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南原文翻译、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江南原文翻译、赏析
2023年江南原文翻译、赏析1
柳枝·江南岸
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
恨分离,柳枝。
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
几时归?柳枝。
翻译
江南江北两岸,杨柳青青一片。
人们在此折柳送别,难舍难分。
我举杯为你送行,伤心的眼泪爬满双颊。
我担心你到长安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情,也不知道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注释
柳枝:为词中反复出现的伴唱声。
此外,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违:不顺心。
赏析
《柳枝·江南岸》是一首女子送别词,写一个女子送丈夫上京求取功名时的心情。
唐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所以柳枝与离别总是联系在一起,甚至代表离别。
这首词中的柳枝,就是代表离别的,同时又是作为和声加入词中的。
和声字可以没有意义,只起和声作用;也可以有意义。
这首词中的“柳枝”是声义兼有的。
江南岸,是女子送别的地方。
江北岸,是丈夫要去的地方。
丈夫要渡江北去,江边多杨柳,所以杨柳又与送别的地方景色有密切关系。
女子在送别时见到江边杨柳依依,眼前的景色更勾起了她的离愁别恨。
前两句是女子在说:我来到江南
岸边送你啊,我们要分别了;你要渡江北去了啊,我们要离别了!江南江北,一水盈盈,隔断鸳鸯,南北分飞。
眼前的江水就是天上的银河。
女子内心感到十分痛苦,转而埋怨柳枝,老是千百次地折柳送行,无休无止,什么时候才能不折柳枝呢?清代大诗人王士祯有两句诗写出了同样的心情:“灞桥两岸千条柳,送尽东西渡水人。
”(《灞桥寄内》)。
虽有东西、南北之不同,而怨别心情则是一致的。
上片歇拍,这女子干脆直抒胸臆:“恨分离!”恨尽管恨,分离还是要分离。
女子的感情逐渐趋向高潮。
下片写女子向丈夫敬酒泣别。
留是留不住了。
“悲欢离合一杯酒”。
女子难过地对丈夫说:“请您喝下这怀酒吧,我们要分离了。
我眼泪双垂,难分难舍。
”这位女子的感情发展,出于一般人的意料之外,她不是在临别时说几句吉利话,祝丈夫到京城一帆风顺,春风得意,反而希望丈夫到京城百事不利,事与愿违。
这似乎不合情理,其实不然,她深知如果丈夫到京城吉星高照,官运亨通,那还不知道要停留到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为了使丈夫能早日回家,夫妻团聚,亲亲热热过日子,她宁愿丈夫到京百事无成,失意而归。
当功名富贵与爱情发生矛盾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她是多么地珍惜爱情,轻视富贵,表现了她真纯高洁的可贵品质。
与苏秦的妻子大不一样。
在王昌龄的《闺怨》诗中早曾写过:“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位闺中少妇是重爱情而轻封侯的。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有一首诗:“一枝花对足风流,何事人间万户侯?生把黄金买离别,是侬薄幸是侬愁。
”(《寄聪娘》)更是切中了女子的心理,写得深刻而又细致。
这首词中“柳枝”重复出现六次,这一方面是作为和声,适应音乐的需要;另一方面,柳枝也意味着离别,六次出现,犹如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起到了深化离别之情的作用,渲染了离别的气氛,强化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2023年江南原文翻译、赏析2
原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译文
江南是个好地方,我熟悉那里的风景。
日出时,江边红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
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注释
⑴忆江南:词牌名。
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
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
分单调、双调两体。
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忆:怀念。
⑵谙:熟悉。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⑷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蓝草,可以用来制作染料。
赏析:
作者:佚名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
