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山水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元时期山水欣赏
宋元山水画经历了北宋(主要是前朝)、南宋、元这样三个里程,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三种面貌和意境。
“无我之境”中的“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意识到。
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
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经常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
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便是这种优美的“无我之境”。
它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却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
画的“无我之境”由于根本没有语词,就比上述陶诗还要宽泛。
五代和北宋的大量作品,无论是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董源的《潇湘图》以及巨然、燕文贵、许道宁等等,都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从而具有多义性的无我之境。
如果看一下南宋马远、夏珪等那许许多多的小品:深堂琴趣,柳溪归牧,寒江独钓……我们就会发现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
它不再像前一时期那样宽泛多义,而是要求得更具体和更分化了。
尽管标题可以基本相同,由画面展示出来的情调诗意却并不完全一样。
应该说,比起北宋那种意境来,题材、对象、场景、画面是小多了,一角山岩,半截树枝都成了重要内容,占据了很大画面;但刻画却精巧细致多了,自觉的抒情诗意也更为浓厚、鲜明了。
这是不是“有我之境”呢?是,又不是。
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在这里有更多的直接表露。
但相对于下一阶段来说,它又不是: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
上述第二种意境可说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
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中。
但形与神、对象(境)与主观(意)这对矛盾的继续发展,在元代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条件下,便使后者绝对压
倒前者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
自然景物不过是通过笔墨借以表达“不能不尽”的主观心意罢了。
“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
”这当然是标准的“有我之境”了,它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
下面我们来欣赏下宋元时期的一些代表名作。
洞庭渔隐图
此图画嘉兴东洞庭的湖山景色,秋峦葱郁,长松劲拔,渔舟细小如叶在水面飘浮。
构图用阔远的二段式,突出了江南山重水复的自然之美。
山石作披麻皴,再加湿笔浓墨点苔,充分发挥了水墨氤氲的特性,抒发了幽闲澹远的情致。
自识:“梅花道人戏墨”,“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方印。
幅上又自题词:“洞庭湖上晚风生。
葛稚川移居图
是元代画家王蒙平生杰构,此图山峦起伏,层岩叠嶂,无论山石、
树木、人物,王叔明皆画的一丝不苟,或可谓王叔明细笔山水,与王氏常用的“解索”、“牛毛”皴法有异。
图中右上角有王蒙篆书题“葛稚川移居图”,行书款“予昔年与日章画此图,已数年矣。
今重观之,始题其上,王叔明识”。
九峰雪霁图
黄公望在这幅画中,以他无人能比的技艺,依靠对于色彩的高超把握,将整幅画面都笼罩在凉凉的冰雪之中。
传达出了真切的阵阵浸
人寒意。
依靠处理得当的颜色,传达出的依依寒意,观之不由得你不会发冷。
甚至我们可以依稀感受到,天晴后融化的浅浅雪水的流淌。
细看山林中的错落村舍,还是高妙的手法,使他们无一不显示了一股令人畏惧的寒意。
窠石平远图
郭熙晚年的巨幅画作,描绘的是北方深秋田野清幽辽阔的景色。
作品中近景为寒林秋树窠石清溪,远方山峦隐隐可见,作品的上部空旷,展现出一派秋高气爽的优美风光。
此图取“平远”法,凭纵深的空间距离,以呈现开阔的画面。
画面采用截取式构图,图绘半山之腰,苍藤、古松之阴,伯夷与叔齐采摘薇蕨,其间正在休息对话的情景。
两位主人公画得笔墨劲秀,衣纹简劲爽利,神态生动,殷殷凄凄,若声出绢素。
树石笔墨粗简,墨色湿润,已开马远、夏圭法门。
此图画远山红树、小舟、溪径,无名款, 清代大收藏家梁清标题为萧照之作。
此画远山渲染,树石运笔似草草而写实,虽师李唐却具己法,意境深远。
画面采用截取式构图,图绘半山之腰,苍藤、古松之阴,伯夷与叔齐采摘薇蕨,其间正在休息对话的情景。
两位主人公画得笔墨劲秀,
衣纹简劲爽利,神态生动,殷殷凄凄,若声出绢素。
树石笔墨粗简,墨色湿润,已开马远、夏圭法门。
此图画远山红树、小舟、溪径,无名款, 清代大收藏家梁清标题为萧照之作。
此画远山渲染,树石运笔似草草而写实,虽师李唐却具己法,意境深远。
秋亭嘉树图
元代画家倪瓒的国画作品。
为晚年所作,用笔略硬而显方折,显然含荆、关遗意。
画中描绘秋山嘉树,沙碛孤亭。
山石用折带皴,横
笔点苔。
画树取疏松之态,笔筒意赅。
风格天真幽淡,意境荒寒,反映了作者人画俱老,淡泊自守的情怀。
画中自题“七月六日雨,宿云岫翁幽居,文伯贤良以此纸索画,因写秋亭嘉树图并诗以赠。
踏歌图
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传世名作,此图近处田垅溪桥,巨石踞于左边一角,疏柳翠竹掩映,有几位老农边歌边舞于垅上。
中段空白,云烟迷漫,似乎山谷中还有蒙蒙细雨。
远处奇峰对峙,宫阙隐现,朝霞
一抹。
整个气氛欢快、清旷,形象地表达了“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的诗意。
此幅构图分为上、下两部分,中间以云气相隔。
上部危峰挺立、楼阁掩映,城廓隐约可见,乃是帝王城畿景色。
溪山行旅图
范宽:北宋画家。
山水初学李成,继法荆浩,后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因移居终南山、太华山,对景造意,不取繁饰,自成一家。
高达两米多的巨作《溪山行旅图》轴,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
堂堂大山迎面压来,迫人眼目。
细密的点子皴,更是把大山刻画得坚实与传神。
一条飞瀑从山间一泻而下,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
中前景山脚处。
巨石纵横,庙宇隐现,溪流湍急。
近景大石突兀,一队旅人正在山路上艰难地行进。
整个画面充满着幽深、静谧和伟大的气息。
雪山图
元代画家曹知白的国画作品。
图中绘白雪皑皑,江山银装素裹,
长松挺立,掩映屋舍,桥上挑担者冒雪而行,孤舟停泊江边,真有寒气逼人之势。
山石以淡墨勾廓略皴,林木则用双勾法,以淡墨皴染其中,全以北宋熙笔法出之。
早春图
这幅画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以全景式高远、平远、深远
相结合之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
近景有大石和巨松,背后衔接中景扭动的山石,隔着云雾,两座山峰在远景突起,居中矗立,下临深渊,深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
左侧平坡逶迤,令人觉得既深且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