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心裁(182)旋覆花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心裁(182)旋覆花汤
【原文】
1.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2.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覆花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组成与用法】
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功效】疏肝通络,化瘀行气。

【医案】
1.痛经
初诊:2005年11月10日。

陈某,27岁,经行右侧少腹部疼痛2年,夹血块,历经长期调气清热、和血清热方剂口服、清热解毒中药保留灌肠,结合物理治疗乏效。

月经11月10日来潮,经量少,经色暗红,小腹胀痛。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重度糜烂,子宫前位,偏小,质地中等,活动度可,无压痛,两侧附件压痛。

西医诊断:(1)子宫颈炎。

(2)慢性盆腔炎。

(3)子宫偏小。

治法:活血化瘀,健脾渗湿。

方剂:旋覆花汤合当归芍药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

旋覆花10g茜草12g葱4条当归9g川芎6g炒白芍12g茯苓12g白术12g泽泻10g薏苡仁20g附子6g败酱草20g红藤20g益母草20g,7剂。

二诊:2005年11月17日。

经行腹痛消失,未见血块,经水昨天净。

现觉头晕,纳欠。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薯蓣丸加神曲10g、生黄芪15g,7剂。

清热解毒灌肠液保留灌肠。

2.痛经
初诊:2005年11月11日。

李某,37岁,失调1年多,月经周期15~36天,经量先少后多,经期5~12天,素有痛经史,经前开始下腹阵发性冷痛,经期加剧,无恶心呕吐,热敷后疼痛可以缓解。

带下色黄,纳可,时或晨起胃脘疼痛,喜热饮,大便1~2天一解。

末次月经10月12日来潮,10月22日净。

生育史:1-0-2-1。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子宫颈轻度糜烂,下唇轻度紫色,宫体后位,质地中等,压痛,活动欠佳,两侧附件压痛,三合诊两侧子宫骶骨韧带触痛,未及痛性结节。

西医诊断:(1)子宫颈炎。

(2)慢性盆腔炎。

(3)盆腔瘀血综合征?
治法:温经活血,化瘀止痛。

方剂:旋覆花汤合乌头桂枝汤、失笑散(《和剂局方》)加味。

旋覆花10g葱4条茜草10g制川乌5g桂枝6g炒白芍6g炙甘草6g生姜6片大枣6个五灵脂10g蒲黄10g益母草30g九香虫10g,5剂。

二诊:2005年11月19日。

月经11月12日来潮,6天净,痛经未再发生,舌脉如上。

治法:和气血,清湿热。

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加味,7剂。

三诊:2005年12月23日。

月经12月15日来潮,无痛经,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3.月经后期
初诊:2006年2月20日。

黄某,41岁,末次月经2005年12月9日来潮,至今74天未转,有高血压病史,时有头晕,纳可,二便正常,无带下,时有潮热,尿妊娠试验阴性。

B超检查:子宫三径之和17.1cm,子宫内膜厚度8mm。

平时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中等,无痛经,4~5天净。

生育史:1-0-1-1,放置宫内节育环。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子宫颈肥大,宫体前位,质地中等,压痛,活动正常,两侧附件压痛。

