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史书少数民族词语札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20-10-01
作者简介:肖丽容,女,四川仁寿人,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汉语词汇史。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魏晋南北朝史书词汇专题研究”(2017BS25);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宋书》《南史》异文语言比较研究”(18SKGH123);重庆文理学院重大科研培育基金项目“魏晋南北朝史书词汇研究”(
P2017WC23);重庆文理学院人才引进项目“魏晋南北朝史书词汇专题研究”(2017RWC042)。
中古史书少数民族词语札记
肖丽容
(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重庆402160)
摘 要:中古史书是中古文献中的一个大类,是研究中古词汇史的重要材料。
以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国志》、《宋书》、《南齐书》和《魏书》为语料,对鲜卑语以外的勿吉语、蠕蠕语、匈奴语、高车语、高句丽语、波斯语作简要释义和梳理,以求进一步探究中古史书中的少数民族词语。
关键词:中古时期;史书;少数民族;词语
中图分类号:H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45(2021)02-0108-05
0 引 言
由于史书语料时代构成的复杂性,本文所称的中古史书指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国志》、《宋书》、《南齐书》和《魏书》,我们使用的
《三国志》[1]《宋书》[2]《南齐书》[3]《魏书》[4]均为
中华书局标点本。
中古史书中已经明确的少数民族词语并不多,但值得深入探究,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对鲜卑语以外的勿吉语、蠕蠕语、匈奴语、高车语、高句丽语、波斯语作简要释义和梳理。
1 勿吉语
《魏书·勿吉国传》:“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国南有徒太山,魏言‘大白’,有虎豹罴狼害人,人不得山上溲污,行径山者,皆以物盛。
”
勿吉,先秦时称肃慎,如《竹书纪年·五帝纪》:“肃慎者,虞夏以来东北大国也。
”《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
国。
”《左传·昭公九年》:“肃慎、燕、毫,吾北土也。
”汉魏晋时称挹娄,如《后汉书·挹娄传》:“挹娄,古肃慎之国也。
”《三国志·挹娄传》:“挹娄在夫余东北千余里……古之肃慎氏之国也。
”《晋书·肃慎传》:“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去夫余可六十日行。
”南北朝时称勿吉,如《魏书·勿吉国传》:“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
”《北史·勿吉传》:“勿吉国在高句丽北,一曰 ……即古肃慎氏也。
”隋唐时称 ,如《隋书· 传》:“ ,在高丽之北……即古之肃慎氏也。
”《通典·边防二》:“详考传记,挹娄、勿吉、 俱肃慎之后裔。
”《旧唐书· 传》:“ ,盖肃慎之地,后魏谓之勿吉。
”五代时称女真,如《文献通考·四裔考·女真》:“女真盖古肃慎氏,世居混同江之东,长白山、鸭渌水之源,南邻高丽,北接室韦,西界渤海、铁甸,东濒海。
后汉谓之挹娄,元魏谓之勿吉,隋、唐谓之 ,姓籋氏,于夷狄中最微且贱。
隋开皇时曾入贡。
其族分六部,有黑水部,即今女真。
”
关于《魏书》中的“徒太山”,《隋书》《新唐书》均记为“徒太山”,如《隋书· 传》:“有徒太山者,俗甚敬畏,上有熊罴豹狼,皆不害人,人亦不敢杀。
