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卷及答案【word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江一中2018年上学期高一入学考试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宵节舞鱼龙灯的习俗在我国历史悠久。
在我国古代文献、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均可以找到关于鱼灯的记载。
东汉张衡《西京赋》中有关于鱼化龙、龙化鱼的记载,两千多年前,在西汉京都长安,鱼灯、龙灯及鱼龙文艺已盛极一时。
南朝梁元帝萧绎《对灯赋》中也有“本知龙灯应无偶,复讶鱼灯有旧名”,对元宵夜抢眼夺目的龙灯、鱼灯称赞有加。
宋朝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中生动再现了通宵达旦舞鱼龙灯的盛况,体现了鱼龙舞在花灯表演中所担负的重要角色。
那么,究竟什么是鱼龙舞呢?鱼龙舞是鱼灯和龙灯混合表演的舞蹈。
鱼龙舞成为古代节日文化重要的表演习俗,源于古人的崇鲤观念。
这一观念可以追溯至六千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出土的彩陶上生动的鱼纹。
人们在从事日常的捕鱼生产中,把有关鲤鱼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加以神化,将鲤鱼视为神鱼加以膜拜,并发展到以鱼为图腾的原始巫术舞蹈。
这种发轫于巫术的舞蹈对后世鱼龙舞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元宵节表演的鱼龙舞总给人鱼龙相随,鱼龙混杂的印象。
宋代《埤雅•释鱼》记载:“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
”《本草纲目》称:“鲤为诸鱼之长,形状可爱,能神变,常飞跃江湖。
”清代《辛氏三秦记》记载:“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
上则为龙,不上者为鱼,故云曝鲤龙门。
”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鲤鱼跳龙门写了—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
按照民间传说,凡跳过龙门的鲤鱼即可变成龙,即与《西京赋》中“鱼化龙”的说法相吻合;没有跳过龙门的鲤鱼“归来伴凡鱼”。
也有记载显示,“归来伴凡鱼”的既不是原来的鲤鱼,又不是飞过龙门的飞龙,而是在“鱼化龙”中变异而成的鳌鱼。
鳌鱼保持了龙头、龙角、龙须,其身上却布满鱼鳞,保留鱼尾。
这一变异在传说
故事中是以鲤鱼“偷吞了海里的龙珠”实现的。
无论是“鱼化龙”,还是“龙化鱼”,均反映了“鱼龙合一”以及它们之间极为特殊的关系。
传承至今的鱼灯舞是研究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它们传承千百年而不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分布在深圳沙头角的鱼灯舞、广东梅州的鲤鱼灯舞以及福建莆田的九鲤鱼灯舞,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三地的鱼灯舞和宋代的鱼龙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沙头角鱼灯舞的表演形式以众鱼围绕“神鱼”黄鳢角展开,整个舞蹈呈现了群鱼献祭的主题。
舞蹈的重点角色“黄鳢角”即为鳌鱼的化身;梅州的鲤鱼灯舞也被称作“五鲤跳龙门”。
五鲤由一雄四雌组成,唯一的一条雄鱼,即为青色的鳌鱼。
舞蹈由5位年轻的女子表演,鲤鱼灯舞深受汉代乐舞百戏的影响。
莆田的九鲤鱼灯舞在表演时,由9条不同的鱼在龙珠灯的引导下出场。
据考证,九鲤鱼灯舞和深圳沙头角的鱼灯舞,无论在舞蹈动作,还是在鱼龙组合上,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从鱼灯舞蹈的表现内容、源流和传承发展来看,三种鱼灯舞均呈现了较强的独立性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它们与中原古代文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中,不断吸收各地方文化的精华,经过冲突、融合、再冲突、再融合,才发展到如今人们在元宵节花灯中所看到的精彩纷呈的鱼龙灯舞。
(摘编自《元宵时节舞鱼灯》,《百科知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汉张衡的《西京赋》里就有关于“鱼化龙、龙化鱼”的记载,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西汉的京都长安,鱼灯、龙灯及鱼龙文艺已盛极一时。
B. 由梁元帝《对灯赋》所赞“本知龙灯应无偶,复讶鱼灯有旧名”,可见在南朝时元宵节的花灯表演,龙灯和鱼灯总是成双成对出现。
C. 宋人辛弃疾的著名词作《青玉案•元夕》再现了民间庆元宵时舞鱼龙灯的盛况,“一夜鱼龙舞”说明鱼龙舞在花灯表演中的重要性。
D. 《埤雅•释鱼》《本草纲目》《辛氏三秦记》等古籍中都有关于鲤鱼的记载,既写其奇特可爱的形貌,也叙其具有飞越江湖的本领。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半坡先民之所以视鲤鱼为图腾,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无法解释日常生产生活中出
现的种种自然现象,于是只能将鲤鱼神化。
B. “鲤鱼跳龙门”的说法各异,有说未能跳过龙门的鲤鱼“归来伴凡鱼”,也有说它“变异为非鱼非龙的鳌鱼”,这些说法都具有神奇的色彩。
C. 鱼龙舞是古代节日文化表演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鱼龙文化,不论是鱼龙相伴还是鱼龙合一,都反映了它们之间极为特殊的关系。
D. 闽粤地区的鱼灯舞虽名称不一、地域不同、表演人数各异,却表现出同属于“鱼龙舞”的文化特征,既有共性,又各具鲜明的个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鱼龙舞的形成离不开原始巫术舞蹈的影响,这种巫术舞蹈是在古人崇鲤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崇鲤观念可追溯至半坡仰韶文化。
B. “鲤鱼跳龙门”这一传说的广为流传,是鱼龙舞在各地域传承发展的重要条件,也为今天的人们研究鱼龙文化提供了重要史料和线索。
C. 从我国元宵节鱼灯文化的发展历程看,既有地域间文化的矛盾冲突,也有彼此的借鉴、融合,这是它们具有较强文化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D. 以研究鱼龙舞的起源和发展为例,可以看出,在研究我国古代民俗文化中,古代文献、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资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答案】1. B 2. A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信息来源于第一段,粱元帝萧绎作《对灯赋》中“本知龙灯应无偶,复讶鱼灯有旧名。
”两句话是对鱼灯的称赞,而非说明“龙灯与鱼灯”成对出现。
2.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A项,信息来源于第三段,原文“把有关鲤鱼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加以神化”,A项“无法解释日常生产生活中出现的种种自然现象”,扩大概念范围。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
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代词与指代内容之间的联系,将指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
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