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
明丽如画。
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人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
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
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
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
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2023年江南原文翻译、赏析3
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宋朝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译文
梦中进入了烟雨迷离的江南,走遍江南大地,也未能与离别的人儿相遇。
梦境里离情消魂无处诉说,梦醒来更觉惆怅,消魂离情将人误。
想要写一封书信向你诉说相思之情,可是大雁飞在上空,而鱼沉在水底,就算写成也无法寄去。
缓缓弹筝抒发心中的离情别绪,移遍了筝柱也难把怨情抒。
《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注释
蝶恋花,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唐教坊曲。
《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
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消魂:魂魄消灭。
多以名悲伤愁苦之状。
惆怅:因失望或失意而哀伤。
消魂:一作“佳期”。
尺素:书写用之尺长素绢,借指简短书信。
素:白绢。
古人为书,多写于白绢上。
浮雁沉鱼:古代诗文中常以鸿雁和鱼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
终了:纵了,即使写成。
无凭据:不可靠,靠不住。
移破:犹云移尽或移遍也。
破:唐宋大曲术语。
大曲十余遍,分散序、中序、破三大段。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破,犹尽也,遍也,煞也。
《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鉴赏
这首词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和离愁别绪。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梦中走向了烟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与离别的心上人相遇。
这是说梦游江南,梦中始终找不到离别的“心上人”。
“行尽”二字,状梦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于梦中的潜意识活动,深更可
知。
“烟水路”三字写出江南景物的特征,使梦境显得更优美。
上下句“江南”叠用,加深感情力量。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上片后两句是说,梦境里黯然销魂何处诉说,醒后惆怅不已全因梦中消魂误。
这两句写得最精彩,它表示梦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绪无处可说,已经够难受;醒来寻思,加倍“惆怅”,更觉得这“消魂”的误人。
“消魂”二字,也是前后重叠;但在重叠中又用反跌机势,递进一层,比“江南”一层的重叠,更为曲折,自然也就倍增绵邈。
这种以反跌为递进的句法,词中也不多见。
晏几道词喜用这种句法。
上片写梦中无法找到离人,下片改变念头,想到写信。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下片前三句是说,想诉说我的相思提笔给你写信,但是雁去鱼沉,到头来这封信也没寄出。
说的是写了信要寄无从寄出,寄了也得不到回音。
相思之情,真到了无可弥补、无可表达的地步了,那只好借音乐来排遣。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末两句是说,无可奈何缓缓弹筝抒发离情别绪,移破了筝柱也难把怨情抒。
用的乐器是秦筝。
古筝弦、柱十三,每根弦由柱支撑,“柱”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高,弦急则高,弦缓则低。
他借低音缓弦抒发伤别的情怀,移遍筝柱不免是“断肠”之声。
只用“缓弦”、“移柱”来表达难写的幽怀,行动的描写比言辞的表白更为鲜明有力。
这首词语言清疏明畅,写情从做梦到寄信,到弹筝,节节递进,节节顿挫,又显得沉挚有力,更有一股郁积、盘旋的力量。
2023年江南原文翻译、赏析4
《江南曲》
作者: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注解】:
1、江南曲:古代歌曲名。
2、贾:商人。
3、潮有信:潮水涨落有一定的时间,叫潮信。
【韵译】:
我真悔恨嫁做瞿塘商人妇,
他天天把相会的佳期耽误。
