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作用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新世界2017年8月
·临床护理·
DIABETES NEW WORLD 糖尿病新世界
糖尿病是临床内科较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因胰岛素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临床表现为血糖较高。
若长时间患病,则会严重损伤其肾、心血管、神经系统等,尤其是伴发低血糖症状,若未症状未的道具较好的控制,对患者生命安全会造成严重威胁[1]。
为此,该病治疗过程
期间对于护理干预的要求也明显提高。
该次2014年1月—2017年1月选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研究对象,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该院收治的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将其分成两组:参照组30例,男:女:13例:17例;62~83岁,年龄均值(70.5±5.5)岁,予以普通护理;实验组30例,男:女:14例:16例;61~86岁,年龄均值(71.5±3.4)岁,予以普通护理联合护理干预。
对2组临床信息做对照,发现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方法
(1)对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入院后,护理人
员对患者做简单的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及加强巡视,并告知患者护理期间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
(2)对实验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配合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干预。
糖尿病属于一种比较典型的内科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除对其展开专业疗法外,还应充分结合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对此,治疗时需在关注患者躯体治疗的基础上,也需合理调节其心理,以保证其保持积极、健康的
心态,从而较好地改善其病情[2]。
比如,护理人员在患者
入院后,多与其交流、沟通,对其病情发展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后,方可准确评估其心理状况,从而根据其病情发展制定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方案[3]。
此外,护理人员
也需与患者家属交流,告知家属该病病因、病情发展、治疗方法、护理计划等,多安慰、看望患者,以缓解其抑郁、焦虑、恐惧等消极心理。
②健康教育护理干预。
糖尿病血糖控制过程比较规范且系统,如若临床未较好地控制其血糖变化,则很容易伴发各种类型的并发症,若病情较重则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为此,护理人员需对患者及其家属展开系统化、规范化的健康教育,重点告知患者低血糖相关的注意事项、应急反应处理措施等,以较好地改进且提升老年糖尿病患者对于夜间低血糖的应急急救、自我识别能力。
比如,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可多准备一些糖饼干、糖果等食物,一旦在夜间出现低血糖就可食用,若低血糖情况严重,需及时告知护理人员予以其静脉滴注葡萄糖。
③定时监测血糖。
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时,加大胰岛素或是降糖药物服用剂量时,应增加监测次数,监测时间主要设置在三餐之前、午夜0:00以及凌晨3:00等各时段。
护理人员进行夜间检测时间段在凌晨0:00~5:00内,利用时间点严密监测其血糖改变状况,尤其对没有低血糖症状但反性较低的患者,如若持续昏迷,护理人员查房时需仔细监测。
④低血糖应急护理干预。
如若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压症状较轻的患者,护理人员可给予患者口服糖水,或是食用饼干、果汁及巧克力等含糖量相对高的食物,不用予以患者泵输注胰岛素,持续监测患者血糖变化,每次监测20min 左右,15
DOI:10.16658/ki.1672-4062.2017.15.121
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作用探讨
石丽
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江苏宜兴
214200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作用。
方法抽选2014年1月—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依据不同护理干预方法为标准分成2组:参照组30例予以普通护理,实验组30例予以普通护理联合护理干预,比对2组护理效果。
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护理满意率96.67%,比参照组73.3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夜间低血糖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参照组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开展专业护理工作时,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基础护理的同时配合护理干预,可在明显提升护理满意率的基础上,有效预防老年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效果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护理干预;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预防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62(2017)08(a)-0121-02
[作者简介]石丽(1982-),女,江苏宜兴人,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内分泌护理方面工作。
121
·临床护理·
糖尿病新世界2017年8月
糖尿病新世界DIABETES NEW WORLD
min 后患者低血糖症状方可缓解。
如若患者的临床症状
还是没有得到较好的缓解,可再次给予患者进食,便于缓解;如若患者低血糖症状较严重,护理人员需先予以其静脉注射50%的葡萄糖溶液50mL,之后变成静脉点滴10%葡萄糖,仔细查看其呼吸、神志、瞳孔等指标变化,并将其记录下来,一直到患者的血糖回升意识清醒为止[4]。
注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多胰岛素给药剂量及注射禁忌,不可自私调整剂量、不可和其他药物混用,以免影响疗效。
1.3效果评估
护理后,临床对2组护理满意率展开评估,选该院自拟问卷调查量表调查分析,实行百分制:90~100分,即非常满意;70~89分,即一般满意;0~69分,即不满意[5]。
护理满意率等于非常满意率与一般满意率之和。
同时观察2组低血糖发生情况,并作比对。
1.4统计方法
数据处理选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文中涉及的护理满意率、低血糖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n (%)]统计结果,并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对2组护理满意率
干预后,实验组30例:22例非常满意,7例一般满意,1例不满意;参照组30例:16例非常满意,6例一般满意,8例不满意,比对可知,实验组护理满意率96.67%,明显比参照组73.3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比对2组低血糖发生情况
护理干预后,参照组30例:2例轻度低血糖,1例中度低血糖,0例重度低血糖;实验组30例:11例轻度低血糖,4例中度低血糖,2例重度低血糖,比对可知,实验组低血糖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参照组36.67%,两组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讨论
临床认为,夜间低血糖属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该病发生和患者未严格遵照医嘱服药、患者心理因素、未合理/均衡饮食、运动不当等因素相关[6]。
因低血糖反应在夜间发生较多,对于夜间伴发诱因,临床需予以其安全、高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预防,具体方法为:①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以改善其紧张、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可明显提升其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认知,于护理人员健康指导下,使其保持规律、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并做适当的体育锻炼,以较好地预防夜间发生低血糖[8];②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的夜间
巡视监测,一旦发现患者血糖指标有任何异常,需立即告知主治医生并做好各项应急处理。
该次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护理满意率96.67%,比参照组73.33%高(P <0.05);夜间低血糖发生率6.67%,也明显低于参照组36.67%(P <0.05)。
由此表明,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中的作用较明显。
护理人员按照老年糖尿病患者伴发的各项因素,主要有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血糖监测等方面展开护理干预,对有效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起到关键性作用[8]。
此外,护理人员可对不同患者采取针
对性的护理干预,充分了解其病情发展后,密切查看具有低血糖倾向的患者,而且值班护理人员应在夜间密切
巡视,患者入睡之前需检测血糖变化,以将患者血糖浓度控制在标准范围内,最终提升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临床为有效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临床治疗过程中予以其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在提升护理满意率的基础上,降低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建议推荐。
[参考文献]
[1]杨杰华,区大明,陈志雄,等.体外冲击波治疗髂骨致密性骨
炎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7):684-688.
[2]李春燕,宋爱华,夏引芳,等.延伸护理服务对老年糖尿病患
者夜间低血糖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2017,19(6):1152-1154.
[3]孙玉肖,周嫣,冯芳茗,等.睡前饮食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
夜间低血糖的干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22):14-16.
[4]王敏.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易发因素及护理干预
措施[J].吉林医学,2016,10(1):241-242.
[5]方芳,文学芳,王和平,等.睡前护理干预对预防2型糖尿病
夜间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的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4):132-134.
[6]钱英.老年痴呆患者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原因及护
理干预[J].糖尿病新世界,2015,10(12):215-216.
[7]童奥,朱慧娟,马小艳,等.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特
点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23):2155-2157.[8]杨莉琴,陈静,何洪波,等.“医护一体化”模式在降低糖尿病
低血糖患者发生率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26(19):
10-13.
(收稿日期:2017-05-10)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