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综合实践活动引领者、实践者、开拓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综合实践活动引领者、实践者、开拓者
做综合实践活动的引领者、实践者、开拓者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教师的有效指导”成了活动过程中首要且基本的要求:当学生面对一门没有“教材”的课程,并且需要自己去选题、计划、实施时,需要教师的指导;当他们走出熟悉的学习环境——课堂,走向开放的社会,向社会索取知识时,需要教师的指导;当他们从社会实践中获取了大量资料,却不知道该如何利用时,需要教师的指导;当他们通过学习活动仍由于种种原因实践活动无法进行下去时,更需要教师的指导……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可能会多走弯路,可能会困难重重,可能会陷入僵局,甚至可能会半途而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把我们教师带进了一个广袤的天地,在那里没有导游,没有路标,条条路可以走,个个弯可以拐。
一、学生参与活动的指导策略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法,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过程。
教师的有效指导,就力度而言,首先应该把握好一个“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如果指导“过度”,就会偏离这个目的。
因此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倾听他们的意愿,科学地引导他们自觉地完成综合实践活动。
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由于学生的不成熟,他们对于学习目标和过程的认识是有限的,他们还不能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和组织学习的全过程及具体的环节,因此,教师的参与是必须的。
那么,如何参与呢?首先,要把握参与时机。
有些时候,学生受已有知识结构或思维模式的局限,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忽略了某一比较重要、比较关键的问题。
这时,教师最好能以合作者的身份,就一些与此相关的具有启发和引导性的问题向学生“求助”,或是故意将某一认识冲突凸显出来,以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这样的参与过程,教师自身虽然能够当即解决问题,但是却不这样做,而是故意把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已通过思考和探索来解决,教师在参与过程中实际所起的作用
只是提醒注意和引导点拔。
这种参与是教师的一项指导策略。
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经过艰苦探索而最终解决了问题的成就感。
其次,要把握参与度。
不同的研究小组对教师参与的度有不同的要求。
有的小组长威信高,能力强,组员之间配合默契,他们自信能完成任务,教师在参与时就不要过多地插手学生的研究,而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干,自己去闯,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如果有不同看法,可以用婉转的态度,提出修改意见;有的小组由于选了一个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问题,或者他们本身缺乏自信,希望老师多关注他们,在他们无奈或迷茫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帮助。
这时,教师可以多关心一些,多提些合理的建议,并注意给学生鼓劲。
当然,不管是哪一种程度的参与,老师都要适度,不能越俎代庖,而要以热情的态度,教会他们自己研究。
教师在参与过程的指导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1、激发探究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又有趣的题材,利用儿童好奇心强、爱探究的心理特点,激发探究的动力,给予每一个同学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使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愉快、积极、自觉的学习情绪。
如“我们的眼睛”这一活动主题,首先联系学生前一段时间的体检,让孩子们谈谈自己身体的变化,再通过两幅奇怪的图,激发孩子们对“眼睛”这一活动主题浓厚的兴趣。
2 2、设置探究的悬念小学生求知欲望强,教学活动中巧妙设置有一定难度而通过努力又能解开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不断探索、不断求知的强烈欲望,促进他们向理性认识发展。
在“观察法”的专题讲座前,安排一个学生假装找人,后又走出教室。
再让孩子们回忆这个人的长相,考考他们的观察力,同时引出观察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3 3、指导探究的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仍处于主导地位,只是对教师指导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师的指导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要让学生熟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文献资料调查法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同时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样的问题适合什么样的方法。
如在指导学生如何撰写调查问卷的过程中,让孩子通过
两份不同的调查问
卷,经小组讨论,总结出调查问卷的撰写方法。
