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枇杷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
74
75
新晋网红竹叶青。
论红茶,川红更是鼎鼎大名。
论黑茶,四川的金尖和康砖一直是茶马古道的主角。
就连六大茶类中最小众的黄茶,四川都有蒙顶黄芽这样的顶级产品。
在强手如林的川茶圈子里,崇州枇杷茶默默无闻也就情有可原了。
可是崇州枇杷茶,又不该这样默默无闻。
1985年5月18日,四川省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举
行了“四川省第一批茶树良种审(认)定会”,并于当年9月与省农牧厅经济作物处、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联合编印了《四川省第一批审(认)定
茶树良种资料汇编》(后文简称“川茶良种资料汇编”)一书。
由于年代久远,印量稀少,此书如今
已极难见到。
笔者寻访多年,也才侥幸收藏到一册。
在该书的第二章“认定合格的茶树品种”中,第一个就是“枇杷茶”。
换言之,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枇杷茶已被茶学界认可,并评定为首批四川省级茶树良种了。
现如今,枇杷茶种的人少,制的人少,喝过的人就更少了。
40年前,枇杷茶到底因何被推崇?40年间,枇杷茶又是因何而没落?笔者以手中收藏的老茶物为基础,再结合着在崇州枇杷茶园的见闻,与您聊聊这款被人忽视的四川名茶。
蜀中之蜀产好茶
枇杷茶,产于四川省成都市下属的崇州。
但是您看到《川茶良种资料汇编》一书中,登记的却是“崇庆枇杷茶”。
这崇州与崇庆,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就要从崇州的地理沿革聊起了。
唐代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朝廷在此地设置蜀州。
四川本是蜀地,崇州又称蜀州,所以此地也被研究四川史地文化的学者称为“蜀中之蜀”。
北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宋徽宗封儿子赵构为蜀国公,封地就是蜀州。
这位蜀国公赵构,即后来南宋的开国皇帝宋高宗。
正是这位南宋的开国之君,给“蜀中之蜀”的发展带来了巨大转折。
赵构即位以后,按宋朝的制度要将前封地予以晋升,给予特殊的照顾,加强管理,增强力量。
故朝廷升蜀州为崇庆军,又称崇庆军节度。
至于“崇庆”二字,即“崇敬”和“庆贺”之意,表达了封地父老对赵构登基称帝的敬贺。
自此,蜀州开始以崇庆为名。
此后,崇庆军或升为崇庆府,或降为崇庆州,又曾升为总管府。
1913年,废州立县,始称为崇庆县,这个地名一直
1. 崇州枇杷茶新芽。
2. 崇州枇杷茶古树 红茶。
3. 本文作者探访崇州枇杷茶古茶树。
沿用到改革开放之后。
直至1994年,政府才撤销崇庆县设立崇州市。
当年编写《川茶良种资料汇编》一书时此地还是崇庆县,此茶当然也就被称为“崇庆枇杷茶”了。
这里有个问题,当年崇庆县撤县改市时,为何不直接叫崇庆市而改称崇州市呢?笔者在崇州访茶时,遇到了一位参与过县志编纂工作的耄耋老人。
据老先生讲,崇庆与重庆发音完全相同。
两个城市都在西南,难免让人产生误解。
最开始崇庆是县而重庆是市,重名的问题还不明显。
但崇庆县一旦升为市,那俩地名听起来可就完全一样了。
为了避免歧义,崇庆县依古称改为崇州市,而没有改为崇 庆市。
历史名品枇杷茶
提起枇杷茶树种的发现,那就必须要说起茶树育种专家钟渭基。
钟老生于1934年,是茶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了。
他从四川省茶树地方品种及野生大茶树资源中,先后发掘推广了早白尖、南江大叶茶等一批地方良种,为四川茶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1957年3月上旬,钟渭基就在崇庆
县怀远、西山等乡镇开展田野调查。
在
崇州的深山里,钟渭基一行人见到了
成片的古茶树。
例如他们当时在一个叫学堂坪
的地方,见到了一株直径二尺七八
的古茶树。
足足有20米高。
这种茶
树的叶子也极大,成熟的叶片完全
