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 学习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药理学学习指南
一、课程特点
1. 注重体现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和三特定(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的原则。
兼顾理论性与实践性,融学术前瞻性与临床应用性于一体,科学实用。
2. 基础和临床知识相结合,将药物作用机制知识与药物临床应用及评价情况紧密融合;与执业医师考试结合紧密。
3. 教学定位明确,注重处理好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既区别于《药理学》、又要区别于《临床药物治疗学》。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市场药物再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临床药理服务以及技术与咨询服务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 使学生掌握临床常见疾病的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三、教学内容覆盖面
教学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1)总论部分阐述临床药动学及药效学、药物临床研究、药品的注册管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药物警戒、药物相互作用、药物滥用与药物依赖性、遗传药理学、药物经济学、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药等方面的新知识。
(2)各论部分以临床常见疾病或综合征(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前列腺疾病和勃起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炎症和免疫性疾病等)为纲,阐述疾病的临床用药,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各论注重药物临床应用及评价方面的内容,进一步强调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
四、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
(一)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1)教学方法从单一的教师满堂灌转变为多样化。
课堂教学强调突出重点、难点、结合临床应用和科研动态、注意讲学习方法和掌握知识的思路。
(2)针对临床药理课程涉及学科广、内容多、难掌握等特点,我们以教师讲课为主,辅以多种形式教学,教学方法上积极改革,不断探讨,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3)坚持重点突出,以点带面,抓住基本概念和各章节的代表药讲深讲透,使学生对问题能举一反三,并联系临床实践和学科进展进行教学;(4)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开动思维,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启发学生依据药物药理作用,分析其临床用途及不良反应;(5)采用“问题教学法”对有关重点、难点和疑点提出问题,通过讲课、课堂讨论加以解答,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加强了教学过程中启发性和探索性;(6)开展“专题讨论”,把有关理论课内容放在实验课中加以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结合个例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药物临床研究的盲法设计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7)实验课采用动物实验、电视录像等多种方式。
(二)教学手段
包括:理论课教学各类挂图齐全;计算机、电视录像、VCD光盘等多种电化手段配合教学;制备了教学幻灯片和投影片辅助教学;实验教学中各种试剂、器械齐全,有生理记录仪、荧光分光光度仪及751紫外分光光度仪及超速离心仪等设备用于教学;现具备了挂图、幻灯机、投影仪、彩电、VCD机、电脑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教学设备。
有一套较齐全的图书、杂志资料;
(三)理论和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1. 理论讲课要以启发为主,着重阐明药物的作用、作用机理、不良反应、临床应用、疗效评价及用药注意事项;对其它部分可适当联系或指导学生自学;对重要的有实际意义的新科学成就应作实事求是的介绍;
2. 实验课中指导本专业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药代动力学试验的方案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进行动物药代动力学试验、血药浓度测定及药动学参数的计算,掌握房室模型的判断与选择,以及有关药动学参数的生理意义。
同时结合我国当前新药研发的要求,我们增加了缓、控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研究,加深学生对临床药动学重要性的认识。
(四)总论和各论的教学方法
总论主要包括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药物的临床试验、疗效评价、不良反应监察和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各论主要按药物作用的器官或系统分类,着重阐明各个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等相关内容。
同时以常见病为纲。
对每一种疾病,依据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再对应药物的作用机制,阐述药物治疗疾病的目标和切入点。
重点讨论在各种疾病状态下,该如何选择药物,如何使用药物,包括疗效评价及用药注意事项。
(五)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的教学
1、课程的重点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原理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减少其不良反应。
使学生获得有关各种药物作用规律及作用特点的知识和最新发展,了解如何正确应用药物防治疾病,并培养学生辨证德科学思维方法。
要求学生自己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药代动力学试验的方案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进行动物药代动力学试验、血药浓度测定及药动学参数的计算,掌握房室模型的判断与选择,以及有关药动学参数的生理意义。
