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号白天学案1第十课 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景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
△。
春水/碧/于天
○
,画船/听雨/眠
○。
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双雪
★。
未老/莫/还乡
▲
,还乡/须/断肠
▲。
一、词人名片
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韦应物四世孙。
花间派词人。
广明二年(881)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未能脱走。
中和二年(882)春,逃至洛阳。
后流落江南。
乾宁元年(894)再试及第,任校书郎。
乾宁四年(897)奉诏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宣谕。
光化三年(900)除左补阙。
天复元
年(901)为西蜀王建掌书记。
天祐四年(907),劝王建称帝建前蜀,官至吏部侍郎
平章事。
终于蜀,谥文靖。
曾居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旧址,后人又称“韦浣
花”。
诗多忧时伤乱之作,怀古感旧,缘情而发。
其词尤具特色,内容虽不外男女欢爱、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多用白描手法,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作家。
二、文题背景
韦庄曾多年流寓江南,这五首《菩萨蛮》为韦庄晚年寓蜀回忆旧游之作。
课文节选的是第二首。
三、悟读,诗情画境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适合在江南老去。
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在画船上听着雨声睡去。
江南酒垆边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撩袖盛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
不到年老时,千万不要回到故乡,回到家乡思念江南之情会让人愁断肠。
三、鉴赏评析
风流才子韦庄,年轻时孑然一身四处飘泊,在江南生活了十多年。
晚年回到北方后他仍然留恋江南的水乡的美景,更眷恋江南那如云的江南美女,常常想起那令他难忘的江南水乡的飘零生活。
五首《菩萨蛮》是一组意义互相关联、前后相呼应的组词。
它(可能)是韦庄晚年(66岁)仕西蜀时回忆昔日旧游之作。
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本词采用白描手法,抒
学案一
写游子春日所见所思,写他当时对江南水乡美好的留恋,但心中更惦念着正处于战火之中的家乡;欲回不得,所以江南人劝他: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全词分三层、分片处而意不断。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起首两句就点明主题:赞美江南,同时也隐含着一种忧郁的伤感。
白居易《忆江南》词首句就为“江南好”。
“人人”是说这是众口一辞的。
东南形胜,钱塘自古繁华;江南更是一个风月繁华之乡,是游山玩水,寻欢作乐的好地方。
“只合”二字,感情繁复,无限凄怆: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无奈老于江南,实非心甘情愿,只是由于战乱、飘泊,有家难归而已。
“游人”,虽是泛指,实在也为作者自己当时处于客游江南的身份而发(这里的“人人”和“游人”都是包含“自己”的);同时还为词的末了说到“还乡”生根。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这中间四句是“江南好”的具体描绘。
前两句活画出江南水乡风貌的风物之美和生活之美,后两句写出人物之美:江南春水的碧绿,盛美过天色的碧蓝,卧在画船中听那潇潇雨声更是何等的闲适自在;莲娃嘻嘻,吴娃双舞,越女当垆,容貌如花似月,肌肤细润洁白,如霜似雪。
抓住了江南水乡的特点,写得极富诗意。
上句不但形容了春水的颜色,言外尚有水面开阔、明净,倒映着整个蓝天白云的美丽意境在。
春季多雨的江南,人们可以安稳地躺在画船中,听着雨声入眠,写得悠闲之至。
后两句更进一步的写了江南的人物之美。
以其如霜雪凝成的“皓腕”状女人之美,想其“醉芙蓉”、“似月”美人的美艳容貌自不难想见,杜甫在《壮游》”诗中就有“越女天下白”的诗句。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末两句写出欲还乡而不得的纠结,以回应“游人只合江南老”而作结:人们都劝说年未老莫还乡,否则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
词人(家乡在陕西)以避战乱漂泊江南,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划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虽未露伤心之意,而强作欢快之语,无限的乡愁、深沉的感叹隐寓其中;泪溢中肠,隐曲难言。
这两句也把“江南好”这个主题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词前六句极言概说、细数“江南好”,而人们叮咛嘱咐“未老莫还乡”,这平易的五个字却有“还乡”、“莫”、“未老”三层意义的转折。
颠沛多年,极想还乡,却说“莫还乡”,用的不是“不”字,而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
陆放翁的《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一连三个“莫”字所道出的一片无可奈何之情是极为深婉而且沉痛的,韦庄词此处的“莫”字,也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
词语似直而纡,似达而郁。
王粲《登楼赋》就说:“情眷眷而怀归。
”人到年老会特别思念故土。
四.课内练习
1.下列对《菩萨蛮(其二)》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就点明“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借他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了江南的好处。
B.“春水碧于天”,不但形容了春水的颜色,还有水面开阔、明净,倒映着整个蓝天白云的美丽意境;写出江南景色之美。
“画船听雨眠”,写出江南春季多雨,那就不妨安稳地躺在画船中,听着雨声入眠;写得悠闲之至。
C.“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采用侧面描写,写出了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洁白如霜雪。
D.“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江南的生活太值得留恋,正当年华,回去岂不要日夜思念
而肝肠寸断。
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而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
2.这首词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3.一般说来,漂泊他乡的游子总因不能还乡而愁绪满怀,但本词却偏偏反过来说“还乡须
断肠”,这是为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五.课外练习
调笑令(二首)
唐韦应物
(一)
胡马①,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②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二)
河汉③,河汉,晓挂秋城漫漫。
愁人起望相思,江南塞北别离。
