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期末模拟历史试卷带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期末模拟历史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
1.在北京人遗址发现的石器形状各异。

对此现象,合理的推测是
A.石器的用途较广泛B.石器的选材很随意C.石器的磨制很简单D.石雕艺术初步形成
2.下图能代表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是:
A.B.
C.D.
3.所有的中华儿女都自称是“炎黄子孙”。

其主要原因是
A.炎黄生活地区是中华文明唯一发源地B.中华民族主体由炎黄部落融合发展而来C.全体中国人都是炎帝和黄帝繁衍的后代D.所有的中华儿女都是黄种人
4.通过“甲骨卜辞”“司母戊鼎”“殷墟”等遗物、遗迹,可以了解
A.夏朝历史B.商朝历史C.西周历史D.东周历史
5.“雕琢一枚龟甲或者兽骨,厚重的历史,因此竖起了纪念的墓碑……锐利的刀锋划过残损的躯壳上,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符号,再次站立起来,讲述曾经的……”材料中的“原始的生活符号”是指()
A.隶书B.金文C.甲骨文D.小篆
6.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具,对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是()
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①③D.②③①
7.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重要基础的历史事件是
A.商鞅变法B.桂陵之战C.牧野之战D.卧薪尝胆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大成果。

追根溯源,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提出法治的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韩非D.墨子
9.秦统一后,先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富豪、强族
移民到关中(秦朝统治的核心区域);一种是将平民、罪吏移民到边境地区。

这两种移民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关中地区的经济优势B.使全国的人口分布实现均衡
C.加速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D.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一
10.贾谊《过秦论》中写道:“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遂亡秦族矣。

”其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
A.涿鹿之战B.牧野之战C.国人暴动D.大泽乡起义
11.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
A.儒家学说B.道家学说C.法家学说D.墨家学说
12.史书记载,西汉建立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该记载叙述的是休养生息政策的
A.背景B.内容C.影响D.启示
13.“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A.严刑峻法,以法家思想治国B.奖励耕织,按军功授予爵位
C.整顿吏治,惩处外戚宦官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14.《三国演义》中“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
A.八王之乱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15.辨析史料可以接近历史真相。

研读以下资料得出的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A.造纸术诞生于西汉B.纸是两汉时期唯一的书写用品
C.蔡伦发明了造纸术D.汉代是造纸术发明的重要阶段
16.揭示历史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下列因果搭配错误的是
A.铁器、牛耕的使用-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B.汉朝设西域都护-成为今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C.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
D.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民族交融的步伐
17.下图为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原少数民族的坐具),印证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融入到汉族生活中的生实。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C.孝文帝改革 D.班超出使西城
18.东晋南朝时期,人中众多,商业最为活跃的城市是()
A.洛阳B.建康C.长安D.成都
19.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分裂割据局面的事件发生于
A.263年B.266年C.280年D.290年
20.梁武帝萧衍评价王羲之某作品:“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虑卧凤阙。

”该作品是A.《洛神赋图》B.《兰亭集序》C.《张猛龙碑》D.《女史箴图》二、解答题
21.中国古代创造了繁荣的思想文化。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全世界都在学说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
(1)歌词中提到的“孔夫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他的主要思想记录在哪一部著作里?材料二
(2)百家讲坛要播出一期“百家争鸣”的讲座,介绍战国时期的两位著名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请你将材料二中相应人物名字填写在下面括号里,与其思想相对应。

顺其自然——()以法治国——()
民贵君轻——()兼爱非攻——()
22.秦国是战国七雄之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学习“秦”的历史。

材料一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材料二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1)材料一中“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具体指什么?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提高了
军队的战斗力?
(2)材料二包含了秦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
(3)材料三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造成这一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3.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国语·晋语》记载,祭祀宗庙的牺牲可以用做“畎亩之勤”。

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是当时现实生活中存在口口的反映。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

请在材料一口口中填写合适的词语。

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军事和思想方面分别出现了什么局面?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的哪些统治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

材料三时海内大乱,独江东(指江南)差安,中国(指中原)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七《晋纪九》(3)材料三反映了西晋末年出现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石器形状各异”说明不同形状的石器有不同的用途,从而说明了石器的用途较广泛,故选项A符合题意;题干说明的是石器的形状,不能体现石器的选材很随意,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题干说明的是石器的形状多样,不能体现石器的磨制很简单,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北京人的石器用于生产不能体现石雕艺术,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B
解析:B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

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

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

故选项B符合题意;河姆渡人,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

他们建造干栏式房屋,用船、筏载人荷物、浮水采集,使用刀、匕、锤、铲、矛、碗、筒、小棍、器柄、纺轮、蝶形器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家养羊、鹿、河姆渡居住房屋河姆渡居住房屋猴子等牲畜。

在河姆渡并出土了中国境内所发现最早的漆器,其陶器制作有一定的水准,估计最高烧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

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河姆渡人会栽培人工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故选项C 不符合题意;铜鼎是在夏朝遗址中发现的,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B
解析: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逐鹿一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

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因此,所有的中华儿女都自称是“炎黄子孙”,故B正确;A、C、D不符合史实且说的太绝对,故A、C、D错误。

综上故选B。

4.B
解析: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甲骨卜辞’‘司母戊鼎’‘殷墟’等遗址、遗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商代出现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司母戊鼎是商代最大的青铜器,而商朝又称殷朝,因此题干信息可以了解商朝的历史,B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CD项。

故选B项。

5.C
解析:C
【详解】
根据材料“雕琢一枚龟甲或者兽骨……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符号”等信息可知,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因此材料中“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符号”指的是甲骨文,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隶书始于秦朝,成书并通行于汉魏时代,不符合材料“龟甲或者兽骨”等信息,A项错误;根据材料“龟甲或者兽骨”可得出,材料体现的是甲骨文,而不是金文,金文主要刻写在青铜器上,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篆创始于秦代,不符合材料“龟甲或者兽骨”,而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甲骨文,D项错误。

