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鲁庄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郑州市鲁庄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大阅读(25分)
数学家的爱情
李伶伶
①数学家是朋友送他的绰号,因为他对数字特别敏感,数学运算得特别快。
朋友都说他是数学天才。
可是数学天才的爱情之路却一直不顺利。
②一次,他跟一个交往不久的女友去饭店吃饭,结账时却跟服务员吵了起来。
那天饭钱应该是79.80元,如果服务员报出准确的数值,他也不会生气。
可是服务员向他要80元。
他说,不对吧。
服务员说,账单上这么写的。
说着把手写的账单递给他,他看账单上真写着80元,就说,你们算错账了,不是80元,是79.80元。
服务员说,我们这里都是按四舍五入收费的。
他说,你们怎么收费我不管,但是你们这账确实算错了。
服务员说,差两角钱还算差呀?数学家说,怎么不算差?79.8 元和80 元能画等号吗?服务员说他小气,数学家就跟她吵了起来。
③女友很尴尬,劝了半天劝不住他,索性走了。
当晚就跟他分手了。
女友觉得他为两角钱就能跟人吵一架,以后她可过不了。
④数学家很苦恼。
朋友劝他别上火,说总能遇到理解他的人。
⑤后来他真遇到了一个这样的人。
她是个会计,也喜欢计算,也以看到一组数字就把它们加起来算出结果。
两个人在一起时总比赛谁算得快。
跟她在一起,数学家很开心。
数学家想跟她结婚,却因为一件小事又黄了。
⑥那天是情人节,数学家陪女友去逛街。
看到一家新开业的咖啡厅搞打折优惠活动,就进去了。
要了两杯咖啡,又要了五样小点心。
吃完去结账,看到结账的队伍排得很长。
原来那天收银员有事没来,女老板临时顶替。
她不太会算账,借助计算器也算得很慢。
要结账的人在旁边催她,越催她越着急,越着急越算不好。
数学家见状走过去说,你要是信得过我们,我们帮你算。
女老板抬头看看数学家和他的女友,觉得他们不像坏人,就同意了。
⑦于是,数学家帮女老板算账,女友帮核实,女老板在旁边收钱。
不一会儿,结账的队伍就消失了。
剩了最后一位客人。
就是这最后一个人的账,让数学家和女友出现了分歧。
数学家算出客人应付182元,女友说是188元。
让客人自己算,结果跟数学家一样。
最后让女老板算,女老板算完后,看看数学家又看看他女友,说,这位先生算得对。
数学家女友说,你说谎!女老板说,我为什么要说谎?我们三个算的结果都一样,说明你确实算错了。
数学家女友说,我没错,不信我重新给你算一遍。
客人有点儿不高兴,说,你这人怎么这样?算错了还不承认。
女老板说,您别生气,我按您算的结果收钱。
客人递过来200元钱,女老板找给他18元。
客人拿着找回的零钱走了。
数学家女友气愤不已,她看看女老板,又看看数学家,一句话没说就走了。
数学家跑出去追女友。
女友说,除非你承认自己算错了,否则别再来找我。
数学家觉得女友不讲道理,就没再找她。
⑧女老板很感激数学家那天帮她算账,他再去喝咖啡时,说啥也不要钱。
一来二去,两个人成了朋友,后来又成了恋人。
女老板是个年轻的单身女人,厌倦了职场的尔虞我诈,辞职开了这家咖啡厅。
数学家经常来帮女老板算账,女老板对他的计算能力崇拜得五体投地。
一年后的情人节,两个人结婚了。
⑨结婚那天,咖啡厅全体商品打八折。
服务员问:开心果也打折吗?女老板说,当然不打,开心怎么能打折呢?数学家觉得这话耳熟,就问,开心果不打折,那去年怎么打了?女老板看着数学家笑了,说,去年也没打。
最后那位客人买了一碟开心果,你算账时一并打了折,所以那天的账,你当时的女友算的是对的。
数学家很意外,说,那你为什么说她算错了?女老板说,傻瓜,因为我看上你了呗!数学家很生气,说,你怎么能这样!
