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次清医案(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次清医案(四)
七、辩证治愈病毒性心肌炎四例
例一张某,男,11岁。

初诊∶1983年4月12日。

主诉及病史∶心慌,气短,心前区痛1周。

患儿于10天前患腮腺炎发烧,并伴有心慌、气短、乏力。

在儿童医院诊断为"腮腺炎并发心肌炎",经用青霉素、三磷酸腺苷、维生素B1、维生素C等药物治疗,症状有所减轻,但仍感心慌、气短、乏力。

大便干,小便黄,口干咽燥。

要求中药治疗。

诊查∶舌红干少苔,脉促。

体温37.1℃,脉搏120次/分,血压110/60mmHg。

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腮腺肿大不显。

心率120次/分,心律不齐,早搏8次/分,心音低钝,心尖部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

血常规;血红蛋白115g/L,红细胞3.4×/L,白细胞4.2×/L,嗜中性粒细胞0.62,淋巴细胞0.35。

血沉20mm/1h。

心电图检查∶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多发性室性早搏,T波Ⅱ、Ⅲ、avF、V4导联低平,ST段V1~V3水平下移。

辨证∶外感温热毒邪,耗劫人体之气阴,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气,清热解毒。

处方∶西洋参18g麦冬15g生地黄15g玄参12g金银花30g连翘18g绿豆30g
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上药6剂后,患者口干咽燥、便干尿黄及脉促有所减轻,但仍感心慌、气短、乏力。

改用益气养阴之法。

处方∶人参12g麦冬15g生地黄15g当归9g黄连6g酸枣仁30g 茯神15g水煎服日1剂。

三诊;服上药12剂,患者心慌、气短明显减轻,心率90次/分,心电图亦偶发室性期前收缩。

改用养血补气之剂。

处方∶人参12g茯苓15g炒枣仁30g当归9g丹参12g龙眼肉18g生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服药18剂,心率82次/分,复查心电图期前收缩消失,ST-T正常,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心慌、气短、乏力等症状消失。

例二赵某,男,12岁。

初诊∶1973年9月26日。

主诉及病史∶心悸、头晕、低热不退已有1月。

1个月前因感冒发烧,伴有头晕、恶心、心慌、气急、胸闷憋气。

在省级医院确诊为"流感并发心肌炎",经治疗后症状减轻,但仍感头目不清,倦怠乏力,心慌胸闷,周身不适,口干不欲饮,食欲不振。

诊查∶舌、苔正常,脉缓时结。

心率60次/分,心律不齐,体温37.3℃。

心电图;偶发室性期前收缩,T波V1~V4。

低而平。

辨证∶此为气阴不复、暑湿不尽之"伏暑"。

治法∶芳香轻清,以除余邪。

处方∶鲜荷叶6g鲜银花9g西瓜翠衣6g鲜扁豆花1枝鲜竹叶心6g丝瓜皮6g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上药5剂,身热退,周身爽,头目清。

遂将上方药量减半合生脉散(人参6g、麦冬12g、五味子5g)轻清缓补。

三诊∶服上方6剂后,患者自觉心慌、气短减轻,期前收缩减少。

根据患者体征,改用益气养阴之法,方用《景岳全书》之五味子汤。

处方∶人参6g麦冬12g五味子5g黄芪18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服药18剂后,症状、期前收缩全部消失,查心电图T波改善。

嘱继服药10~20剂。

以巩固疗效。

例三赵某,女,42岁。

初诊∶1989年3月16日。

主诉及病史;胸闷心慌,时好时坏1年半。

1周前因心慌、晕厥住院,经各种检查确诊为"慢性复发型病毒性心肌炎"。

现患者胸闷憋气、心悸、头晕、乏力,气短似喘,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大便溏稀,日两三次。

身体既不耐冷,又不耐热,而偏于畏寒。

诊查∶舌淡不润,苔白厚粗松,中有剥脱。

脉象不齐,三五不调。

脉搏68次/分,心律不规整,听诊第一心音低钝,心电图示∶频发性房
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阵发性房颤、T波V1~V3倒置,低电压。

