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璧山县青杠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重庆市璧山县青杠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下列属于光源的是( )
A.燃烧的蜡烛B.正在播映的电影幕布
C.皎洁的月亮D.波光粼粼的水面
2.如图的四种情景,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
树荫下形成圆形光斑B.
斑马倒影
C.
手影D.
日全食
3.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面就不发声了,其原因是( )
A.手将声音吸收了B.手不能传播声音
C.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D.声音被手所吸收
4.教室里多媒体用的白色屏幕,其表面做成粗糙的目的是( )
A.发生镜面反射 B.发生漫反射C.容易吸收光D.容易反射光
5.有一种新型锁﹣﹣声纹锁.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6.下列判断物体运动情况的说法中,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 )
A.太阳从东方升起
B.月亮躲进云里
C.客车里的乘客认为司机是静止的
D.飞机里的飞行员看到大地在运动
7.关于误差和错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测量过程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C.只要正确测量就一定能避免误差
D.精确度高的测量工具可避免误差
8.测量物理课本1张纸的厚度,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可采用的方法是用刻度尺( ) A.直接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B.多次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求平均值
C.测量5张纸的总厚度求平均值
D.测量100张纸的总厚度求平均值
9.水中游得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km/h,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每秒可跑40m,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行5km.比较它们的速度大小,则( )
A.猎豹最大 B.旗鱼最大 C.褐海燕最大D.三者一样大
10.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根据图象信息所做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三个物体运动速度关系是v甲>v乙>v丙
B.相同时间它们运动的路程关系是s丙>s甲>s乙
C.运动相同路程所用时间关系是t丙>t乙>t甲
D.若路程相同,同时出发丙最先到达终点
二、填空、(每空2分,共30分)
11.校运会上,四位同学进行百米决赛.
(1)计时裁判是根据__________(选填“发令枪声”或“看到冒烟”)开始计时.
(2)下表是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的计时成绩,跑得最快的是__________.
运动员甲乙丙丁
成绩11.3s 12.4s 11.7s 13.6s
(3)裁判员判断是依据__________相同,比较__________的大小来判断运动员的运动快慢.
12.演唱会现场,吉他手悠扬的琴声是通过__________传播到现场观众的耳中;演奏中他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振动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__;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__________减弱噪声.
13.用“频闪摄影”可记录物体相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网球运动时的频闪照片.甲中相邻两位置距离相等,由照片可知,__________球做匀速直线运动,__________球的速度越来越大(全部选填“甲”或“乙”)
14.光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速度为__________ m/s;为实现我国的探月计划,向月球发射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约需2.6s,则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km.
15.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小汽车和客车的速度之比为5﹕4,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8﹕7,则小汽车与客车所用的时间之比为__________.
16.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则甲的速度__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的速度;经过8s,它们相距__________m.
17.一支温度计刻度不准确,在冰水混合物中是4℃,在沸水中是94℃,用它来测一杯水的温度,显示温度为22℃,这杯水的实际温度是__________℃
三、实验题(每空1分,作图2分,共22分)
18.如图所示,用甲、乙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其测量结果分别为:甲测量的结果是__________,甲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乙测量的结果是__________,乙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_尺测量较准确.
19.图是研究小孔成像原理图,蜡烛通过小孔在光屏上成的是___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当蜡烛远离小孔时,它在光屏上形成的像将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0.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且可绕ON转动,ON垂直镜面,此时E、F在同一平面上.
(1)为了探究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要多次改变图甲中的入射光线的方向,观察__________的方向.
(2)小明分析右表中的数据,得出:光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你认为这个实验结论____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
实验次数入射角反射角
1 30°30°
2 40°40°
3 60° 60°
(3)若将纸板F向后转动一定的角度,如图乙所示,同学们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表明__________.
(4)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__________.
21.小芳同学用带刻度尺的长木板和木块组成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图中显示的是她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她想通过测量各阶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找出小车的运动规律.
(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
(2)为了测出平均速度,除了刻度尺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
(3)补充完成实验表格.
路段路程(cm)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cm/s)
t1=6 v1=__________
甲到丙s1=_______
___
甲到乙s2=26 t2=2 v2=__________
乙到丙s3=64 t3=__________ v3=__________
(4)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得出:从斜面顶端向下运动的小车做__________运动.
22.请画出图中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45度.
四、计算题(每题6分,共18分)
23.一列火车长300m,匀速通过一座6000m的隧道,用了10min,问此火车完全经过隧道时的速度为多少m/s?