⑩数学家不能原谅女老板,执意跟她离了婚。
女老板不理解,数学家为什么这么对她。
(选自《小说选刊》)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四自然段看似闲笔,其实承上启下,引导故事情节自然发展,引发阅读兴趣。
B.数学家和女会计都乐于助人,因爱好相同而相恋,最终分手根本上是性格使然。
C.小说题目匠心独运,既是对内容的准确浓缩,又包含明显的调侃意味。
D.小说通过人物的肖像、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刻画了社会众生相。
E.小说通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启发读者思考爱情的真正涵义。
12.小说第七自然段画线句子分别写到女老板和数学家女友两次“看看”,试就此对人物心理加以分析。
(6分)
13.小说最后才交代一年前数学家算错了账,这样处理有何作用?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6分)
14.数学天才为什么赢得爱情又为什么失去爱情?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你从这个人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8分)
参考答案:
11.(5分)A、B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设计考点比较多,既有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有对结构主题手法的把握,还有对小说语言的品味。
因此,解答的方法是:认真阅读小说全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旨,理
清情节发展脉络,研究技法。
C项他“调侃意味”不准确,题目是线索;D项“刻画了社会众生相”不准确,主要人物是“数学家”;E项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不符合,情节曲折,出人意料。
12.(6分)①女老板的两次“看看”,表明她已知道数学家算错,但对是否说明真相有些犹豫,最终选择了偏向数学家,透露了对他的好感。
②数学家女友的两次“看看”,表明了她的不解和气愤,她觉得这两个人不可理喻,于是怒而离开。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在解答时,需要把句子放在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分析,难度不大。
该类题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从特殊位置入手、从修辞手法入手、从相邻的句子入手、从句子的陈述主体入手、从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入手进行解析。
13.(6分)①使情节平中见奇,形成高潮;②使女老板和数学家的形象更加丰满;③进一步揭示人际交往中情商重要性的主题;④增添作品的情趣,让人回味。
试题分析:本题涉及了对小说结构和技法的考查,考生可以从小说三要素入手分析。
小说情节即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 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情节的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二是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14.⑴①赢得爱情的原因:精于数学计算,为人耿直,乐于助人。
②失去爱情的原因:性格偏执,与人交往中缺少理解和沟通。
⑵启示:①处理问题要坚持原则与变通并重,与人相处要善于理解和沟通;②原则就是原则,这是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
试题解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需要结合原文内容,梳理出数学天才得到爱情和失去爱情的情况,然后总结归纳;第二问考生可结合现实思考并得出启示。
注意,启示不能脱离数学天才这个人物。
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要注意:①审清题意,明确探究方向,如本题要探究的是“传家之宝”的象征含义;②认真分析,寻找探究的角度,如本题我们可从情感角度谈“琴”的象征含义;③从探究的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及相关背景分析归纳,探究虽是开放性的题目,但开放不意味着想怎么答都行,回答此类题还是要紧扣文本。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古城热”切莫丢了文化魂
闻白
即使你不是一个对城市改造十分敏感的人,蔓延各地的拆旧和仿古热潮也足以令你侧目。
据学者的最新统计,全国有不少于30座城市欲斥巨资重建古城,如我们风闻过的开封千亿元重塑汴梁城、昆明220亿元打造古滇王国、山东聊城古城改造……
某种意义上,“拆旧”与“仿古”构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看似矛盾却又并存的两大典型现象。
拆旧,是因为旧的文化遗存“挡”住了城市发展脚步;仿古,则是希望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求发展契机。
破与立之间,折射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许多文物保护专家对这种“大拆大建”有过担忧和提醒。
在他们看来,如果把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的旧城仅仅当作改造对象,而不强调实施保护、有机更新的一面,是一种观念错位、“最没文化”的表现,将一片片历史街区夷为平地,一座座传统民居无情摧毁,然后仿建出一条条复古商业街,不但会造成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而且导致城市记忆消失,最终形成千城一面的平庸景致,令人扼腕。
值得关注的是,和过去修建一个仿古建筑相比,现在的古城重建,多为城市的重大决策项目,动辄百亿千亿元投资、几千亩占地,涉及众多文物保护和百姓搬迁,影响城市未来发展布局,因而争议更多。