二、问卷调查活动的指导策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系统化的、多纬度的、阶梯状的,开放的思想、博大的容量决定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能一蹴而就,也意味着教师的指导要做到井然有序、层次分明,在学生活动中能针对不同方面的问题或不同阶段的目标进行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的指导。
给孩子们提供外出调查采访的空间,在学校大力的帮助和支持下,活动开展的非常顺利,孩子们也收获不少。
活动中,全校师生都走出校门,分别去了超市、博物馆、纪念馆、故宫、等地方,展开了丰富多彩的实地调查研究。
许多孩子当起了小记者,小导游、小解说员、小摄影师。
他们纷发调查问卷、采访过路行人、与管理人员交谈。
这样的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更培养了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搜集资料、组织调查、团结协作的能力,把学生的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
经过这样的活动,教师对学生调查问卷的指导方法:
策略一:不打无准备的之仗,指导学生做好问卷调查前的准备问卷调查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过程,为了使调查工作进行得更有序、有效,不打无准备的仗,教师在问卷调查前,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确定问卷所针对的课题,分析课题中所包含的问题,并根据问题设置问卷的项目,选择问卷的对象,这些都是决定问卷调查是否能顺利进行的关键。
策略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
问卷所获得的信息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卷设计自身的科学性、全面性的程度。
要提高问卷的价值,首先要科学地设计问卷。
调查问卷旨在了解人们对书在自己的生活所起的作用和对北方图书城的服务等方面做出调查,学生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由于缺少卷首语和指导语,可能会给调查对象的回答带来某些不便和误会。
建议孩子们,在问题的前面可以写上这样一段话:“你好!我们是综合实践某某小组,感谢您填写这份调查问卷。
您的回答会对我们的调查有
很多的帮助,希望您能如实回答,谢谢您的参与。
”作为指导教师,就顺势利用这份调查问卷,向学生介绍调查问卷的基本结构:问卷通常由卷首语、指导语、主体等部分组成:
其中卷首语包括以下内容① 自我介绍(让调查对象明白你的身份或调查者所在的学校);② 调查的目的(让调查对象了解你想调查什么);③ 回收问卷的时间、方式及其他事项。
问卷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问卷中所提的问题,应围绕研究目的来编制,力求简单、明了,含义准确。
2、问题不要超过被调查者的知识、能力范围。
3、调查表上应有留给供人填写答案的足够空间,并编有填写调查单位的名称、填表人的姓名和填表年月日的栏目。
4、问卷问题数量要适度,一般应控制在10 个问题以内,最好在5分钟内能答完。
5、为使调查结果更为客观、真实,问卷最好采用匿名回答的方式。
策略三:调查为了研究,指导学生进行问卷的结果的统计与分析调查是为了研究,当我们实施了问卷调查之后,就进入了结果的统计与分析阶段,希望从这些统计与分析中发现问题或得出结论。
这是孩子们在北方图书城活动调查之后的分析、统计图。
三、指导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与人共享成果的策略总结与交流阶段是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指导得当,可以有效地提高活动的价值。
教师如何指导才能实现学生在总结交流阶段的的共享呢?在选择总结交流的形式时,一方面要想办法把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有理有据,让活动的过程与结果都清晰地展现在师生面前;另一方面,还要能够吸引大家对本组活动内容的关注,从而实现组与组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与共享。
建议孩子们在汇报成果的时候,要注意以下问题:
1.尽可能地采用双向交流的形式,这比单向的汇报效果好得多,这样更有利于其它组的学生参与。
如:采用答辩式、辩论会,并设计必要的互动参与的环节等。
2.要有一个好的开场白,以激发同学们对本组内容的关注;要有谦虚诚恳的结束语,在结束语中,不要忘了感谢指导老师和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以及在座的听众。
汇报时尽量采用规范和科学的书面语言,简明、清晰地将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
3.用实验、实物或摸拟用具帮助语言的描述,更有说服力。
利用各种图表、表格、图解来表达一些观察和测量的结论,更直观。
4.在报告中不避讳一些还未解决的问题,向同学们坦诚地说明问题所在,更有利于同学们为本组出谋划策。
在一个组进行汇报与交流时,其它组的同学要做必要的记录,并为此组提供评价信息。
5.不管什么时候,真诚都比技巧高尚。
在态度上,一是要注意表情和语气,说话要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二是要谦虚、坦诚;三是要自信、负责。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负责就是对自己的观点承担一定的责任,不能随心所欲,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能歪曲事实,隐瞒事实真相。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推广和深化是教学方式变革的重大标志。
作为这一课程的引领者、实践者、开拓者。
当我们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的时候,就能真切地感受到——指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指导他们怎样去辨别方向;指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畏惧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学生走,而是唤起他们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们自己去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