24.表是福州至厦门D6233次列车沿途部分站点的到站、发车时刻表.
请根据该表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在13:15时的速度为多大?
(2)列车从泉州站出发还要行驶多少时间才到达厦门站?
(3)本次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站名到达时间开车时间里程/km
福州始发站12:15 0
泉州13:14 13:16 174
厦门14:05 终点站276
25.一辆汽车以30m/s的速度向山崖前进,司机鸣笛后继续前进,5s后听到回声,求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的距离.(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2015-2016学年重庆市璧山县青杠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下列属于光源的是( )
A.燃烧的蜡烛B.正在播映的电影幕布
C.皎洁的月亮D.波光粼粼的水面
【考点】光源.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是光源,自身不能发光的物体不是光源.
【解答】解:A、点燃的蜡烛自身能够发光,是光源;
B、电影幕布自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其它物体发出的光,不是光源;
C、月亮自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太阳的光,因此月亮不是光源;
D、水面自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其它物体发出的光,不是光源.
故选A.
【点评】钻石自身不能发光,只能反射其它物体发出的光,钻石不是光源;
2.如图的四种情景,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
树荫下形成圆形光斑B.
斑马倒影
C.
手影D.
日全食
【考点】光的反射;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专题】应用题;图析法.
【分析】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应用的实例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现象;
光的反射是指光线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比如我们平时看到的物体,平面镜成像等.【解答】解:A、在浓密树阴下的地面上出现许多光斑是利用了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道理.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斑马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其实质是光的反射,符合题意;
C、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当光射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物体背面就形成了一个阴暗区域,就是影子.不符合题意;
D、日全食的形成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光的反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等相关的现象在生活中均非常常见,且有一定的相似性,我们应把握其实质,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区分才行.
3.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面就不发声了,其原因是( )
A.手将声音吸收了B.手不能传播声音
C.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D.声音被手所吸收
【考点】声音的产生.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解答】解:当敲击鼓时,鼓面会振动发出声音,当用手按住鼓面时,鼓面振动停止,所以声音就消失了;
故选C.
【点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发声停止的原因是振动停止.
4.教室里多媒体用的白色屏幕,其表面做成粗糙的目的是( )
A.发生镜面反射 B.发生漫反射C.容易吸收光D.容易反射光
【考点】漫反射.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表面粗糙的反射面,光线射到反射面上时,反射光线射向不同的方向.
【解答】解:教室里的投影屏幕都是用粗糙白布制成的,是为了让光线射到上面发生漫反射,让各个地方的人都能看到画面上的字.
故选B.
【点评】要知道光滑的表面会发生镜面反射,粗糙的表面发生漫反射,本题是一道基础题.
5.有一种新型锁﹣﹣声纹锁.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考点】音色.
【分析】不同物体发声时,声音的特色不同,就是指音色不同.
【解答】解:因为每个人的发声音色不同,而声纹锁是依据音色来进行判断的,只能按照设定的音色打开;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音色定义的理解与应用.
6.下列判断物体运动情况的说法中,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 )
A.太阳从东方升起
B.月亮躲进云里
C.客车里的乘客认为司机是静止的
D.飞机里的飞行员看到大地在运动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应用题.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
【解答】解:A、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是被研究的物体,太阳和地面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太阳运动,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符合题意.
B、月亮在云朵里穿行,被研究的物体是月亮,月亮和云朵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云朵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不符合题意.
C、客车里乘客认为司机是静止的,被研究的物体是司机,以乘客为参照物,司机和乘客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司机是静止的.不符合题意.
D、飞机里的飞行员看到大地在运动,是以飞机为参照物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该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参照物的选择,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7.关于误差和错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测量过程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C.只要正确测量就一定能避免误差
D.精确度高的测量工具可避免误差
【考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的减小误差.
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灭误差.
【解答】解: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A正确;
B、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故B错误;
C、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与测量的人、测量工具、测量环境有关,因此,任何测量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故C错误;
D、选用精确度高的测量工具可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误差的了解,误差是我们测量时不可避免产生的,是正常的,我们要正视误差.
8.测量物理课本1张纸的厚度,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可采用的方法是用刻度尺( ) A.直接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B.多次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求平均值
C.测量5张纸的总厚度求平均值
D.测量100张纸的总厚度求平均值
【考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由于测量工具精确度的限制,某些微小量(如一张纸的厚度),无法直接测量,在测量时,可以把若干个相同的微小量,集中起来,做为一个整体进行测量,将测出的总量除以微小量的个数,就可以得出被测量的值,这种测量方法叫做“测多算少法”.
