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茶区茶炭疽病的发生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K’$!"年第#$卷第!$期
!)#&K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b
G !!&’$$$作者简介%唐美君#!")’’$(女(江苏丹徒人(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茶树病虫综合治理研究工作(B
?5R Q X %75,7P R 17V Q 3R R Y 2345,文献著录格式%唐美君(郭华伟(姚惠明(等;龙井茶区茶炭疽病的发生规律-C .;浙江农业科学(’$!"(#$#!$$%!)#&?!)#(;N F <!
!$2!#!)%9,2Q Y Y -2$(’%?"$!)2’$!"!$!"
龙井茶区茶炭疽病的发生规律
唐美君
!!’
!郭华伟!!’!姚惠明!!周孝贵!!’
#!2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杭州K&!$$$%+’2农业农村部茶叶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K&!$$$%$
KK 摘K 要#茶炭疽病是茶树上一种重要病害,为明确该病的发生规律(在杭州市西湖区对该病进行了为期!R 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茶炭疽病!年有’个发病高峰(分别出现在#月和!!’!’月(每5茶行病叶数可达!*"和(!$片(第’高峰发病较第!高峰重+#)2%f 的病叶分布于茶蓬中下部(茶蓬边缘的病叶数占)!2)f l %$2"f ,本研究结果可为茶炭疽病的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炭疽病+发生动态+分布规律
中图分类号#=*&’2
*h
*KKK 文献标志码#D KKK 文章编号#$(’%?"$!)#’$!"$!$?!)#&?$&K K 茶炭疽病#S &,0/3(%#*(*K ,&’*’,&,#d Q .R /P $d 4V Q :R /Q Z =R 74$是茶树上常见的叶部病害(在我国各产茶区均有发生
-!?’.
,据报道(每5’
树冠面
积病叶数达($$片以上时(翌年春茶产量将减少’(f -!.,近年来(茶炭疽病的发生和为害逐年加重(逐步引起大家关注-&?*.
,目前(对该病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病原菌种类分析鉴定-*?(.
和药剂防效试
验
-#?%.
上(对其发生规律尚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
而了解和掌握其发生动态和分布规律对病害的防治至关重要(尤其是对防治适期的预测&农业防治措施的选择等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选择龙井茶区广泛种植的茶树品种龙井*&(在杭州西湖区开展了
为期!年的系统调查(初步掌握了杭州地区该病害的年发生动态和在茶蓬上的分布特点(可为茶炭疽病的绿色防控提供参考依据,)1材料与方法!2!K 调查地点
杭州市西湖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园,该茶园为坡地条栽茶园(品种为无性系良种龙井*&(树龄!$年(覆盖度"$f (常年发生茶炭疽病,
!2’K 茶炭疽病年发生动态调查
隔行随机在每茶行选择’个点进行定点调查(每点调查!5茶行#约!2
’5’树冠面积$内的病叶总数,共调查!$个点(其中#个点为春茶结束
后进行病害防治的区域(*个点为不进行防治的对照区域,从’$!(年)月至’$!#年#月(每月’#日左右进行!次定点调查(统计防治区##个点$
和对照区#*个点$的平均病叶数,!2&K 茶炭疽病在茶蓬上的分布规律调查
