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同步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3单元 8 兰亭集序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兰亭集序
一、读准字音
修禊.( ) 癸.丑( ) 流觞.( )
彭殇.( ) 游目骋.怀( ) 放浪形骸.( )
会稽..( ) 嗟.悼( ) 契.合( )
娱.乐( ) 感慨系.之( ) 清流激湍.( )
[答案] xì guǐ shāng shāng chěng hái kuài jī
jiē qì yú xì tuān
二、辨识通假
悟言一室之内 ( )
[答案] “悟”通“晤”,面对面
三、一词多义
(1)修⎩⎨⎧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2)临⎩⎨⎧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3)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期.年之后( )
君与家君期.日中( )
(4)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而致.千里(
)以致.天下之士( )
(5)次⎩⎨⎧列坐其次
.(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6)之⎩⎨⎧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7)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我孰与.
城北徐公美(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
皆来会计事(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厅旁一室,为吾与.
汝双栖之所( ) [答案] (1)高/长/修建 (2)面对/面对,引申为“迎”/将要 (3)至、及/周、满 /约定 (4)情趣、情致/达到/招纳 (5)旁边/下一等/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6)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往、到/这 (7)交往/和、跟、同/全、都/替、给/和
四、词类活用
(1)群贤.
毕至 ( )________ (2)少长..
咸集 ( )________ (3)映带.
左右 ( )________ (4)一觞.
一咏 ( )________ (5)引以为流.
觞曲水 ( )________ (6)所以游目骋.
怀 ( )________ (7)固知一.
死生为虚诞 ( )________ (8)齐.彭殇为妄作 ( )________ [答案] (1)形容词用作名词 贤士 (2)形容词用作名词 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3)名词用作动词 环绕 (4)名词用作动词 喝酒 (5)使动用法 使……流
(6)使动用法 使……放开 (7)数词用作动词 把……看作一样 (8)形容词用作动词 把……看作相等
五、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俯察品类
..之盛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或取诸怀抱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所以
..游目骋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少长咸.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亦将有感于斯文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
今义:第二,次要的地位。
(2)古义:自然界的万物。
今义:种类。
(3)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心里怀着;胸襟;胸部,胸膛。
(4)古义:用来。
今义:表因果关系。
(5)古义:都。
今义:像盐那样的味道。
(6)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六、文言句式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判断句,“为”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省略句,省略主语“众人”,应为“(众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悟言一室之内。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悟言(于)一室之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定语后置句,由“之”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应为“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定语后置句,由“之”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应为“虽无盛之丝竹管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亦将有感于斯文。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斯文有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欣于所遇。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所遇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2)(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
(3)面对面在室内畅谈。
(4)抬头纵观广阔的宇宙,低头俯视地上繁多的万物。
(5)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
(6)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吧。
(7)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永和九年,岁 在 癸(ɡuǐ) 丑, 暮春之初,
永和九年,这年按干支纪年属于癸丑年,阴历三月初,
会于会稽 山阴 之 兰亭, 修 禊(xì)事 也。
(我们)在会稽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祈福活动。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
永和,东晋穆帝年号。
癸丑:古代用干支纪年。
这个癸丑年为永和九年。
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会稽:郡名,在今浙江北部和江苏东南部一带。