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
注释:①胡马”,唐代为应战争需要,从西域引入了大批战马,以充军用。
②“跑”应读作平声(páo),指用足蹄创地。
③“河汉”,即银河,又称天河。
神话传说中讲到牵牛与织女两星阳着银河相望,一年一度通过鹤桥相会。
1. 对本诗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第一首通过对胡马的生活环境、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了胡马在天边的草原上威武豪迈的形象。
B. “边草无穷日暮”此句点出时间,与前面的写景融成一体,境界阒寂苍凉,辽阔壮阔。
C. 第二首把离恨的长久与空间的无限连接起来,表现别后相思之深,相逢无望之恨。
D. 韦应物这两首词既在写边塞,也在写征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格婉约。
2. 这两首诗歌在写作手法和写作内容上有什么不同?请加以分析。
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
日长/飞絮/轻
△。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
笑从/双脸/生
△。
提示此词与晚唐五代词主流的华艳风格不同,词风清新俊俏欢快,颇具民歌风味。
一、词人名片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宋代著名的婉约派
词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兼枢密使。
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
巳的影响。
晏词造语工巧,音韵和谐,风流蕴藉,温润秀洁。
原有集已散佚,
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二、文题背景
新社,指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日。
社日是祭土神的日子,有春、
秋两社。
古代上层妇女是不劳动的,但平常也要做些针线活。
每逢社日,就可以放下针线活,从事游玩。
清明在春分后十五日,是古代上坟祭祖的日子,也是妇女们可以出门踏青游玩的日子。
从春社到清明,都是春光最好的时候。
三、悟读,诗情画境(翻译)
清明时节,梨花刚刚凋谢,柳絮却开始飞花。
春社将近,已见燕子归来,初闻黄鹂叫声,天气也转暖了。
闺中少女,此时应换了薄装,停了针线,赶节郊游踏青。
看那两位邻家少女,在桑林路边相逢,脸笑成了一朵花。
四、文学赏析
词的上片写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给人以具体的印象。
行文轻快流丽,蕴含喜悦的情意,为全词的明朗、和谐、优美的基调打下了基础。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三句描绘了一个春意盎然的园子,园中有一个碧水荡漾的池塘,池面上点缀着几点青苔,密林深处不时传来莺儿的歌唱,空中还有柳絮飞舞。
“日长”,表明季节已开始变化,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
柳絮在空中飞舞,显示出晴和的景象。
“碧苔”、“黄鹂”、“飞絮”,看来似乎是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经词人稍加点染,宛如一轴初夏风光小幅,特别惹人喜爱。
下片写人。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趁着这春暮夏初的季节,少女们停了针线,来到这大自然的怀抱里。
这时,东边邻居的女伴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她们正好在那条桑田小路上相逢了。
“巧笑”二字,捕捉到了“东邻女伴”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
内心真情流露的一刹那,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读时,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这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
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认为那原来是“斗草赢”的兆头,脸上又飞起了笑容。
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而是捕捉住两人斗草时的情景,着意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与神态,以轻松欢快的笔调写出了少女纯洁无暇、活泼天真的性格特征。
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位少女不仅聪明,富于想象,而且心灵是那样纯洁无瑕。
此词画面明媚,情调欢快,风格质朴,或可视为晏殊词中的别调。
上片写景,刻画出一幅秀丽的春景图。
“燕子”、“梨花”,形态一动一静,色彩一黑一白,以之对举开篇,有相映成趣之妙。
同时,用“燕子”、“梨花”带出“新社”和“清明”,又为下片中少女的登台亮相埋下了伏笔。
下片写人,勾勒出一幅美丽的仕女图。
“巧笑”二句写女主人公与她的女伴在采摘花草的小路上欣然相逢,逗出下文所描写的斗草游戏。
但作者既不对斗草场面稍加展示,也不对斗草规则略作交待,而聚焦于主人公斗草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这同样别具匠心。
“笑从双脸生”,尤为传神写照之笔:只有涉世未深、全无心机的纯情少女才会因为如此细小的缘由而笑得这般自然、这般天真。
六.课内练习
1.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受,传神地绘景,生动而鲜活,明媚秀润。
B.“三四点”、“一两声”或为写实地,更透出幽静与悠长。
C.词的下片写少女嬉戏,活泼天真,洋溢着清新的生活气息。
D.整首词语言通俗,激情昂扬,境界阔远。
2.赏析“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的写景之妙。
3.杜甫在《蜀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晏殊的这首词中作者也写到了黄鹂鸟的声音——“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试结合原诗词,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七.课外练习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小题。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①,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②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③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④.
【注释】
①杭州灵隐寺多桂树,传说“此月中种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子坠落。
②洛城,即洛阳。
创作词时刘与白都在洛阳。
③裛,通“浥”,沾湿。
④嚬,通“颦”,皱眉意。
1. 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__
A. “寻桂”“看潮”都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两句皆景中有人,情趣盎然。
B. 刘词起笔便以春光的流逝渲染气氛,然后引出远行人感谢前来送别的人的无限深情。
C. 刘词中独坐之愁人,与风中柳枝、带露兰草形成意境隽永的图画,构思新巧。
D. 两首词同一词调,但并非都是回忆江南春色之作,具体内容与情感不尽相同。
2. 刘禹锡词中“弱柳从风凝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