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县韦营乡部分村庄小流域治理的得与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地表黄土经流水长期侵蚀而变得千沟万壑,形成了黄土塬、黄土梁以及黄土峁等诸多特殊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几十年来国家致力于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已经大大改善。
但是部分小流域治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转变方法。
在此,笔者以韦营乡孙家岔和韦家营村为例,浅谈小流域治理的经验与教训。
孙家岔村与韦家营村位于甘肃省榆中县北部山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也是黄河支流苑川河右岸三级支沟,海拔约2000~2200m。
其中,孙家岔村流域面积约42km2,治理前水土流失面积约38km2,1978年被列为省市县治理重点,1983年被水电部黄委会列为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实验示范点。
1989年10月,经水利部黄委会黄河中游治理局甘肃省水利厅验收合格。
1999年甘肃省作为退耕还林试点省份之一,率先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孙家岔小流域治理再掀高。
韦家营村北邻孙家岔村,两地地理位置接近,流域面积与自然环境均类似。
所不同的是韦家营村四面环山,有沟谷地约26.67hm2,名为营川,农业生产条件较好。
沟谷地内有咸水小溪流过,将沟谷侵蚀成深宽均为数十米的悬崖,村内交通极为不便。
小流域综合治理需基于小流域的自然与社会状况,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中心任务,以优化基本农田结构和恢复植被为重点。
孙家岔村与韦家营村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如下。
1.1相同点
1.1.1大力修筑水平梯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许多农村一样,榆中北山地区的大修梯田运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农业学大寨”运动。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助,农村掀起了又一轮平整土地的高潮。
现有资料显示,截至1989年,孙家岔流域共修筑水平梯田675.73hm2,平整改造沟坝地5
2.4hm2[1]。
榆中县韦营乡部分村庄小流域治理的得与失
韦羿廷
(甘肃省榆中县第一中学,甘肃榆中730100)
摘要:韦营乡孙家岔村与韦家营村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
数十年来,这两个村庄通过水平梯田建设、植树造林、修建淤地坝等措施,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但也存在选用树种不当、投资不均衡、对林木和淤地坝的管护不够、百姓对水平梯田建设存在顾虑、梯田建设一刀切、数据造假等问题。
本文通过实地探查、走访村民、查阅数据等方式,对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的成败得失进行思考,为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借鉴。
关键词:韦营乡部分村庄;小流域综合治理;得失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97(2019)15-0042-03
收稿日期:2019-03-19
作者简介:韦羿廷(2001-),女,甘肃榆中人,在校学生。
42
2019年第15期(总第572期)
截至2010年,韦家营村所有耕地实现梯田化,共修筑梯田216.67hm2,人均0.34hm2,加上原来的70hm2川原地,韦家营村耕地径流量大幅下降,大大减少了水土流失。
1.1.2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1979年我国设立植树节以后,全国掀起了植树造林美化河山的高潮。
截至1989年,孙家岔村共造林528.33hm2,种草133.27hm2,甘肃率先进行退耕还林试点,植树造林步入快车道[1]。
截至1989年10月,孙家岔流域共植树造林501.93hm2,种草120.53hm2,绿化效益显著。
1999年,孙家岔村实施生态林业工程荒山造林项目,造林116.67hm2,占全村造林任务的105.5%,占全乡总任务的45.6%。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孙家岔村退耕还林还草面积达161.6hm2,占耕地面积的25.1%[1]。
20世纪80年代,韦家营村在植树造林方面成绩突出。
荒山造林面积近333.33hm2,种草近66.67hm2。
但由于后期管理不善,乔木大多被砍伐,只有一些灌木顽强地存活下来,成为濯濯童山上的零星点缀。
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以来,韦家营村实现退耕还林还草面积72.6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6.7%。
同时,将原有荒山承包到户,再鼓励农户建立林业合作社,荒山使用权进行流转,让有财力人力的承包者加大投入,村集体承认其流转期限内的所有权与收益权。
截至2015年,荒山造林面积恢复到333.33hm2,树木密度显著增加,裸露土地大幅减少。
此外,村上还设立专职护林员4名,负责全村4个村民小组林地的管护工作,防止“有人种,没人管”现象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了林木的成活率。
1.2不同点
孙家岔与韦家营两村虽然在小流域治理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比如,孙家岔村更侧重于对丘陵的治理,而对沟壑的治理力度则明显不足。