山阴:当时的县名,现在浙江绍兴。
修禊:古代习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
⎦⎥⎥⎤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禊,一种祭礼。
群 贤 毕 至,少 长众多贤才都会聚在这里,年龄大的小的 咸 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 林 修 竹,都聚集在一起。
这里有高大的山岭、茂密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 清流 激湍(tuān ),映 带 左 右,又有流势很急的水,辉映围绕在亭子的四周,⎣⎢⎢⎡毕、咸:均
当“全”
⎦
⎥⎥⎤“都”讲。
修竹:高高的竹子。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带:映衬、围绕。
引 以 为 流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 觞(shānɡ)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列坐在曲水之旁。
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
亦 足 以 畅 叙 幽 情。
一边赋诗,也足以畅快地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
⎣⎢⎢⎡引:疏导,引来。
流觞:把盛酒的杯浮
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
觞,酒杯。
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其次:曲水之旁。
次,旁边。
⎦
⎥⎥⎤丝、弦:指琴瑟一类的弦乐器。
竹、管:指箫笛一类的管乐器。
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 惠 风 和 畅。
这一天,天空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舒畅。
⎣⎢⎢⎡⎦
⎥⎥⎤是:代词,这。
惠风:和风。
仰 观宇宙 之 大,俯察 品 类 之盛, 所以游目
抬头纵观广阔的宇宙,低头俯视地上繁多的万物,这样借以纵
骋 怀,足 以 极 视 听 之娱,信可乐也。
展眼力,开阔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是高兴啊!⎣⎢⎢⎡⎦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品,众。
所以:这里是“用来”的意思。
游目:放眼浏览。
骋:放开、敞开。
极:穷尽。
信:实在。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 一世。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
⎥⎥⎤夫:助词,引起下文。
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
或 取 诸 怀 抱, 悟(wù)言 一 室 之 内;
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面对面在室内畅谈;有
或 因 寄 所 托,放浪形骸之外。
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或:代词,有的人。
诸:兼词,之于。
怀抱:胸怀抱负。
悟言:对面交谈。
悟:通“晤”,面对面。
因:依、随着。
所托:这里指
⎦
⎥⎥⎤所爱好的事物。
放浪:放纵、无拘束。
形骸:身体、形体。
虽 趣(qū) 舍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 万 殊,静 躁 不 同,性情的安静和急躁也不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
当 其 欣 于 所 遇,暂 得 于己,快然自足,
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
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趣:趋向,取向。
万殊:千差万别。
殊,不同。
静躁:安静与躁动。
⎦
⎥⎥⎤欣于所遇: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
暂:一时。
得于己:感到自得,自以为称心如意。
快然:高兴的样子。
及 其 所 之 既 倦,情 随 事 迁,等到(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感慨 系 之 矣。
感慨随着产生。
⎣⎢⎢⎡⎦⎥⎥⎤及:等到。
之:往、到达。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
系:附着。
向 之 所 欣,俯仰之间,已 为 陈 迹,犹不能不以
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历史的旧迹,仍然不能不因
之 兴 怀,况 修 短 随 化,终 期 于 尽!
此而激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终结于消灭。
古 人 云: “死 生 亦 大 矣。
”岂 不 痛 哉!
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人生一件大事呀。
”怎么能不悲痛呢! ⎣⎢⎢⎡⎦
⎥⎥⎤向:过去,以前。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
以,因。
之,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兴,发生、引起。
化:这里指自然。
期:至、及。
每 览 昔 人 兴 感 之 由,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
若 合 一 契,未 尝不临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怀。
像符契那样完全相合,总是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
⎣⎢⎢⎡兴感:发生感慨。
若合一契:像符契那样相合(意思是感触相同)。
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临:面对。
⎦⎥⎥⎤嗟悼:叹息哀伤。
喻:明白。
固 知 一 死 生 为 虚 诞,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齐 彭 殇(shānɡ) 为 妄 作。
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完全是妄造的。
⎣⎢⎢⎡固:本来、当然。
⎦
⎥⎥⎤一:数词作动词,把……看作一样。
齐: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彭:即彭祖,传说他曾活到八百岁。
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后 之 视 今,亦 犹 今 之 视 昔, 悲 夫!
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啊!