早知潮水的涨落这么守信,
还不如嫁一个弄潮的丈夫。
【评析】:
这是一首写商妇候夫不归的闺怨诗。
诗的首二句,以商妇口吻,道破夫外出经商,独守空闺的孤寂。
后二句,写商妇想入非非,悔不嫁个弄潮之人,能如潮守信。
语言平实,不事雕饰,空闺苦,怨夫情,跃然纸上。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看似轻薄荒唐,实则情真意切。
从早知二字,可见商妇并非妄想他就,而是望夫不止之痴情痴语。
2023年江南原文翻译、赏析5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
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
南北各天涯。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
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
和泪捻琵琶。
——宋代·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官方馆舍里十分静悄,夜晚难眠一直坐到明自西斜。
漫漫长夜里阵阵角里,凄厉悲凉好像是在自语;这亡国被俘的幽囚之客,愁破了心胆正在日夜思家。
可是南方北方各自是天涯。
愁苦的肝肠断裂,心中烦乱不禁搔首一里长叹。
想那旧日宫殿里绮丽的席子、象牙床和碧玉枕,君王九九重阳何处与臣下醉饮黄花下。
只好和着泪水弹琵琶。
注释
望江南:词牌名,此体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幽州:古九州之一,辖境在今河北、辽宁一带。
这里是指元大都燕京(今北京市)。
九日: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
官舍:官方的馆舍。
作者初到燕京时,被拘留于会同馆内。
自西斜:指拂晓时分自将落。
永夜:长夜。
角里:军中号角里。
搔首:用手挠头。
嗟(jiē):叹息。
绮(qǐ)席:华丽的卧具。
象床:镶有象牙的床,床的美称。
寒玉枕:用碧玉做的枕头。
黄花:指菊花。
捻(niǎn):弹奏琵琶的一种指法。
赏析
每逢重阳节,人们都要怀念远出在外的`游子,异地做客的游子也思念家乡的父老兄弟。
中国古代诗人也屡屡在诗中表达重阳节思亲的情怀。
如杜甫《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脍炙人口之作。
而汪元量由重阳节感发的就不仅仅是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更为深情的,是对故国的无限眷恋。
小令分上下片。
上片主要是对思念故国的情绪和气氛的渲染。
开头:“官舍悄,坐到月西斜。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而作者心绪如麻,不能成寐,面对一弯明月沉思默想,一直到月沉西山。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汪元量举头望月的所思所想就不仅仅是故乡,而要广泛、深沉得多。
“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
这两句紧承上面,进一步表达一种悲痛的情怀。
长夜漫漫,角声时起,给人一种绝域苍茫的肃杀气氛,在这阴森恐怖的陌生之地,作者只有悲愤地喃喃自语,聊以排遣内心的痛苦于万一。
这种悲痛的
________就是对“家”的无限思念。
这个“家”主要是指已经沦丧于铁蹄之下的南宋王朝,一个大“家”,当然其中也包含有自己的小“家”。
“南北各天涯”。
从南宋临安到元大都,重山叠水,遥距数千里,真可谓天各一方。
即作者对故国、对家乡的怀念,正是在这样的近乎绝望的境地中,才显得更加悲壮,更加沉重。
词入下片,作者对故国、对家乡的思念,由抽象的情绪变为具象的行为。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
”作者虽有回天之愿,却无回天之力。
作者思念国家、以至肝肠寸断,却只能以搔首长叹作结。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这只是一种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的举动。
“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
”这两句涉及到了作者思家的具体内容。
作者想到,往年南宋宫中那些拥金枕玉的美女们,在重阳节总是开怀畅饮,醉赏菊花,尽情欢笑。
而今国破家亡,她们就不能象往年那样了。
即使她们陪着征服者饮酒赏花,强颜欢笑,但由于物是人非,她们的心情也一定是十分痛苦的。
末句“和泪捻琵琶”再次把内在感情化为具体行动。
悲愤交集,热泪长流,但又不能跃马扬鞭,奋战沙场,只能捻动琵琶。
弹上一曲曲悲歌。
在这如泣如诉的琵琶曲中,会有多少作者不敢或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情感。
后人在评价汪元量的诗词时说:“唐之事记于草堂,后以‘诗史’目之,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其诗亦鼓吹草堂者也。
其愁思壹郁,又可复伸,则又有甚于草堂者也。