1983年,孙家岔村曾经修建过一座拦洪大坝,但由于没有泄洪道,1986年的一场暴雨引发山洪,冲垮了大坝[2]。
自此,孙家岔村再没有修建过类似的水利设施。
韦家营村在治理荒山与坡耕地的同时,更注重于对沟壑中洪水的治理,形成从山上到沟底进行治理的系列工程。
据了解,韦家营村的水利建设经历了许多曲折。
1974年,韦家营村曾修建过一座土石大坝(即一号坝,也叫大坪水库),采用卧管的方式来泄洪。
经过10来年的淤积,大坝蓄洪容积明显不足。
1984年,为了减轻一号坝的防洪压力,全村以以工代赈的形式,在一号坝上游约1km处新建了二号坝,同时在一号坝上加了子堤。
1986年夏,一场特大暴雨袭击全乡,山洪暴发,漫过了正在开挖导流明渠的二号坝,二号坝决堤,洪水倾泻而下,又冲毁了一号坝。
洪水裹挟着大量泥浆,又将下游的天池峡水库冲毁,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2]。
但是韦家营人没有退缩,1999年在二号坝原址又修建起了一座新的淤地坝。
后来在上游建起了两座大坝,分别命名为三号坝和四号坝,它们在发挥防洪和淤地功能的同时,还具有交通作用。
为了水库安全,韦家营人定期检查维修水保站,至今已经对二号坝维修加固多次,确保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经过数十年的治理,孙家岔村与韦家营村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与水土流失展开了不懈地斗争,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1选用树种不当
植树造林可以大幅度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但树种的选择需要考虑成活率、美观性、生态效益与经济成本等多种因素。
在村庄的入口处,常常会看到油松和侧柏等树种,而本地耐寒耐旱的优秀树种则所见不多。
不考虑外来树种是否会带来物种入侵的风险,只论经济成本,当地财政很难负担。
榆中北山地区的山坡地,较适宜的树种有灌木红柳、白
43
2019年第15期(总第572期)
柠条、黑刺与乔木榆树、油松、侧柏、刺槐、白皮杨树等。
其中油松与侧柏观赏价值高,但成活率低,成林慢,经济成本高。
为了尽快扭转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不利局面,也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该根据自然条件的不同,选用适宜的树种。
例如,在向阳的山坡上植树,应优先选择耐旱、易成活的树种,如点播柠条、山杏、山桃、臭椿等,也可扦插红柳或撒播榆钱。
排水沟附近或背阴的山坡上,蒸发量较小,土壤湿度大,可选择耐寒的树种,如新疆白杨、柳树、茅刺等。
在沟滩地及房前屋后较湿润的地方,可种植一些经济树种,如杏树、梨树、花椒树等,既方便农民管护,又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2.2投资不均衡导致绿化成效低
部分地方在小流域治理上大搞形象工程。
孙家岔在乡政府附近公路的沿线种植了一些较为名贵的树种,如油松、侧柏、银杉、梧桐等,给前来检查的人员留下好印象。
假如将公路沿线的绿化方式由栽植外来乔木变成撒播或点播柠条、榆钱、山杏、山桃,或是扦插红柳,其经济成本仅为栽植外来树种的三分之一。
也就是说,栽植0.07hm2外来树种,可以撒播、点播或扦插0.2hm2本地树种。
如果能清楚考略投入与产出的性价比,水土保持就会加快速度。
2.3保护力度不够,导致毁林现象时有发生
部分村庄造林方式不合理,或是管护工作不到位,导致树木成活率极低,形成中国式“植树造零”的现象。
有些已经成林的地区,随着政府工作重点的转变,出现了牲畜毁林、砍伐树木的现象,这极大降低了人民的植树热情。
2.4水平梯田修筑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农民对水平梯田仍有顾虑,害怕修梯田会破坏地表的腐质层,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使耕地面积减少,进而造成农作物减产。
二是部分过于陡峭的山坡地应该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畜牧业和林业,而不是修成梯田发展种植业。
修筑梯田需要因地制宜。
孙家岔村在陡峭的山坡上修出的梯田早已退耕还林时,却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2009年韦家营村在大修梯田时,为了完成任务,将一些II级坡度耕地(指坡度大于2°小于6°的耕地)进行平整。
这部分在5°左右的缓坡地并不适宜修筑梯田,因为缓坡地带来的地表径流量非常小,带来的水土流失可以忽略不计,反而是一些耐寒不耐涝的作物在这种田地中生长效果最好,如兰州百合。
2.5修建和管理大坝时存在的问题
孙家岔村和韦家营村所建水坝多为淤地坝,用于沉淀水中泥沙,以形成耕地。
随着坝区的淤积,防洪能力也会下降。
因此,定期对大坝进行改造加固,是维护水利设施安全运行的主要策略。
韦营乡孙家岔村和韦家营村的小流域治理是整个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缩影。
只有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才能让黄土高原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1]甘肃省榆中县孙家岔流域治理指挥部.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示范点孙家岔流域鉴定验收会议资料汇编
[R].兰州:甘肃省水利厅兰州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1990.
[2]榆中县志编纂委员会.榆中县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
李娜)
44
2019年第15期(总第57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