,在写法上采用了________的结构方式,重点写了________和________。
“直奔”用词准确,反映出人们___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片段记叙大典开始前会场的情况,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场面。
写出了典礼的盛大和隆重,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B. 大典开始前会场的情况,写出了典礼的盛大和隆重,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C. 第二自然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会场的设置和布局。
D. 以上都正确。
【答案】(1)竖;檐;qíng;bèn
(2)比喻;夸张;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人潮涌动、红旗翻动的场面,表现出大典前热烈的气氛。
(3)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天安门城楼宫灯高挂,红旗招展的景象,突出红色色调,渲染出大典热烈、喜庆气氛。
(4)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总分总;工人队伍;郊区的农民;参加开国大典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
(5)D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
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
平时要多读,多练。
(2)“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这是夸张,“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这是比喻。
(3)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竖;檐;qíng;bèn
(2)比喻;夸张;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天安门广场人潮涌动、红旗翻动的场面,表现出大典前热烈的气氛。
(3)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天安门城楼宫灯高挂,红旗招展的景象,突出红色色调,渲染出大典热烈、喜庆气氛。
(4)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总分总;工人队伍;郊区的农民;参加开国大典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
(5)D
【点评】(1)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
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2)考查学生对夸张、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4)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
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
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
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②多好的一块空地。
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
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
自然是蔷微①了,花工们说。
③不多日子,油黑的蔷微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
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④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
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竞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
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
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
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领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
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⑤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
不过,
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⑥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⑦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
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惟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
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⑧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
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
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酒洗过一般舒坦。
⑨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
⑩于是,这栋楼美丽了。
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
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⑪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
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1)从文中找出两个能分别概括玫瑰花和白玉簪花色彩特点的词语,再说说这两种花各自是在怎样的环境中生长绽放的。
(2)请你根据第⑩段划线句,从三个方面说说这栋楼“美丽”在哪里?
(3)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请你说说白玉簪花美在哪里。
(4)对第⑧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主要从色彩、形态、气质以及人们的感受这四个方面,对白玉簪花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B. 本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白玉簪花外在的形态美和内在的气质美。
C. 白玉簪花不但能够美化环境,具有供人观赏的价值,而且能够消除天气燥热,具有清爽怡人的价值。
D. “粗粗”、“长长”、“硕大”突出了白玉簪花的健美;“羞怯”含畜地表现了白玉簪花的柔美。
【答案】(1)玫瑰花:姹紫嫣红;在阳光的照耀下,在松软的花坛湿土中生长.
白玉簪花:洁白如雪(雪白白花花);在没有阳光,潮湿、阴凉、肮脏的环境中生长。
(2)①空间(楼前楼后开满鲜花)
②时间(白天晚上都有花开)
③色彩(色彩纷呈)
(3)①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不怨天尤人。
②努力奋发向上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③外形美丽。
(4)C
【解析】【分析】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1)玫瑰花:姹紫嫣红;在阳光的照耀下,在松软的花坛湿土中生长.白玉簪花:洁白如雪(雪白白花花);在没有阳光,潮湿、阴凉、肮脏的环境中生长。
(2)①空间(楼前
楼后开满鲜花)②时间(白天晚上都有花开)③色彩(色彩纷呈)(3)①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不怨天尤人。
②努力奋发向上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③外形美丽。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能够消除天气燥热,具有清爽怡人的价值。
”错误。
【点评】(1)、(2)、(3)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
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给文中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灾难生存
(2)结合句子理解划线字的意思。
①再生:________。
②滥用:________。
(3)短文提到的可再生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内容理解,完成下面填空。
①从文中“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这段文字两句话之间是________关系。
②地球上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③文中的本来一词不能够去掉,因为________。
(5)根据课内外的了解,写出所知道的生态灾难的类型。
(6)根据这段文字提出的问题,设计两条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广告语。
【答案】(1)wéi;nàn;cún
(2)重新;不加节制
(3)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
(4)但是;转折;随意毁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准确的点明可再生资源已经遭受破坏,以及这些资源的以前可再生和现在的不可再生,给人们以警示
(5)泥石流,沙尘暴,山体滑坡,土地沙漠化,干旱,水涝灾害
(6)不要让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的眼泪水是生命的源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
还老人一个纯净的梦, 给孩子一片蔚蓝的天。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统读字、难读字等。
因为wéi、灾难nàn、生存cún。
(2)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①再生:重新。
②滥用:不加节制。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短文提到的可再生资源有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
(4)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要真正阅读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
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①从文中“但是”一词可以看出这段文字两句话之间是转折关系。
②地球上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一是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二是滥用化学品。
③文中的本来一词不能够去掉,因为准确的点明可再生资源已经遭受破坏,以及这些资源的以前可再生和现在的不可再生,给人们以警示。
(5)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好习惯。
生态灾难的类型泥石流,沙尘暴,山体滑坡,土地沙漠化,干旱,水涝灾害。
(6)此类试题常常给定一个主题,让考生根据这一主题拟写标语,或者相关的诗句或者名言。
考生答题时首先要了解标语(或口号)的特点,即简洁,有号召力。
可引用名言,也可以自拟,只要符合活动主题即可。
如:不要让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的眼泪水是生命的源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
还老人一个纯净的梦, 给孩子一片蔚蓝的天。
故答案为:(1)wéi、nàn、cún(2)重新。
②滥用不加节制(3)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4)随意毁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准确的点明可再生资源已经遭受破坏,以及这些资源的以前可再生和现在的不可再生,给人们以警示。
(5)泥石流,沙尘暴,山体滑坡,土地沙漠化,干旱,水涝灾害。
(6)不要让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的眼泪水是生命的源泉、工业的血液、城市的命脉。
还老人一个纯净的梦, 给孩子一片蔚蓝的天。
【点评】(1)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平时注意多读,多练。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熟读课文,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综合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
(6)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拟写广告的能力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这段文字写的是________。
(2)给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
映入纹痕
(3)找出具体些地球美丽壮观的句子。
(4)根据理解完成填空。
①“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中“蓝色”的是________,“白色”的是________,“水蓝色的纱衣”指的是________。
②这段话中将地球比作________和________,说明它的________,表达出对地球的________之情。
【答案】(1)宇航员在太空看到的地球的样子
(2)yìnɡ;hén
(3)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