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二模试题分类汇编——科普阅读题综合及详细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普阅读题
1.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

如图分别表示生成氯化钠的不同化学反应,请根据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①图1是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由图1可知,元素的化学性质与________(填字母序号)密切相关。

A 最外层电子数
B 质子数
C 电子层数
②图2描述了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图中A 、B 、C 三处中B 处应填入的化学符号是________。

③图3所示物质NaClO 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答案】A H + +3 222Cl 2NaClO =2ClO 2NaCl ++
【解析】
【分析】
【详解】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故填:A
②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分子,B 处是盐酸电离出来的氢离子;故填:H +
③在NaClO 2中,钠元素是+1价,氧元素是-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 ,则有(+1)+x +(-2)×2=0,x =+3;据图可以看出,该反应是 Cl 2和NaClO 2反应生成了ClO 2和NaCl ,故填:+3,222Cl 2NaClO =2ClO 2NaCl ++。

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碳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组成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CO 2来实现的,如图是碳循环主要途径的模式图。

(1)结合图,下列关于碳循环的认识正确的是(填序号)_____。

A有机物和无机物可以相互转化
B碳循环过程只涉及到化学变化
C碳循环过程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都不变
D燃烧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形式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图中碳循环中的下列变化
①动物体内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发生缓慢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_____。

②消耗二氧化碳的一种方式_____。

(3)从化学的视角看物质
目前,人们对二氧化碳的评论褒贬不一,请列举有力的证据取论证褒贬两方面的观点。

要求:①表达完整,因果关系清晰明确②一个角度举出一个事例即可③字数分别控制在30字内。

有益处:_____;
有害处:_____。

【答案】AD C6H12O6 +6O2酶
6CO2+6H2O CO2+H2O=H2CO3二氧化碳可以促进绿色植物的
光合作用,因此可以做气体肥料;二氧化碳可以做化工原料,用于生产尿素、纯碱、制碳酸饮料等;二氧化碳可以制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或人造云雾等;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因此可以灭火二氧化碳无毒,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所以可以使人窒息死亡;二氧化碳增多,引起温室效应
【解析】
【详解】
(1)A、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气,有机物和无机物可以相互转化,故正确;
B、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放出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不是碳循环过程只涉及到化学变化,故错误;
C、碳循环过程中,有单质氧气生成,氧元素的化合价改变,故错误;
D、燃烧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形式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故正确。

故答案:AD
(2)①生物体内的葡萄糖(C6H l2O6)被缓慢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C6H12O6 +6O2酶
6CO2+6H2O。

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3)观点一:二氧化碳的“利”大于“弊”;观点二:二氧化碳既有“利”也有“弊”;观点三:二氧化碳的“弊”大于“利”
论据①:有益处:
A、二氧化碳可以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可以做气体肥料;
B、二氧化碳可以做化工原料,用于生产尿素、纯碱、制碳酸饮料等;
C、二氧化碳可以制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或人造云雾等;
D、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因此可以灭火;
论据②:弊:
A、二氧化碳无毒,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所以可以使人窒息死亡;
B、二氧化碳增多,引起温室效应。

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沐浴在阳光下的绿色植物在悄悄地进行着一个重要的化学变化——光合作用。

它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什么条件呢?
(实验1)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一段时间后,取玻璃瓶内罩住的叶片及未罩住的一个叶片,分别经过脱色等处理,加入碘溶液。

观察到前者无变化,后者变蓝。

(实验2)操作步骤:①取淡蓝色的BTB溶液倒入试管A中。

②另取BTB溶液放入大烧杯中,向溶液中吹气,溶液颜色变黄。

③将大烧杯中的BTB溶液倒入B、C、D试管中,在C、D试管中各放入一棵植物。

④用橡皮塞将A、B、C、D 4个试管塞紧,并用锡纸将试管D包裹。

⑤将4个试管置于光照下,观察BTB溶液的变色情况。

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试管中溶液颜色仍为淡蓝色,B试管中溶液颜色仍为黄色,C试管中溶液颜色变为淡蓝色,D试管中溶液颜色仍为黄色。

小资料:1.淀粉遇碘会变为蓝色。

4.BTB即溴麝香草酚蓝。

溴麝香草酚蓝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吸附指示剂。

BTB溶
液在pH < 6时呈黄色,在pH > 7.6时呈蓝色,在pH 为6~ 7.6时呈过渡颜色绿
色或淡蓝。

其实,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变成了有机物,将光能转变成了化学能,同时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光合作用的反应物是。