而最大焦点在于,一些重建项目只是打着与文化相关的旗号,背后是经济利益和政绩工程的驱动,缺乏文化之魂,片面地用浮华形式、简单符号来进行文化建设,最后当然是南辕北辙,拆了真古董造了假古董,沦为笑柄不说,更成为一种政绩泡沫,造成“政府立项,百姓埋单”的严重后果。
应该承认,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进行一些重建、仿建未必是坏事。
“古城重建热”在某种程度上也与全社会的文化发展热情,甚至是渴望进一步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倾向密切相关。
有专家就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到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时期,利用文化遗产来发展经济、刺激旅游成为显著特征,也应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趋势。
但如果有“体”无“魂”、有形式无内涵,就难免遭遇市场和公众的双重否决。
比如你争我夺的名人故里之争、大而无当的文化景观等。
在文化建设成为“五位一体”重要一极的今天,任何不计成本、不讲实效、盲目跟风的伪文化行为,不但不能为人民带来福祉,而且有可能带来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方面的问题。
我国仍然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文化名城名镇、历史街区和古村落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发展间的博弈协调,注定将长期存在。
百姓并不反对城市旧貌换新颜,也乐见城市科学发展,只是这“新颜”也需要有历史的基因、文化的担当,让人们能够找到城市的记忆与未来。
破解城市发展中新与旧的难题,需要更多的因地制宜,需要对文化的真心热爱。
1.下列对于“古城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旧的文化遗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所以拆旧;希望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求发展契机,因而仿古。
B.改造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的旧城,是一种观念错位、“最没文化”的表现。
C.将历史街区夷为平地、无情摧毁传统民居,然后仿建出所谓复古商业街,不但会造成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而且会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D.“拆旧”与“仿古”,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看似矛盾又并存的两大典型现象,破与立之间,折射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据学者的统计,全国至少有30座城市想用巨资重建古城,例如开封千亿元重塑汴梁城,昆明220亿元打造古滇王国,还有山东聊城古城改造等等。
B.古城重建都是城市政府部门的重大决策项目,动辄几千亩占地、成百上千亿元投资,又涉及百姓搬迁和文物保护诸多问题,影响城市的未来发展布局。
C.一些古城重建项目表面打着文化旗号,背后却是经济利益和政绩工程的驱动,用浮华形式、简单符号来进行文化建设,缺乏文化之魂,最终形成千城一面的平庸景致,令人扼腕。
D.中国已进入充分利用文化遗产、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时期,合理利用文化遗产来发展经济、刺激旅游应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趋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是对城市改造不十分敏感的人,面对蔓延各地的拆旧和仿古热潮也会有担忧。
B.丢失文化之魂的“古城热”,最终不仅会沦为世人笑柄,更会成为政绩泡沫,造成劳民伤财的严重后果。
C.有“体”无“魂”、有形式无内涵,不计成本、不讲实效、盲目跟风的伪文化行为,可能为人民带来福祉,但更有可能带来诸多方面的问题。
D.破解城市发展中新与旧的难题,需要因地制宜,需要对文化真心热爱,需要有历史的基因与文化的担当,让人们能够找到城市的记忆与未来。
参考答案:
1.B
2.B
3.C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中的B项,缺少限制语,原文是“如果把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的旧城仅仅当作改造对象,而不强调实施保护、有机更新的一面,是一种观念错位、‘最没文化’的表现”。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项,“都是城市政府部门的重大决策项目”说法范围扩大,原文是“现在的古城重建,多为城市的重大决策项目”。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比如本题B项,“都是城市政府部门的重大决策项目”说法范围扩大,原文是“现在的古城重建,多为城市的重大决策项目”。
3.
【试题分析】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项,“可能为人民带来福祉”说法错误,原文是“不但不能为人民带来福祉”。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C项,“可能为人民带来福祉”说法错误,原文是“不但不能为人民带来福祉”。
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对饮
非鱼
突然就想起那年冬天的故事。
眼前出现了一幅晶莹剔透的画面。
麦草搭的饭棚上,垂下一排长长的冰挂,掰下来一根,锥子一
样,在手心里扎一下,凉凉的,痒痒的,咬在嘴里,嘎嘣嘎嘣,还有一股烟熏火燎的麦草味。
大哥就是在这时候被父亲撵回家的。
他从院门外跑进来,黑色的棉袄敞开着,露出精瘦凹陷的胸脯,棉裤弄湿了,沥沥拉拉甩着水珠。
我大笑着喊娘:你的亲狗娃又闯祸了。
父亲拎着一根棍子,呼哧呼哧喘着粗气:三天不打,你皮又发痒了不是?