【解答】解:A、一张纸的厚度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可能用刻度尺直接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此选项办法不可采用.
B、一张纸的厚度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可能用刻度尺直接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所以不能多次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求平均值,故此选项办法不可采用.
C、一张纸厚度太小,5张纸的厚度仍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故此选项办法不可采用.
D、用刻度尺测量100张纸的总厚度,用所得结果除以100,即得一张纸的厚度,此选项所述办法可以采用.
故选D.
【点评】测微小质量、微小长度一般用累积法,测曲线长度一般用化曲为直法、滚轮法,测硬币等圆的直径一般用平移法,在学习重要注意总结,灵活选用特殊测量方法.
9.水中游得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km/h,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每秒可跑40m,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行5km.比较它们的速度大小,则( )
A.猎豹最大 B.旗鱼最大 C.褐海燕最大D.三者一样大
【考点】运动快慢的比较;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分析】根据求出猎豹和褐海燕的运动速度,将速度单位换算统一,进行比较.
【解答】解:旗鱼的速度;
猎豹的速度;
褐海燕的速度.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物体运动速度的比较,解题的关键是物体速度的换算.
10.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根据图象信息所做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三个物体运动速度关系是v甲>v乙>v丙
B.相同时间它们运动的路程关系是s丙>s甲>s乙
C.运动相同路程所用时间关系是t丙>t乙>t甲
D.若路程相同,同时出发丙最先到达终点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根据s﹣t图象求出乙的速度,从v﹣t图象上读出甲和丙的速度,可判断三个物体运动速度关系;
(2)根据v=可知,时间相同时路程和速度成正比分析可判断相同时间它们运动的路程关系;
(3)根据v=可知,路程相同时时间与速度成反比分析可判断运动相同路程所用时间关系;
(4)已知三物体的速度关系,根据t=分析,若路程相同,哪个物体用的时间最少哪个物体最先到达终点.
【解答】解:A、由s﹣t图象可知,乙的速度v乙===4m/s,由v﹣t图象可知甲的速度v甲=4m/s,丙的速度v丙=6m/s,所以,三个物体运动速度关系是v甲=v乙<v丙,故A错误;
B、根据v=可知,时间相同时路程和速度成正比,所以相同时间它们运动的路程关系是s 丙>s甲=s乙,故B错误;
C、根据v=可知,路程相同时时间与速度成反比,所以运动相同路程所用时间关系是t丙<t乙=t甲,故C错误;
D、因为v甲=v乙<v丙,根据t=可知,若路程相同,同时出发丙用的时间最少,所以丙最先到达终点.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关键是读懂图象,并从图象中获取相关信息,题目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二、填空、(每空2分,共30分)
11.校运会上,四位同学进行百米决赛.
(1)计时裁判是根据看到冒烟(选填“发令枪声”或“看到冒烟”)开始计时.
(2)下表是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的计时成绩,跑得最快的是甲.
运动员甲乙丙丁
成绩11.3s 12.4s 11.7s 13.6s
(3)裁判员判断是依据路程相同,比较时间的大小来判断运动员的运动快慢.
【考点】运动快慢的比较.
【专题】信息给予题;比较思想;控制变量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接近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即3×108m/s;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据此分析;
(2)甲乙丙丁四位同学进行的是百米赛跑,那么路程一定,用时较少的跑的就快,由此可解答此题.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的多少,用时越多,运动越慢;利用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经过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解答】解:
(1)当发令员发令时,光和声音同时向前传播,光速远远大于声速,计时裁判看到烟后要再经一段时间才能听到枪声,所以看枪冒烟计时比听到枪声才计时误差小,更准确.
(2)由题意知: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的路程相同,因此用时少的跑的快;由表中数据知:甲用的时间最少,所以甲跑的最快;
(3)裁判员判断是利用运动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的长短来比较运动员运动的快慢的.
故答案为:(1)看到冒烟;(2)甲;(3)路程;时间.
【点评】此题考查运动快慢的比较,要求学生掌握利用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
12.演唱会现场,吉他手悠扬的琴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的耳中;演奏中他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振动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频率及音调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声现象.
【分析】(1)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2)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3)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1)琴声和我们的耳朵之间有空气,琴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中.
(2)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即改变声音的音调.
(3)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空气;音调;声源处.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三要素、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分析解答.
13.用“频闪摄影”可记录物体相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网球运动时的频闪照片.甲中相邻两位置距离相等,由照片可知,甲球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球的速度越来越大(全部选填“甲”或“乙”)
【考点】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压轴题.