”《新唐书·黑水 传》:“其著者曰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徒太山,与高丽接,依粟末水以居,水源于山西,北注它漏河。
”《北史·勿吉传》却记为“从太山”:“国南有从太山者,华言太皇,俗甚敬畏之,人不得山上溲污,行经山者,以物盛去。
”究竟是“徒太山”还是“从太山”呢?笔者认为《北史·勿吉传》之“从太山”当为“徒太山”之误,因为“从(从)”“徒”繁体字形相似,很有可能致《北史》错误。
从《新唐书》还可知“徒太山”又称“太白山”。
由此来看,勿吉语应该属于“肃慎—挹娄—勿吉— 、渤海—女真—通古斯、满族”系统[5]194-217,“徒太”就是“大(太)白”,“徒太山”就是“大(太)白山”,即今之“长白山”。
长白山最古老的称谓是“不咸山”,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很显然,“不咸山”与肃慎是密不可分的。
到南北朝时期,“不咸山”改名为“徒太山”。
可见“不咸山”在历史上存在约2500年。
顾名思义,“不咸”即“其色似盐,而其味不咸”,实际上也有两方面的佐证:一是长白山的命名与其山色苍白有关,如“冬夏积雪,四时望之,色白异常”[6]297,“山上经年积雪,草木不生,望之皆白,故名长白山。
”[7]53而早在大禹、伯益时代命名此山时,大概因其山体颜色苍白似盐,但没有盐的味道,所以称为“不咸山”。
二是除“不咸山”外,还有“不周山”,如《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不周之山”即“不完整的山”,诚如郭璞所注:“此山形有缺不周之处,因名云。
”看来此山并非共工氏怒触之后才得名的,而是因其本身的问题。
[8]40,可见“不咸山”与“不周山”的得名思路是一致的。
由此看来“徒太山”当是“徒太白山”的省写,意为似盐而不咸、徒有其白。
无论是大禹、伯益时代的“不咸山”,南北朝时期的“徒太山”,唐代的“太白山”,直至金以后的“长白山”,其命名思路与原则是一致的,即都是望山观色,从山体颜色特征出发来命名。
[9]112-116
2 蠕蠕语
《魏书·蠕蠕传》:“小国皆苦其寇抄,羁縻附之,于是自号丘豆伐可汗。
‘丘豆伐’犹魏言驾驭开张也,‘可汗’犹魏言皇帝也……其子度拔年少,未能御众,部落立社 弟斛律,号蔼苦盖可汗,魏言姿质美好也……大檀者,社 季父仆浑之子,先统别部,镇于西界,能得众心,国人推戴之,号牟汗纥升盖可汗,魏言制胜也……大檀部落衰弱,因发疾而死,子吴提立,号敕连可汗,魏言神圣也……吴提死,子吐贺真立,号处可汗,魏言唯也……和平五年,吐贺真死,子予成立,号受罗部真可汗,魏言惠也……九年,予成死,子豆 立,号伏古敦可汗,魏言恒也……豆 与叔父那盖为二道追之,豆 出自浚稽山北而西,那盖出自金山。
豆 频为阿伏至罗所败,那盖累有胜捷。
国人咸以那盖为天所助,欲推那盖为主。
那盖不从,众强之,那盖曰:‘我为臣不可,焉能为主!’众乃杀豆 母子,以尸示那盖,那盖乃袭位。
那盖号候其伏代库者可汗,魏言悦乐也……那盖死,子伏图立,号他汗可汗,魏言绪也……伏图西征高车,为高车王弥俄突所杀,子丑奴立,号豆罗伏跋豆伐可汗,魏言彰制也……阿那 来奔之后,其从父兄俟力发婆罗门率数万人入讨示发,破之。
示发走奔地豆于,为其所杀。
推婆罗门为主,号弥偶可社句可汗,魏言安静也……阿那 部落既和,士马稍盛,乃号敕连头兵豆伐可汗,魏言把揽也。
”
蠕蠕,古族名,又叫芮芮、茹茹、柔蠕、柔然。
柔然族从北魏天兴五年(公元402年)郁久闾社 称可汗起,至公元555年被突厥覆灭止,共存在150余年,是继匈奴、鲜卑之后在蒙古高原上建立的又一个统一强大的游牧民族国家政权。
“可汗”亦作“可寒”,原为“神灵”“上天”之义,初为尊崇神癨上天之称,后假借为臣民呼君主之尊称,逐渐演化为“皇帝”“君主”[10]28-29,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一说始于402年柔然首领社 统一漠北自称丘豆伐可汗。
[11]50古代鲜卑、突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0卷2期
厥、回纥、蒙古等少数民族对最高统治者都可以称为“可汗”。
“可汗”与中原的皇帝或匈奴的单于一样,是至高无上的主宰者。