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轼见茅
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以余力复完六井。
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杭人名为苏公堤。
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
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
史•苏轼传》)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
/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
/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
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5.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 苏轼的名篇《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中的“壬戌”用的是干支纪年法。
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古代只可用来纪年,不可用来纪日。
C. 台,也叫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
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D. 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6.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
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B. 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
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 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
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 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
仅在杭州任职一次,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漕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7. 翻译
(1)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兰亭集序》【答案】4. C 5. B 6. D
7. 1)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
(2)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有的人就着(随着)自己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呼”的对象是“卒长”,不要断开;“急”补充“事”不要断开;“虽禁军且为我尽力”,意思是“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语意联系紧密,不要断开;“涂潦”作前句的宾语,不要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题中D项,干支古代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
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B项,“数次”错,任职二次,从“再莅杭”可以看出来;“用来作为专门积蓄湖水的枢纽”,错,还用来排泄湖水。
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此题注意,庐:名词动用,搭建小屋;分堵:分段;卒:最终;全:动词,保全;以:第一个,因为,第二个,用;庶:副词,表示可能火气旺;有补于国、庐于其上:介宾短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
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得知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要输送南山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要经过砥柱险处,衙门吏役相继破产。
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自主行动,从此损失减少了一半。
调任徐州知州。
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无法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
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
”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
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
”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
”他就率领那些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
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
苏轼在堤上搭建小屋居住,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
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
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谏,以求有益于国家。
御史李定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
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
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
元佑四年苏轼任杭州知州。
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
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
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
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疏浚,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
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容纳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容纳湖水,就疏通这两条河来通航运。
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
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
堤筑成后,又在堤上种了木芙蓉、杨柳,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
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为他祝福。