【分析】此题是根据两幅图片填空.频闪照相两个球之间时间间隔相同,S=V×T,匀速直线运动的小球,两个小球间的间隔相同.速度越来越快的小球,两个球之间间隔越来越大.【解答】解:频闪照相两个球的图象之间时间间隔相同,根据S=V×T,甲图象,两个小球图象间的间隔相同,应为匀速直线运动;乙图象,两个小球图象间的间隔越来越大,说明该小球速度越来越快.
答:甲;乙
【点评】此题是考查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的理解,以及观察运动图象的能力.
14.光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速度为3.0×108m/s;为实现我国的探月计划,向月球发射的激光到达月球并返回地面约需2.6s,则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是3.9×105 km.
【考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计算题.
【分析】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8m/s,又知时间2.6s,根据S=Vt可求出光传播的距离,这个距离的一半就是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解答】解: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8m/s,
光在2.6s内传播的距离:S=Vt=3×108m/s×2.6s=7.8×108m,
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S′=×7.8×108m=3.9×105 km.
故答案为:3.0×108;3.9×105.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传播速度及速度公式的运用,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
15.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小汽车和客车的速度之比为5﹕4,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8﹕7,则小汽车与客车所用的时间之比为32:35.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应用题;比例法.
【分析】已知小汽车和客车的速度之比和通过的路程之比,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式求出两者所用的时间之比.
【解答】解:已知v1:v2=5:4,s1:s2=8:7,
根据t=得:
==×=×=.
故答案为:32:25.
【点评】本题考查时间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本题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16.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则甲的速度大于(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的速度;经过8s,它们相距0.4m.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根据图象由v=判断甲乙两车速度的关系;
由s﹣t图象,求出两小车在6s内的路程可判断两小车的位置关系.
【解答】解:由图象知,在相同的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较多,由v=可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由图可知经过8s,甲乙两车的路程分别是s甲=0.8m,s乙=0.4m,
因为两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车在乙车的前方s=s甲﹣s乙=0.8m﹣0.4m=0.4m处.
故答案为:大于;0.4.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s﹣t图象的理解能力,由物体的s﹣t图象,可以求:①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的路程,②物体发生一定路程所用时间,③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④求物体的运动速度.
17.一支温度计刻度不准确,在冰水混合物中是4℃,在沸水中是94℃,用它来测一杯水的温度,显示温度为22℃,这杯水的实际温度是20℃
【考点】摄氏温度及其计算.
【专题】计算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因为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所以读数准确的温度计100格代表100摄氏度,根据“用它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示数为4℃,测1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示数为
94℃”,所以一个格就表示℃=1.05℃,计算出温度的变化从0℃到100℃温度计的示
数升高几个格,再根据用它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示数是4℃,从而计算出用此温度计测量得到的温度与实际温度的对应关系.
【解答】解:
由题意知,该温度计0~100℃之间共有94格﹣4格=90格,所以每个格表示的温度是
=℃;
用它测得水的温度为22℃时,水的实际温度℃×(22﹣4)+0℃=20℃.
故答案为:20.
【点评】对于温度计不准的读数问题,我们要先求出温度计一小格表示的温度,然后乘以温度计的水银柱相对于0℃上升了多少格,求出物体的实际温度.
三、实验题(每空1分,作图2分,共22分)
18.如图所示,用甲、乙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其测量结果分别为:甲测量的结果是2.8cm,甲尺的分度值是1cm;乙测量的结果是2.80cm,乙尺的分度值是1mm,乙尺测量较准确.
【考点】刻度尺的使用.
【专题】实验题.
【分析】(1)刻度尺读数时注意分度值和物体与零刻线对齐的位置,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分度值是刻度尺上相邻最近刻线间的长度;
(3)分度值越小的刻度尺测量结果越准确.
【解答】解: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
甲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是:5.8cm﹣3.0cm=2.8cm;
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乙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是:5.80cm﹣3.00cm=2.80cm;
乙刻度尺的分度值小,所以乙刻度值测量比较准确;
故答案为:2.8cm;1cm;2.80cm;1mm;乙.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读数,属于基础知识.
19.图是研究小孔成像原理图,蜡烛通过小孔在光屏上成的是倒立(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当蜡烛远离小孔时,它在光屏上形成的像将变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1)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通过小孔后,在小孔后面的光屏上形成倒立的实像,这就是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2)小孔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物到小孔的距离、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根据影响像大小的因素解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