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茂名市龙岭学校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茂名市龙岭学校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龙须巷
韦名
龙须巷虽然数百年出不了龙,却因县衙所在,永不贫瘠。

巷里的人也多得教化,民风淳朴解放后衙门里面是公社,外面是派出所,一般人轻易不会到。

1960年的夏天,我和几个小朋友却齐齐进了派出所1960年的龙须巷,路面还是清一色油麻石,走在上面梆梆响。

但那时,更响的是肚子,天到晚,我们肚子咕咕响。

见了路上像番薯一样的石块,眼睛都发直。

巷子里的大人开始有人脚浮肿如水桶,我们小孩子个个皮包骨,面黄肌瘦。

“我找到吃的啦!”那天,高个子猴神秘兮兮地把我们几个叫在一起。

猴是我们这群孩子的头,他告诉我们,每三天有个外地人挑着两筐东西经过龙须巷,“我侦察过了,他挑的可是豆箍,能吃!
“怎么才能弄到?”猴这一提醒大家都记起了这么一个人,可挑担的是个壮小伙,不好下手。

“大家听我的。

”猴成竹在胸,咬着大伙的耳朵详说。

煎熬两夭后,是挑担人经过龙须巷的日子。

我们按照猴的部署,早早到位后晌午,挑担人来了。

当他进入我们的预定区域后,猴给山羊使了个眼色山羊是我们这群人里跑得最快的一个。

按照猴的计划,山羊找到机会,从挑担人筐里抽出柄豆箍,然后狂奔,甩开挑担人。

在挑担人追赶山羊的时候,其他人一哄而上,每人拿走一柄豆箍,分散跑开…
得不说,猴的计划是一个完美的计划。

山羊得手了,挑担人果然中计,放下担子,狂追山羊我们一哄而上,拿了东西又一哄而散我们得手了!山羊却未能脱身:山羊被“俘”了—被挑担人送到龙须巷派出所失手的山羊,供出全盘计划和全部参与人。

我们全都落在了迷瞪眼的手里迷瞪眼是派出所的一名胖警察,话不多,长着个刀疤脸。

据说是打日本鬼子时落下的伤疤。

迷瞪眼是有名的狠角色,他的狠招,龙须巷里传得很神乎。

即抓住了人,先是一瞪。

迷瞪眼的一瞪,眼里放青光,就像一把利刃,能把被抓的人剜得心虚发毛。

再是一吼,“老实从宽,抗拒从严!”这八个字,从迷瞪眼的嘴里吼出,字字如炮弹,打得屋里的蜘蛛网都会乱颤。

吼还解决不了问題、那就一拍。

迷瞪眼一拍,简直是地动山摇。

这三招都还不行,那就用最后一招——上手段。

尨须巷里传他的手段很多,但谁也不知道迷瞪眼上的什么手段—没人经历过。

许是有狠角色迷瞪眼在,许是龙须巷本就民风淳朴,迷瞪眼一年到头没多少案子可办。

落到了迷瞪眼手里,我们料想一定没有好果子吃,吓得面如死灰,
“把拿走的豆箍都交回来!”迷瞪眼一瞪,我们个个都把头垂到了裤裆里同志,他们是抢不是拿!”挑担人纠正迷瞪眼。