(2)实验1的目的是;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3)实验2中,A、B、C、D 4个试管做了3组对照实验,其中能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在光照条件下进行的对照实验是(填试管序号)。

(4)北京市蔬菜需求量庞大,请你为种植大棚蔬菜的农民提出一条增产的建议:。

【答案】(1)CO2、H2O
(2)证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检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除尽
(3)CD(4)增加光照
【解析】
试题分析:光合作用的反应物是CO2、 H2O。

实验1的目的是证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除尽。

实验2中,A、B、C、D 4个试管做了3组对照实验,其中能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在光照条件下进行的对照实验是CD。

北京市蔬菜需求量庞大,为种植大棚蔬菜的农民提出一条增产的建议:增加光照。

考点:基本概念和原理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9年1月,某市酒吧发生一起特大火灾。

该事故的起因是几个年轻人在酒吧内燃放烟花,引燃聚氨酯泡沫塑料天花板,聚氨酯泡沫塑料燃烧产生大量有毒烟气,造成人员中毒伤亡。

材料二:氢氧化镁是一种新型的阻燃剂。

当温度达到380℃时,氢氧化镁开始分解出水蒸气,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

利用氢氧化镁这一性质,将它添加在塑料等易燃性材料中能起阻燃作用。

(1)聚氨酯泡沫塑料属于_________材料(填“有机”或“无机”)。

请回答聚氨酯泡沫塑料
的一点化学性质____________。

(2)燃着的烟花在引发这场火灾中所起的作用__________。

(填标号)
A .提供氧气
B .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 .提供可燃物
(3)根据灭火原理初步分析氢氧化镁能作阻燃剂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一点)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机物 具有可燃性 B 隔绝空气或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22
Mg OH MgO+H ΔO
【解析】
【分析】 燃烧条件是物质是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上,有氧气参与,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镁和水。

【详解】
(1)聚氨酯是含碳的化合物,故属于有机合成材料,引燃聚氨酯泡沫塑料天花板,聚氨酯泡沫塑料燃烧产生大量有毒烟气,故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化学性质是有可燃性。

(2)燃烧条件是物质是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上,有氧气参与,烟花起到了点燃聚氨酯的作用,也就是提供了其燃烧时的温度,故选B 。

(3)灭火是阻断燃烧的条件,由叙述可知380℃以上是氢氧化镁发生分解吸收燃烧物表面的热量,释放出大量水份,分解出的氧化镁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阻止燃烧的进行,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Mg OH MgO+H ΔO 。

6.阅读下列科技短文,回答问题。

废旧塑料制品和橡胶轮胎等含碳废物如何变废为宝,是众多科学家和工程师努力的目标。

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用超临界水处理含碳废物的新技术。

超临界水是将水加热到超过374℃并加压到超过219个大气压,使水处于气、液相互交融的状态。

在超临界水的环境中,含碳废物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氢气、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而无机物保留在残余物中,随后被去除。

由于该过程中不使用氧气且温度相对较低,因此不会形成有害气体。

(1)文中涉及到的有机合成材料有_________(填1种即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超临界水与液态水具有相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B 将气态水升温或加压一定使水分子间距离变小
C 超临界水是由液态水和气态水组成的混合物
D 用超临界水处理含碳废物的方法比焚烧法更环保
(3)氢气和甲烷都是清沽能源,写出甲烷完全燃烧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充分燃烧1 g氢气或甲烷释放的热量如上图所示,与甲烷相比,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
_________;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燃料,更多的是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原因是
_________(写出1 点即可)。

【答案】塑料(或橡胶) D CH4+2O2点燃
CO2+2H2O 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更多氢气贮存
困难(或制取成本高)
【解析】
【分析】
【详解】
(1)塑料制品和橡胶都是有机合成材料;
(2)A、超临界水是将水加热到超过374℃并加压到超过219个大气压,使水处于气、液相互交融的状态,两者物理性质差别很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B、超临界水是将水加热到超过374℃并加压到超过219个大气压,使水处于气、液相互交融的状态,水分子间距离可能变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C、超临界水是由液态水和气态水组成的纯净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在超临界水的环境中,含碳废物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氢气、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用超临界水处理含碳废物的方法比焚烧法更环保,故选项说法正确;
(3)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4+2O2点燃
CO2+2H2O;据图
可知,与甲烷相比,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更多;目前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没有大量应用氢能源是没找到合适、廉价的制氢方法及合理、安全的储存和运输方法。

