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四年级语集体备
第五组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这个单元共安排了四篇主体《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和《花的勇气》,一个”阅读链接”,一个语天地。

《触摸春天》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感受春天美好景色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人都在自己的内心创造着缤纷美丽的世界。

作者用细腻的笔法、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现了盲童安静丰富的、热爱生活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生命也热爱世界上其他生命的盲童女孩感人形象。

“阅读链接”择取了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段内心独白。

这段字主要讲海伦•凯勒是怎样的用手感受现实生活的细微变化,从而在内心描绘出大自然的神奇、可爱。

《永生的眼睛》讲述了”我”的母亲、父亲在死后捐献了自己的遗体器官──角膜的故事。

作者通过”‘我’对捐献母亲遗体的角膜不理解,爸爸’对’我进行教育;爸爸的言行感动教育’我’,’我’给女儿讲’我’爸爸的故事并感动了女儿”的故事,展示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美好品德,并借此教育所有的读者,宣扬了”一个人不但自己要热爱生活,活的美好,还要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道理。

《生命生命》是一篇议论性散。

作者对生活中极为普通的”飞蛾奋力挣扎逃生”、”小苗顽强地从墙缝里钻出”、”倾听自己的心跳声”作了深深地思考,表达了”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要让自己获得更加光彩有力”的人生哲理。

《花的勇气》细致描写了”阳光下藏在花丛里的花”和”凉风细雨中一下子全冒出的花”的变化过程,感悟到:”花朵也有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勇气”,借此表了自己对生命的意味的理解:”勇气”。

作者在这篇中重点描写了”花”和它的周围环境,在对比中,引领读者感悟到”不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要有勇气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对生命的珍爱”。

主体后面是”词语盘点”,然后是《语天地》。

触摸春天
教学目标:
1、学会本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品读安静的神奇之处,感悟盲童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教学的重点: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请同学回忆校园春景图,说说大家是通过什么感受这明媚的春光的?
2、体验盲人的黑暗。

(请同学闭上眼睛,想想假如自己失去了光明,会有怎样的感受?)
3、生交流感受后揭题
师: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假如我们失去了光明,我们就看不见美丽的校园,看不见敬爱的老师和同学,更看不见色彩斑斓的春天,我们的眼前将永远是无边无际的黑暗。

可是,有个8岁的盲女孩,她虽然不能用眼睛去观察春天,但她眼中的春天依然是多姿多彩的,这节,老师就带大家去认识这个盲女孩。

板书题:触摸春天
4、读题,理解”触摸”后再读题。

、质疑。

二、合作交流
(一)自读,要求:
1、读通,读准字音,同桌互相检查词语。

2、思考,写了谁用什么触摸春天?你认为她是个怎样的孩子?
交流:
1、说说讲了什么?
2、说说你眼中的安静是个怎么样的孩子?(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安静是神奇的女孩。


(二)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安静的神奇体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到让你的心灵怦然一动的地方划划点点,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同桌交流自学情况。

过渡:在这个春天的早晨,你看到了哪些神奇的镜头?
三、品读感悟
重点句子一:
“安静在花丛中穿梭。

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


1、生所说自己的体会。

2、找个学生蒙上眼睛,从后面走到前面,大家说说这个同学走路时的样子,然后读好这个句子。

3、师:同学们,安静为什么能走得那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4、出示:”安静整体在花香中流连。

”理解”流连”,说说为什么?(热爱生活)
、读第二自然段,用读把春天的美丽景色告诉安静。

6、小结:安静就是这样爱生活,才能够在花园里神奇般地穿梭!
重点句子二:
“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1、生说说从哪里看出安静的神奇?
2、出示句子,比较:
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A 自由读句子,体会这两句有什么不同,哪一句更好?
为什么?
B 带着自己的感觉(惊讶、赞叹等语气)读第二句。

3、小结:多么爱生活的安静啊,竟然能准确地伸向月季花,真是一个奇迹!
重点句子三: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挣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1、生谈体会
2、师:同学们,一个盲童居然能抓住一只蝴蝶,你们觉得怎么样?请你通过朗读把你的这种心情表现出--自由读--齐读
3、师:同学们,安静是个盲童,她是凭什么抓住这只睁着眼睛的蝴蝶的?
4、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理解”神奇的灵性”。

、师归纳引读:
这灵性自安静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当她抓住蝴蝶的那一刻是多么高兴啊,读……
安静抓住的不是静静开放的花朵,而是扑腾翅膀的蝴蝶,多么激动人心啊,再读……
6、师:同学们相信这个奇迹的发生吗?让我们听听盲人海伦凯勒的切身体会吧。