“是你办案还是我办案?”迷瞪眼瞪了挑担人一眼挑担人嘴张了张没再说,脸却憋得通红。

“听到没有?赶紧把拿走的豆箍交回来!”迷瞪眼不看挑担人,朝我们吼,“再等待处理。


除了山羊,我们赶紧离开派出所,去找刚刚藏起来的战利品——六柄黑黑硬硬的豆箍完完整整交回派出所。

“还有这个。

”迷瞪眼指着挑担人刚才逄人带赃带回的一柄豆箍,“点点数,齐了没有?
齐啦齐了还不走?”迷瞪眼吼叫挑担人。

“他们,他们……”看着吓人的迷瞪眼,挑担人欲言又止。

“他们会得到处理的!”迷瞪眼不耐烦了转过身对着站了一墙的我们吼道,“罚你们一周劳动改造。

一周后回来派出所报到!”
挑担人满意地挑着担子走了。

一墙的芦柴棍齐刷刷低垂着头。

60年的夏天,这是我第一次进衙门里的派出所,第一次和小伙伴们接受劳动改造。

这一年,我六岁迷瞪睩给我们安排的劳动改逵是到一片旱地,帮派出所拔花生。

那是一周幸福的劳动改造,尽管头上烈日炎炎,每个人都汗流浃背,但我们像掉进油缸里的老鼠,每天花生吃得饱饱的。

周后花生拔完了,劳动改造也到期了。

我们齐齐到派出所,向迷瞪眼报到。

“滚!”迷瞪眼好像忘了我们的事,迷瞪着眼,大声喊着,赶我们走,清一色的油麻石,梆梆声四起。

“您还记得我们当年偷豆箍的事吗?”多年后,我回到龙須巷,专门去看迷瞪眼。

“是啊。

”迷瞪眼很老了,眼睛更加迷瞪,人却异常清醒,一会反问我,“花生,好吃吗?”
我双手紧紧握着迷瞪眼的手,一个劲点头:“这是您老当年刻意安排的劳动改造?
“龙须巷民风淳朴!”迷瞪眼答非所问。

温煦的阳光照进龙须巷,斑驳迷离。

一群小孩远远从阳光中跑来,巷里梆梆的响声依旧十分清脆。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反复提及故事发生的年份,强调了时代的特殊性,为迷瞪眼对孩子们做出的特殊处罚提供了背景。

B. 小说多处设置悬念,如开篇“我进了派出所”,猴布置计划时“咬着耳朵详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 迷瞪眼对孩子们用特殊的方法予以爱护,对挑担人却缺乏耐心、态度冷淡,体现了该人物爱憎分明的特
D. 小说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又多处使用比喻、夸张等手法,轻松幽默,生动活泼,读来饶有趣味。

2. 请以迷瞪眼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3. 小说以一个场景结尾,有什么样的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霞光灿烂的早晨
陈忠实
不管夜里睡得多么迟,饲养员恒老八准定在五点钟醒来。

屋里静极了,耳边没有了骡马踢踏的骚动声音,也没有牛倒嚼时磨牙的声音。

恒老八坐起来的时候,猛乍想起,昨日后晌,队里已经把牲畜包养到户了。

他昨晚睡在这里,是队长派他看守一时来不及挪走的农具草料。

窗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啼。

他又钻进被窝,却怎么也不能再次入睡……
编上了号码的纸块儿,盖着队长的私人印章,揉成一团,掺杂在许多空白纸块揉成的纸团当中,一同放到碗里,摇啊搅啊。

队长端着碗,走到每一个农户的户主面前,由他们随意拣出一只来……队里给牲畜核了价,价钱比牲畜交易市场的行情低得多了,而且是三年还清。

这样的美事,谁不想抓到一匹马或一头牛哩!八老汉早在心里祈愿,要是能抓到那头母牛就好了。

可惜,这牛到了杨三家里,明年准定生出一头小牛犊,人家的小院里,该是怎样一种生气勃勃的气派……他嫉妒起杨三来了。

杨恒老汉为公社整整喂了十九年牲畜了。

十九年来,他睡在塬坡上的这间饲养棚里。

无数个日日夜夜,牛马嚼草的声音,像音乐一样和谐悦耳。

牛马的粪便和草料混合的气味,灌进鼻孔,渗透进衣裤的布眼儿……可惜!没有抓到一头!这样的生活今天完结啰!从明天开始,他就要在自个的责任田里劳作了。

木格窗户透出一缕缕微微的亮光。

山野里传来一声声沉重的吭哧声,伴和着车轮的吱吱响。

一听见别人干活,恒老八躺不住了。

他拉开门栓,一股初冬的寒风迎面扑来,让他打个寒颤。

从村庄通到塬坡上来的小路上,有人躬着腰,推着独轮小车,前头有婆娘肩头挂着绳拽着。

那是杨云山嘛!狗东西,杨庄第一号懒民,混工分专家,刚一包产到户,天不明就推粪上坡了。

勤人倒不显眼,懒民比一般庄稼人还积极了。

他想笑骂那小子几句,想想又没有开口。

既然懒民都赶紧给责任田施冬肥,恒老八这样的正经庄稼人还停得住么?回,赶紧回去。

恒老八下了坡,刚到村口,老伴迎面走来:“人家都给麦地上粪哩,你倒好,睡到这时光!”
“八叔——”玉琴跑着喊着,挡在当面,“我那头黄牛,不吃草咧,你去给看看——”
不等老八开口,八婶转过身来:“各家种各家的地,过各家的日月了。