7.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化石能源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能源,但其储量有限,不可再生。

《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中提出,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

由上图可见,太阳能、风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多。

太阳能的利用是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例如,通过光催化可将H2O、CO2转化为H2、CO、CH4、CH3OH(甲醇)等太阳能燃料,示意图右图。

随着科技的进步,能源将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例如,利用照明灯、人体散发的热量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废热发电。

我国研发的“柔性、可裁剪碲化铋(Bi2Te3)/纤维素复合热点薄膜电池”,能充分贴合人体体表,实现利用体表散热为蓝牙耳机、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电子设备供电。

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化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2015、2030和2050年能源结构中的化石能源,所占比例降低的是
_____________。

(2)H2O、CO2转化得到的太阳能燃料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该过程属于
_____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复合热点薄膜电池中Bi2Te3由_______种元素组成。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A.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 B.科技进步会促进能源的利用
C.石油和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 D.生活中的废热可转化为电能
【答案】常规能源煤炭、石油等比例降低;CO化学;两(或2);ABD。

【解析】
【详解】
(1)据图判断太阳能、风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多,常规能源煤炭、石油等比例降低;
(2)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根据光催化可将
H2O、CO2转化为H2、CO、CH4、CH3OH(甲醇),其中CO属于氧化物;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故是化学变化;
(3)Bi2Te3由Bi、Te两种元素组成;
(4)A、根据材料和图可知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低碳转型,故A正确;
B、由图可知,随着科技进步,会促进能源的利用,故正确;
C、石油是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故错误;
D、根据题意可知生活中的废热可转化为电能,正确。

故选ABD。

8.完成下列探究实验.
(1)小然同学设计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如图1,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滴入适量浓氨水后,观察到酚酞试纸__________,原因是____.
②放入少量生石灰的作用是____,试写出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
(2)有一袋白色粉末,甲同学认为是碳酸钙;乙同学认为是碳酸钠;丙同学认为是碳酸氢钠;丁同学认为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为了探究该白色粉末的成分,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少量白色粉末放入水中搅拌,观察到____,说明甲同学的猜想不正确.
②室温时,分别向盛有等质量的碳酸氢钠、碳酸钠和白色粉末样品的锥形瓶中注入等体积、足量的10%的盐酸,记录如下表:
实验编号锥形瓶内物质
最终得到CO2体积/mL 名称质量/g
Ⅰ碳酸氢钠0.10V1
Ⅱ碳酸钠0.10V2
Ⅲ白色粉末0.10V3
(解释与结论)
③实验I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④表中V1___V2(填“>”、“<”或“=”);
⑤若V1>V3>V2则白色粉末物质为_____
【答案】变红色氨分子不断运动,遇到湿润的酚酞试纸生成氨水显碱性,酚酞遇碱性物质变红加快氨分子的运动速率 CaO+H2O═Ca(OH)2固体全部溶解
NaHCO3+HCl=NaCl+H2O+CO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解析】
【详解】
(1)①滴入适量浓氨水后,观察到酚酞试纸;原因是:氨分子不断运动,遇到湿润的酚酞试纸生成氨水显碱性,酚酞遇碱性物质变红;
②放入少量生石灰的作用是加快氨分子的运动速率,因为生石灰遇水放热,试管内温度升高,氨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生石灰遇水放热反应原理:CaO+H2O═Ca(OH)2;
(2)①将少量白色粉末放入水中搅拌,固体物质全部溶解,说明甲同学的猜想不正确,因为碳酸钙不溶于水;
③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原理:NaHCO3+HCl=NaCl+H2O+CO2↑;
④等质量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质量较大的是碳酸氢钠,
设碳酸氢钠和碳酸钠质量为m,对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分别为x和y。

则对应关系如下
32
NaHCO CO
8444
m x
~
84 m =
44
x
x=
44
84
m 232
Na CO CO 10644
m y
~
106 m =
44
y
y=
44
106
m
x>y,则碳酸氢钠产生的气体质量大于碳酸钠产生的气体质量,二氧化碳密度相等,则碳酸钠产生的气体体积大于碳酸钠产生的气体体积,V1>V2;
④若V1>V3>V2,白色样品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大于碳酸钠产生气体,小于碳酸氢钠产生的气体,则说明白色样品中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固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