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 鲁迅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现实意义
鲁迅先生,大家都知道他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号豫才。
浙江绍兴人。
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
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
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
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
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
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伴随着鲁迅先生的作品,一同凝望逝去的历史,解读上个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同时在成长中,不断剖析自我个体的生命存在,这已是我们见证深刻的必修课,而且势必仍将持续下去,成为我们灵魂深处不可磨灭的永恒。
有人说:鲁迅是一个难以表述的存在,走进他的内心深处,是相当困难的,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得后人在接近的时候,常常会陷入表述的尴尬。
但对于我们而言,从学者抑或评论家的角度去品味、体会,实在是被置入另一种无地的尴尬中,我只能记下那些在我的成长中慢慢风化却又自信弥坚的感想,来告慰先生的伟大,以及见证一些……
鲁迅为何要选择现实主义呢?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受当时文学思潮的影响。
因为19世纪初,现实型文学就已开始发展起来,到三、四十年代形成这一主潮,其批判现实主义的大师司汤达、巴尔扎克、
托尔斯泰等大师的作品,使现实型文学繁盛起来。
而鲁迅读了大量的外国小说,他又主张“拿来主义”,这就不免使鲁迅吸收、借鉴这一创作方法进行写作。
二、现实主义也是一种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
因为“现实型文学,侧重于对客观现实的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提示现实矛盾,触及人生。
”而鲁迅自认为小说“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人生”。
鲁迅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一定会关注对人生命运及国民命运的思考,那么他一定要去触及现实,作的作品也始终遵循着“为人生”“为社会”的宗旨。
因此,王瑶先生在《鲁迅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清醒的现实主义》中说:“鲁迅之所以执着现实,正是为了进行变革,创造美好的未来。
”
三、最重要的一点,这种现实主义小说的主潮,是有其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的。
鲁迅的现实主义是以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和西方近代现实主义在“五四”时代的历史交错点作为艺术背景和艺术渊源的。
诚然鲁迅最深通的是中国旧文学,而且鲁迅受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是极深的,这可从他的著作《汉文学史大纲》《中国小说史略》看出。
鲁迅对我国古典小说,特别是《红楼梦》《儒林外史》的现实主义实质进行了很深的研究。
同时,鲁迅也得到了世界进步文学的帮助。
他说自己的小说创作“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
通过以上对鲁迅选择现实主义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鲁迅在当时的“像隆冬一样没有歌唱,没有花朵”的社会环境下,对人生和社会的苦难的关注,对悲剧人生与黑暗社会的反抗,这也显示出了“鲁迅精神”的伟大。
鲁迅开现代小说之风,率先在东亚大地上兴趣了现实主义的大旗。
在现实主义创作主潮的影响下,他在日本时就接触了尼采哲学与托尔斯泰的小说。
鲁迅也说过他钦佩果戈里“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的现实主义小说。
而他的小说主动性地把时代性与民族性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创作,从而给我们民族带来折文学审美价值。
“忧愤深广的总倾向,浓郁宏达的总格调”。
现就其现实主义的启蒙性、批判性、革命性来加以分析:
㈠启蒙性。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
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里,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并且要改良这人生。
”
鲁迅以“启蒙主义”为创作宗旨,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原则,以悲剧艺术为创作方法,写出了一些反封建的启蒙主义的小说。
鲁迅写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小者形象,如《孔乙己》中那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深深受到了科举制的毒害,满口“之乎者也”而不得仕的凄惨者。
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好吃懒做”后默默地死去。
孔乙己形象,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殉葬者的尸首,给了当时人民以反抗封建科举的启蒙意识。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反对封建族权,被视为“新党”,可以说是资产阶级意识的信仰者,但最终被淹没在辛亥革命失败的漩涡里。
鲁迅从魏连殳身上提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在老大的中国终归是一个“难产儿”,有着终归失败的必然性。
㈡批判性。
鲁迅的现实主义,也可以说是一种批判性现实主义。
他是国民病症的诊断者、解剖者,对社会丑恶现象进行犀利分析和深刻批判。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揭出病苦”就是一种批判性,而这种批判性也是以悲剧题材表现的——“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在鲁迅作品中,他批判了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旧文化,即“未庄文化”。
未庄可以说是中国旧社会的缩影,在《阿Q正传》中也有体现;他还对中国妇女、农民及知识分子命运关注,从而批判了封建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封建礼教以及“四权”压迫,这体现于《祝福》《闰土》《孔乙己》等小说中。
对于社会旧制度的批判,鲁迅特别揭露了其“吃人”的本质,这集中体现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中。
鲁迅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这种弊害集中概括为“吃人”,即“吃人的礼教”。
正是这种彻底的批判精神,揭开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崭新而又充满光明前景的一页。
㈢革命性。
许寿裳在《我所认识的鲁迅》里指出:“鲁迅的思想,虽跟着时代的,大有进展……但有其一贯的线索者在,这就是战斗的现实主义。
”许寿裳
指出鲁迅的思想是一种积极的、战斗的现实主义,那么其思想体现于作品中,就具有现实主义的革命性。
在“五四”文学革命时代,伴随着“古今文体之争”的文体革命,鲁迅确立了把“思想革命”摆在发展新文化运动的首位。
鲁迅作为一名革命家,即战士,他是一个“革命的人,一定做革命的文学”鲁迅自己也把作者人格的修成看成创生艺术的必要条件。
鲁迅在《热风随感录四十三》中说:“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
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
”“我们所要求的美术家,是能引路的先觉,不是‘公民团’的首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