他给你家去看牛病,谁给他记工
“你这人——”老八瞪起眼,盯着老伴。

这样的话,居然能说得出口来,还说她贤明哩!
“嗨呀!我说笑话嘛!”八婶勉强笑笑,算是圆了场,转身走了。

牛只是夜里受了凉,没什么大碍。

八老汉给牛扎了针,又叮嘱了几句。

婆媳二人要留他吃饭,挽留不住,说着感恩戴德的话,送到门口。

他在饲养室里多少次治好牛马的小伤小病,也就是那么回事了。

如今却受到这样的款待,真是叫八老汉感慨系之。

老远就看见公社郑书记站在自家门口的粪堆前,帮老伴敲碎冻结的粪疙瘩,还笑着说着什么。

郑书记一大早到村里来,有啥事呢?
“老杨,听说你舍不得那些牛马,还落了泪?”郑书记哈哈笑着,“是吗?”
老八咧着嘴,不好意思地笑笑。

“我信哩!你为那些四条腿熬费过心血,有感情哩!”郑书记蹲下来,掏出烟袋。

“分了牲畜后,现在好多三十来岁的年轻社员不会喂牲畜。

问题很普遍。

我今日来,想请你到咱公社广播站,讲讲牛马经。


“我说不了话……”老八着实慌了。

“好多人要求请你讲哩!”郑书记说,“我还得找队长,要帮社员安排好牲畜棚圈。

一言为定,明天晚上到公社来,我在广播站等你。

讲一小时两块,按教授级付款!”
太阳已经升到碧蓝的天际,雾气已经散尽,冬日的阳光,温暖灿烂,街道里的柴禾堆,一家一户的土打围墙,红的或蓝的房瓦,光秃秃的树枝,都沐浴在一片灿烂的晨光里。

“跟你商量一件事。

”恒老八对着扑出灶堂的火焰点着旱烟,给老伴说,“咱得买牛。

庄稼人不养牛,抓摸啥呢?一年务育一头牛犊,两年就翻身了。

现时处处包产到户,牛价月月涨。

我没旁的本事,喂牛嘛,嗨嗨……”
老伴端出一碗荷包蛋,放到老八面前,五十多岁的老妇人,居然嗔声媚气地说:
“吃吧!吃得精神大了,再满村跑着去给人家看牛看马……”
老八却像小孩一样笑眯了眼睛。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了夜深难眠的恒老八对抓阄场景、饲养员生涯的回忆,以复杂纷乱的内心活动,暗示了乡村变革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B. 小说对郑书记着墨不多,但从他请恒老八讲牛马经、要帮社员安排牲畜棚圈等细节,可以看出他是个关心群众、为群众办实事的干部。

C. 恒老八多年饲养牛马,又为离开牲畜而流泪,也十分渴望抓到母牛,最后打算自己买牛,表明他始终不忘并渴望延续过去美好的时光。

D. 八婶“嗔声媚气”的语气包含着微妙的情感,表面上嗔怪丈夫去帮人“看牛看马”,在心里她肯定丈夫的专长,也十分认可他的想法。

5.乡村的变革使恒老八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小说在叙述中穿插了一些环境描写,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哑巴
郝林生
三哑巴姓岳,岳庄村人,因排行老三,是个哑巴,故得名。

九岁那年,三哑巴爹死了,此后,三哑巴娘和三个孩子相依为命。

三哑巴家里的房顶上长着很多瓦松,一到春天,那些瓦松就都可着劲儿长。

有人说瓦松能清热解毒,能治疗蛇缠腰啥的病,所以十里八乡的经常有人来上房采摘,那些蓝瓦在一拨拨采摘人的脚下咔嚓、咔嚓地粉身碎骨了。

对此,三哑巴娘敢怒不敢言,孤儿寡母的,有啥法啊。

有一次,一个外地人又来采摘,三哑巴娘不让他上房,不一会儿村主任就来了,大吵了三哑巴娘一通,理直气壮地说:“你要是不让人家上房,等你家再有事时,别找我盖章!”吓的三哑巴娘赶紧给人家赔不是。

三哑巴的两个哥哥都长大成人,因为家里穷盖不起新房,没有人给说媳妇,都先后去外地给别人当养老女婿了。

三哑巴天天放羊,放羊时还得割草,羊吃饱了他就背着草回家,回家再喂小兔。

村里有一群调皮的孩子,孩子王是刘二墩,虽然快初中毕业了,但斗大的字认不了几个,经常在放学后领着一伙儿童子军疯跑。

这些童子军个个手里拿着一根细柳木棍,棍子用颜料染得花花绿绿的,像是花果山上的一群猴子。

有一天,刘二墩领着的童子军和三哑巴领着的山羊群相遇了,刘二墩大喊了一声“冲啊”,童子军们便争先恐后地向山羊群冲打过去,不一会儿就把山羊群打了个落花流水、溃不成群,气得三哑巴“啊啊”地叫,作势要打他们,童子军们则一边喊着“三哑巴,快说话”,一边作鸟兽散。

