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课程摸底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学课程摸底调查
1.读过的书:
巴金:《憩园》《寒夜》《家》《春》《秋》《雾》《灭亡》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藤野先生》《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社戏》《祝福》《伤逝》《阿Q正传》
冰心:《往事》
茅盾:《子夜》《林家铺子》
曹禺:《雷雨》
孙犁:《荷花淀》
老舍:《济南的冬天》《骆驼祥子》
艾青:《火把》《北风》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小经理》《李家庄的变迁》《孟祥英翻身》沈从文:《边城》《长河》《八骏图》《鸭窠围的夜》
钱钟书:《围城》
叶圣陶:《苏州园林》《制作景泰蓝》《夜》
朱自清:《荷塘月色》《背影》
郭沫若:《女神》
徐志摩:《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落叶》《冷翡翠的一夜》
2.在现代文学里喜欢哪位作家?为什么?
在现代文学作家里,我喜欢巴金。
原因如下:第一,巴金先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从巴金先生的作品中,还能看到当时的生活画面。
在《家》《春》《秋》中,反映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下中国封建家庭走向衰落的过程。
《家》描述了以高老太为代表的封建权威是如何在新时代风雨飘摇中逐渐衰败的,虽然是在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过去十年之后,但是封建势力依然盘踞着中国的城镇与农村,继续摧残吞噬着人们的肉体和精神。
《家》控诉了封建势力血淋淋的吃人罪行,深刻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和礼教的虚伪、野蛮、残酷的本质,并预示它们将灭亡的历史命运。
在《春》这部作品中,巴金一面描述了青春朝气、符合时代潮流的新生活,另一面对暮气沉沉、扼杀人性的旧时家庭生活进行了刻画。
《秋》是高家最终走向没落和最终解体的叙述。
《灭亡》是对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趋向没落、分崩的描写。
高家是官僚地主家庭,成都北门首富,书香门第,虽然表面上很融洽,但是内里却极其腐朽。
第二代克安、克定便是高家腐朽的败家子的代表,克定在外面吃喝嫖赌,克安和他狼狈为奸。
这个大家庭在经济上挥霍亏空,在精神上腐朽分裂。
高老太爷一死,克定等在灵堂前就把家底分了个彻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瞬间解体了。
时代潮流冲击下产生的新生代敲响了封建家庭的丧钟,而内部的腐败是进一步导致四世同堂大家庭彻底分崩的原因。
第二,巴金先生有着悲悯情怀。
《憩园》就是以杨三爷今天的命运隐喻着姚诵诗明天的结局,它让我们看到是,封建社会的剥削体制不仅仅给广大平民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样也给它自身的利益继承者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巴金从人物命运入手,使我们看到被奢靡的物质外表所包裹的精神深处的颓败情形,体现了作家对腐朽文化无法改变的悲悯。
第三,从巴金的作品中,还可以看到了人性的本质。
在《寒夜》中看到了丰富的人性面貌,作品向我们演绎了一种爱的怪圈——既相互体恤又相互伤害,相互抚慰又相互折磨。
汪文宣对母亲、对妻子、对儿子都有着极为深沉的爱,怯懦的个性、多病的身体,使他一直都在人性之爱中自我煎熬,他想努力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爱,却又没有任何行动的能力。
第四,巴金先生以一种平民化的叙事法则来展现自身的本真状态,以博爱的精神投身普通民众。
在《憩园》中“我”对痛失父爱的杨少爷的同情与关心,对姚夫人的体贴和怜爱,对李老汉等憩园中下人的和蔼和友善,对姚诵诗那种自足于浮华生活的反感,都折射出了巴金精神深处的这种平民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立场。
在《寒夜》中,汪文宣对母亲、妻子和孩子的爱,折射了血缘上的人性依恋和伦理上的基本道义。
汪文宣在抗战的胜利中死去,是由于胜利并没有给平民百姓的生活带来任何的希望,并没有真正地为他们建立起平和安宁的生存环境,也没有真正地改变他们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命运,这是巴金对普通民众命运不公平的抗议。
此外,从巴金先生的作品中,还能看到他的仁爱、正义,以及他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
因此,在现代文里我最喜欢的作家是巴金。
3.在现代文学里不喜欢哪位作家?为什么?
在现代文学作家里我不喜欢赵树理和沈从文。
原因如下:我读过赵树理小说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在他的作品中很少有地理风貌和自然景观的独立描写。
此外,对农民身份具有丧失自我和主体意识的奴性过度审视和针砭。
无论是《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对神灵的膜拜,还是《李有才板话》中的老秦对官府、权力的屈从,这些都是老一代农民的奴性在长期的强权压制、奴化意识浸蚀下的必然结果,是旧的制度、风俗在他们心灵深处留下的伤痕。
从赵树理的作品还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性很强,他小说的主题大多来自现实生活斗争,他反映了地主阶级与农民的基本矛盾,复杂而尖锐的斗争,在内容上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赵树理在认识上有其狭隘的一面,他过分的强调中国民间文化传统,对“五四”开创的新文化传统认识不足,而后者是外国文化与中国现实相融会的产物。
这限制了赵树理的艺术视野,束缚了他的艺术手脚,使他很难更为深广地表现中国农村的历史性变革,使《李家庄的变迁》很难在一定的篇幅里展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宏大的场面。
我不喜欢沈从文,是因为他的作品回避现实的丑恶,从而显得不切实际,而且他笔下所描绘的世界也不是具有代表性的。
《边城》中和谐宁静的自然环境,古朴醇厚的世风人情,善良诚挚的平民百姓,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至亲至爱,俩兄弟在婚姻问题上有了矛盾仍以情谊为重妥善处理,翠翠在爷爷猝死,傩送出走之后在感情上仍然忠贞不移,这些都是理想之中的人性。
《边城》中,船长顺顺应该是属于剥削阶级,但是《边城》里弱化了各种阶级之间的差别,把他描写成为一个慈祥、平易近人的形象,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不相符。
《鸭窠围的夜》水手和吊脚楼妓女之关系应当是丑恶的,发生在辰河边“多情的水手”和“多情的妇人”之间不过是原始的嫖客与妓女的钱色交易,但沈从文却把目光聚焦在美好的感情交流面。
此外,沈从文背离了当时的社会潮流,《长河》创作之际正是中国进入艰难的抗战时期,他面临的是精神思想和表达方式上的双重突破,《长河》没有最终完成。
而且,沈从文的小说的叙事空间也比较单一,不是在湘西乡村就是在现代都市,描述的环境不能让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