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粪便涂片在诊断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失调中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粪便涂片在诊断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失调中的临床意义
孙雪荣
【摘要】目的探究粪便涂片在肠道菌群失调所致小儿腹泻的诊断中所具有的临床
意义。

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小儿腹泻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采集其粪便标本,给予大便常规检查与革兰染色涂片镜检,观察其肠道菌群失调状况。

结果100例患儿中有80例(80%)患儿的粪便涂片符合肠道菌群失调标准,其中有19例(47.50%)患儿为Ⅰ度肠道菌群失调,有13例
(32.50%)患儿为Ⅱ度肠道菌群失调,有8例(20.00%)患儿为Ⅲ度肠道菌群失调。

在菌群失调的粪便涂片中,符合G+菌增多性失调标准的有11例(27.50%),符合G-菌增多性失调标准的有25例(62.50%),符合全菌减少标准的有4例(10.00%)。

并且,有11例(27.50%)患儿的粪便涂片中可见真菌孢子。

结论滥用抗生素可引发肠道菌群失调,而肠道菌群失调可导致小儿腹泻,给予粪便涂片检查
可以准确诊断出腹泻患儿的肠道菌群失调状况,进而制定针对性方案进行有效治疗。

【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年(卷),期】2018(007)002
【总页数】1页(P285-285)
【关键词】粪便涂片;诊断;小儿腹泻;肠道菌群失调;临床意义
【作者】孙雪荣
【作者单位】新疆兵团第九师医院,新疆塔城8346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1
小儿腹泻为儿科常见病,肠道菌群失调则是引发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肠道中的有益菌与有害菌保持着平衡的状态,构建肠道屏障,相互制约,此消彼长[1]。

然而,受到抗生素滥用等因素的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如球菌与杆菌的比例倒置,而失衡的菌群将会引发肠道疾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小儿腹泻患者,其粪便均呈现出糊状或水样的异常性状,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关于小儿腹泻的诊断标准。

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具体包括:①性别构成:男性患儿54例,女性患儿46例;②年龄分布:最小者1岁,最大者11岁,平均(6.25±1.23)岁;③病程长短:最短1周,最长3周,平均(1.52±0.11)周。

1.2 方法首先,将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与抗生素使用状况收集起来,汇总到一起,留待后续分析。

随后,给予患儿革兰染色涂片镜检与大便常规检查,检查前采取枣核大小的新鲜粪便,放入无菌容器中保存,以棉签蘸取适量粪便标本,均匀涂抹在干净的载玻片上,确保薄厚适中,待载玻片上的粪便自然干燥之后进行固定,给予革兰染色,置于光镜下进行观察;之后,镜检细菌总数,采集少量新鲜粪便送交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使用油镜进行细菌计数,观察范围为3个-5个视野,若一个
视野范围内有500个-5,000个总菌数,则菌群正常;若一个视野中的菌数少于500个,则为全菌减少的菌群失调;若一个视野中的菌数多于500个,则为菌群
增加性失调。

基于这样的标准来观察与统计涂片上菌群类别、分布以及是否存在真菌,具体的判断标准可参考张秀荣所著《肠道菌群粪便涂片检查图谱》。

事实上,粪便中杆菌与正常球菌的比例应为75∶25,若是肠道菌群失调,如I度或II度,
则是球菌、杆菌的比例轻度倒置,而III度则代表球菌、杆菌的比例重度倒置,原
菌群中占少数的菌属变为绝对优势菌。

1.3 观察指标观察满足肠道菌群失调标准的患儿例数,并按照“肠道菌群失调的
诊断标准”进行失调类型划分,统计其各自例数机占比;此外,观察并统计粪便涂片中出现真菌孢子的患儿例数以及符合G+菌增多性失调标准、G-菌增多性失调标准、全菌减少标准的患儿例数及占比,具体判断标准可参考《感染微生态学》。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
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0 例患儿中有80例(80%)患儿的粪便涂片符合肠道菌群失调标准,其中有
19例(47.50%)患儿为I度肠道菌群失调,有13例(32.50%)患儿为II度肠道菌群失调,有8例(20.00%)患儿为III度肠道菌群失调,并且有抗生素使用史的患儿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调问题。

在菌群失调的粪便涂片中,符合G+菌增多性失调标准的有11例(27.50%),符合G-菌增多性失调标准的有25例(62.50%),符合全菌减少标准的有4例(10.00%)。

并且,有11例(27.50%)患儿的粪便涂片中可见真菌孢子。

3 讨论
对于机体而言,肠道菌群所形成的微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重要且非常庞大的生态系统,其含有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微生菌,一旦遭受到外界的干扰,这种动态平衡与稳定态势便会被打破,并因而引发儿童腹泻病。

事实上,小儿患者在发生腹泻后,其肠道中的优势菌群将会下降,肠道菌群在比例上失衡,肠道中的细菌将会发生转移。

虽然临床可以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或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将入侵至肠道的病菌有效杀灭,但是其同时也会给正常菌带来影响,一旦肠道正常菌群出现紊乱,肠道生物膜将会遭到破坏,使免疫功能显著降低,进而引发抗生素性腹泻。

针对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小儿腹泻,本文共选择了100例小儿腹泻患者进行粪便
涂片检查,有80例患儿的粪便涂片符合肠道菌群失调标准,其中有9例患儿为I
度肠道菌群失调,13例患儿为II度肠道菌群失调,8例患儿为III度肠道菌群失调。

在菌群失调的粪便涂片中,符合G+菌增多性失调标准的有11例,符合G-菌增多性失调标准的有25例,符合全菌减少标准的有4例。

这证明粪便涂片在肠道菌群失调所致小儿腹泻中有着较为可靠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浦越,马爽,顾笑春,等. 粪便涂片在诊断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失调中的临床意义[J].
中国临床研究,2017,30(1)∶102-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