穷不择妻,何况又是个哑巴。

三哑巴在快三十岁时娶了一个有癫痫病的女子。

婚后第二年,生了一个胖小子,起名叫岳慧雨,第三年又生了一个胖小子,起名岳慧岩。

俩孩子的名字都是三哑巴娘找村里的一位老教书先生起的。

人逢喜事精神爽,有了慧雨和慧岩这俩孩子后,三哑巴逢人就又笑又“啊啊”的。

天有不测风云。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三哑巴媳妇拉着慧雨抱着慧岩回娘家,经过村南地一水坑时,突然癫痫病发作,口吐白沫,手脚抽搐,慧岩也翻滚到了水坑里。

等人们把慧岩捞出来后,又是按肚子里
的水,又是倒背着跑,但他最终还是没有哭出声来。

赶来的三哑巴捶胸顿足,“啊啊”的大哭大叫,像一头受伤的公狼。

此后,他见了谁都不再打招呼了。

有时候,看着那帮童子军冲击他的羊群也不吭声。

村里人都说三哑巴被气傻了,童子军们则对着他喊:“傻哑巴,快说话。


又一年夏天,连降了三天三夜大雨,村外水坑个个跟路面相平,不知道从哪里冲来的鱼有的竟然游到了路面上。

一天中午,刘二墩和两个小伙伴跳到村南地水坑里游泳,刘二墩一不小心滑到了一个兔子井(水坑中的小深坑,俗称兔子井)里,“扑通扑通”地挣扎着,就是游不出来。

两个小伙伴吓得哇哇大哭。

眼看刘二墩就要沉入水底时,一个人影“扑通”跳到水里,拼命地把他从兔子井里推了出来,可那个人影却没影了。

闻讯赶来的刘二墩父母连连问他教命恩人是谁,刘二墩说没看清楚,不知道是谁。

有人说,路上那些山羊和一箩筐青草可能是三哑巴的。

等人们把救人者救出来后,发现果然是三哑巴,遗体还保留着双手往外推的架势。

刘二墩的爹给三哑巴买了一口好棺材,把他下葬了。

下葬那天,县里和镇里来了好多干部,还给三哑巴媳妇1000块钱和一块写有“见义勇为”的大牌匾。

岳慧雨一晃就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村小学校长到他家去叫他上学,他娘说俺家没钱,上不起。

小学校长说,有人要赞助慧雨上学,不用你家拿一分钱。

岳慧雨上了六年小学,果然没有拿一分钱学杂费。

小学毕业上了初中,初中校长也说有人要赞助你上学,不用你家拿一分钱学杂费。

到了高中,校长也是这样说。

岳慧雨反复问是谁赞助的,三个校长都是只拿出了一个空信封,信封上写着“岳慧雨学费,请xx校长代收”一行字。

是谁给我赞助的学杂费?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岳慧雨。

在三哑巴死后的第十八年,岳慧雨参加高考被东北一所名牌大学录取,就在他为学资无着落和母亲无人照顾而一筹莫展时,很久没有回家的刘二墩开着车从外地回来了,他先去三哑巴坟前立了个石碑,并请人刻上“无言有德,流芳千古”八个大字。

然后,他又用车把三哑巴媳妇拉到了镇上敬老院,在办理入院手续时,他在《入院登记表》上“与被送养人关系”那一栏,用碳素笔郑重地写上“母子”二字。

突然,岳慧雨发现刘二墩的笔迹似乎在哪里见过,很快心里就明白了,眼泪也刷地流了下来……
(有删节)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三哑巴”为题,点明小说主人公,表明故事内容围绕三哑巴展开,并起到引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 小说以三哑巴人生发展为顺序,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波澜起伏,写出了世间最平凡者的悲喜人生,突出其善良本质,令人感叹。

C. 小说塑造三哑巴、刘二墩等人物形象,少有语言描写,少有环境烘托,少有心理刻画,这样人物就缺乏
活力,不够丰满和深刻。

D. 文章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讲述故事的,叙事人全知全能,所有人物、情节、环境尽在掌握,故能妮娓道来,从容不迫,张弛有度。

8. 小说用较大篇幅写十里八乡的人到三哑巴家上房采瓦松,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本文的主题是“无言有德,流芳千古”,小说是怎样凸显这一主题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翟方进字子威,汝南上蔡人也。