大哥已经撇着腿钻进了他的西屋,并牢牢地堵上了门。
父亲把那扇四处走风的破窗敲得咣咣响:有本事你死里面!
娘站在檐下,看到父亲的棍子没打到大哥,她呵儿呵儿地笑:又咋了?你们爷儿俩就是反贴的门神。
父亲没打到大哥,一肚子火气冲着娘:惯吧,你就惯吧,早晚把他惯到监狱里去!大冬天跳水库,棉裤湿半截,看不冻死他。
娘一听棉裤湿了,不笑了,立马换了哭腔:老天爷呀,我的亲狗娃啊,棉裤湿了看你光屁股上学,这败家的娃啊。
于是,那天下午,大哥一直躲在西屋一声不吭,父亲在门外怒吼,母亲配合着吟唱。
我一直玩着冰挂,弄湿了棉袄袖子和前襟,被母亲捎带着戳了几指头。
这样的场景,像演电影一样,过几天就要演一次,只不过,大哥幸运的时候并不多。
他经常会吃上父亲几拳头,或者挨上几鞭子、几棍子。
父亲手边有啥,抄起来就向大哥抡过去。
我有时候真怕他把大哥打死了,因为大哥在外面挂了彩,回来还要再受二次伤。
父亲每次打他都会凶狠地说:打死你。
娘看着父亲打大哥,除了流泪,毫无意义地喊着让父亲住手,也无能为力。
她说:狗娃是你前世冤家啊,你非要他命,又何必生他。
大哥在父亲的棍棒下,并没有成长为他希望的乖娃,而是长得和他越来越像,从脸上浓密的胡须,到宽厚的手掌,甚至说话的声音。
最重要的是,大哥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像父亲一样容易发怒,敢跟父亲叫板了。
但父亲动手的时候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争吵。
两个声若洪钟的男人,在屋里对吼起来。
其他人就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
娘的规劝,就像落在他们肩膀上的一只蚊子,手一扬,就被扇飞了。
我的记忆力就是这么好,想起这些故事,总要拿出来讲一讲,让那些孩子们笑笑。
阳光从落地窗户上照进来,新打扫过的屋子散发着清新的味道。
再有一天,就是除夕了。
我给父亲送过年要穿的新衣服,大大小小十几口人提前聚在大哥家,有一种喧嚣的幸福。
我问父亲:你怎么从小只打大哥,不打二哥三哥?
父亲背对着阳光,我看不清他确切的表情。
他好像没听见我的话,一声不吭。
我想问大哥,他说:好了,爹该洗澡了。
大哥把父亲从沙发上搀起来,我看着两个背影一模一样的男人,慢慢地走向浴室。
这个场景,如同饭棚麦草上一排排的冰挂,在阳光的照射下,光芒四射,让我想哭。
从什么时候起,这暴躁易怒的父子俩变得如此沉默寡言,我竟没有发现。
也许是从娘去世后,也许是从大哥成家后,也许更早。
我站在浴室门口,看着玻璃花纹上映出的橘黄色灯光,还有蒸腾缭绕的水雾。
我特别想知道,六十多岁的大哥给八十三岁的父亲洗澡,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
大哥刚做完心脏手术三个月,父亲也在心脏同样的位置。
放置过起搏器。
水声停了。
大哥说:搓搓背吧,省得背痒。
父亲没有回答,浴室里安静下来。
一会儿,我听见搓澡巾擦过皮肤的声音,很慢,沙沙沙的,像叶子落在地上,或者像细小的雨落在脸上。
大哥问:重不重?
父亲说:还行。
浴室里重新安静下来。
父亲咳嗽了一声,似乎想说什么,迟疑了一下,又咳嗽了几声。
大哥说:是不是太热了,不舒服?
父亲说:你,伤口,还疼不疼?
大哥说:不疼了。
父亲说:有病了,就注意点儿。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眼前出现的却是他们挥舞着手臂,瞪大眼睛,大吼着,谁也不听谁的吵架的情景。
门开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男人又搀扶着出来。
父亲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脸色红润。
他眯着眼睛,说:四妞,今年拿的啥酒?