柔然政权虽被颠覆,但“可汗”一词却被后来相继占据大漠南北的突厥、回纥、契丹、蒙古等政权的君主所沿用。
据《魏书·蠕蠕传》“蠕蠕之俗,君及大臣因其行能即为称号,若中国立谥,既死之后,不复追称”,可知每个蠕蠕可汗都有自己的号,这类名号产生于对其“行能”的概括和总结,其基本功能则是使名号获得者具有新的身份,从而可以行使新的权力[12]183。
如社 为开国之主,故号“丘豆伐”,即“驾驭开张”之义。
另外,据《魏书》可以粗略地知道,“蔼苦盖、牟汗纥升盖、敕连、处、受罗部真、伏古敦、候其伏代库者、他汗、豆罗伏跋豆伐、弥偶可社句、敕连头兵豆伐”分别犹如“姿质美好、制胜、神圣、唯、惠、恒、悦乐、绪、彰制、安静、把揽”之义,这些称号可能与每个可汗的行能密切相关。
因此,“丘豆伐可汗、蔼苦盖可汗、牟汗纥升盖可汗、敕连可汗、处可汗、受罗部真可汗、伏古敦可汗、候其伏代库者可汗、他汗可汗、豆罗伏跋豆伐可汗、弥偶可社句可汗、敕连头兵豆伐可汗”就分别犹如“驾驭开张之王、姿质美好之王、制胜之王、神圣之王、唯王、惠王、恒王、悦乐之王、绪王、彰制之王、安静之王、把揽之王”之义。
3 匈奴语
《南齐书·河南传》:“河南,匈奴种也。
汉建武中,匈奴奴婢亡匿在凉州界杂种数千人,虏名奴婢为赀,一谓之‘赀虏’。
”
《宋书·文帝纪》载宋文帝封吐谷浑的后代慕利延为河南王,慕利延死后,兄子拾寅继位,宋文帝也封他为河南王(《鲜卑吐谷浑传》),自此吐谷浑汗国就自称为河南国。
白鸟库吉认为:河南为鲜卑种,《南齐书》以之为匈奴种者误也。
“赀虏”是吐谷浑的别称,其名乃是鲜卑语也。
以“赀”为鲜卑语。
[13]106缪钺却认为《南齐书·河南传》首数行叙述稍欠明晰,然并未误以吐谷浑为匈奴种。
寻《南齐书》之意,盖谓河南之地(当指今青海黄河以南之地)在东汉时原为匈奴所据,所谓“汉建武中,匈奴奴婢亡匿在凉州界,杂种数千人。
”下文“虏名奴婢为‘赀’,一谓之‘赀虏’”,此虏乃指亡匿凉州界之匈奴奴婢,则“赀”应是匈奴语……此段文辞过简,遂欠清晰,惟“虏名奴婢为赀”之“虏”,既应指匈奴,则“赀”盖不得谓为鲜卑语矣。
冯承钧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七编中载伯希和《吐谷浑为蒙古语系人种说》认为:“赀虏”“阿柴虏”“阿赀虏”皆为A—za之同名异译。
阿柴之名,为西北诸杂种称吐谷浑之名,此名非出于吐谷浑语。
[14]286-287笔者同意缪钺的观点,即认为“赀”属于匈奴语,而非鲜卑语;“虏”指匈奴。
另外,《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论》裴注引三国鱼豢《魏略·西戎传》曰:“赀虏,本匈奴也,匈奴名奴婢为赀。
始建武时,匈奴衰,分去其奴婢,亡匿在金城、武威、酒泉北黑水、西河东西,畜牧逐水草,钞盗凉州,部落稍多,有数万,不与东部鲜卑同也。
其种非一,有大胡,有丁令,或颇有羌杂处,由本亡奴婢故也。
”可见“赀”指奴婢,“赀虏”指匈奴的奴婢,由其“本亡奴婢故也”。
[15]53-57《魏书·?朱荣传》:“秀容界有池三所,在高山之上,清深不测,相传曰祁连池,魏言天池也。
”
《汉书·武帝纪》“(天汉二年)夏五月,贰师将军三万骑出酒泉,与右贤王战于天山”颜师古注:“即祁连山也。
匈奴谓‘天’为‘祁连’,祁音巨夷反,今鲜卑语尚然。
”认为“祁连”为匈奴语。
齐召南《汉书考证》:“祁连固即天。
”据此,白鸟库吉认为“祁连”就是“天”,匈奴语的“祁连”相当于满语的“Kulun(天)”。
[13]50贺德扬认为“祁连”与“天”字同源,出于上古汉语复辅声单音词,由于音读缓急遂分为二,缓读为“祁连”,急读音变为“天”。
[16]84如《释名·释天》“天,坦也”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引叶德炯曰:“坦字与天同透母字,透为舌头音之次清等,缓读为祁连。
”由此可见,“祁连”即“天”、“祁连池”即“天池”。
4 高车语
《魏书·高车传》:“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
”《北史·高车传》:“其语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
”