”(李珏《书汪水云诗后》)确实,汪元量诗词中对国破家亡的沉痛感,比之杜甫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因为,南宋灭亡这段历史,比起安史之乱来更为沉痛。
2023年江南原文翻译、赏析6
《谢公墅歌》作品介绍
《谢公墅歌》的作者是温庭筠,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76卷。
《谢公墅歌》原文
谢公墅歌
作者:唐·温庭筠
朱雀航南绕香陌,谢郎东墅连春碧。
鸠眠高柳日方融,绮榭飘飖紫庭客。
文楸方罫花参差,心阵未成星满池。
四座无喧梧竹静,金蝉玉柄俱持颐。
对局含情见千里,都城已得长蛇尾。
江南王气系疏襟,未许苻坚过淮水。
《谢公墅歌》注释
①谢公墅:东晋谢安竭力辅佐王室,赠太傅。
曾于土山筑别墅,楼馆竹林甚盛,常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
见《晋书》本传。
②朱雀航:即朱雀桥,在建康城南乌衣巷口。
故址在今南京市东南。
③绮榭:雕画美观的台上高屋。
紫庭:帝王宫庭,即紫宫。
梁武帝《游女曲》:“戏金阙,游紫庭。
”
④文楸:用楸木所制有花纹的棋盘。
方罫:棋盘上的方格。
⑤心阵:心中所策划的围棋阵法。
星:喻棋子。
⑥金蝉:侍中、中常侍之冠饰。
金取其坚刚,蝉取其居高饮洁。
持:全诗校:“一作支。
”
⑦公元383年,苻坚恃强南侵,率军百万次于肥水,京师震恐。
时以谢安为征讨大都督,安侄谢玄入问计,安神色安然,命驾出山墅,与谢玄围棋赌别墅。
及玄等破苻坚,捷书至,安方与客对奕,面无喜色。
客问,方徐对曰:“小儿辈遂已破贼。
”见《晋书》本传。
情:全诗校:“一作颦。
”
⑧长蛇:喻苻坚。
谢朓《八公山》:“长蛇固能剪,奔鲸自此曝。
”
⑨王气:天子之气。
疏襟:远大的胸襟。
⑩苻坚陈兵肥水,谢玄率精锐八千渡江,决战肥水南。
苻坚中流矢,兵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
见((晋书·谢玄传》。
肥水经八公山南流入淮。
《谢公墅歌》作者介绍
温庭筠(约812年-866年),是唐代诗人,又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精通音律,词风浓绮艳丽,语言工炼,格调清俊,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有“温李”之称,但其成就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来说,都不如李商隐。
他当时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
温庭筠的先世温彦博虽是宰相,而温庭筠是温彦博的裔孙。
可是,到了温庭筠的时候,其家世已衰微。
温庭筠与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好,经常出入于相府。
同时与段成式两家颇睦,互通诗文,辑为《汉上题襟集》,温庭筠遂将女儿嫁给了段成式之子段安节。
温庭筠诗风上承南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
温庭筠作为词人的地位很高。
他著有《握兰》、词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现存的《花间集》收集了66阕他的词作、列为篇首。
温庭筠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今存310余首,后世词人如冯延巳、周邦彦、吴文英等多受他影响。
《谢公墅歌》繁体对照
卷576_5謝公墅歌溫庭筠
朱雀航南繞香陌,謝郎東墅連春碧。
鳩眠高柳日方融,綺榭飄飖紫庭客。
文楸方罫花參差,心陣未成星滿池。
四座無喧梧竹靜,金蟬玉柄俱持頤。
對局含情見千裏,都城已得長蛇尾。
江南王氣系疏襟,未許符堅過淮水。
2023年江南原文翻译、赏析7
忆江南·歌起处
歌起处,斜日半江红。
柔绿篙添梅子雨,淡黄衫耐藕丝风。
家在五湖东。
注释
篙:竹篙。
梅子雨:即夏天梅子黄熟时的连绵细雨。
耐:宜,适宜。
藕丝风:形容风雨细如藕丝。
五湖:指太湖。
注释
篙:竹篙。
梅子雨:即夏天梅子黄熟时的连绵细雨。
耐:宜,适宜。
藕丝风:形容风雨细如藕丝。
五湖:指太湖。
鉴赏
这是一首轻快活泼的短歌。
起句以悠扬的歌声,抓住读者的听觉,先声夺人,引出明丽的画面:斜日半江红。
斜日正是落日,落日的晚霞洒在江面上,碧绿的
江水出现了“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诗)的瑰丽画面。
接着词人又以“柔绿的竹篙”和“黄梅细雨”点缀画面,夕阳之下,细雨,江水新涨,着一“添”字,使人似乎看到竹篙吃水加深,使撑船之人更需奋力,情绪渐渐高涨,推出词中的主人公:穿着淡黄衣衫撑篙的舟子。
他那随藕丝般微风飘动的黄色衣衫,不仅给画面增添了新的色彩,也给画面增添了生气。
“藕丝风”三字把无形之风写得富有质感,“藕”字透出柔和粉嫩的色彩,造成优美的视觉效果。
最后,以“家在五湖东”收尾。
这是舟子的家乡,也是词人的家乡太仓的所在地,轻描淡写的陈述句式,却有十分丰富的意蕴,首先是说明家乡之所在,其次点《忆江南》之题,洋溢着舟子,也是词人对家乡的热爱。
全词写景如画,色彩和谐,折射出词人心灵的平静。
境界的开阔和景物的明丽,又透露了他强烈的思乡之情。
摹景抒情,诗中有画,表现了诗与画的同步造诣和审美情趣,达到了唐代诗人“诗中画趣”的优美境界。
2023年江南原文翻译、赏析8