出示:”我是个盲人,但是我光凭触觉就能发现数以百计的有趣的东西。

我能摸出树叶精巧的图形,或者松树凹凸不平的硬皮。

在春天,
我感觉到花朵美妙的丝绒般的质地。

如果我幸运的话,在我把手轻轻地放在小树上时,还能偶然感到小鸟在枝头讴歌时所引起的欢乐的颤动。


7、小结:上天是公平的,他使你失去视觉,便会让你的嗅觉和触觉非常灵敏,安静虽然不能用眼睛看春天,却会用心灵触摸春天,她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女孩。

重点句子四:
“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张望。


1、师:自己读读,想想,这句话中哪些描写感受到了安静的神奇?”张望”这个词放这里有问题吗?
2、指名读。

师:同学们,安静是个盲童,她仰起头张望,此刻她会张望些什么呢?
3、语言训练:安静仰着头张望着,她望到了……望到了……望到……了。

4、配乐读上面研读的四句话。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
师:这是一个多么爱生活的女孩,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女孩!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创造奇迹的还有许多人。

教师讲述:
(1)海伦凯勒: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的女性,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

张海迪姐姐:身体高位疾瘫,却会说四个国家的语言。

(2)21位聋哑姑娘:平均年龄才17岁,却在200年的春节晚会上
为全国的观众朋友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千手观音》。

(3)少年指挥家舟舟:加减法只会算一位数,却用一根小小的指挥棒挥出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

(4)培智学校的两男孩:刚从北京领回了第二届全国听障儿童才艺绘画大赛优秀奖。

()许村青年周月峰:岁失去双臂,却成为我省第一位残疾人博士研究生。

师:听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有感而发,自由交流。

师小结:同学们,生活在世界上的每一人,他们都有权利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出光和热,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生活中我们要像他们那样珍惜生命。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们同作者一样感动,感动安静创造的奇迹,我想,我们一定有很多的话想说,或者你想对安静说点什么,或者你想对作者说点什么,或者你想对自己说点什么,或者你想对家人、朋友、同学说点什么,那么,就拿起笔,把你想说的写下。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生字。

积累本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3.学习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教学用具:
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预习探究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题目是《永生的眼睛》。

齐读题。

本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要求学生初读,了解大意。

2.指名读,并纠正读音。

3.练习复述,概括的主要内容。

(1)详细地复述
(2)简要地复述
(3)提示: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
(母亲父亲女儿)
(4)用几句话概括的主要内容。

(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二、合作交流
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分组讨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略地
写?
3.指名回答。

4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
2指生认读。

三、品读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母亲捐献角膜
(1)默读,找出”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事态度的句子,体会一下当时”我”的态度是怎样的?(不理解)
(2)画出父亲说的话,并出示投影:
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以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自由读父亲说的这段话,思考: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②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③指导背诵这段话。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父亲捐献角膜
(1)自由读,画出父亲的心愿。

交流:
他愉快地告诉我:”我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

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①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体会父亲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愉快)
③指导背诵这段话
(2)”我”将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温迪有什么表现?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的?
出示句子:孩子热泪盈眶,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体现出温迪对外公的敬佩之情。


(3)父亲也遵照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这使温迪有了怎样的认识?体会最后一句话: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还有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种骄傲!自己默读这句话体会”骄傲”指的是什么?
(4)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3.学习第三部分:女儿温迪捐赠角膜
(1)齐读”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信的内容”
(2)理解句子,并出示投影:
我那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①指名读句子
②结合题目”永生的眼睛”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③请同学说自几的理解。

四、扩展延伸
1.请你结合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看待”死后捐赠角膜”这事的?2.指名说
1.请你下写一给你感触最深的事情,要求内容要有详有略。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正确读写”动弹、欲望、糟蹋、珍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通过导读品悟,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拓展阅读《生命的壮歌》,把学了《生命生命》后的感受写下。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和生活实际,体会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一、预习探究
1、师生交流。

同学们,前我们搜集了有关生命的格言,现在让我们先交流交流吧。

(自由交流)听了刚才的交流,你对”生命”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老师也搜集了两段有关生命的格言,想同大家一切分享,你们愿意听
听吗?
(屏幕出示)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师生齐读。

能读懂吗?这段话究竟怎样理解,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到9中去寻找答案。

2、板书题。

齐读。

质疑。

二、合作交流
(一)生字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我会读。

(2)我会讲。

(3)我要问。

2、生自由读,要求正确、流利。

3、指名读,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写了几个事例?
4、交流,理清脉络。

(板书)飞蛾:挣扎求生
香瓜子:砖缝冒苗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
(二)
1、自读二、三、四自然段,着重选择其中一段反复朗读,体会作者从每个事例想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2、小组合作学习。