《魏书·高车传》:“高车之族,又有十二姓……先是,副伏罗部为蠕蠕所役属,豆 之世,蠕蠕乱离,国部分散,副伏罗阿伏至罗与从弟穷奇俱统领高车之众十余万落。
太和十一年,豆 犯塞,阿伏至罗等固谏不从,怒,率所部之众西叛,至前部西北,自立为王,国人号之曰‘候娄匐勒’,犹魏言大天子也。
穷奇号‘候倍’,犹魏言储主也。
”
由上可知,“候娄匐勒”是高车王的称号,相当于“皇帝”;“候倍”是高车储君的称号,相当于“太子”。
5 高句丽语
在中国的史书中,凡使用“朝鲜”“高句丽”“高丽”“百济”“新罗”“马韩”“辰韩”等的,都和朝鲜有关。
中国和朝鲜的交往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于史有证的是,公元前195年燕王卢绾的旧部卫满流亡朝鲜,赶走了朝鲜国王箕准,自立为朝鲜王。
此后,两国的交往就越来越密切了。
《三国志·高句丽传》:“伊夷模无子,淫灌奴部,生子名位宫。
伊夷模死,立以为王,今句丽王宫是也。
其曾祖名宫,生能开目视,其国人恶之,及长大,果凶虐,数寇钞,国见残破。
今王生堕地,亦能开目视人。
句丽呼相似为位,似其祖,故名之为位宫。
”
《魏书·高句丽传》:“初,朱蒙在夫余时,妻怀孕,朱蒙逃后生一子,字始闾谐。
及长,知朱蒙为国主,即与母亡而归之,名之曰闾达,委之国事。
朱蒙死,闾达代立。
闾达死,子如栗代立。
如栗死,子莫来代立,乃征夫余,夫余大败,遂统属焉。
莫来子孙相传,至裔孙宫,生而开目能视,国人恶之。
及长凶虐,国以残破。
宫曾孙位宫亦生而视,人以其似曾祖宫,故名为位宫,高句丽呼相似为‘位’。
”
《三国志》与《魏书》对“位宫”的记载相同,如今的高句丽王和他的曾祖宫相似,即一生下来就能睁开眼睛看东西,高句丽称“相似”“似”为“位”,所以名之为“位宫”。
《魏书·高句丽传》:“高句丽者,出于夫余,自言先祖朱蒙。
朱蒙母河伯女,为夫余王闭于室中,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
既而有孕,生一卵,大如五升。
夫余王弃之与犬,犬不食;弃之与豕,豕又不食;弃之于路,牛马避之;后弃之野,众鸟以毛茹之。
夫余王割剖之,不能破,遂还其母。
其母以物裹之,置于暖处,有一男破壳而出。
及其长也,字之曰朱蒙,其俗言‘朱蒙’者,善射也……后狩于田,以朱蒙善射,限之一矢。
朱蒙虽矢少,殪兽甚多。
”
由上可知,朱蒙善射,名如其人,所以按照俗言为其取字为“朱蒙”。
6 波斯语
波斯与西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汉书·西域传》记载的几十个西域国家中就有安息。
安息就是波斯,波斯就是今天的伊朗。
《魏书·波斯国传》:“波斯国,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古条支国也……国人号王曰‘医?’,妃曰‘防步率’,王之诸子曰‘杀野’。
”
由上可知,“医?”“防步率”“杀野”分别是古波斯人对“国王”“王妃”“王子”的称呼。
7 结 语
经过简要释义和梳理,中古史书中的“徒太山”属于勿吉语,“徒太山”是“徒太白山”的省写,有“徒有其白”之义,就是“太白山”,即今之“长白山”,最早称为“不咸山”,是望山观色、从山体颜色特征出发来命名的。
“可汗”是古代鲜卑、突厥、回纥、蒙古、契丹等少数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相当于中原的“皇帝”或匈奴的“单于”。
蠕蠕可汗的称号是对其行能的概括和总结,因此“丘豆伐可汗、蔼苦盖可汗、牟汗纥升盖可汗、敕连可汗、处可汗、受罗部真可汗、伏古敦可汗、候其伏代库者可汗、他汗可汗、豆罗伏跋豆伐可汗、弥偶可社句可汗、敕连头兵豆伐可汗”分别犹如“驾驭开张之王、姿质美好之王、制胜之王、神圣之王、唯王、惠王、恒王、悦乐之王、绪王、彰制之王、安静之王、把揽之王”之义。
“赀”属于匈奴语,指奴婢,“虏”指匈奴,“赀虏”指匈奴的奴婢。
匈奴语“祁连”即“天”,“祁连池”即“天池”。
“候娄匐勒”“候倍”属于高车语,分别是对高车王、高车储君的称号,相当于中原的“皇帝”“太子”。
高句丽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0卷2期
语“位”有“相似”“似”义,“朱蒙”为“善射”之义。
“医?”“防步率”“杀野”属于波斯语,分别是古波斯人对“国王”“王妃”“王子”的称呼。