同时能够掌握Ⅱ-Ⅲ期临床试验的设计,特别是随机、盲法、对照等方法学的应用及临床疗效统计分析。
为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教学内容强调药品上市后的监察,把Ⅳ期临床试验中不良反应考察,尤其是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的判断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2、课程的难点临床药理学处于基础药理学与临床药物治疗学的界面,由于药物治疗在现代治疗中的优势,临床药理学已成为当代医学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
其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都在不断发展,如在心血管病、呼吸系病、老年医学领域,临床药理学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生殖医学、精神医学、神经病学(如抗惊厥药)、传染病的治疗(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方面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而且在健康服务领域也扮演着积极的领导角色。
因此临床药理学课程的教学必须与临床研究的步伐保持一致,进一步突出临床药理学有别于基础药理学的特点。
除吸收国内外其他临床药理学教材的精华外,需增补有关临床药理学学科新领域的内容,如分子药物遗传学、药物经济学,药物流行病学等。
(六)实验课的课程设计
实验课包括硫喷妥钠的兔体药代动力学研究、罗红霉素的犬体药代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厄贝沙坦胶囊的人体生物利用度实验设计、个例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药物临床研究的盲法设计等内容。
临床药理学实验主要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结合所
学理论知识进行药代动力学试验的方案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进行动物药代动力学试验、血药浓度测定及药动学参数的计算,掌握房室模型的判断与选择,以及有关药动学参数的生理意义。
并且配合课堂讨论和多媒体等方式,达到既验证理论,巩固和加强临床药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目的,又要做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堆的开发。
临床药理学教学实验按系统安排,实验总时数为24学时,分7次进行。
其效果以及课程目标为:(1)目前学生所用的《临床药理学实验讲义》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所开设的实验课,有一定数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
(3)学生做实验前教师先讲解要点,学生实验时教师进行辅导,实验结束时教师进行小结。
实验课结合提问和小测验。
(4)所教学生的实验报告质量较高,教师能及时、认真批改。
(七)创新与特点
围绕新药研究与开发,重点突出临床药理学在新药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把Ⅰ-Ⅳ期临床试验和生物等效性试验贯穿于临床药理学的理论与实验教学中。
本专业学生参加Ⅰ期临床试验和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整个过程,能够熟练应用有关药代动力学软件进行药动学参数的计算和生物等效性的评价,同时能够掌握Ⅱ-Ⅲ期临床试验的设计,特别是随机、盲法、对照等方法学的应用及临床疗效统计分析。
为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教学内容强调药品上市后的监察,把Ⅳ期临床试验中不良反应考察,尤其是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的判断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八)其他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
1. 根据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重点:如:药学专业学生的教学,在内容上突出新药研究与开发,使学生熟悉新药从药学研究-药理和毒理学研究-临床研究的全过程。
同时以药物的临床评价为主线,以药物的安全、合理使用为核心,强化药物质量和安全意识。
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以常见病、多发病的药物治疗为重点,强调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参考我室教师参加编写的《临床药物治疗学》)。
专升本学生的教学,在内容上以病而不是以药为线进行讲解。
2. 完善教学大纲:有系统的临床药理学教学大纲,并根据教材版次翻新及学科进展,适时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修订、完善;
3. 教学管理:由主任领导,教学副主任负责,教学秘书协助,安排集体备课、新教师试讲、考卷考试情况分析及不定期听课抽查。
理论课由各教学组组长协调组内教学一般安排;实验课由实验教学总管和实验室主任共同安排。
4. 教师的教学考核办法:考核内容有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教学效果考核办法有:
(1)组织教研室老师相互听课,打分评议;(2)征求学生对授课教师教学上的意见进行评议打分;(3)考试采用“考教分离”,授课教师不参加出试题,由教研室组织其它老师出题或从教务处提供的国家级题库出题,以保证考试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学生的考试成绩及分析情况为对授课教师教学效果检验的一个客观指标。
五、授课对象要求
1. 适应“5+3”为主体的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需要,适用面较广,不仅可作为5年制医学本科生教学使用,也可作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标准教材。
2. 可供药学专业五年或四年制使用
六、教材及参考资料
1. 教材:全国高等学校卫生部规划教材《临床药理学》(第4版),李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 主要参考书:(1)徐叔云.临床药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李家泰.我国临床药理20年.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0(3)Bertram G,Katzung.Basic & Clinical Pharmacology.9th ed.New York:McGraw-Hill,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