在自己的前后左右寻找一个与自己选择同一段的同学,交流各自的体会。

3、全班交流。

(1)作者分别从每个事例想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板书)飞蛾:挣扎求生--求生欲望令我震惊
19、生命生命香瓜子:砖缝冒苗--不屈向上令我(敬佩)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给我震撼
(2)在刚才的学习中,你体会最深的句子有哪些?
A、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B、一切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三、品读感悟
1、作者由这三个事例引出的对生命的思考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2、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让我们交流交流。

3、教师引导:
(1)第一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你能找出吗?在前边的事例中,”有限的生命”指什么?”无限的价值”指什么?从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中体现的”无限的价值”指什么?
(2)怎样才算活得”光彩有力”?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说说你觉得哪些人活得光彩有力?哪些人的生命是白白流失的?
(3)连起说说,这段话怎样理解。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结合题理解
细细品味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现在让我们再读读题,你会带着怎样的语气读?(赞叹、回味、留念、……)作者在题中重复两遍生命,
你体会到什么?(强调感情)
四、拓展延伸
在这篇的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向大家推荐我搜集的第二则格言。

(屏幕出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深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到处是绿色,到处是鸟语花香。

而娇艳的花朵,无疑是春天里绚丽多姿的一笔。

它用缤纷的色彩,娇弱的身姿,清幽的气息吸引着无数的人墨客。

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中怒放的小花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1、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质疑。

2、交流反馈
二、合作交流
指名读。

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什么事?
三、品读感悟
1仔细阅读,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投影出示,请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小草时,感到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
3自主研读:
a再读,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感受也写在傍边。

b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词语反复品味,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地方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就某些地方展开评议,各抒自见。

再读: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
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

2读了这篇,你对生命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悟?结合前面的几篇,大胆地谈一谈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四、拓展延伸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这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请同学们下阅读这篇散。

语原地五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
教学时六时
第一时(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树立保护物的意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1、自读字,谈论感想
2、展示破坏物的图片,激发学生憎恨的情感。

3、谈论自己是否做过破坏物的事情。

4、教师谈论自己在圆明园看到的英法联军的破坏现象。

、教师谈论游人对圆明园的破坏。

6、学生谈一谈我们西安的重点物。

7、四人小组提出保护建议,并在全班汇报。

8、写倡议书火建议书。

补充资料:《教参》第133--134页
第二时(习作指导)
教学目标:基本掌握景物的介绍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选择本单元内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分析写作思路。

2、四人小组谈论思路和写作特点。

3、四人小组谈论自己最喜欢的物、名胜。

4、四人小组比赛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物、名胜,看谁介绍的最有条理。

、试写导游词,并在导游词中加入”明游客注意的事项”等内容,比赛看谁能把这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6、学生动笔写作,教师巡查、提示、帮助学生。

7、在半内交流,教师口头批改,指出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8、学生交换修改。

9、教师批改。

第三时(习作讲评)
教学目标:指出学生作中存在的问题;肯定学生作中的优点,全面提高作能力。

1、读优秀作,学生谈论优秀作的写作特点。

2、指出部分学生作中存在的问题,举例讲解,学生交流修改方法。

3、作交流:全班学生读别人的作,每人最少读三本,并写出感受。

第四时(我的发现)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用熟知的事物作比照”的表达方法
1、读例句
2、举手说出自己的发现。

3、再读句子,交流这样说有什么好处。

4、总结:描写事物时,用大家熟知的事物作比照,就会使事物变得十分具体、形象,使读者很容易想象出所描写的事物的特征。

、从中或者外读物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同桌进行分析。

6、尝试写一写这样的句子。

第五时(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积累名胜区的对联。

1、自己读对联。

2、同桌谈一谈对联的意思。

3、教师范读、提示讲解。

4、学生反复读。

、大组比赛背诵。

6、同桌检查背诵。

资料补充:《教参》第136页。

第六时(宽带网)
教学目标:开阔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保护物的意识。

学生准备:搜集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相关图片、诗词、故事、传说等。

教师准备:余秋雨的《废墟》
教学过程:
1、教师读《废墟》,引起学生对世界遗产的兴趣,提高对世界遗产的认识。

2、引导学生搜集。

提示搜集方法:书报中的资料;查阅旅游书籍、杂志、或纪录片;向周围的人打听;实地游览、记录;收集门票、手册等。

3、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4、建立展示台: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开展演讲活动:我爱、、、、、、(中国”世界遗产”)
6、对搜集量大、搜集质量高、演讲能力强的学生给与奖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