我说:三十年西凤。
他说:晚上打开,我和你大哥少喝点儿。
那个晚上,父亲和大哥几乎不说一句话,两个人默默地倒一点儿酒,轻轻一碰,玻璃杯发出清脆的声音,然后一饮而尽。
我们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描写的冰挂,与后面描写的阳光相互呼应,环境的变化也暗示着父子关系的变化。
B. 小说中母亲的哭,既因为爱子情深,也因为她性情柔弱,痛恨父亲的粗暴专制却无能为力。
C. 父亲被问到“怎么从小只打大哥”时一声不吭,对饮时又沉默不言,都是心有愧疚的体现。
D. 小说运用倒叙、顺叙等多种叙述方式,父子之间彼此关爱的深情构成一条贯穿小说的线索。
5. “我”这一角色在小说中起到多方面的作用。
请简要说明。
6. 两句“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
请结合作品分析。
参考答案:
4. A
5. (1)“我”是叙述者,小说以我的视角,表现父子关系的变化。
(2)“我”是参与者,我与母亲、父亲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我”是感受者,我的心理感受营造出对抗、和谐等特定氛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或答“写作视角可以与人称结合,第一人称,增强真实性,便于抒发情感”(答“‘我’是全文的线索”不得分)
6. (1)第一句,指父亲与大哥相互仇视、对抗,根本不把劝解的人放在眼里。
(2)第二句,指大哥与父亲相处融洽,彼此关爱,忽略了旁人的存在。
(3)作者借此表达希望父子两代人能够消除隔阂对抗,走向理解和谐的主题。
【4题详解】
试题分析:B项,“痛恨父亲的专制”不妥,父亲虽然粗暴,但他的粗暴多数因哥哥做了坏事而起,不能算是专制;在文中母亲也并没有流露对父亲的“痛恨”,更多的只是劝解与哀求。
C项,对饮时的沉默,反映的是父子两人之间的默契与温情。
D项,“父子相互关爱”只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出现,不是贯穿小说的线索,“父子关系的变化”才是。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注意从“叙述者”“参与者”“感受者”的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文章分析角色的变化。
点睛:分析“我”在文中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的是“我”作为第一人称的作用:是事件的见证人,使文章真实可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表达情感。
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作用,一般情况下在结构上“我”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内容是“我”作为主要人物之外的人物,其具有性格特征,和文章的主人公形成对比,突出主人公的某种性格特征。
【6题详解】
试题分析:分析小说的主旨注意从多个视角进行,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从周围的人对他的影响或他对周围的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从文章的次要人物的性格分析,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等,总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此题注意从两个关键句分析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请从上述文字中写出一个成语。
(2)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答案:
(1)犯上作乱。
(2)为长辈效劳,做些事情;有好吃好喝的,请长辈享用,这些还不是孝的全部。
对长辈的孝应发自内心,表现在心中。
比如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根据文意推断成语的能力;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和筛选概括的能力;
【解答】(1)根据“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进行推断,抓住关键词“犯上”和“作乱”。
“犯上作乱”的意思为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2)解答此题,主要结合第二段内容,首先理解孔子的话的意思,然后再进行解答。
“有事,弟子服其劳”的意思是“为长辈效劳,做些事情;“有酒食,先生馔”的意思是“有好吃好喝的,请长辈享用”;“曾是以为孝乎”的意思是“这些还不是孝的全部”。
可见,孔子从反面说了什么不是“孝”,这些“孝”都是表面上的,而与之相对的,就是真正的“孝”了,“孝”在内心,所以“色难”,即“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也就是说真正的“孝”应该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
参考译文:
有子说:“为人能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好冒犯上级的人,是很少的;不喜好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根本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自然就会生出来。
孝悌是为仁的根本啊!”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
有事情,年轻人去帮着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八大山人①者,故前明宗室,为诸生,世居南昌。
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
不数年,竖拂称宗师。
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
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
年余,竟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
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
独自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
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
其侄某识之,留止其家。
久之疾良已。
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能自成家;狂草颇怪伟。
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翛然无画家町畦②。
人得之,争藏弆③以为重。
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
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
醉后墨渖淋漓,亦不甚爱惜。
数往来城外僧舍,雏僧争嬲④之索画;至牵袂捉衿,山人不拒也。
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
然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画,不可得;或持绫绢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袜材。
”以故贵显人求山人书画,乃反从贫士、山僧、屠沽儿购之。
一日,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
或招之饮,则缩项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