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第三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春三中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史书记载商朝前期多次迁都,从汤所居的亳开始,其后又迁徙五次,皆不出山东省的南部和河南省的东部。
最后的一次迁都是第十九代王盘庚于前1384年自奄(山东曲阜)迁殷(河南安阳),其后直至商朝灭亡,二百七十余年间,商都始终在殷。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商朝后期农业耕作技术发展 B.统治者残暴奢侈,破坏自然环境
C.商朝前期自然灾害影响水稻产量 D.商朝后期黄河下游水患严重
2、小农经济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铁农具和农耕的推广
B. 奴隶集体劳动效率低下
C. 阶级矛盾的激化
D. 地主阶级的大力推动
3.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状况的说法,错误的是()
A.商周时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B.最早发明了丝织技术
C.唐朝前期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
D.春秋时期已能制造铁制农具
4、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越来越多的农民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它是封建社会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
下列对土地兼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必然产物
B、是封建经济衰退的表现
C、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D、导致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5.“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
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
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早期面貌的是( )
A.秦都咸阳 B.唐都长安 C.宋代东京 D.明代苏州
6、《江宁府志》记载:“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
”由此判断,一下说法不准确是()
A、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统治者严格限制手工工场发展
C、工场主承受巨大经济负担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在当时中国已经十分普遍
7、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时期有()
①商周②西汉③明④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
1854年英国废除了这一条例。
这一变化表明( )
A.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贸易 B.议会改革完善了民主政治
C.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D.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9.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农作物经由吕宋(今菲律宾)传入中国,出产于美洲的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
为开通美洲到吕宋航路做出贡献的航海家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10. 1498年5月20日,一支欧洲船队航行到印度南部大商港卡里库特。
下列相关的推断正确的是( )。
A.这支船队的船员是第一批到达亚洲的欧洲人
B.该船队是在两班牙王室支持下进行远洋航行的
C.拓展海外殖民地是支撑他们远洋航行的精神支柱
D.他们开辟了从欧洲绕过好望角到达亚洲的新航线
11.1851年,英国举办世界博览会,在展览会的入口处,摆放了一块重达24吨的大煤块,其主要目的是( )
A.宣布英国工业革命的到来
B.展示新能源的发明和利用
C.突出蒸汽时代的能源特色
D.表明英国的煤储量世界第一
12. 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
”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 B.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 D.贫富差距缩小
13.《共产党宣言》写道:“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这说明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是( )
A.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B.机器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
C.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D.生产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分工
14、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的标志是( )
A、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原料供给地
B、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商品倾销市场
C、家庭手工业破产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5、1919年,目睹“洋火”对中国市场的垄断,31岁的刘鸿生非常悲愤,决定办火柴厂,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1930年,“鸿生”与几家火柴厂合并成立“大中华火柴公司”,挽救了当时摇摇欲坠的火柴业。
大中华火柴畅销大半个中国,打破了“洋火”一统天下的局面。
这说明()
A.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顺利
B.一战期间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C.民国的建立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实业家的爱国精神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16.洋务运动中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减少外流之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
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 )
A.扭转了中外贸易的入超局面 B.垄断了中国航运权
C.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 D.实现了自强与求富
17、下图是根据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绘制。
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B.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C.社会安定创造了有利条件 D.反帝爱国运动的大力推动
18.“由于经营工商业没有获利的确实保障,一些民族资本家还用经营工商业所获得的利润,到农村去购买土地,然后出租给农民,从而兼有资本家和地主这样两重身份。
”这主要说明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在发展中()
A.一些民族资本家为了逐利,在城市和农村“两头通吃”
B.缺乏独立的生产基础,不敢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
C.同封建势力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D.依靠封建地租渠道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
19.“洋务运动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开端”,这主要体现出洋务运动的实质是( )
A.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B.发展自由资本主义
C.以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D.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20、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
A.重工业
B.交通运输业
C.轻工业
D.科技和教育
21. “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为此中共中央()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C.发起了大跃进运动 D.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
2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
A、城市
B、沿海地区
C、农村
D、国营经济
23、六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反映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
全片分别以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为主题线索,其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应该在()
A、千年巨变
B、中国新生
C、伟大转折
D、世纪跨越
24、土地问题是中国几千年农耕经济的核心问题。
下列各项中,没有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是()
A、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
B. 新中国的土地改革
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5.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
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扩大企业自主权、新的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厂长(经理)负责制实施、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南方谈话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二、材料题(共3题,26题16分,27题14分,28题20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大户张机为生, 小户趁织为活。
每晨起, 小户数百人, 嗷嗷相聚玄庙口, 听大户呼织, 日取分金饔飧计。
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
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 两者相资为生久已。
——摘自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材料二: 清雍正帝说: “农为天下之本务, 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 使民知本业为贵。
”
材料三: 永乐二年, 禁民下海。
时福建濒海居民, 私藏海舡,, 交通外国, 因以为寇, 郡县以闻。
遂下令禁民间海船。
原有海船者, 悉改为平头船, 所在有司(有关部门)防其出入。
——摘自明朝《永乐实录》卷二十七材料四: 顺治元年, 清政府颁布“迁海令”, 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 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 寸板不许下水。
凡溪河装栅, 货物不许越界, 时刻瞭望, 违者死无赦。
——摘自《台湾外纪》卷十二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反映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中国古代什么政策?这种政策产生于何时?(4分)
(3)根据材料三与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
(6分)
(4)根据材料, 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三、四之间的关系。
(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后,人类的商业活动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人类的经济活动由于世界市场的出现而第一次被广泛地联系在一起,而西欧国家对殖民地财富、资源、劳动力的暴力掠夺,是欧洲发展和兴旺的重要条件,也是亚非拉灾难的根源。
材料二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不断完善,到1784年蒸汽机作为一种动力机,不但在纺织、采矿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还被推广应用到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化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使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出现了蒸汽机时代的技术革命。
材料三电力时代主要体现在动力传输与信息传输两个方面。
与动力传输相关联,出现了大型发电机、高压输电网、各种各样的电动机和照明电灯。
与信息传输相关联,出现了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讯。
这些伟大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更光明、更美好的新时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分)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产生的影响。
(6分)
(3)综合以上三段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怎样看待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6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的。
这样丰厚的利润,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材料二三大改造期间,曾有一位被称为“纺织大王”的资本家说:“五年计划开始了,全国兴建了许多大工厂,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一切实现得比梦想还要快,多么令人鼓舞!没有共产党,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哪能有今天?”
材料三1984年,邓小平考察深圳特区时,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经济特区就像一个伟大的支点,借助它,撬动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实现了中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的历史大跨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的大生纱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丰厚利润的原因。
(8分)
(2)材料二中的“五年计划”的意义是什么?成就集中在东北的原因?(8分)
(3)材料三中的第一批经济特区除深圳外还有哪些?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的历史大跨越中,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什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