分别在夏季#)月$和秋季#!$月$统计!$个调查点茶蓬上部&中部&下部病叶数(计算各部分占病叶总数的百分比+在秋季调查各点茶蓬中间和边缘的病叶数(计算各部分占总病叶数的百分比,
’1结果与分析
’2!K 茶炭疽病年发生动态
调查结果#图!$表明(茶炭疽病!年有’个发病高峰(分别出现在#月和!!’!’月(第’个高峰的病叶数远高于第!个高峰,防治区和对照区发病程度有较大差异(但发生趋势基本一致,第!个发病高峰##月$防治区和对照区每5平均病叶数分别为#$2
)和!*"(第’个发病高峰#!!月’!’月$防治区和对照区每5平均病叶数则分别为’*%2(和(!$片(秋季发病最重,
茶炭疽病菌当年侵染所致的新病斑一般在*月底至(月初出现(#月份达第!个高峰,)月随茶树修剪病叶数稍有下降(从"月起茶炭疽病迅速扩展(病叶数呈直线上升(至!!月&!’月达到第’个高峰(发病严重的茶树出现大量落叶,翌年&月
!)#*
K KK’$!"年第#$卷第!$期
图!K茶炭疽病的年消长动态
因采茶等农事活动(有些病叶脱落(病叶数有所下降(*月下旬随春茶结束后的深修剪病叶数降为最低,通常每年(月和"月气温适宜(雨水较多(此时茶园嫩叶也较多(是病害侵染扩张的主要时间段,田间观察显示("月上旬近半数的病斑为新发病斑(至"月下旬近%$f的病斑为新发病斑,
’2’K茶炭疽病在茶蓬上的分布规律
茶炭疽病菌从嫩叶入侵茶树-!?’.(一般初发病斑出现在芽下第&或第*叶(病斑成熟时叶片也长成为成叶,对茶炭疽病在茶蓬上垂直分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夏茶期间#)月份$(防治区和对照区的病叶分布差别较大(对照区病叶主要分布于茶蓬中部(而防治区因发病较轻(茶蓬上部病叶数占比相对较高+秋茶期间#!$月份$(随着茶梢生长(茶蓬叶层不断增厚(以及病菌的不断侵染扩增(防治区和对照区的病叶分布渐趋一致(无论是处理区还是对照区(病叶主要分布于茶蓬中下部(中下部病叶数占总病叶数的#)2(f l)$2!f#图’$,总体来说(茶炭疽病在茶蓬上的分布以中下部为主(病叶数平均占比为#)2%f,
图’K茶炭疽病在茶蓬上的垂直分布
对茶炭疽病在茶蓬上水平分布的调查显示(茶蓬边缘的病叶数占总病叶数的)!2)fl%$2"f(茶蓬中间病叶相对较少#图&$,在田间可以观察到发病中心多出现在茶蓬边缘(这可能与病害孢子主要通过风雨传播(茶蓬边缘的叶片更易接触到病原菌有关
,
图&K茶炭疽病在茶蓬上的水平分布
S1小结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年的系统调查(初步明确了杭州地区龙井*&品种上茶炭疽病的年发生动态和分布规律,病害的发生是病原菌与植物相互斗争的一个结果(发生的迟早和为害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气候因子&栽培管理方式和品种等都有可能影响病害的发生动态,因此(本文只是一个初步的研究结果(今后可对不同品种&不同地域开展连续多年的调查(以深入了解茶炭疽病发生规律(更好地指导生产,
本研究表明(在杭州地区(月和"月是茶炭疽病菌侵染扩张的主要时期(这个时期病害快速发展(病叶高峰出现在#月和!!’!’月,一般来说(病害发生的初期是用药防治的最适时期,根据本文茶炭疽病发生动态调查结果(我们认为(病害迅速发展的初期(即*月底(月初和%月底"月初是杭州地区该病害防治的’个关键时期,
由于炭疽病叶主要分布于茶蓬中下部和茶蓬边缘(重修剪和对茶行侧边修剪等农业措施对茶炭疽病将会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大量剪除病源,调查显示(春茶结束后重修剪对炭疽病的剪除率平均达")2&f()月份的轻修剪对病害的剪除率平均为*$2(f,茶园管理中(对发病较重的茶园可进行深修剪或重修剪(并将病叶清除出茶园(这对炭疽病防治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K陈宗懋(陈雪芬;茶树病害的诊断和防治-d.;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K唐美君;茶炭疽病的识别与防治-C.;中国茶叶(’$!"(*!