江南弄
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巘红嵯峨。
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
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
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贴寒玉。
翻译
绿雾从江中清凉的波涛中升起,天上红霞重叠,像高峻的山峰。
河边的云,水面的风,都像从老竹林里生出,洲渚暮色茫茫,众多蒲帆连成一片,不甚分明。
鲈鱼千头醇酒百斛尽情享用,酒醉卧地,斜视着南山的绿影。
信口唱支吴歌越曲,还未唱完——江月如圆玉,已在东方冉冉上升。
注释
绿雾:青茫茫的雾气。
团雾从碧绿的江波中升起,故称“绿雾”。
凉波:清凉的水面。
叠巘:本指层叠的山峦。
此形容晚霞。
嵯峨:山峰高峻貌。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暝:昏暗。
蒲帆:指用蒲草织成的船帆。
鲈鱼:一种味道鲜美的鱼。
江南鲈鱼自魏晋以来就为人所珍视。
百斛:泛指多斛。
斛:量具名。
古以十斗为斛,南宋末改为五斗。
酒中倒卧:饮酒中间就醉倒了。
酒中:指酒喝到一半。
倒卧:横卧,横倒。
南山绿:此用陶渊明《饮酒》诗“悠然见南山”之意。
吴歈越吟:指江南地方歌曲。
吴歈:即吴歌。
越吟:越歌。
贴寒玉:喻初升之月映在江面上。
寒玉:比喻清冷雅洁的东西,此喻月。
创作背景
古乐府有《江南曲》,南朝梁武帝改为《江南弄》,都以江南风景为题材。
李贺相因袭,写了这首诗。
赏析
此诗以夕阳黄昏的江天为观察点,敏锐地捕捉了大自然昼夜转换之际奇妙的景观。
诗的一、二两句描绘出一幅壮美的图画,此时太阳刚好落山,平静的江面上,水气不断蒸发积聚,飘浮弥漫,使湛绿的江水更绿更暗,加上光线折射,成为一片朦胧的“绿雾”,向远处延伸。
天西边,残余的阳光从地平线后面射入室中,将云彩照亮,形状是由宽而窄,向高处耸起,仿佛无数重叠的峰峦;颜色是浓紫鲜红,光怪陆离,大自然在如此广阔的范围急遽地变幻出奇异的景象,场面是伟大而壮观的。
红的晚霞与绿的江水分割了整个画面,形成上红下绿异常饱满的两大色块。
红与绿是两种互补的色彩,在一幅画面中交相辉映,显得酣畅淋漓。
两句诗用了五个形容词,“绿雾”、“凉波”,状物十分形象,尤其第二句,“巘”比喻云霞,又连用“叠”、“红”、“嵯峨”三个形容词对其形状、色彩加以修饰,给人以无比丰富的视觉感受。
与此诗相似的,有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吴融《江行》:“霞低水远碧翻红,一棹无边落照中。
”两人写出了江水瞬息变化的奇丽景象,而场面的壮观似均不及李贺此诗。
三、四两句,对江上景物作细节的描写。
风云随处皆有,因与江水相关,故称“水风浦云”。
“生老竹”与前面“起凉波”句子形式完全一样,但前面所写是事实,这儿只是一种印象。
李肇《国史补》下说:“杨子、钱塘二江者,则乘两潮发樛,舟船之盛,尽于江西。
编蒲为帆,大者或数十幅。
”傍晚天气转凉,
而竹林给人的感觉是清寒的,所以说水上的微风,岸边的云霭,仿佛是从竹林里生出来的。
天色渐暗,江中小洲笼罩在暮色苍茫之中,远望蒲帆,像是整幅一样。
这里,诗人抓住主观感受上的错觉,生动地表现出大自然的某种变化,笔调相当细腻。
五、六两句写江南人民的生活。
鲈鱼是江南名产,以产于松江者最佳。
《吴郡志》载:“天下之鲈两腮,惟松江之鲈四腮。
”晋代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吹起,想到家乡的菰菜羹、鲈鱼脍,便弃官而归,是有关鲈鱼的著名故事。
“鲈鱼千头酒百斛”,凭藉着造物无私的奉献,南人过着富足安稳的日子。
薄暮之中,酒半醉卧,苍翠的山峦宛然在目,非常悠闲自得。
最后两句,承五、六两句,谓人们在青山绿水之间,酒醉兴浓,不禁唱起歌来。
“醉里吴音相媚好”(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这在生长于北方的诗人听来,一定很有情味。
吟唱未终,不觉圆月已从江面升起,此情此景,物我俱化而难分彼此了。
“江上团团贴寒玉”句,描写极为精确,“团团”指月轮的形状,“寒”指感觉,“玉”喻质地与颜色,着一“贴”字,形容月亮如同明玉粘附、镶嵌在天幕上。
李贺写诗,很少用白描手法,而是借助想象强调事物多方面的性质,使画面变得更鲜明、凸出,具有立体的感觉。
此句与孟浩然《宿建德江》中“江清月近人”对读,一则极力描摹,一则淡中有味,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情调。
此诗从开头的江中绿雾到结尾的江上寒月,以江水为中心展开了一幅长的画卷,红霞与江水相接,远山是江边所见,南人在江畔宴饮,吃的是江中之鲈,水风浦云,洲诸蒲帆,无一不与江水相关。
诗中景物颇为繁复,层次却十分清晰,时间上,从夕阳西坠至明月东升是一条线索。
与此相关,一是气温降低,先说凉波、水风,又说寒玉,感觉越来越清楚。
一是光线减弱,看天上红霞是鲜明的,看水中蒲帆已不甚分明,到月亮升起的时候,地上景物更模糊了。
结构上,前四句描写景物,是第一条线;后四句叙述人事,是第二条线,但此时第一条线并未中断,而是若隐若显,起着照应与陪衬的作用,如第六句出现南山的景致,七、八两句写吟唱未终,江月照人,人与景融合为一,两条线索被巧妙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