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预防保健》实训——基础模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训一统计资料的描述与分析
【实训目的】
1.掌握数值变量资料的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的描述;掌握正态分布规律及其应用;
2. 掌握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率/构成比)。
【实训方法】
复习描述数值变量资料和分类变量资料的各种指标及其意义;正常参考值范围与可信区间的区别;通过分析所给资料掌握数值变量资料和分类变量资料的基本分析内容与方法。
【实训内容】
一、最佳选择题
1.述一组偏态分布资料的变异度,以()指标较好。
A.全距
B.标准差
C.变异系数
D.四分位数间居距
E.方差
2.用均数和标准差可以全面描述()资料的特征。
A.正偏态分布 B.负偏态分布 C.正态分布 D.对称分布 E.对数正态分布
3.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数后()。
A.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 B.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 C.两者均不变
D.两者均改变 E.以上都不对
4.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
A.变异系数 B.方差 C.极差 D.标准差 E.四分位数间距
5.偏态分布宜用()描述其分布的集中趋势。
A.算术均数 B.标准差 C.中位数 D.四分位数间距 E.方差
6.各观察值同乘以一个不等于0的常数后,()不变。
A.算术均数 B.标准差 C.几何均数 D.中位数 E.变异系数
7.()分布的资料,均数等于中位数。
A.对数正态 B.正偏态 C.负偏态 D.偏态 E.正态
8.最小组段无下限或最大组段无上限的频数分布资料,可用()描述其集中趋势。
A.均数 B.标准差 C.中位数 D.四分位数间距 E.几何均数
9.血清学滴度资料最常用来表示其平均水平的指标是()。
A.算术平均数 B.中位数 C.几何均数 D.变异系数 E.标准差
二、简答题
1.对于一组近似正态分布的资料,除样本含量n外,还可计算X,S和X±1.96S,问各说明什么?
2.试述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及对数正态分布的联系和区别。
3.说明频数分布表的用途。
4.变异系数的用途是什么?
5.试述正态分布的面积分布规律。
6.试举例说明均数的标准差与标准误的区别与联系。
7.标准正态分布(u分布)与t分布有何不同?
8.均数的可信区间与参考值范围有何不同?
三、计算分析题
1.某地随机抽样调查了部分健康成人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结果如下表:
某年某地健康成年人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
指标性别例数均数标准差标准值*
男360 4.66 0.58 4.84 红细胞数(1012/L)
女255 4.18 0.29 4.33
男360 134.5 7.1 140.2 血红蛋白(g/L)
女255 117.6 10.2 124.7 请就上表资料:
(1)说明女性的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的变异程度何者为大?
(2)计算男性两项指标的抽样误差。
2.某地某年肿瘤普查资料整理如下表
实习表8-1 某地某年肿瘤普查资料
年龄(岁)人口数肿瘤患者数构成比(%)患病率(1/10万)0~633000 19 ()()
30~570000 171 ()()
40~374000 486 ()()
50~143000 574 ()()
60~30250 242 ()()
合计175**** **** ()()据上述资料
(1)填充。
(2)分析讨论哪个年龄组患肿瘤率最高?哪年年龄组病人最多?
实训二流行病学暴发调查分析
【实训目的】
1.熟悉疾病三间分布的描述方法、病因探索的基本思路;
2.掌握疾病暴发调查的主要步骤和病因的概念。
【实训方法】
复习疾病分布、病因探索和暴发调查的基本步骤;阅读所给资料,分析疾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和特点,提出相应的防制对策。
【实训内容】
【案例一】
1996年10月28日,某地区卫生防疫站电话向省卫生防疫站报告该市发生一起伤寒暴发流行。按照卫生厅指示,省站迅速行动,先后两次派出人员赴该市进行疫情处理。调查情况如下。
(一)疫情的发生
该市每年均有伤寒病例散在发生,当年1~9月,共报告伤寒病例48例,10月中旬以来发病明显上升,10月下旬达到高峰,10月份共发生病例268例,为1~9月份累计报告病例的5~6倍,由于短时间内出现大批病人,该地区卫生防疫站认为是一起伤寒暴发流行,随向省卫生厅及防疫站报告。
[问题1]疾病暴发的判定标准是什么?
[问题2]如何确证伤寒暴发?应开展哪些现场工作?
[问题3]引起疾病暴发的原因通常有哪些?
(二)发病情况
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截止11月12日,该市共报告伤寒病例294人,血培养伤寒杆菌阳性17例,肥达氏反应阳性179例(其中抗体滴度范围O为1:80~1:640;H为1:260~1:
1280。)其余为临床诊断,见实习表8-1,病人多为轻型,多无典型伤寒症状,无一例死亡。
实习表8-1 病人诊断依据
诊断方法例数百分比(%)
病原学17 5.8
肥达氏反应阳性179 60.9
临床诊断98 33.3
合计294 100.00 病人中男性162人,占55.1%;女性132人,占44.9%;病人以青壮年为主,19~40岁病人占57.45%,最小年龄病人为2岁,最大为81岁。工人、学生在各职业人群中占多数,见实习表8-2。
实习表8-2 病人年龄、职业分布
年龄组例数百分比(%)职业例数百分比(%)
≤7 9 3.06 学生86 29.24
8~12 34 11.56 工人82 27.89
13~18 47 15.99 干部46 15.65
19~30 115 39.12 农民43 14.63
31~40 48 16.33 商业服务 7 2.48
41~50 34 11.56 医护人员 7 2.48
51~60 5 1.70 家务待业 9 3.06
>60 2 0.68 渔船民等14 4.57
合计294 100.00 合计294 100.00 对本次发病情况进行逐日统计,发现本次疫情发病高峰出现在10月20日左右,按伤寒平均潜伏期14天计算,暴露时间可能在10月6日左右。
这次伤寒暴发涉及面广,疫情波及该市18个街道、乡镇,且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以新淠河以东为最多,新淠河与梅山路之间次之,梅山路以西再次之。
[问题4]伤寒流行一般有哪几种类型?病例在三间分布上各表现出哪些特点?
[问题5]疾病的人群分布特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问题6]为什么现场调查要收集病人确切的发病时间资料?.
[问题7]伤寒暴发流行的可能传播途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