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义论语解读—乡党篇第十(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德义论语解读—乡党篇第十(6)
【原文】
10.22朋友之馈①,虽车马,非祭肉,不拜②。
【注释】
① 馈:指馈赠之物。
这里作名词用。
② 不拜:不行拜谢之礼。
这是因为朋友之间有通财之谊,孔子非常注意朋友间这种交谊,所以即使是车马等重物,接受时也不拜。
而转赠国君赐的祭肉自然要拜。
就是朋友送的家祭祭肉,因为是敬他们祖先的,也是要拜的。
【语译】
朋友赠送的礼品,即使是车马,只要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都不行拜祭之礼。
【解读】
本章讲馈赠之礼。
拜祭肉,不拜车马,拜祖考,不拜朋友。
礼以尊卑长幼之序为重,不因财物轻重而改变,这就是原则,这就是分寸,这就是孔子的交友之道。
【原文】
10.23寝不尸①,居不容②。
【注释】
① 尸:像尸体一样直挺着四肢。
名词活用作动词。
② 居:居处,家居。
容:容仪。
这里指注重容仪。
名词活用作动词,有的版本作“客”。
不容:指不必像参加祭祀和接见宾客一样仪态端庄严肃。
【语译】
孔子睡觉时,不像尸体一样直挺着四肢。
平日家居时,也不像参加祭祀和接见宾客一样仪态端庄严肃。
【解读】
本章记孔子坐卧之礼。
朱熹注:“尸,谓偃卧似死人也。
居,居家。
容,容仪。
范氏曰:‘寝不尸,非恶其类于死也,惰慢之气不设于身体,虽舒布其四体,
而亦未尝肆耳。
居不容,非惰也,但不若奉祭祀见宾客而已,申申夭夭是也。
’
【原文】
10.24见齐衰者①,虽狎②,必变。
见冕者与瞽者③,虽亵,必以貌。
凶服者式之。
式④负版者。
有盛馔⑤,必变色而作。
迅雷风烈必变。
【注释】
① 齐衰(zǐcùi)者:穿着孝服的人。
齐,通“斋”,衰,丧服。
②狎(xiá):亲近,亲密。
冕者:戴着礼帽的人,多指大夫。
③ 瞽者:盲人(多指担任乐官的盲人)。
④ 式:同轼,车前横木。
作动词用,指低头俯身,双手伏在车横木上,表示敬意。
⑤盛馔(zhuàn):丰盛的筵席。
【语译】
孔子看见穿孝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也一定使态度变得严肃起来(表示哀悼)。
看见戴着礼帽的官员和担任乐官的盲人,即使是很熟悉,也一定很有礼貌(表示尊敬)。
孔子在乘车途中遇见拿着死人衣物的人,一定要微微俯身,手扶在车前横木上(表示同情)。
看见背着国家疆域图籍的人也一定要俯身,手扶在车前横木上(以表示敬意)。
(孔子做客时)如有丰盛的筵席,一定要改变神色站立起来(以表感谢)。
遇见疾雷、大风,孔子也一定改变神色(以表示对上天的敬畏)。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容貌之变,行走之礼。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三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孔子行路“见齐衰者”,见“凶服者”,必变色以礼之,以表恻隐矜悯之心。
“见冕者”,见“瞽者”,“负版者”,“盛馔”时,“迅雷风烈”时,必变色以“礼”之,以表敬畏恭敬之心,变与不变,矜与不矜,敬与不敬,乃是非羞恶之心,羞恶表现于内,是非表现于外。
孟子又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
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shuò)也,我固有之也。
”容貌之变,行走之礼,不是由外强行给予我的。
而是我本身固有的,一切礼仪,皆出自于心。
“心是身主,身是心用。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善行于内,礼仪行于外。
【原文】
10.25升车,必正立,执绥①。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注释】
① 绥(suí):上车时扶手用的索带。
【语译】
孔子上车时,一定先立直站好,然后攀着扶手带上车。
坐在车中,不由里面回看外面,不急于讲话,不指指划划。
【解读】
本章记孔子乘车,一讲安全,二讲礼貌。
“正立执绥。
”脚正立,手执绥,保证安全。
个人安全,即他人安定,“车中不内顾,”因车小人多,东张西望,四面环顾,显得轻佻。
“不疾言。
”不高声讲话,妨碍他人。
“不亲指。
”指指点点,旁若无人,轻佻而轻狂,车中一切动作全是为他人着想,“仁者,人也。
”,“仁者,爱人。
”“仁”即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关系。
孔子举手投足都想着别人,心里都装着他人。
今之国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在公共汽车之上,大声疾呼,高谈阔论,“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颐指气使,一派旁若无人之状,遥想孔子,恭谨谦慎之状,能不汗颜吗?
【原文】
10.26色斯举矣①。
翔而后集②。
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③!”子路共之④,三嗅而作⑤。
【注释】
①色斯举矣色:面部表情。
斯:就。
举:指高兴的扬眉。
②集:鸟停留落在树上。
③ 时:时机,这里用作动词,懂得时势,见机而作的意思。
④ 共(gǒng):通拱。
⑤ 嗅:唐石经《论语》作“戛”
(jia夹)。
戛,鸟长叫声。
作,飞起。
【语译】
孔子高兴的扬了一下眉。
看到一只雌雉翱翔而后与其它山雉集而起。
于是感慨地说:“山梁上的雌雉能与之集合,真是得其天时啊!真是得其天时啊!”子路(听到孔子的赞叹),便向那群山雉致意,山雉震长叫几声,又飞去。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感慨雌雉因时而动,见机而作。
孔子被后人称为“圣之时者”,可仕则仕,可止则止。
孔子在鲁国为官时,见执政者好女乐而离鲁;在卫国时,见灵公与夫人,宦者同车而离卫;欲西见赵简子,听说舜华等人被杀而不渡黄河。
只要发现客观环境稍稍对自己不利,孔子决不留恋,马上抽身而去。
孔子周游列国途中,在雌雉的远走避害的举动中看见了自己一生行事的影子,这就是孔子赞扬山梁雌雉的原因所在。
子路听到孔子赞扬雌雉具有见机而作的美德,便向雌雉拱手致敬,这不仅表示他对这种美德的认同,也表达了他对老师教诲的尊重,同时,这一动作与子路尊敬师教,稍喜夸张的性格也是相吻合的。
注:此解读引自《孔子研究》2001年第6期张松辉先生“关于《论语》中的两条注释”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