尽管如此,这些虽然明确但是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词语仍然值得进一步研究,以待来者。
[参 考 文 献]
[1] 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75.
[2] 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 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4] 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 于志耿,孙秀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6] 刘建封.长白山江岗志略[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7] 张凤台.长白山征录[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8] 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9] 苗威.“长白山”考辨[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4).
[10]白翠琴.魏晋南北朝民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11]侯尔瑞.“可汗”一词之源流[J].语言与翻译,1994(4).
[12]罗新.可汗号研究———兼论中国古代“生称谥”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5(2).
[13]白鸟库吉.东胡民族考[M].方壮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14]缪钺.北朝之鲜卑语[M]∥缪钺.冰茧庵读史存稿.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15]白凤岐.谈谈匈奴的奴婢———“赀虏”[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4).
[16]贺德扬.论“祁连”[J].文史哲,1990(3).
(责任编辑 邬静)
ReadingNotesonTermsofMinorityNationality
inMedievalHistoricalRecords
XIAOLirong
(SchoolofCultureandMedia,Chongqing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Chongqing,402160,China)Abstract:HistoricalrecordsofMedievaltimesareonebroadcategoryofMedievalliteratures,andareim portantmaterialstostudytermshistoryofMedievaltimes.WithbookspublishedintheperiodofWei,JinandSouthernandNorthernDynastiesasthelinguisticdata,suchasThreeKingdoms,SongShu,NanqiShuandWeiShu,thispaperinterpretesandanalyzeslanguagesofBadji,Vermicular,Xiongnu,Gaocha,Koguryo,Persianbe sidesXianbei,inordertostudytermsofminoritynationalityinmedievalhistorybooks.
Keywords:medievaltimes;historicalbooks;minoritynationality;te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