方进年十二三,失父孤学,给事太守府为小史,迟顿不及事,数为椽史所詈辱。

方进自伤,乃从汝南蔡父相问已能所宜。

蔡父大奇其形貌,谓曰:“小史有封侯骨,当以经术进,努力为诸生学问。

”方进既厌为小史,西至京师受经,积十余年,经学明习,以射策甲科为郎。

河平中,方进转为博士。

数年,迁朔方刺史,居官不烦苛,所察应条辄举,甚有威名。

再三奏事,迁为丞相司直。

故事,司隶校尉位在司直下,方进新视事,而涓勋亦初拜为司隶,不肯谒丞相、御史大夫,后朝会相见,礼节又倨。

方进阴察之,举奏其状,因曰:“臣闻国家之兴尊尊而敬长爵位上下之礼王道纲纪《春秋》之义尊上公谓之宰海内无不统焉。

勋不遵礼仪,轻谩宰相。

贱易上卿,乱朝廷之序,不宜处位。

”上遂贬勋为昌陵令。

方进旬岁间免两司,朝廷由是惮之。

上欲试以治民,徙方进为京兆尹,博击豪强,京师畏之。

居官三岁,永始二年,丞相官缺,群臣多举方进,上亦器其能,遂擢方进为丞相。

身既富贵,而后母尚在,方进内行修饬,供养甚笃。

及后母终,既葬三十六日,除服起视事,以为身备汉相,不敢逾国家之制。

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天子甚器重之,奏事亡不当意,内求人主微指以固其位。

初,定陵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

及长坐大逆诛,诸所厚善皆坐长免,上以方进大臣,又素重之,为隐讳。

方进内惭,上疏谢罪乞骸骨。

上报曰:“定陵侯长已伏其辜,君虽交通,然朝过夕改,朕无疑焉。

”其见重如此。

为相九岁,灾年,上责,方进即日自杀。

天子亲临吊者数至,礼赐异于他相故事。

谥曰恭侯。

(选自《汉书·翟方进传》,有删改)
10.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闻国家之兴尊/尊而敬长/爵位上下之/礼王道纲纪《春秋》之义尊上公/谓之宰海内无不统焉
B. 臣闻国家之兴/尊尊而敬长爵/位上下之礼王道纲纪/《春秋》之义尊上公/谓之宰/海内无不统焉
C. 臣闻国家之兴/尊尊而敬长/爵位上下之礼/王道纲纪/《春秋》之义/尊上公谓之宰/海内无不统焉
D. 臣闻国家之兴尊/尊而敬长/爵位上下之/礼王道纲纪《春秋》之义/尊上公谓之宰/海内无不统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射策,汉代选士的一种以经术为内容的考试方法。

主试者提出问题,书之于策,覆置案头,受试人拈取其一,叫作“射”,射是投射之意。

B. 博士,古为官名。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 除服,既指脱去丧服,不再守孝,也指祥祭之服,古代丧祭,父母死后周年的祭礼,称小祥,两周年后的祭礼,称大祥。

D. 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乞身致仕、归养、视事、下车等都指的是官员请求退休。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翟方进年少隐忍坚强,后来学业有成。

他为小史时屡次被人责骂侮辱,经人指点后去京师学习经书,积累学习十余年,考中了射策甲科,后官至丞相。

B. 翟方进性格刚直不阿,敢于直言进谏。

他刚当丞相司直时,因上奏弹劾司隶滑勋对上级傲慢无礼,不遵礼法,被贬为昌陵令。

C. 翟方进谨行孝道,自觉遵守国家制度。

他身处富贵之中,侍奉后母也十分诚敬;认为自己身为丞相,不能逾越国家的制度。

D. 翟方进才能卓越不凡,深受皇帝敬重。

他博学多才,兼通法令吏事,上奏进言多被皇帝采纳实施,死后皇帝多次亲自前往吊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年,迁朔方刺史,居官不烦苛,所察应条辄举,甚有威名。

(2)及长坐大逆诛,诸所厚善皆坐长免,上以方进大臣,又素重之,为隐讳。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4. 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 “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15.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 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 “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16. 此处所写的是“疲倦的母亲”,它与“皱了的美丽的脸”有何关系?
17.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