西医诊断:(1)
慢性盆腔炎。

(2)月经稀发。

(3)早发更年?
治法:活血行经。

方剂:旋覆花汤合当归散加味。

旋覆花12g茜草30g葱14条当归15g赤芍12g川芎12g白术12g炒黄芩10g益母草30g川牛膝30g,4剂。

二诊:2006年2月24日。

经水未转,潮热,无带下,舌脉如上。

旋覆花12g茜草30g葱14条当归15g赤芍12g川芎15g白术12g炒黄芩10g益母草30g川牛膝30g丹参30g,7剂。

三诊:2006年3月2日。

经水未转,潮热已除,已见少许白带,舌脉如上。

治法:活血化瘀通经。

方剂:旋覆花汤合抵当汤加味。

旋覆花12g茜草30g葱14条水蛭10g虻虫6g桃仁10g炙大黄9g,5剂。

四诊:2006年3月7日。

月经3月6日来潮,经量不多,经色暗,无腹痛,舌脉如上。

治法:行气活血。

乌药6g陈皮12g香附10g当归9g川芎9g赤芍10g益母草20g 丹参15g路路通10g王不留行12g,5剂。

4.经量过少
初诊:2006年3月1日。

包某,36岁,取出节育环之后经量过少1年,经量是以往正常经量的一半,经色先暗后鲜,2~3天即净。

经前乳房胀,小腹胀,白带不多,纳可,乏力。

性激素检测: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雌二醇、睾酮、泌乳素均在正常范围。

末次月经2月28日来潮,至今2天经量仍少。

生育史:1-0-1-1。

舌稍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活血健脾行经。

方剂:旋覆花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味。

旋覆花12g茜草30g葱14条当归20g川芎18g赤芍10g白术10g茯苓10g泽泻10g丹参30g川牛膝30g桃仁10g益母草30g,
5剂。

二诊:2006年3月6日。

服药之后,经量转多3天,与以往正常经量相当,今天已少,无不适,舌脉如上。

治法:补肝肾,调经。

方剂: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加味。

熟地12g炒白芍10g当归6g川芎5g何首乌12g旱莲草15g侧柏10g,3剂。

三诊:2006年3月25日。

月经7天净,经期将近,外感2天。

舌淡红,苔薄腻,脉细。

中药守3月1日方加防风10g、白芷10g,7剂。

5.闭经
初诊:2006年7月5日。

潘某,37岁,末次月经3月19日来潮,至今3个多月未转,偶觉小腹胀感,乏力,纳可,二便正常,带下不多,色微黄。

B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7mm。

性激素测定:促卵泡生成素9.36mIU/ml(正常值3.85~8.78mIU/ml),促黄体生成素2.21mIU/ml(正常值2.12~10.89mIU/ml),雌二醇142pmol/L (正常值77.1~1145.0pmol/L),泌乳素11.37ng/ml(正常值3.34~26.72ng/ml),孕酮 1.2nmol/L(正常值 3.816~50.562nmol/L),睾酮0.2ng/ml(正常值0.1~0.75ng/ml)。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调气活血
方剂:旋覆花汤合四乌贼骨一藘茹丸(《素问》)加减。

旋覆花12g茜草30g葱14茎淡菜5个海螵蛸30g川牛膝30g丹参30g益母草30g,5剂。

二诊:2006年7月15日。

经转3天,量少,咖啡色,舌脉如上。

旋覆花12g茜草30g葱14茎川牛膝30g丹参30g益母草30g 红花15g桃仁10g,3剂。

三诊:2006年7月20日。

经水已净,倦怠乏力,舌脉如上。

治法:补益气血。

方剂:薯蓣丸加减。

薯蓣20g当归9g桂枝3g神曲10g熟地12g甘草6g党参12g 川芎5g炒白芍10g白术10g麦门冬10g杏仁10g柴胡6g桔梗4g 茯苓10g阿胶(烊冲)10g干姜3g白敛5g防风10g大枣6个,7剂。

四诊:2006年8月3日。

症如上,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五诊:2006年8月21日。

月经于8月14日来潮。

6.药物流产后胎物残留
初诊:2006年2月3日。

陈某,24岁,2005年12月11日开始药物流产,12月14日阴道排出孕囊,因阴道出血一直未止,于1月4日B超检查发现宫内有5mm×6mm大小胎物残留,经服中药之后,1月20日阴道出血净。

大便溏薄,日解两次。

妇科检查提示两侧附件炎、子宫颈炎。

月经1月28日~1月30日,经量少。

今天又见阴道少量出血,无腹痛。

B超检查提示:宫内见一8mm×4mm×7mm 大小不规则稍强回声团,边界不清,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内有少量血流。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西医诊断:(1)胎物残留。