#*$%#?%;
-&.K凌光汉(陈小媛;新昌县茶树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C.;中国茶叶(’$!((&)#!’$%!";
-*.K孙晓玲;中国重要茶树叶部病害的研究现状及展望-C.;中国茶叶(’$!#(&%#!’$%!’?!&;
-(.Kd F L<]D H<C(=D c Fc;D-P:345aQ-R7Q4-U4V7OP3R WY R X R S P-7 4U7P R R-7OV R3-4Y P%S&,0/3(%#*(*K,&’*’,&,#<;d Q.R/P$d4V Q:R/Q
Z c4.;=R74(345a;-4[-C.;C4WV-R X4UE P-P V R X‘X R-7
‘R7O4X4S.(’$$"()(#($%&("?&#!;
-#.K唐美君(郭华伟(姚惠明(等;吡唑醚菌酯和氢氧化铜对茶炭疽病的田间防效-C.;浙江农业科学(’$!(((##!!$%
!%))?!%)";
-).K唐美君(郭华伟(姚惠明(等;啶氧菌酯对茶炭疽病的田间防效-C.;浙江农业科学(’$!)((%#%$%!*!%?!*!"; -%.K郭华伟(唐美君(姚惠明(等;""f矿物油对茶橙瘿螨和茶炭疽病的防治效果-C.;中国茶叶(’$!’(&*#($%’’?’&;
#责任编辑#侯春晓$
&&&&&&&&&&&&&&&&&&&&&&&&&&&&&&&&&&&&&&&&&&&&&&&&& %上接第!)#’页&
过化肥减量可有效提高水稻肥料效率(施用缓控肥减量’$f的处理下(甬优!(*$和两优!号的肥料效率分别提高!*2%f和!)2"f(且两优!号在此条件下产量与常规施肥无显著差异(具有节本增效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现实意义,当然(在实际农业生产中(也不能片面追求肥料效率而忽略产量的提高(否则也会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综上(本研究表明(水稻生产中施用缓控肥具有节肥效果,在本试验条件下(甬优!(*$和两优!号可在当地习惯施肥基础上减量!$fl’$f(这样并不致影响产量(并能提高肥料效率,当然(实际运用过程中(具体减幅应随生产环境和水稻品种而变化%对于生物量大&产量高的水稻品种应慎重大幅度减肥(避免因片面追求肥料效率而造成粮食产量的较大幅度下降+反之(对于土壤肥力好或种植产量较低的水稻品种则可适当提高减量幅度(对于推进农业节本增效及改善生态环境等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KD d D E M<D><M(F q L B E D>C(H B M M G D M(P7R X;c OP 34584Y Q7Q4-(P07V R37Q4-(U W-37Q4-R X Q7.R-T R88X Q3R7Q4-Y4U V Q3P
8V47P Q-Y%R V P[Q P:-C.;c V P-TY Q-b44T=3Q P-3P Zc P3O-4X4S.(
’$!)(#*%!?!’;
-’.K闫湘(金继运(梁鸣早;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增产效应与肥料利用效率-C.;土壤(’$!)(*"##$%!$#)?!$));
-&.K李红莉(张卫峰(张福锁(等;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化肥施用量与效率变化分析-C.;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K朱伟锋(陆若辉(黄利东(等;浙江省高产创建水稻的化肥偏生产力分析-C.;浙江农业科学(’$!%(("#!$%!?&;
-(.K史常亮(郭焱(朱俊峰;中国粮食生产中化肥过量施用评价
及影响因素研究-C.;农业现代化研究(’$!#(&)#*$%
#)!?#)";
-#.K刘红江(郭智(郑建初(等;太湖地区氮肥减量对水稻产量和氮素流失的影响-C.;生态学杂志(’$!)(&##&$%
)!&?)!%;
-).K张刚(王德建(陈效民;稻田化肥减量施用的环境效应-C.;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K俞映倞(薛利红(杨林章;不同氮肥管理模式对太湖流域稻田土壤氮素渗漏的影响-C.;土壤学报(’$!!(*%#($%
"%%?""(;
-".K何欣(荣湘民(谢勇(等;化肥减量与有机肥替代对水稻产量与养分利用率的影响-C.;湖南农业科学(’$!)#&$%
&!?&*;
-!$.K黄山(汤军(廖萍(等;冬种紫云英和稻草还田下氮钾肥减量施用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C.;江西农业
大学学报(’$!#(&%#*$%#$)?#!(;
-!!.K吕玉虎(郭晓彦(李本银(等;翻压不同量紫云英配施减量化肥对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影响-C.;中国土壤与肥料(
’$!)#($%"*?"%;
-!’.K谢志坚(徐昌旭(许政良(等;化肥减量条件下不同施用方法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C.;江西农业学
报(’$!$(’’#!$$%!$?!’;
-!&.K沈建国(马伟洪(王忠(等;不同缓控释肥在籼粳杂交稻上应用效果-C.;浙江农业科学(’$!)((%#!’$%’!(&?’!(#; -!*.K宋科(郑宪清(袁伟(等;秸秆还田条件下长效氮肥与普通化肥对水稻肥效的对比研究-C.;上海农业学报(’$!*(&$
#*$%!#?’!;
-!(.K康洪灿(李国生(钏兴宽(等;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施用技术试验初探-C.;中国稻米(’$!)(’&#*$%!)#?!)";
-!#.K马忠玉(吴永常;我国水稻品种遗传改进在增产中的贡献分析-C.;中国水稻科学(’$$$(!*#’$%!!’?!!*;
-!).K侯文峰(徐正伟(李小坤(等;"个水稻品种对氮&磷和钾肥的响应及差异-C.;中国土壤与肥料(’$!(#!$%!%?’&;
#责任编辑#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