辨证∶气阳不足,阴血亏虚,心失温养。

治法∶升复胸中阳气。

处方∶黄芪30g升麻6g柴胡9g知母6g桔梗6g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药5剂,胸闷、心悸、头晕症减,食欲转好。

因阴阳俱虚,遂改用参芪益气汤益阳气、化阴血。

处方∶人参6g黄芪30g炮附子6g白术9g炙甘草6g麦冬12g 五味子5g陈皮10g
水煎服,日1剂。

三诊∶服药25剂,症状明显减轻,房颤发作次数减少,持续时间减短,早搏次数减少。

遂平补阴阳、调养气血、化生元气,处以参附养营汤。

处方∶人参6g炮附子6g炒干姜6g生地黄12g当归12g白芍12g水煎服,日1剂。

服药36剂后,患者自觉症状全部消失,查心电图大致正常。

患者自诉,多年来因服各种抗生素而致的大便稀溏,也随之而愈,追访3年,未见复发。

例四王某,男,23岁。

初诊∶1987年12月6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1987年5月经省立医院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

半年来经常出现阵发性心慌,脉象间有歇止,平时症状不明显,饮食、睡眠、二便均正常。

诊查;舌略暗红,苔薄白。

心电图提示∶Ⅰ、Ⅱ、avF的T波低平,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偶发室性期前收缩,短阵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辨证∶气血不足,心失所养。

治法∶益气养血、滋阴复脉。

处方∶炙甘草12g人参6g生地黄24g桂枝9g阿胶6g(烊化)麦冬10g麻仁18g大枣5枚生姜3片
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药5剂,症状无变化,阵发心悸仍频。

遂根据"心悸而时动时止者,痰火扰心也"的理论,改用黄连温胆汤。

处方∶陈皮10g半夏9g云茯苓15g甘草6g竹茹6g枳实6g黄连9g
水煎服,日1剂。

三诊∶服药6剂,仍不见效,试用血府逐瘀汤。

处方∶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黄9g川芎5g赤芍6g牛膝9g桔梗5g柴胡5g枳壳6g甘草3g
水煎服,日1剂。

服药6剂,自觉心悸发作次数减少。

继服药15剂,心悸仅发作一次。

复查心电图,T波改善,早搏消失。

原方继用24剂后,于1988年4月心电图示,仅见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其他心电图异常均已消失。

【按语】以上四例均系心肌炎。

目前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主要原因是患者感受外邪,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体正气衰败。

所以,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从急性期到后遗症,始终表现着正邪盛衰和阴阳消长的病理变化。

心肌炎发病初期,临床症状多变,表现相差悬殊,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因阳衰阴竭而猝死。

患者进入恢复期,表明正气渐复,病邪始减,病情趋向好转。

但有时病邪虽减而正气已伤;或因正气微虚,邪亦微实,正邪相持不下,而使病情迁延,日久难愈。

病情慢性期,多因邪祛正伤,或反复感染,引起机体阴阳的偏胜偏衰,和由此而产生的痰湿阻络、血瘀气滞、郁热内炽,复使心肌劳损而久虚不复。

"心本乎肾,上不安者由于下,心气虚者因乎精"。

患心肌炎后,精气内夺,积虚成损,心脉失常,这是后遗症的主要原因。

其他如病后脏气乖违,稽留凝滞,阻其运行之机,也是遗留较稳定的心律失常后遗症的原因之一。

因此,前二期的治疗关键,在于分清外感温、热与人体气阳、阴津的虚实、转化;益气养阴以驱温热;后二期的治疗重点,在于察明人体阴阳盛衰与内伤热郁、血滞、痰湿、寒凝之间的消长关系,益气扶阳。

另外,在疾病的后期,患者周身情况基本恢复,只是遗留心电图异常,或有可能成为心肌病变时,首当考虑应用活血化瘀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