6.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青铜农具出现在夏商周时期,②石斧是远古时代用于砍伐等多种用途的石质工具,③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后期,由此可知②①③正确,C符合题意;ABD错误,排除;故选C。

7.A
解析: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选项A符合题意;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的故事,B排除;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推翻商朝统治,建立西周,C排除;卧薪尝胆是指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的故事,D排除。

故选A。

8.C
解析: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依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

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C正确;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A排除;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B排除;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D排除;故选C。

9.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秦朝“将富豪、强族移民到关中”,是希望隔绝他们与原地区的联系,削弱他们在地方上的影响,从而加强秦朝对地方的控制;“将平民、罪吏移民到边境地区”,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由此可知,这两种移民的主要目的是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一,D项正确;材料中的移民既包括迁富豪、强族于关中,也包括徙平民、罪吏于边境,因此,不是强化关中地区的经济优势,也不是加速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排除AC项;通过移民,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但不能使全国的人口分布实现均衡,排除B项。

故选D项。

10.D
解析:D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过秦论》可知考查的是关于秦朝的历史,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陈胜吴广组织的大泽乡起义。

A项是炎黄部落联合大败蚩尤部落的战役;B项指的是周武王的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C项指的是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

故选D。

11.A
解析:A
【详解】
依据题干内容,清朝统治在思想文化方面演习历代王朝的做法。

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A正确;道家学说、法家学说、墨家学说不是历代王朝在思想文化推行的学说,BCD排除;故选A。

12.A
解析:A
【详解】
根据题干“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一片荒凉景象。

这说明当时战乱多,土地荒芜,人口下降,为了缓解这种状况,西汉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故题干记载的是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A正确;BCD题干记叙的不符,排除。

故选A。

13.D
解析: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吸取前朝(秦朝、王莽新朝)的繁民劳众,激化矛盾的教训,可从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注重文治,善于用人纳谏;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政策的有效性、持续性、稳定性,故D正确;严刑峻法,以法家思想治国,与事实不符,故A错误;奖励耕织,按军功授予爵位,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与题干无关,故B错误;整顿吏治,惩处外戚宦官,与事实不符,故A错误;整顿吏治,惩处外戚宦官,仅属于光武的行为,故C错误;故选D。

14.C
解析:C
【详解】
《三国演义》主要描述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军事政治斗争,“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出自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此战中孙权、刘备联军打败曹操,曹操被迫退回北方,从而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C正确;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使得西晋走向衰落,A排除;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排除;淝水之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与前秦之间的战争,D排除。

故选C。

15.D
解析:D
【详解】
材料一的考古发现反映了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纸;材料二反映的是东汉时期的蔡伦纸得到广泛应用。

根据所学可知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而不是发明了造纸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纸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两汉时期是帛、竹、木、纸等书写用品并行时期。

故D符合题意;造纸术诞生于西汉,说法片面,故A不符合题意;纸是两汉时期唯一的书写用品,说法片面,故B不符合题意;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说法片面,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B
解析: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社会出现巨大的变革;汉朝设西域都护使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步伐。

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17.C
解析:C
【详解】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原少数民族的坐具),印证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融入到汉族生活中的生实。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孝文帝改革。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与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等。

故C符合题意;张骞通西域与材料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玄奘西行学习印度的佛教,与题干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班超出使西域;与题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8.B
解析: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已经得到了开发,宋、齐、梁、陈的都城都在建康,建康也是当时人口众多、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所以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9.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公元280年,西普灭吴,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全国,C正确;ABD与题干描述时间不符,排除。

故选C。

20.B
解析: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兰亭集序》的作者是王羲之,B符合题意;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画家,《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AD排除;《张猛龙碑》的作者是张猛龙,C排除。

故选择B。

二、解答题
21.(1)仁《论语》
(2)顺其自然——(庄子)以法治国——(韩非子)
民贵君轻——(孟子)兼爱非攻——(墨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
解析:(1)仁《论语》
(2)顺其自然——(庄子)以法治国——(韩非子)
民贵君轻——(孟子)兼爱非攻——(墨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歌词中提到的“孔夫子”指的是孔子,春秋晚期的孔子,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核心思想是“仁”,他的弟子将其言行整理成《论语》一书。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顺其自然的主张;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依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的主张;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实行仁政和民贵君轻的主张;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兼爱非攻的主张。

22.(1)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2)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3)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秦的暴政。

解析:(1)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2)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3)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秦的暴政。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实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因此材料一的“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分别指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的是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2)依据材料二“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可知,材料包含了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经济上,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将钱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在文化上,统一文字为小篆,加强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还统一了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3)依据材料三“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知,材料中反映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大泽乡起义或者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标志着秦灭农民战争的开始。

造成这一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23.(1)牛耕;
军事上:春秋诸侯争霸,战国七雄兼并混战(或答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任意一点)
思想上:百家争鸣
(2)措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目的:巩固统一
(3)现象:中原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或北
解析:(1)牛耕;
军事上:春秋诸侯争霸,战国七雄兼并混战(或答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任意一点)
思想上:百家争鸣
(2)措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目的:巩固统一
(3)现象:中原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或北方人口的南迁)
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是当时现实生活中存在口口的反映”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口口中填写的合适的词语是牛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军事上:春秋诸侯争霸,战国七雄兼并混战;思想上:百家争鸣。

(2)依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了秦朝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的统治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巩固统一。

(3)依据材料三“时海内大乱,独江东(指江南)差安,中国(指中原)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的信息可知,材料三反映了西晋末年出现了中原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