能挡住多半张脸。
现如今学界公
认,茶树的演进过程中,树型由
高变矮,叶子由大变小。
像这种
高大的大叶种茶树,必然是相当
古老的品种。
这些隐于深山老林
间的神秘大茶树,就是后来被列为四川省第一批茶树良种的崇庆枇杷茶。
当时考察人员询问村民,这样的大茶树是怎么来的呢?据两位姓胡的村民介绍,这是180多年前(以1957年算起),当地有一个人到云南做官。
这个官员告老还乡时,把云南的茶树带过来了,这才有了这成片的古茶树。
这批茶树的长相,确实与云南大叶种相近,所以当时钟老一行人都信以为真。
可后来经过仔细研究,才发现崇庆枇杷茶的身世另有玄机。
首先,蜀州本身就是非常著名的茶区。
唐末五代时期毛文锡所著的《茶谱》中,就有关于蜀州产茶的详尽记载。
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崇州做官时,也曾对当地的名茶大加赞赏。
他在《九日试雾中僧所赠茶》一诗中,写下了“今日蜀州生白发,瓦炉独试雾中茶”的名句。
由此可见,当时的蜀州已产茶,而且产的还是有具体茶名的名优茶。
另一方面,茶学工作者采样研究后发现,枇杷茶的叶片、茶花、果实都具有原始性。
尤其是枇杷茶的种子,像腰果一样带棱,背上还有一条很粗的线,和现在绝大部分的圆茶籽区别很大。
这一切都表明,枇杷茶很可能就是崇州当地古老的
原生品种。
而且因为此地相对闭塞,使
得这个品种保留了相当的原始属性。
按
钟老后来常用的说法,云南大叶种和
崇庆枇杷茶绝不是父子关系。
他们
都是古老的茶树品种,极可能是
平辈的兄弟。
枇杷古茶风味佳
新中国成立之后,崇庆枇杷
茶的粗茶被用作西路边茶原料,细
茶为青毛茶,除直接以素茶供应市场
外,亦作为花茶的茶胚。
当地老百姓
普遍认为崇庆枇杷茶品质好,主要表
崇州枇杷茶的大叶。
76
现为香高、味浓、耐冲泡(当地土语的说法为“口条长”)。
1958年,茶学工作者采摘了一批枇杷茶鲜叶,在万家乡以极端简陋的设备制成工夫红茶和烘青绿茶。
他们在制样过程中发现,制工夫红茶揉捻时泡沫较多,发酵的速度较快,制绿茶杀青和揉捻时均极粘手。
这都从侧面证明,枇杷茶的内涵物质非常丰富。
四川方面后将这批枇杷茶寄到武汉商品检验局,请当时的茶界老专家冯绍裘鉴定。
这位冯老先生可不得了,如今大名鼎鼎的滇红即是靠他主持研发而成。
当时老先生正在武汉主持茶叶检测工作,审评茶叶一板一眼,在行内是出了名的严苛。
他喝过枇杷茶制作的红茶后竟然颇为认可,并给出了“有滇红风味”的评茶意见。
如今崇州文井江枇杷茶制作技艺非遗传人余远学先生,仍十分致力于枇杷红制作工艺的探索。
笔者曾喝过余先生用枇杷茶老树制作的红茶,乍一入口确实如冯老先生当年评的那样“有滇红风味”。
但是再细细品味,枇杷红与滇红又有不同之处。
枇杷茶饱满似滇红,但却又更加甜柔,毫无霸烈刺激之感。
作为优质红茶该有的果香蜜韵一样不缺,除此之外还有一股子异香萦绕。
怪不得当时严苛的冯老先生,也能对枇杷茶给出这样高的评价。
枇杷茶风味虽好,但茶树高大,采制实在太费劲了。
首先,枇杷茶全都散落在林间,东一丛西一株,并不集中在一处。
有的大茶树周遭无路,想走过去必须要镰刀开道才行。
其次,枇杷茶树型太过
高大。
笔者身高是183厘米,可与那些参天枇杷茶古树站在一起时,还是觉得自己太袖珍了。
您琢磨这样的大树,有时候搬梯子都够不着鲜叶,只能是爬上去采茶。
但是枇杷茶树有个特点,枝干分叉的地方特别脆弱,踩上去一不留神就会断裂。
想当年每到采茶季,村里都有人因采茶而摔伤。
再加上枇杷茶内含物丰富,制茶时也需要更高的技巧。
久而久之,当地村民就不愿意采制枇杷茶了。
至于那些古茶树,不少都被砍掉烧火了。
到了21世纪初,曾经跻身四川五大良种之一的崇庆枇杷茶,仅余下1292株古茶树和600多亩矮化枇杷茶园。
好在越来越多的人懂得枇杷茶的可贵之处,2008年,崇州市茶农联合起来,成立了崇州市枇杷茶专业合作社,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并由成都市政府对现存的乔木型老茶树实行挂牌,合作社实施保护。
2018年,枇杷茶古树茶园更是成了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枇杷茶的种群得以保留,下一步就是如何将风味独特的枇杷茶发扬光大了。
■
(责编:马南迪)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