(2)两侧附件炎。

(3)子宫颈炎。

治法:活血化瘀。

方剂:旋覆花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味。

旋覆花12g茜草15g葱14根桂枝6g茯苓12g赤芍12g丹皮10g桃仁10g川芎10g当归9g红藤30g益母草30g,3剂。

二诊:2006年2月15日。

药毕阴道出血较多,与经量相当,排出小块状物,出血2月11日净。

今B超检查:子宫肌层内部回声均匀,内膜线居中,厚度4mm。

带黄,舌脉如上。

治法:清湿热。

方剂:四逆散加味。

柴胡10g枳壳10g白芍10g败酱草10g红藤15g椿根皮15g半枝莲15g土茯苓15g蒲公英15g大蓟15g小蓟15g萆薢15g生甘草6g,7剂。

7.人工流产后胎物残留
参见“甘遂半夏汤”条第1案。

【按语】
旋覆花汤是治疗肝着和半产漏下的方剂,肝着和半产漏下均为瘀血作祟,故该方为一活血化瘀之剂。

唐容川曰:“用葱白以通胸中之气,如胸痹而用薤白之剂;用旋覆以降胸中之气,如胸满噫气而用旋覆之例也;惟新绛乃茜草所染,用以破血。

”故后人即以茜草替代新绛。

《张氏医通》称此方可以疗“崩漏鲜血不止”,亦借其活血调气化瘀之功。

案1经行腹痛已经2年,虽屡治而未果,但根据患者经行夹血块,量少色暗,下腹胀痛的临床表现,以及以往运用调气清热、和血清热等法治疗罔效,推断为瘀血阻滞,湿热壅遏之证,改用旋覆花汤合当归芍药散、薏苡附子败酱散以活血清热渗湿,不想一举中鹄。

案2虽同为痛经,但根据患者经前下腹冷痛,经期尤剧,喜热敷,胃脘痛,喜热饮,起因于寒凝血瘀已经明了,故以旋覆花汤活血化瘀,合乌头桂枝汤获效温经止痛,加失笑散、益母草、九香虫增强活血止痛之功。

经期过后,再用和气血,清湿热的仙方活命饮加味分而治之。

案3系月经后期而别无大苦,根据子宫内膜的厚度已经达到催经的要求,用旋覆花汤合当归散加益母草、川牛膝、丹参治疗,但经水未转,三诊时已见少许带下,似有潮汛之兆,改用活血破瘀之旋覆花汤合抵当汤治疗,终使经潮。

案4为经量过少经期过短1年,色先暗后鲜,经前乳胀,小腹胀,乏力。

就诊时为经期第2天,故以旋覆花汤合当归芍药散加丹参、川牛膝、桃仁、益母草以活血健脾行经,待经量正常之后,转用补肝肾调经的四物汤加味以巩固疗效。

案5虽为闭经,但患者仅小腹偶胀,乏力,证属虚实兼杂,由于子宫内膜厚度已经接近催经的要求,当行攻补兼施之法。

读《素问·腹中论》治疗“月事衰少不来”,有四乌贼骨一藘茹丸,由海螵蛸、藘茹(即茜草)、雀卵、鲍鱼汁组成,乃宗其意而治。

以旋覆花汤活血行经,以四乌贼骨一藘茹丸(淡菜代鲍鱼汁,去雀卵)寓泻于补,加川牛膝、丹参、益母草活血催经,一诊而经转,经净后再以薯蓣丸补
益气血,月经连续来潮。

王士雄在《王氏医案三编》中述道:一妇娩后自乳,月事如常,后汎愆,迭治无功,王氏谓其痰血轇輵,曰:“自乳而姅不爽期者,血本有馀也,因阳阴经气为痰所阻而不能流通输布致经断乳少”,“予苇茎汤加茜根、海螵蛸、旋覆、滑石、竹茹、海蜇为剂和藕汁童溺服……覆杯即愈,旬余汎至。

”此方亦与四乌贼骨一藘茹丸相近。

故谓古方不可以近用者误矣。

海螵蛸味咸、涩,性温,众人以其收敛固涩,治疗崩淋带下者多,而知其可疗经闭者鲜,以为有悖常理。

然《本经》称其主“血闭”,《本草拾遗》亦谓“主妇人血瘕”,《得配本草》迳谓其“通血脉”,此又不可不知也!应该说,海螵蛸是一味既涩又通,双向作用的药物。

案6为药物流产后胎物残留而出血不止,此系瘀血阻滞所致,其机理亦与半产漏下相近,故以旋覆花汤合桂枝茯苓丸、佛手散活血行瘀,加红藤清理湿热,加益母草以和血收缩子宫,药后阴道出血增多,排出瘀块,B超检查证实宫内已无异物,改用调气清湿热治疗而愈。

佛手散《济阴纲目》称其“治临产艰难,胞衣不下……血崩恶露不止”,故对于上症,颇为合适。

来自:学中医书馆>《经方心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