故 列 叙时 人,录 其
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与兰亭聚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
所 述, 虽 世 殊 事 异, 所 以 兴
以便传到将来,纵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激起人们心中感触的
怀, 其 致 一 也。
后 之 览者,亦 将 有原因和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
感 于 斯 文。
的诗文有所感慨吧。
⎣⎢⎢⎡⎦
⎥⎥⎤列叙:一一记下。
述:著述。
虽:纵使。
所以:……的原因。
致:情趣,情致。
[资料链接]
书家至圣——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琅玡(山东临沂)人,书法
家、文学家、书圣。
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的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序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写法上同散文笔调的一篇文章。
[文本鉴赏]
本文以淡雅自然的文字,清幽秀美的描写,起伏跌宕的情思,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和会中诸人的观感。
从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作者对死生的看法和高旷的宇宙情怀,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答案]①慨叹②人生之悲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文章内容上看,开头两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③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流觞曲水”“畅叙幽情”④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突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景物清新明朗,生机盎然。
是“乐”的重要方面,也是引发“痛”的主要原因。
二、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第3段转入议论,议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
作者由“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忽然感到“不知老之将至”,因此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
短的悲叹。
“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
4.统观文章的第3段,作者从哪四个方面感受到了人生之“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俯仰一世(生命短暂)②不知老之将至(人生无常)③情随事迁(美好消逝)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光阴易逝)
三、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认为不管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
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
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
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四、总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问题。
6.《兰亭集序》是一篇序文,它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为诗集序,本文除了具备一般书序都介绍的写作缘由、成书过程和本书意义外,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
7.全文共四段,从表达方式上看,前两段和后两段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借景抒情;后两段以议论为主,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
8.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记游山水是要抒发内心的情感,那么,优美的景色是怎样引发作者“乐”“痛”“悲”三种不同的情感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美景与“修禊事”本是人生之乐,但人生短暂,欢乐、生命瞬间就会逝去,因此“痛”;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生要归于消亡,不可能“一死生”“齐彭殇”,因此“悲”。
9.如何对待生与死,这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有人认为,王羲之的生死观也值得商榷,因为他只看到了生与死,长寿与短命,而没有看到生命的质量和活着的意义。
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谈谈你对生与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赞同王羲之的看法。
道家“一死生”“齐彭殇”,完全否定死与生的区别,只是自欺欺人的虚妄之言。
王羲之能对此提出否定,是正确的。
他也因此感到人生短暂之悲,主张不应清谈虚度人生。
他的观点是积极的,他希望人们珍视生命,有所作为。
观点二:王羲之的观点有不足。
正因为人生匆匆,我们才必须“只争朝夕”;正因为人生苦短,我们才刻意追求生命的永恒;正因为“痛死”,我们才“乐生”。
但乐生不等于怕死,有时要宁可站着死,不能跪着生。
王羲之过于看重生命的长度而没有强调生命的意义。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在《兰亭集序》中,作者将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巧妙地融为一体,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由事发,所以先叙事。
交代修禊的时间、地点,描写当地的自然风光。
由此说到俯仰之所见,再归结到游目骋怀之乐,奠定了本文的抒情基调,并由此引发感慨。
作者在记叙中描写,在描写中抒情,由抒情引出议论,文章情景交融,文情并茂。
2.写法指导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三注意”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多种: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每种形式都有它独特的表达效果。
记叙,所用材料是发展变化着的人和事,目的是使读者了解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经过。
议论,所用材料是对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见解;目的是使读者相信作者观点的正确。
抒情,所用材料是作者的感情;目的是使读者产生共鸣。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需注意:
(1)要用得自然。
兼用的表达方式之于主要表达方式,如同枝叶之于树干,都是自然地从它上面生长出来的,不能为兼用而兼用。
(2)要用得灵活。
主要的表达方式跟其他表达方式的结合要有灵活性,不能采取单一的模式。