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8. 本诗颔联写景极其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精妙之处。
9. 本诗尾联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在抒发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8. 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
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
②色彩鲜明艳丽。
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
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9. 同: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都抒发了爱国之情。
异:《过零丁洋》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作者慷慨激昂的
爱国热情,表达了诗人以死殉国的英雄气概;“古往今来多少恨”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忧愤之情;“一时收拾付杯盘”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菜盘和酒杯,实则表达无奈之情,情感更加激越。
【解析】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诗句的锤练技巧。
首先需要明确颔联中“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一句的写作意象,“秋水”“暮霞”是低,“天”“日”是高,层次分明,另外,“碧”与“红”色彩艳丽,可见写的是乐景,但抒的却是哀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首先要掌握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结合诗意,应是建功报国方面的,一般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等;尤其最后一句更要加以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句默写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女子对男子爱情没有定准,感情一变再变的不满。
(2)曹操《短歌行》中,以比喻手法表达贤才欲择主而事却无所适从之意的句子是: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从侧面描写客之箫声幽怨感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
【答案】(1). 士也罔极(2). 二三其德(3). 绕树三匝(4). 何枝可依(5). 舞幽壑之潜蛟(6). 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罔”“匝”“幽壑”“潜”“嫠”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
现在新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
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宁静
西格德•F•奥尔森
①时值拂晓之前,那是众鸟还没有开始啼鸣的一段沉静。
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像是还在睡梦之中,一起一落;依我看,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
那是宁静的时光——没有吹动树叶的风,没有泛起波浪的水,没有兽叫和鸟鸣。
然而,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倾听,绷紧了所有的神经去听——我也不知道听什么——只是试图捕捉到当黑暗离去时那一瞬间的意义。
②孤身站在那里,我感到充满活力,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机警敏悟。
一声喊叫或一个举动都会打破这短暂的静谧。
这是一段宁静的时光,是与古老的节奏和时光的永恒、与湖泊的呼吸、与万物缓慢的生长保持同步的时刻。
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宇宙,领悟到人与自然一体的真实含义。
③我曾经攀登过鲁滨逊山的一座高峰,在那里观看日落,俯瞰山下奎蒂科—苏必利尔荒原的湖泊河流、起伏的山丘和溪谷。
当我到达光秃的山顶时,太阳正悬在地平线上,像一个燃烧的火球,准备落入山下的黄昏。
山下更遥远的地方,在伸向湖面的一片松林里,是我那个倒写的V字形白帐篷。
当夜色来临之际,它显得十分渺小。
④当我观望和倾听时,渐渐地意识到昆虫缓慢沉稳的低鸣,透过虫鸣可以听到白喉带鹀的啼叫和隐身鸫悦耳的歌声。
但是站在高山之巅,这一切都显得遥远而模糊,渐渐地它们相互交汇,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温柔的声音环绕于四周,那声音是如此轻柔,仿佛还不及我的呼吸声。
⑤眼下,太阳在山脊边颤动。
它充满了活力,几近流动,当我望着它落下时,我想我能感到地球在转离它,我真切地感到了地球的旋转。
总而言之,那是一种荒野的宁静,是一种人与自然一体的感觉,只有当没有任何视觉和声音的干扰时,只有当我们用内心之耳去听、用内心之眼去看时,当我们用全身心而不仅仅是用感官去感受和领悟时,才能够有这种感觉。
我认识到,没有宁静,就不可能领悟;
不从外界影响中解脱出来,人就不可能理解精神的意义。
⑥一个寒冬的夜晚,我站在星空下倾听。
天气很冷,大约零下二十摄氏度,而我是在荒野中的一个湖泊的岸边。
那天夜里,繁星低垂,明亮得像是要燃烧起来似的。
银河耀眼夺目,飞溅于苍穹之上。
湖畔幽暗的林中传来一只猫头鹰阴森忧郁的叫声,那叫声突显出湖面的幽静。
宁静再度降临于此地,令我想到体验宁静的机遇是多么少见,要想达到真正的宁静和随之而来的内心平和又是多么难得,“宁静无价”的说法是多么真实贴切。
⑦我们日益意识到宁静之于我们的欢乐有多么重要。
在我们的城市里,不停地萦绕于我们原始感官的那些奇异的声浪将我们驱向精神崩溃的边缘,将我们从曾经体验过宁静的人变成了焦虑不安、喜怒无常的人,陷于摧毁了健全心智和心理平衡的刺耳杂音之中。
⑧宁静属于原始的景物。
没有它,不变的风景无非是一些岩石、树木和山脉。
但有了它,风景便充满含义,意味深长。
试想,当一架轰鸣的直升飞机在大峡谷上空盘旋时,它的那片蓝天,它的幽深和永恒的感觉会是什么样子?
⑨约翰•缪尔曾说:“红杉属于千年的沉静。
”那些古老的树,其中有些早在公元前就存在,在新大陆被发现很久以前就已经成熟,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
从这层含义上而言,它们不仅仅是树:它们的存在使得作为世间匆匆过客的人类清醒镇静。
⑩当奎蒂科—苏必利尔湖区的荒原被飞机的轰鸣声和大功率运输工具的声浪所淹没时会是什么情景?划独木舟旅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那份宁静,当你沿着湖畔漂荡时,便与岩石、树木和所有生物融为一体。
倘若所有自然之声被发动机和变速器激烈狂暴的喧闹声所取代,情况将会发生怎样急速的变化?在平静的水域中,人们通常都不会高声说话,而是低声细语,因为那时任何噪声都是一种亵渎。
⑾我们是多么频繁地谈起荒野广漠的宁静,保持荒野宁静的重要性及在宁静中所能找到的奇妙与安宁。
当我想到宁静时,我便看到了北方的河流湖泊、泥炭沼泽地和延伸的冻原以及无路的荒凉之地。
我看到了西部的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那高耸起伏的山岭。
我想象着西南部的沙漠及其色彩斑斓的全景,还有南部难以穿过的沼泽地。
它们总是在那里,它们的美丽不会改变。
然而,一旦它们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