要根据内容要求选择相应的表达方式。
该叙述时娓娓道来,该写人时细致描绘,该抒情时发自肺腑,该议论时发人深省。
(3)要用得巧妙。
所谓巧妙,就妙在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就意味着记叙、议论这种表达方式都能在抒情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在读者这一面,每到这些地方往往觉得是在谈天说地,读得津津有味,却不知在情绪上早已受到感染,待到读完全文,才醒悟到原来这是有意的安排。
3.迁移运用
运用上述所提供的“技法”,以“我眼中的兰亭”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表达某种情感,12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那时,三三两两的白鹅和灰鹅在池水里嬉戏,那婀娜的倒影能让人联想到住在不远处山里的浣纱女西施,朴朴实实的山村,浅浅清清的溪水,简简单单的生活,本来可以在山林野趣间逍遥一生的,但此处并非“桃花源”,一旦出山就再难回头了。
王羲之是聪明人,在此处住下来,不是“隐居”,而是既做“会稽内史”,又习书法,半仕半文,还办了个“书家笔会”,因为他明白兰亭与尘世毕竟只隔着一片竹林。
而今,手里握着的还是那根细长的竹管,那撮纤弱的羊毫,落在宣纸上的字已少了超然的兰亭遗韵。
我们可以营造“曲水”的园景,却怎么也吊不起“流觞”的雅趣,是我们的脚步走得过于匆忙还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难以承载现代人越来越多的杂念?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善待生命
王羲之陶醉在兰亭集会的盛况里,陶醉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中。
他寄情山水,引出了“死生”这一人生的重大问题。
他在忧生叹逝中表达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否定了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
他认为生而为人,不能忽视生命的长短而毫不珍惜生命,而应努力增加生命的厚度,不能让时间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应该热爱生活,善待生命,思考规划人生,做好自己的一切。
【应用角度】“人生”“生命”“珍惜时间”等
2.素材应用
人总是要面对死亡的,任何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
“死亡”是如此
强大而不可抗拒,个体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渺小而脆弱。
因此,谁都无法回避死亡,谁都不能不珍惜有限的生命。
林语堂说:“能见到死亡并且倍加珍重生命的人也能见到人类喜剧的意识,于是他很迅速地变成诗人了。
”王羲之是这样的诗人。
他深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忘生死,轻成败,是基于对生命本质和人生真谛的感悟。
因而他们对有限的生命更是加倍珍惜,在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中书写出生命价值的箴言。
[群文阅读]
⊙冰心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直到冲倒了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
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看见了夹岸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
这时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
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伸展,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
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
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
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
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
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有删改)
你活着的每一天,
爸爸都心存感激
武术家石川祐树的女儿石川麻友出生第二天便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麻友要经历三次大手术才能活下来,这些手术让麻友没法像普通孩子一样生活,长大后仍然不能激烈运动,也不能生育。
因此,从女儿出生的那天起,爸爸就拿起了相机,把麻友的一点一滴都记录下来。
麻友两岁多时,石川祐树便开始为她撰写博客。
博客里的话语,就是这个父亲对女儿的喃喃细语。
这个叫作“爸爸呢”的博客,记录着麻友的病痛和手术。
每次手术都有种种困难与惊险,爸爸甚至把女儿的每一次手术比喻为攀登“珠穆朗玛蜂”。
但这些并不是内容的全部,那里更多地保存着麻友第一次进爸爸的柔术馆,第一次骑在水牛背上,第一次出国旅行……
所有的故事,就这样被石川祐树用镜头和话语剪辑,用胶片定格下来。
在博文成书出版时,石川祐树将书命名为《蝴蝶的心》,并在书的扉页写道:“心跳零,血压零。
我们以为手术成功了,但却突然变成这样。
他们再次打开你的胸腔做心脏起搏,就在我们快放弃的时候,你的心脏开始了小小的跳动。
在西方,蝴蝶是重生的象征。
现在,愿重生的你能永远飞翔在父亲周围。
”
有媒体曾经评价石川祐树的照片:“绝不仅仅是展现女儿笑容的肖像。
他想要拍的照片是表现那种本来用照片表现不出来的东西。
”对于父亲来说,那就是把好多无处可说的话语记录下来。
正如他在Facebook上写的:人们对我的照片理解过度,我只是想拍一个穿着白裙子的小姑娘躺在青草地上,就是这么简单。
石川祐树的博客不断更新,而麻友经过了一次次手术,攀爬了一座座山峰,一天天长大了。
跟随爸爸走过好几个国家的麻友,转眼已经上了小学。
同学们看到她胸口的伤疤,都不介意,其实她自己也不太介意。
“这个伤疤好酷啊!这是你努力过的证明啊!”爸爸和妈妈总是这样鼓励她,她也逐渐把这个伤疤当成了自己的骄傲。
“生个健康的孩子是理所当然的。
”石川和所有的父母一样曾经这么认为,而女儿麻友却一出生就病了。
“要接受这样的现实花了我不少时间,每每想到将要和一个生病的孩子一起生活,我的心情就会变得十分沮丧,那时候我只想到自己,
并没有考虑到女儿。
”石川回想起自己当时的想法,觉得那时的自己并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父亲。
在麻友第3次手术后,石川才开始有了作为一个真正的父亲的自知和思考,他开始觉得“虽然辛苦的事情很多,但是每天都要快乐地生活”。
建议阅读篇目:
《生命是一树花开》(余秋雨)
《假如我有九条命》(余光中)
《关于父子》(贾平凹)
[积文化常识]
1.古代纪年法
岁在癸丑
..
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这里指永和九年。
(1)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中有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2)帝王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等。
2.修禊事
..也
禊事:古代习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3.若合一契.
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诵国学经典]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孟子·尽心章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